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冯潘


假如王伦是宋江,毫无疑问会张开双臂盛情欢迎林冲上山入伙,因为宋江胸怀大志,要把梁山做大做强,需要招纳四方英雄好汉,但很遗憾的是,王伦不是宋江:第一,王伦胸无大志,不想招纳英雄好汉做大做强梁山;第二,王伦忌惮于林冲的威名和武艺,认为他将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第三,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认为难以驾驭林冲这种英雄好汉。

第一,王伦胸无大志,不想招纳英雄好汉做大做强梁山

王伦是落第秀才出身,落第后和杜迁一起曾投奔柴进。柴进留着他们住了不少时日,他们临别前,柴进又赠了不少银两。

王伦和杜迁辗转到了梁山上,开辟梁山作为打家劫舍的落草之地,在柴进不断的资助下,又得到杜迁、宋万和朱贵的鼎力相助,王伦做了梁山之主,吸纳了七八百名喽啰。

王伦领导下的梁山,日子可谓过得富足,平日里靠这七八百名喽啰下山打家劫舍,得来的钱财供养寥寥几个头领绰绰有余。

王伦作为落第秀才,本来通常的出路多是去做乡村教书先生,那是仅够养家糊口的职业,哪里比得了如今他这梁山之主呢?不但日子富足,还是个称霸一方的土皇帝。

王伦对这种现状非常满足,胸无大志,压根不会想着要把梁山做大做强,也不会想着梁山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所以,在他看来,压根不需要招纳什么英雄好汉上梁山入伙。

第二,王伦忌惮于林冲的威名和武艺,认为他将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

王伦之所以不想招纳什么英雄好汉上梁山入伙,除了他胸无大志,对梁山和自己的现状极为满足之外,王伦还有一个私心:不能容忍任何对他构成威胁的人在梁山上存在。

林冲杀了陆谦、富安等人,自知天下之大已经无处容身,只能听了柴进的建议,拿着柴进的举荐信上了梁山,要投奔王伦入伙。

但王伦对林冲的到来却满是恐惧和怀疑,他认为林冲是名满天下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着卓绝的武艺,也有着出色的才干,梁山上无人能及,如果林冲上了梁山,那将会是自己最大的威胁。

王伦想到了自己只不过是个落第秀才,文才尚且平庸,更别提武力了;至于杜迁、宋万和朱贵,也只是普通的江湖好汉,论本事,谁也和林冲相差太远。

王伦认为,如果让林冲上山入伙,今后万一林冲发难,要夺了他梁山之主的位子,那将无人能敌,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必须拒绝林冲上山入伙。

第三,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认为难以驾驭林冲这种英雄好汉

论出身,王伦只不过是个穷乡僻壤的出来的人,还是个落第秀才;而林冲则是名满天下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就连柴进这样富贵的大官人都对林冲仰慕已久。王伦怎么比得了林冲?

论见识,王伦一个落第秀才,又出身低微,见过最大的阵仗就是曾经投奔过柴进庄上;而林冲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接触和见识过的大人物不少,见过的大场面也不少,王伦怎么比得了林冲?

论文才,王伦一个落第秀才,也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物,林冲在这方面未必就比他差;

论武力,王伦作为落第秀才,其实也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而已,怎么能和武艺卓绝的林冲相提并论呢?可以说,一旦林冲发作起来,梁山上无人能敌。

王伦不论从哪方面和林冲比,都毫无优势可言,对于心胸狭隘的王伦来说,林冲的到来,能不激起他嫉贤妒能吗?他能容忍林冲上山入伙吗?这种比他强过太多的英雄好汉,他怎么驾驭得了?


