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是中国当今教育的一大特色,到底有利还是有弊?谈谈看法?

宁静95661


以上海为例,陪读的妈妈还是比较多的,听说有私立学校小学生做作业做到晚上十点以后,小学的认知是基础,上小学前要能够读数学题目,所以要多认字,也要能够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同样以上海为例,也有很多职场女强人型的妈妈,她们不太在意陪读,更在意用精神鼓励小孩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拼小孩,拼自己。

我身边两类妈妈都有。不过陪读妈妈真的保证小孩成为人中龙凤吗?

我认为值得商榷。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学习历程,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教我们会多少题目,而是父母能够给我们精神支持和不怕困难多想办法的勇气,以及对于学习结果的包容,是某一刻我们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愿望造就了我们自己。

我不认为一定要陪读或者不陪读,每个家庭应该视自己的情况而选择。

陪读的人如果想借此机会重温学习的梦,何乐而不为呢?

不想陪读的人,自己在另一个战场百倍努力,应该也能让小孩知道努力和拼搏是人生的常态。


剑未佩妥已然江湖


只讲讲知道的事,我在某大学工作 了二十年,碰到过两个学生上大学了家长来陪读,小孩沉溺于电子游戏,学业荒废了,继续下去,要被退学了。家长想阻止,挽回,没成功,还是被退学了。另外我有个同事,儿子也是高中时沉迷电子游戏,经常旷课,后来发展到要连续玩游戏不回家,父母经常一个一个游戏室找人。玩了两年,大概那个游戏打通了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他不玩了,高中时间也快结束了,成绩自然也不行,家长把他送去香港读职业类学校了。我有个同学的儿子从小学习优秀,中考时高中考到省城的学校了,自己住校读,父母要上班,没法陪。我觉得吧,陪读没用,只要能上小学一年级的,一般都有自理能力了,我就是六岁上学,也开始煮饭喂猪洗衣服了。自己事情自己做,要不然大家都累得慌。再说多做点家务事,反而能培养出条理性,不管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能抓住重点,事倍功半。


干嘛要名


个人认为利大于弊。我女儿因为胃不太好,吃不了辛辣油腻的食物,所以初中住校时身体非常不好,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自从她读高一时我开始了陪读,每天给她煲汤熬粥,硬是把她的慢性胃窦炎给调理好了(喝的是糯米粥和小米山药南瓜粥,另外还有猪肚汤炖药材,就是超市卖的那种药材包)。另外由于她在我身边比在学校时睡得香,她的脸色也变得红润了许多。更为重要的是,有了我这个可靠的倾听者,这才是她最开心的地方,每天吃饭时或者做作业时,她会叽里呱啦地给我讲他们班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开心极了😂至于说她的独立能力嘛,大伙儿放心,她现在念大二了,在学校里住校过得舒舒服服呢!


凤146983974


陪读是错误的做法,有本事自己教。浪费人力物力。我认识有个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辞掉民办教师的工作,陪孩子读市重点高中读湖南大学。最后孩子因为数学几次补考过不了,没有毕业。现在在家天天玩手机。你们说怎么办才好?这样的家长能陪孩子一辈子吗?


农村教育家


陪读是好是坏?有利有弊?正所谓千人千面,各有所选。

身边同事给孩子陪读的太多了。可能我身边这种例子太多,而我又不是个很愿意陪读的人,因而我觉得太费解了。难道孩子不能住校?难道养个孩子就得赔上半生?是不是学校宿舍没人愿意去住了?

