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五年,我能共勉的還是隻有這幾個道理

我是不太敢寫職場文的,首先我自身職場經歷還不到5年,很多的話說出來不夠理性和深刻,很容易被打臉,其次領導給力護犢子,沒受過什麼大委屈,同事相處和睦健康,還能互幫互助學習到很多新知識,一片歌舞昇平,也沒有什麼好寫的。

但最近身邊的人和事變動比較大,和朋友們聊天時,也會討論到職業發展方面的事情,所幸從一個職場浸淫多的小白角度說點兒什麼,有共鳴的可以探討,覺得無聊的就當沒看到。

畢業五年,我能共勉的還是隻有這幾個道理

【一】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我所在的公司每天晚上6點下班。

有個剛入司的實習生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他基本上每天都是晚上8點以後走,每次我走的時候他都還在,我在的時候他都還沒有走。

他說他因為回家沒什麼事情可以做,在公司可以看看系統的文檔手冊,熟悉熟悉編譯環境,對當天完成的工作進行復查和檢驗,如果實在不想做工作,就看看其他的書籍或者練練字,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能夠更好的去處理第二天的工作。

3個月以後,我發現他竟然可以和業務人員去談需求了,半年以後,我發現他已經可以獨立上線系統的某個功能了,而到年末績效考核的時候,不負眾望他的考核是優秀。

換句話說,他入司的半年裡,應屆生幾十號人,大多數人完成領導安排的需求,每天正常上下班,偶爾有加班或者熬夜,但也僅限於是對本職工作的一種完成,並沒有更深入的去產出一些超越工作本身的價值,所以成長的慢,得到的少。

他在工作之外更注重於個人成長以及能力養成,並沒有以工作為目標去設限,每天多做一點點,反而能擁有更出色的業績。

假設這是個馬拉松比賽,你只需要每天比別人多跑一公里,就能打敗其他競爭者了。

我不否認說職場上存在幸運,但更多時候努力才是硬道理。

所謂“天道酬勤”,排除智商天賦背景機遇等高逼格附加屬性後,努力是這個世界上搏殺求存的唯一通則,這個努力不是說你做了就會有效果,而是你會在不斷地努力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正確的成長方式,當你通過努力為自身賦予更多價值,就不必再害怕會偏離更為坦途的大道。

努力的過程就是你把自己的能力邊界,推到極致的過程。

過去的努力,決定了現在的能力;現在的努力,決定了未來的能力。

畢業五年,我能共勉的還是隻有這幾個道理

【二】

哪有那麼多的能力問題,在你成為特別厲害的大牛之前,所有的問題都是細節問題。

認識一個96年的小朋友,他畢業於普通的二本院校,畢業之際他跟另外4個人一起在某單位實習,半年後只有他被留下來了。

我問原因,說你有想過自己為什麼會被留下嗎?他說,我也不清楚。

我繼續追問:你再想想。他說,因為只有我準時上班。

我不信,他又說:那就是郵件格式寫得更對更少錯字,讀起來讓人更明白。

這一回我信了,因為我對此深有體會。

你會更願意回覆怎樣的郵件呢?當然是那些看起來更舒服的郵件。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大多在一些細節和簡單的小事情上。

所有幹大事的能力也都是從小事情上生髮而來,有時成功並沒有那麼複雜,做好別人沒做到或者忽視的小事,你就贏了。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不變的真理。

面試時,穿不起名牌衣服,就把自己打扮得乾淨清爽,做到準時赴會;參加工作,寫郵件時,注意書寫格式,分段清楚,意思表達明白;老闆安排事情時,多問幾句,問清楚再行動;老闆要求彙報工作時,及時給予回應。

不要看不起小事情,生活本就是一件件小事的集合,堅持做好每件小事你就能過好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人生。

如果更進一步,你除了做好自己的本分,還能將每一件小事情做到極致,像庖丁解牛,會怎樣呢?

《士兵突擊》中有句臺詞:他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樣,到最後你才發現,他抱住的已經是參天大樹了。

畢業五年,我能共勉的還是隻有這幾個道理

【三】

前兩天我們開了一個座談會,談到了夢想和現實。

有一位領導說的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你們這個年紀為什麼要考慮那麼多腳踏實地的東西,你們現在其實是一個仰望星空的年紀啊

說實在的,領導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嗤之以鼻的,因為我們想要的腳踏實地的東西得不到,所以才和我們說夢想,談人生。

但當我有一天心血來潮回望自己過去的生活時,我發現很空虛;當我設想自己未來的生活時,我發現更空虛。

因為我已經好久沒有認真想過職業規劃旅途怎麼走,我自認為的“腳踏實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追逐財富自由和升職加薪。

哪裡給的薪酬高,我們就跳槽去哪裡;哪個行業賺錢,我們就轉行。

少年心氣今安在。

走進社會前,我們有夢,關於理想,關於抱負,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誰都認為明天會更好,夢想會實現,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讓人覺得愛做夢的人身上有光,這束光不但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我們不是被現實的迎頭一棒徹底打醒,而是被日復一日的平庸耗盡了希望。

而且最可悲的是我們用苟活替代了夢想。

勵志的故事已經講了太多,旅途中總是有人在宣講成功學,心靈雞湯總是席捲朋友圈。

但我還是想多說一句,當你在停下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是為什麼而出發。

曾國藩曾經說過兩句話:

第一,心至苦,事至盛也。

內心有多強大,局面就能做多大。

第二,有志,有識,有夢。

野心和熱愛帶我們通向牛逼和偉大。

畢業五年,我能共勉的還是隻有這幾個道理

【四】

二十多歲的尷尬,是迷茫,是害怕,是才華配不上夢想,是付出配不上野心,是現實與生活的距離。

迷茫是任何階段都會有的常態,到現在我也還會時不時地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懷疑,經常時不時的在“自己理解”和“真正懂”的路上跌跌撞撞,想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做這一行。

但更多時候,我只是抓住現有的生活,向前狂奔,擁有追求大夢想的心臟,也有汲取小失敗的靈魂,在工作上臥薪嚐膽,在生活上勇往直前

最可怕的不是我們行動的慢,或是才華增長的少,而是我們一直停留在一個靜止的狀態,每天都在抱怨和厭倦中度過,從沒有為更好的自己做出一點改變。

不要再問生活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沉下來,看一切,我們就是答案。

畢業五年,我能共勉的還是隻有這幾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