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前兩天小勳的第一顆牙齒終於掉了,他拿著掉下來的小牙高興得跳起來,邊跳邊說“耶,我的牙齒終於掉了,終於可以讓牙仙子帶它去牙齒王國了”。

這個牙仙子的說法,是小勳在《小豬佩奇》裡學的。佩奇把掉下來的牙齒洗乾淨,輕輕的放在枕頭下面,等她睡著了,就有一個長著翅膀的牙仙子飛過來,把她的牙齒帶去牙齒王國,然後再在她枕頭下面留下一個巧克力金幣。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小勳看完後,問我“真的有牙仙子嗎?”我說“也許吧”。然後他問我小時候會怎麼處理換下來的牙齒,我說下面掉的牙齒往屋頂上扔,上面的牙齒往床底扔。他聽了,說“啊,就那樣把牙齒扔了嗎?不讓牙仙子帶它去牙齒王國嗎?那顆牙齒好孤單呀”。從那以後,他就期盼著牙齒掉下來的那天,說一定要讓天天陪著他的牙齒,去牙齒王國繼續快樂的生活。看著他期待又天真的眼神,實在不忍心跟他說:都是假的。

媽媽都是感性派,想保護孩子的童真,可爸爸向來是理性派,學不來、也理解不了這些“童話”。於是,我們發生了爭吵。娃爸認為孩子已經六歲了,不要總把外國人那一套搬過來。我反駁,不是因為牙仙子的傳說是外國的,就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個童話很美好,牙齒掉下來了,然後牙仙子帶著去牙齒王國繼續快樂的生活,難道不美嗎?總有一天他會長大,會明白牙仙子是假的,可留在他心裡的那份愛是可以延續的。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小勳他們學校每年都會在聖誕節前幾天發佈通知:禁止學生過聖誕節。當時看到這個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我覺得把“禁止”二字換成“不提倡”更容易讓人接受,也更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精神。我覺得重要的不是過不過聖誕節,而是讓孩子知道不止有外國的聖誕節,中國也有各種傳統節日。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牙仙子”這件事也是同理,我覺得牙齒是否被扔屋頂或床底一點不重要,這應該也算不上是一定要傳承的文化。既然他認為真的會有有牙仙子把牙齒帶走,那就帶走吧。

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不就是希望孩子長成一個勇敢、善良、獨立、積極樂觀的人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可以學到國外的人文知識,又可以傳承中國的文化,何樂而不為。

很多人疑惑了,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能把自己的文化傳承好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讓孩子瞭解和學習多元文化呢?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一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各個諸侯都有自己信仰的思,想。雖然各家思想都有各自的優點,但並不是每一家的思想都適合治理每一個國家,最好的方法是集百家之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古代便是如此,更何況現在日新月異,新的文化層出不窮。其實,文化並沒有優劣之分,我們在向孩子介紹各民族的文化時,可以使他感受到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他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種下理解、接納、包容、尊重的多元文化之種。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知道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再來看看孩子瞭解世界的窗口——書籍和電視,就知道為什麼一元文化在這個時代是行不通的。

在陪伴孩子的6年時間裡,和他一起看了無數的繪本、故事書和動畫片。深刻的感受到一元文化既不能讓孩子更客觀的瞭解世界,也不能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所以才需要通過多方位的渠道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

接下來,我將從國內外的書籍、神話傳說,以及動畫片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比對,看看如何將各種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一、關於童書

日本的童書作者中川李枝子在《當孩子遇見書》中說過,書籍可以帶給孩子們對人生的希望和自信。

我們帶孩子看書的初衷,就是想讓他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閱讀的習慣。在孩子小的時候,選書的原則是不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培養他的創造力,不讓他的思想受到束縛。再大一點,選書的原則便是,這本書能否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正直又勇敢、善良的人,是否能讓他明白什麼叫堅持。

1、繪本

繪本在國外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而引入國內才十幾年。國內現階段的大部分圖書都還是停留在“功能”上面,就是帶有目的性的閱讀一本書,比如教你刷牙、穿衣服,要你講文明、懂禮貌。這些確實可以起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但僅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曾說過:好的圖畫書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現孩子喜歡的事物,讓孩子可以清晰地看見,並深深的感動。國外繪本在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我小孩最愛的那套《大衛不可以》。雖然有網友詬病孩子跟著大衛學習調皮搗蛋,但那是他們沒有看見大衛的媽媽,不管大衛犯了多大的錯,每天晚上睡前都會抱著大衛,說一句“我愛你”。它不止給孩子帶來閱讀的樂趣,同樣教會父母應該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總之,國內的繪本過於拘謹,沒有太大創造力,但是可以滿足媽媽“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國外的繪本天馬行空,想象力豐富,更注重自我探索和愛的表達。