同事们在城里租了学区房,恨不能住到学校门口,即使这样,中午还去教室送饭。早晨伺候完孩子早饭再去上班,中午夫妻俩轮流去送饭,一天跑数回,累计路程一百多里,有的还是骑着电动车。我看的是心里发紧,满是恐惧,这啥时候是个头啊。

能把孩子盯的这么紧的,当然是孩子少的,基本都是一个。爸爸妈妈的爱太足了,对孩子来说是高福利也是严督促。同事们的孩子基本上都考上大学了,名校倒是很少。

也有孩子住校和托管的,父母或是没条件,或是出外谋生。孩子有的学业优秀,有的乏善可陈。

所以呢,陪读有利也有弊,有好也有坏,也是各家有各家的滋味。想陪的你阻止不了,不能陪的你找不来。

世间哪件事不是这样呢。


和和其风


陪读是教育一大特色。很多老师也建议陪读。首先这要看自己的家庭条件。比如家里金钱物质都很宽裕,又是一个孩子,大人离不开孩子,孩子也离不开大人,就可以陪读。

如果家里拮据还有个小二,比如我就不能陪读。不能盲目随大流。孩子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家里那么多事自己会有一个焦虑不安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很敏感,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如果没有我家小二妮,我也可以去陪读了。随便打点工。陪着孩子多好啊!条件不允许呀!

如果孩子不听话,寸步不离的盯着他不学你也没办法。我朋友 儿子考上重点高中,三年租房补习,花了20w,最后考了460。我邻居家里吃低保,三年还没花3w呢500多分,如果不是她妈妈有病,让她分心 会更好。

别管陪读还是不陪读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个最主要我觉得。有的孩子住校回来带回家一堆旧衣服,这就是不自理,学习也得劳逸结合。


春日气泡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我并没有陪读经验,所以特地和孩子共同探讨了一下。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二,在西部省会城市一所较好的中学就读,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十二个班中排前二十名,属于比较自觉的孩子。他的年纪正是大多数家长考虑是否陪读的年纪,而且他们班也有部分同学的家长专门辞了工作在家陪读,但并不太理想,相反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几名同学的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但又能抽身完成学校的一些活动。我问孩子是否希望妈妈陪读,他并不愿意,因为他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家长只能起辅导的作用,如果家长陪读,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认为学不好会对不起家长,而且对于他自己的自学与自律能力也有所影响,他说因为你不可能一直陪着我,我毕竟要长大。因此我认为陪读这件事是不应当大力提倡的,相反,多与孩子沟通,多参加一些孩子学校的活动,适度增加你在孩子老师和同学面前的曝光率,用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去引导他起到的作用更大。当然异地或留学等生活陪读另当别论。


一个外乡人眼中的青海


我来发表一下客观的看法:陪读,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小孩,什么样的家长而论。

当今,教育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毕竟这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没有文化是万万不能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所期待的。特别是孩子升入初中和高中以后,家长就更加的重视小孩的成绩了,希望小孩能上重点中学,如果考上了重点中学,那么小孩子的一只脚就跨进了大学的门槛。

我所在的县城有两所省重点中学,各乡镇,甚至各县,外省的学生都慕名而来,以能进入这两所中学读书而感到荣耀。以前这两所中学在中小学招生都是有招生指标的,考到了前多少名的才能进入,一般都是看升学考试的成绩。现在有所改变,小学升初中招生要通过这两所中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才能进入,在暑假,他们会组织两次考试,一次招录外省,外县的学生,一次招录本地学生,有名额的限制。初中升高中的招生还是看升学考试的成绩,不过每个乡镇会给一点均衡指标。伴随着家长的向往和进城读书的热潮兴起,这两个重点中学人满为患。所以另外建设了两所学校,名字就叫这两个中学的实验学校,也是一所政府管理,由重点中学配备老师的民办学校。那些没有达到分数线的可以去读实验学校,但是分数不能差太多,分数在 一定范围内可以缴纳择校费入学,根据分数差别大概几千到两万多不等。如果是前六十名的免择校费,交正常的学费就可以。

就是这样,每到暑假快开学的时候,来报名的人还是络绎不绝。没考上的就交择校费读实验学校。因为是老师资源共享,都是重点中学的老师,所以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也家长愿意租房子去陪读。说到陪读,有些人说不好,有些人说好。这要看什么样的小孩,小孩听话,学习自觉,可以放亲戚朋友或者是老师那吃住;不听话的,调皮贪玩的,喜欢上网的,但是头脑灵活,成绩还有上升空间的,这就要家长前去监督陪读,否则就浪费了钱了。有人说,陪读的家长什么都包办,不利于小孩以后独立生活。也有人说,如果不陪读,小孩要花时间洗衣服什么的,分散了学习精力,那还不如陪读,反正择校费都花了,还在乎一点房租费吗?有些家长还专门买房陪读呢!