乔鞅


正是因为林冲武艺高强王伦才容他不得。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万夫不当之勇,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人称豹子头。


经过风雪山神庙以后被柴进推荐上了梁山,刚一上山王伦就发现林冲这人气场在自己之上。就凭王伦这种领导能力根本就领导不了林冲,日后自己位置一定会被林冲取而代之。所以王伦就各种理由要林冲下山,但有柴进的面子在那摆着自己又不能强赶林冲。

那就想点别的办法吧!叫林冲纳投名状,就是下山去杀人劫财。有了收获之后才能留下他,林冲接连下山三次也没能完成任务,最后一次遇到杨志二人大战不分高下。林冲引杨志上山以后,王伦看到了机会他要拉拢杨志入伙制衡林冲,被杨志拒绝。王伦迫于无奈勉强收留了林冲,也结下了林冲和王伦二人之间的隔阂。为了晁盖日后当上寨主打下了基础。不久晁盖吴用等人上了梁山,经过预谋林冲当众杀死王伦,大家推荐林冲做山寨之主。林冲不从,最后由晁盖做了第一把交椅。



之所以王伦容不下林冲,理由是林冲武艺高强,王伦自认自己驾驭不了林冲。林冲出身朝廷命官自带优越感王伦知道自己当不了林冲的老大。还有就是王伦根本就没有当老大的才能,他作为一介书生对梁山的未来没有远景规划,只是一个小富即安的市井小民。林冲作为禁军教头对与山上的队伍必然会有建设性建议和规划,这些建议和规划势必和王伦的领导方针造成冲突,到那时王伦和林冲还是势如水火。王伦是早想把林冲打发走,免得日后起冲突。没想到林冲上了山死活不走了,直到把晁盖等来,动手杀了王伦才了结了他和王伦的这段仇怨。


个人见解,欢迎讨论。


雨夜构想


白衣秀士王伦并非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而是因为林冲自身的原因,让王伦心生疑虑,从而婉拒林教头入伙。多少年来,几乎所有人都谴责王伦而为林冲抱不平。认为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林冲之言),不能容天下好汉。对此,绿野老道有不同看法,王伦不收林冲,绝不是林冲所说的那样,而是事出有因。

王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林冲在沧州山神庙杀了陆谦、富安和管营差拨,逃到了柴进庄上。柴大官人便写了一封举荐信,让林冲去投奔梁山。柴进说,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在梁山上聚集了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

所谓白衣秀士,是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也是生活比较窘迫之人。说白了,王伦就是一个穷酸的小知识分子,生活艰辛的无产者。林冲也骂他是“村野穷儒、落第穷儒”,这便是王伦的境遇,经历过富贵的林冲,一万个看不起这等小人物。

林冲逃到朱贵酒店,所听到的情况与柴进讲的差不多:王伦当初不得第之时,与杜迁投奔柴进,多得柴进留在庄子上,住了几时。临起身,又赍发盘缠银两,因此有恩。白衣秀士走投无路,不得不流落江湖,四处投奔。

朱贵把林冲带到聚义厅,王伦显得很客气,吩咐摆酒款待林冲。这时,王伦有一段内心独白,其中提到了自己的身世:“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离开柴大官人庄园,王伦与杜迁分手,各奔前程。杜迁先上了梁山,王伦后来“因鸟气”,便“合着”杜迁上山落草。

一直以来,都认为梁山总共有三位寨主:王伦、晁盖、宋江。其实,杜迁才是第一任梁山寨主,王伦是在杜迁草创了梁山之后,才“合着”上山的。“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与“合着时代的节奏”的语法一样,先有时代的节奏,然后众人来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同样是这个用法。

林冲杀王伦时,也证实了这一点:“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没有杜迁草创梁山,王伦也做不成梁山寨主。

作为梁山第二任寨主,经历过一次权力更替,强者为王,这是江湖潜规则,王伦“蓦然”婉拒林冲,无可厚非。

王伦为何要拒绝林冲入伙

林冲到了聚义厅,朱贵便首先向王伦介绍了情况:
因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杀死三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家,好生相敬。因此,特写书来举荐入伙。

当时,王伦拆开柴进的举荐信,很客气地请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反倒把朱贵挤到了第五位。这样的举动,证明此时的王伦已经按照柴进的举荐,接纳了林冲入伙。接着,摆开宴席款待四寨主。席间,王伦与林冲闲聊起来,动问起柴进的情况。说着说着,王伦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世能力,假若让林冲入伙,今后若是识破这几个人武艺低微“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于是,王伦便决意打发林冲下山,让他另投别处。

林冲武艺很高,又有柴进推荐,王伦拒绝他入伙,是不是因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呢?

