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清帝退位(2)

1911年12月18日,在唐紹儀和伍廷芳正式會談之時,還有一場會談也在悄悄的進行,這場鮮為人知的會談從某種程度真正的決定了正式會談的走向。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清帝退位(2)

清末民初剪辮子


北方代表廖少遊,北洋軍實力派人物,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那都是哥們,長期就職於保定軍校,段祺瑞等北方軍人的私人代表。南方代表顧忠琛,早期的同盟會成員,長期混跡於南方各省的軍隊之中,黃興的私人代表。兩人的軍方背景,讓這場和談顯得頗為神秘。段祺瑞等人想,現在南北的兵力相當,繼續這樣無休止的打下去雙方都會耗不起,現在你們革命黨不就是希望實現共和麼,我讓你們實現這個願望,但是我們的老大袁世凱必須要當民國的大總統。南方黃興表示,他個人之所有當總司令,沒有當臨時大總統,就是為了迎接袁世凱,並且還在武昌起義的時候答應過袁世凱發,只要贊成共和便擁戴袁為大總統,在這種喜氣洋洋的氛圍中,雙方一拍即合便秘密達成了5項協議:一、確定共和政體;二、優待皇室;三、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四、南北滿漢軍出力將士各享其應得之優待,並不負戰時害敵之責任;五、同時組織臨時議會,恢復各地秩序。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清帝退位(2)

伍廷芳

可在上海萬眾矚目中的談判桌上可不是這樣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方代表堅決堅持君主立憲,這點上毫不妥協。而南方的革命軍代表,只堅持共和,但是隻要擁護共和,便推薦袁世凱為大總統,這麼誘惑人消息促使了和談的繼續進行。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清帝退位(2)

段祺瑞


其實不管是共和還是立憲,北洋派的唯一要求就是袁世凱大權獨攬,堅持君主立憲只不過為了穩住皇室和北方頑固派,北方的頑固實力在這時候還是很強大的,手握兵權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就是這些頑固派的堅強後盾,京城內城還秘密結成已良弼﹑溥偉﹑鐵良為首的宗社黨,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和談,誓要與革命軍頑抗到底,並且還想要秘密除掉袁世凱,掌握軍權與南方決一死戰,袁世凱這時是需要通過時間來瓦解他們的。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清帝退位(2)

總社黨核心人物 鐵良


正在南北和談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孫中山回國了,並在同盟會的支持下,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了臨時大總統,都準備好了當總統的袁世凱一看,你們總統都已經找好了,半天這是玩我呢,那我們繼續打吧。於是當天就撤回了談判代表,並且通知張勳等人的部隊隨時準備攻打南京,藉此來要挾南京臨時政府。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清帝退位(2)

孫中山


孫中山回國後起初也是不想把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拱手相讓的,時刻準備北伐,徹底的推翻清王朝。但是當了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發現,南方臨時政府著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首先,宣佈獨立的省份,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壓根就不聽臨時政府的號令,而且有支持君主立憲的省份在這裡渾水摸魚。其次,南方的新軍雖然人數上與北洋軍旗鼓相當,但是戰鬥和如狼似虎的北洋軍沒法比,而且因為臨時政府不給錢的問題,有些新軍隨時有可能叛亂。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一分錢都沒有,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什麼時期帶兵打仗那是要花費巨資的,革命黨之前發動起義大多都是孫中山在境外籌款資助,那時候的西方國家還是很希望中國有局部的內亂,這樣方便榨取中國取得效益。可自從起義勝利的消息傳遍全世界的時候,列強便不願意和款借給孫中山,因為如果民主共和政體真的能讓中國強大起來,他們還是很忌憚的。


我所認識的民國之清帝退位(2)

民國地圖


空手套白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孫中山便想起了抵押,想把資源和土地抵押出去。先是利用張謇的私人關係借了300萬,然後又抵押招商準備借1000萬,日商不是一直想要漢冶萍鐵礦麼?500萬抵押給你,隨便拿去用。當然外國人也不是傻子,加上中國的工人們也堅決反對,後面兩項進展的很緩慢。孫中山眼看不成便放了大招,你日本不是想要東三省麼?1000萬我賣給你,反正那也是滿清的老家,我們漢族人不需要。日本人一聽求之不得啊,十分興奮,隨即召開會議討論買中國東北的可行性,幸好這時有個日本人站出來說,滿洲本來就是我們日本的,怎麼能花錢買呢?眾人一想,好像是這麼個道理,而且東北也不在革命軍的勢力範圍之內,所以才沒有達成此項協議。財政的捉襟見肘讓孫中山、黃興等人,此時的態度完全轉向了和談,而且需要加快南北和談的速度,因為每天政府鉅額的開銷已經讓他們心力交瘁了。此時的北方又是怎麼一番情況呢?(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