我是支持陪读的,但学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自己,但如果你是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人,同时有很强的想学习好的欲望,我觉得陪读是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家长坚持陪读,可见很重视你,你就别操太多心,专心学习就是对她最大的报答,我想你也会专心读的,毕竟大人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这你应该感到很幸福的!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不好,或者你很懂事,很自觉,控制能力强,也可以不选择陪读的。


桃李芬芳笔耕不辍


看了好多朋友的见解,看来大家都认为陪读弊大于利,但依然也还都在陪着。[呲牙]事实也的确如此。陪读虽然在生活上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也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许多机会。

特别是小学阶段,家长准时接送,孩子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都是坐在车子上,没有路可走,这一段是苍白的。对上学途中的一切是漠然无视的,我看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面无表情的坐在大人的车子上,到学校门口下来,面无表情的走进教室,没有欣喜。

而孩子是需要走路的,走路不但会让他(她)们身体强健,还会让他们发现路旁新生的树叶怎样一天天长大又一天天变黄从树上掉下来。树枝上鸣叫的小鸟来了又走;还有搬家的蚂蚁排着怎样的长队,他们怎样的被吸引,直到听到学校的钟声一路猛冲终于比老师先一步到达教室的快感;或者最终被老师拦在门口训诫时对同伴恶作剧般的鬼脸;也不会有两个人一起探索一条新路回家的惊险记忆;成为过后在同伴面前炫耀的资本。这些都是成长的快乐,现在通通被剥夺了。回到家又是看着(又称辅导)写作业,家长还抱怨孩子不听话,气的发疯:什么都伺候好好的,怎么就是不懂事呢?仔细想想,孩子有自由的成长过吗?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吗?从小到大仿佛从一个笼子被送进另一个笼子(你自己一个星期走到哪里都有人看着试试),那些被大人们视为极端气人的举动,只不过是孩子们为争取权益而进行的独立战争啊[呲牙]。

初、高中阶段相对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也的确是需要的,但是家长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尽量为孩子释放空间,不要过分捆绑。

遥想陪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一是独生子女的出现,使孩子变得异常珍贵(多子女时代没有陪读这一词语),可谓捧在手心怕摔着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一直都是众星捧月般的成长。做什么都有大人跟着。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家生活条件变好,有能力专门照顾孩子;三是社会治安的影响,人贩子的猖獗,偷走孩子伤害致残,贩卖器官,让有孩子家庭胆颤心惊,不敢让孩子单独行动。这也是很多人明知道陪读弊大于利,依然陪着的主要原因。看来陪读虽然弊大于利,但是还是要陪的,怎么陪,要看家长的智慧了。


清夜无尘727


建议中国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的历史课题上,再增加一个课题: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绝世名流,是不是小时候学习就必须经过“陪读”?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方便便捷的考就,就是再采访一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后代,从他父亲的嘴里说沒说过,他的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陪读”。更方便一些,采访一下杨振宁先生也更清楚了。

不过,我也觉得,陪读,做为家长是应该的,因为孩子从出生开始,你们就是他(她)们的,陪读起蒙老师了,这个启蒙,应该是“德”的终生启蒙,如果真的是把“德”溶到他(她)们血液中,那么他(她)们的“才”,才有用,不是吗?

说句题外话:在电视剧里也看到,皇家的太子们也有陪读,好像是外姓同辈的陪读。

父母的心,真累。不妨送一句,你可能心凉的话:望子成龙,可能成不了龙。

能吃苦、才有勤,能喜欢、才有希望,大凡有成就的人,恐怕都有过坎坷的经历。其实人和人之间,确有天才的存在,但社会需要的是有真“德"的天才,“德”,这个影子,才是一个对学子成长、成才的真正“陪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