如果以此来说王伦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恐怕说不过去。林冲杀陆谦等三人后,逃到柴进庄上,柴进也不敢收留。当时,林冲说:“既蒙大官人仗义疏财,求借林冲些小盘缠,投奔他处栖身,异日不死,当效犬马之报。”林冲如此一说,柴进立即同意,便说了梁山这么个去处,写了推荐信,让林冲前去入伙。

柴进原本十分敬重林冲,也非常善待江湖好汉,尤其是过往配军。但是,林冲的罪实在是太大了,又直接犯到了高俅头上。林冲从草料场出逃后,官军四处搜捕,风声很紧。林冲自己也感到在柴大官人庄上呆不下去,便想法投奔一个更安全的去处。柴进便顺水推舟,动用自己的资源,把林冲推给了王伦。

江湖险恶,世道纷乱,人人都寻求自保。无论是谁,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来谈江湖义气,再来讲心胸襟怀。林冲可以这样做,柴进可以这样做,王伦难道就不能这样做吗?

王伦其实也是一条好汉

朱贵将林冲带进聚义厅的时候,施耐庵是这样描写当时场景的:“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

好汉一词在《水浒传》中似乎被用滥了,似乎是个男人都可以叫“好汉”。但是,好汉并没有用到反面人物头上,史文恭、曾家五虎、祝氏三杰等就没有享受这个待遇。栾廷玉是一条好汉,因此人武艺高强,没有做过坏事,只是与梁山打了仗而已。施耐庵把王伦也称作好汉,也是有道理的,王伦原本确实也是一条好汉。

柴进说:“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尝寄书缄来。”

王伦是不能容人之人吗?绝对不是,在柴进眼中,他就是一条好汉,收留了很多做下弥天大罪之人。这一点,与柴进很相似,所以,柴进一直与梁山有往来,交情很深。

晁盖等人前来投奔时,王伦接到了朱贵的报告,连夜做了很周到的安排。书中写道:

过了一夜,次日早起,朱贵唤一只大船,请众多好汉下船,就同带了晁盖等来的船只,一齐望山寨里来。行了多时,早来到一处水口,只听的岸上鼓响锣鸣。…… 再说一行人来到金沙滩上岸,便留老小船只并打鱼的人在此等候。又见数十个小喽罗,下山来接引到关上。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

这样的接待规格,能讲王伦不是一条好汉吗?能说王伦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吗?很多读者听信了林冲的话,忽略了林冲、晁盖投奔之时的情节,没有深究王伦为何拒绝林冲、晁盖入伙的原由,可谓屈杀了白衣秀士这条好汉。

白衣秀士胸无大志

王伦连秀才的功名都没有,落草梁山也仅是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已,根本就不够造反的级别。甚至,连打家劫舍都算不上。“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何况王伦?

吴用到石碣村说服三阮撞筹的时候,阮家兄弟你一言我一语,讲了梁山的情况。阮小二说:

那伙强人,为头的是个落第举子,唤做“白衣秀士”王伦,……也不打紧。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甚么““豹子头””林冲,十分好武艺。这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我们有一年多不去那里打鱼,如今泊子里把住了,绝了我们的衣饭,因此一言难尽。

林冲没入伙之前,王伦几个人没有霸占水泊。因而,“也不打紧”。林冲来了之后,梁山开始大干起了打家劫舍,劫道抢掳的勾当,还霸占了泊子,绝了附近渔民的衣饭。可见,王伦根本就不是造反,只是想安安稳稳的窝在梁山,靠着水泊做点营生,连周边的渔民都不祸害。