2、故事書

說到故事書,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畢竟我們都是看這個長大的。小時候看這些不覺得暗黑,現在再重新讀給孩子聽,很多情節都只能直接略掉。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記憶中就是一個善良的年輕人得到了一大筆寶藏的故事。如今再看會覺得血腥無比,由於那些剝皮、分肢之類情節的存在,我直接放棄了這個故事。《格林童話》也是如此,裡面的人物大多是惡毒的皇后、貪婪的小人物,以及一眼就被愛上的公主、一個誤會就殺掉妻子的國王。

因此,我覺得童話書只能在家長的引導下閱讀,幫助孩子找到故事中的善,和警醒孩子不要成為裡面的“惡”。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反之,中國傳統故事的特點是:善有善報、堅持到底、勇敢機智,弘揚的是積極樂觀的價值觀。比如《中國經典故事繪本》,裡面通過八個傳統故事,向孩子傳遞了堅持不懈、保持善良、明辨是非等品質。

而現代西方的故事書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則是:做自己。比如那套我兒子百看不厭的《不一樣的卡梅拉》,每個故事都鬧鬧騰騰,小主角們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懦弱,也有性格上的可愛之處。但他們一直在做自己,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指向勇氣和愛。

如果說,古典童話故事諷刺的是人性中的“惡”,那麼中國流傳下來的寓言、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則講的是人性中的“善”,現代西方國家的故事則是引導孩子如何成為自己。

二、關於動畫片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小孩看了《熊出沒》,然後模仿裡面的情節,把另一個小孩綁在樹上用火燒。先不說這個孩子是否缺少家長的引導,單說動畫片,為什麼新聞裡經常會有小孩子暴力模仿的事情發生。大概是因為國產動畫片還停留在單純的擬人階段,就像是一個三流的演員披上了一張動物皮,進行的拙劣表演。所以,小孩子才會覺得可以模仿。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屢見不鮮的小孩暴力模仿新聞


當然,這個動畫片有他的可取之處,至少可以讓孩子哈哈大笑。這好像就是國產動畫片的通病,包括《豬豬俠》、《喜羊羊》等大熱的劇集都是如此,看過之後如風過無痕,除了記住很好笑之外,再無其他。

這也是我一直給孩子看國外動畫片的主要原因,既然都要看電視了,為什麼不選一個可以給孩子帶來點什麼看看。比如《動物兄弟》,內容風趣好玩,又能學到動物知識;《企鵝家族》,一家人溫馨有愛,在冰天雪地裡學會和朋友相處;《小豬佩奇》,我知道很多人提議要封殺它,可我偏偏覺得這是最有意思的一部動畫片,一家人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永遠都能愉快的解決,從來沒有抱怨和打罵,開心了就穿上雨鞋跳泥坑。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可以學到很多動物知識的《動物兄弟》


國產動畫片的槽點是老套、沒有童心和想象力,編劇一直在低估孩子的智商,忽視兒童的感受,以為幼稚就是童真。

所以,這便是文化多元的最大好處。整合出更多的資源,給了我們更多選擇。即使是看電視,也可以不全是消遣,而是讓孩子從潛移默化中領會到“成長”。

孩子在看書、看電視的過程中,既可以學到中國人們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又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的獨立、自我的精神,何樂而不為。

所以,我們不能讓孩子生活在一元文化的世界裡,採取一刀切的方法,對外國人的那一套避如蛇蠍。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在領悟世界的過程中,如何不忘初心,把我們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關於中華民族的傳承

每個國家的都有自己的信仰,這個信仰便是“神”。西方人信耶穌,聖誕老人便是源於歐洲的基督教聖人典故。中國呢,我印象最深的是羅振宇在奇葩說裡的一段對“神”的解讀。

他說,經常有外國人指責中國人沒有信仰,否定一切。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有,遠古的神話傳說,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信仰。盤古開天、夸父追日、女蝸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中國古神話的共同點是“明知磕不過,就是要死磕”,有多少人相信這種故事是真的,又有幾個人不被這種精神鼓舞,這就是我們名族的智慧。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后羿射日


而在外國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洪水來了就躲到諾亞方舟,與中國抗爭的精神截然相反。中國人的祖先用無數的故事告訴我們後代:人定勝天,不能屈服。我們就是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可以傳承給孩子的不只有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一樣記錄著中國的成長和精神。我會在端午節時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也會在中秋夜時,帶著孩子坐在陽臺講嫦娥奔月的傳說;過年時,告訴他“年”的來歷……我會告訴孩子每個節日的來龍去脈,也會在每個節氣告訴他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作用,這都記錄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我覺得這些是必須傳承的,至於牙齒是被牙仙子帶走,還是扔屋頂,這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

牙齒掉了是扔屋頂還是交給牙仙子呢?孩子的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嗎?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只單純吸取一種養分是成不了參天大樹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撫育的過程中,讓他知道世界有很多種樣子,至於他長大了想變成什麼樣,可以自由選擇。而不是在一開始就告訴他,哪種文化好,應該怎麼生活,做什麼工作才叫成功。而他可以自由選擇的前提是:他是否真正地認識自己。所以孩子需要多元文化,只有“懂得”之後才能擁有和做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