即便是如柴进所言,王伦也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估计也是小打小闹,官府也只是把他们当做强盗来缉捕,与朱仝雷横他们捉人差不多,朝廷根本就不理睬这等毛贼。

王伦的志向就是如此,不敢大弄,只是安身立命而已。林冲杀了高俅的人,官府四处缉拿,让林冲入伙等于引火烧身。以杜迁、宋万的本事,五七百小喽啰能与大队官军抗衡吗?

晁盖做了寨主后,也与王伦一样,不敢与官府作对。不得已抗击了黄安的进剿,但却不知如何处置被俘的黄团练,活活的把他关死了。晁盖曾在聚义厅上宣布:“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晁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宋江送花荣他们上山之前,晁盖果真没做过什么大事,一个人都没招揽上山。晁盖可是财主,在东溪村做保正时,却是“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晁盖不愿意造反,不愿意跟官府作对,不愿意招惹更大的事。所以,在吴用的设计下无奈上了梁山。做了寨主便像王伦那样,不思进取,安稳度日。若不是吴用再度用计,策划了大闹江州劫法场行动,梁山便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晁盖胸无大志,却博得了喝彩。王伦不愿意做大梁山,却被指责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水浒传》有双重标准吗?没有,只是有无数种读法,于是,也就难免双重标准了。

因而,作为老板,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意规模,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招揽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更有权力在险恶的江湖中谋求自保的安全环境。王伦不愿收留林冲,绝无可以指责之处。


绿野萍踪01


关于问题“《水浒传》林冲武艺高强,又有柴进的推荐,王伦为何不愿把林冲留在梁山?”

回答: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梁山108好汉各自身怀绝技,聚在一起,定会有所作为。

那么,梁山最开始的头领白衣秀士王伦面对“武艺高强又有小旋风柴进的推荐的林冲”为什么不愿收留呢?

原因:

一,林冲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朝廷命官,而他白衣秀士王伦乃是一介草寇,自古正邪不两立!

二,林冲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自然高强,而他白衣秀士王伦一介书生,倘若林冲不服管教,王伦岂会有好果子吃。

三,林冲乃是囚犯,还是因为得罪了高俅太尉,高俅怎么可能轻易放过林冲,如果朝廷领兵来犯,他王伦哪是朝廷军队的对手,担心招来祸端。

四,众所周知,王伦为人心胸狭隘,面对武艺高强,心思缜密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深知自己不是对手,担心日后林冲功高盖主,强了王伦山寨头领的位子。

所以,因为这些原因,王伦不愿意把林冲留在梁山。


疯狂的大狗子


从王伦的角度考虑他是对的,因为林冲武艺太高了!王军虽然是寨主,但是是一书生不会武功,身边兄弟武艺也不行,这要是那天林冲一不高兴把他寨主之位夺了怎么办?再说林冲又得罪了朝廷命官高球,朝廷正想抓他呢,留下林冲等于和朝廷作对,风险太大了,所以不等留!


信用资产规划师


小说《水浒传》当中,白衣秀士王伦是一个出场很早,但是死的也很早的人物。这是一个考场失意,对读书人的仕途之路心灰意懒而“行走江湖”的落魄文人。小说的描述是“不第的秀才”。

对科考失望的王伦,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的“不第秀才”选择给官服当个雇员(比如宋江当个县衙的押司),也没有自谋生路当个教书先生(比如吴用就在东溪村当个教书先生),他选择的是“闯荡江湖”。先是到沧州的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庄上当了一阵子门客,基本上也就属于“骗吃骗喝”的性质。也许是自知不会长久,干脆就伙同杜迁到水泊梁山落草为寇了。按照王伦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一口鸟气”而选择了落草,成为了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

王伦的这口“鸟气”,大约就是对科考不第的怨气。但是,王伦的“落草为寇”并非“扯旗造反”,甚至是与官府作对的心思和胆量都没有。王伦的落草其实就是找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和几个有着一样心态兄弟带着一帮小喽啰依靠小规模的对零散的客商和路人“拦路抢劫”,过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的生活罢了。

这种心态,不仅王伦有,当时的另外两位头领杜迁和宋万也有。与官府相安无事,其实对于王伦这些人来讲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当时的水泊梁山生存的基础。以王伦,杜迁,宋万这些家伙的能力和当时水泊梁山的实力来看,他们根本不可能是官府的对手。所以,王伦的选择客观的讲是比较的现实和理智。

了解这样的王伦和这样的水泊梁山的前提下,王伦对林冲的态度就比较好理解了。

很多人觉得王伦这个人“嫉贤妒能”并且“胸无大志”。这样的评价如果站在“英雄好汉”角度上来看,似乎也有道理,但是,王伦不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不知道投奔水泊梁山的林冲有何“贤能”?王伦怕林冲应该是一种本能,尤其是本事不如林冲的情况下,坐着第一把交椅的王伦,对林冲的“忌惮”的心态要比杜迁宋万以及朱贵之流要强烈的多。

王伦对于林冲的态度,其实是“情绪”大于“行动”。在确认了林冲“无害”之后,王伦还是接纳了林冲,在晁盖等人上梁山之前,王伦和林冲之间大约至少是在表面上“相安无事”。但是,相安无事的后面,林冲和王伦的心态却完全不同。王伦觉得收留了林冲,这一篇就“翻过去了”。但在林冲的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马上就会“迅速的结出复仇的果实”,这中间没有“花期”,无需酝酿。

林冲投奔水泊梁山落草,绝对的是“走投无路”了。林冲的遭遇,是小说《水浒传》的核心思想之一“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应该是“妇孺皆知”,不再赘述。而他的走投无路的原因也是非常的简单:他怒杀了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欲置林冲于死地的陆谦,富安以及差拨。这就是著名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段曾经是高中的课文(节选)。

杀了三位“朝廷命官”,在主流社会林冲基本上是“死路一条”。还好有小旋风柴进得出手相救,林冲算是暂时躲过了官府缉拿。但以他身负的重罪,就是号称广纳天下好汉,手握铁卷丹书的“前朝皇亲”的小旋风柴进也是不敢让其久留,他也没有能力保护林冲,所以他手书一封把林冲推荐到了水泊梁山王伦这里,说明林冲已经成了一个“麻烦”,落草为寇是他的唯一选择。

这样的一个“麻烦”,或者说是本领高强的“麻烦制造者”,如果白衣秀士王伦这个很怕“麻烦”,又对自己的本事没什么信心的“苟且偷生”的山大王会“欣然接受”,倒是不合情理了。

在是否接纳林冲入伙的问题上,王伦的意见和杜迁宋万以及朱贵的意见是有分歧的。杜迁宋万以及朱贵是欢迎林冲入伙的。林冲的本事显然是这几位“混江湖”的“伪好汉”需要的,就是林冲坐了头把交椅也无所谓。林冲的加入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底气和“拦路抢劫”的能力的和效益的。事实上也真的如此。

在吴用到石碣村游说(撞筹)阮氏三兄弟入伙抢劫生辰纲的时候,说到水泊梁山,阮氏三雄其实是既害怕又羡慕。尤其说到了“听说来了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本事好生了得,这片水泊更没人敢打鱼了”。

但是,在王伦的眼里,林冲不仅仅是个“麻烦”,更是一个“威胁”。林冲的麻烦在于他的“杀人犯”特别是杀了朝廷官员的“钦犯”的身份。这个身份极容易“引火烧身”。按照王伦的说法就是:这是个朝廷通缉的要犯,一旦官府知道林冲在水泊梁山,如果真的为了抓林冲而围剿山寨,那可真的就是“大祸临头”。这算是为山寨的安危着想。

而林冲能够威胁到的,就是王伦本人的地位了。王伦自知本事不济,其实王伦和杜迁宋万加上朱贵的本事(主要是武功本领)绑在一块也不抵林冲的十之一二。所以,王伦的恐惧其实是有道理的。江湖上的规则当中肯定有“拳头硬的是大哥”这一条。王伦害怕林冲“取而代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对“麻烦”和“威胁”感到实实在在的恐惧的王伦,甚至要不顾对自己有收留和资助之恩的“柴大官人”的面子,不肯收留林冲,说明王伦的确是感受到了来自于这个“本领高强的亡命徒”的极大的威胁。

这就是王伦不同意林冲入伙的根本原因。其实算不上“嫉贤妒能”,只能勉强的算是“心胸狭窄”。王伦并不嫉妒林冲,只是害怕和厌恶林冲而已。但是 王伦还算是比较“民主”。他其实最终还是采纳了杜迁宋万以及朱贵的建议,但是为了宣示自己老大的地位和权威,他还是很认真的为难了林冲一把。

让林冲“纳投名状”,,既是为难林冲也是试探林冲。或者说是通过为难林冲来试探林冲的“危害性”。试探的结果就是:王伦确认了林冲的性格上的懦弱,以及对走投无路的恐惧。

在确认了林冲没有取代自己的想法和胆量的前提下,王伦收留了林冲 。从这一点来看,王伦这个人并不是个坏人,他心眼小,本事不大,但并不阴险,也不狠毒,更谈不上凶残。

但是,王伦让林冲坐第四把交椅,就完全是找死。因为第四把交椅对弈林冲来讲,就是极大的侮辱。王伦这个“不第的秀才”,“落魄的文人” ,不仅仅是心胸狭窄,而是彻头彻尾的“愚蠢”,无论是情商还是格局都不配当水泊梁山的老大。


步武堂


这个问题,显然不能从客观角度找答案,梁山是什么地方,显然王伦在的时候,只是一个逍遥自在的无政府状态片区,王伦是该区域老大,那么作为老大的王伦,武艺平平,声望不高,财富不足(这里指的是不够招兵买马),他自己又没什么宏图大志,只求逍遥自在,那么一身武艺,声望颇高,又有宏图大志(在王伦看来)的林冲,显然会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无论他心胸开阔还是狭隘,于王伦自己林冲绝不是适合留下的人。留下以后,凭威望自己比不如,凭武艺更不可能,凭财富别忘了这里可是无政府状态,那点钱谁说的准最后归谁,所以拒绝林冲留下是王伦唯一的选择。



草冢失心


王伦是一个心胸狹窄无胸量气度的小人。林冲武艺高强气壮山林,虽有柴进荐书,因怕林冲夺权,故意对其刁难。这就典形的市侩小人。他如大义示怀,礼贤待人,不失为明主,既便沒有武功也会令林沖臣服。小之举,为自已埋下了杀身之祸。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问题即答案。林冲武艺高强,王伦担心林冲强占山寨,所以不敢将他留下。

原文如下:王伦动问了一回,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王伦心胸还是过于狭窄,不能纳英才于麾下,只敢任用平庸之人,又贪图安逸,不愿山寨壮大,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山寨之主。不纳林冲,后来遇到杨志后又邀请上山,意图牵制林冲,可见其又是一个喜弄权术之人,不过实在不够高明。

王伦不纳林冲,归根结底,不外乎是他胸无大志,能力平平,心胸有限。


湖湘泽


这个需要与王伦挽留杨志结合起来了,如果只是林冲一个人上山,王伦担心他篡位,而让林冲落草又顺便招杨志,那样如果林冲有野心就让杨志和他打,如果杨志有野心就让林冲和他打,如果都有野心的话势必会林冲杨志先打一场,然后王伦坐享其成。如果杨志先上山那就喜欢林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