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鹅孵化技术(二)【孵化机】【孵化箱】


鸡鸭鹅孵化技术(二)【孵化机】【孵化箱】


三、胚膜的形成及作用


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新鲜空气以及代谢产物的排泄均依靠胚膜来完成。


(一)羊膜


孵化到2.5~3天时,羊膜覆盖胚胎头部并逐渐向胚体伸展,到4.5天包围整个胚胎,形成一个囊腔,内充满着透明的羊水。羊水供给胚胎发育早期所需的水分。羊膜上的平滑肌能发生有节奏的收缩,引起羊水波动,促进胚胎的运动和防止胚胎粘连,可降低震动强度,避免胚胎受到机械性的损伤。羊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把蛋白分解成氨基酸,为蛋白质进入胚胎的消化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孵化末期,羊水减少,羊膜覆盖于胚体,出壳后残留在壳膜上。


(二)卵黄囊膜


覆盖于整个卵黄表面,并由卵黄囊柄与胚体连接。卵黄囊上密布血管,吸收卵黄中的营养物质供给胚胎需要。在孵化的前6天为胚胎输送氧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雏鸭出壳前将未利用完的卵黄物质随同枯萎的卵黄囊一起吸入腹腔,并通过卵黄囊柄的开口,将剩余的卵黄流入肠道,为出壳后的雏鸭所利用。因此,雏鸭出壳后1~2天内,在长途运输途中不喂食。


(三)浆膜


又称绒毛膜,紧贴于羊膜和卵黄囊膜的外面。其后由于尿囊的发育而与其分离,贴于内壳膜,并与尿囊外层结合起来,由于浆膜透明而无血管,因此,很难见到单独的浆膜。浆膜可通过蛋壳膜为胚胎提供氧气,具有促进胚胎呼吸的作用。


(四)尿囊膜


位于羊膜和卵黄膜之间,在孵化的第三天出现,而后迅速增大,第七天达到壳膜的内表面。到第十三天时在蛋的小头合拢,包围整个胚胎,并与绒毛膜贴合在一起形成尿囊绒毛膜,紧贴于内壳膜上。尿囊膜具有吸收蛋白中的营养物质和蛋壳中的钙质供给胚胎需要,通过气室、气孔吸收氧气,排出CO2和贮存胚胎代谢废物等重要功能。


四、孵化条件


1、温度


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孵化条件。只有适宜的孵化温度才能保证胚胎正常生长发育,才能保证鸭蛋中各种酶的活动,从而保证胚胎正常的物质代谢。鸭蛋比鸡蛋大,以单位重量计算,蛋壳表面积相对比鸡蛋小,而且蛋壳和壳膜较厚。蛋黄中脂肪含量高于鸡蛋,孵化后半期由于脂肪代谢增强,必须向外排出大量的体热,以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因此,在鸭蛋孵化的中、后期孵化温度应比鸡蛋低1F°(0.56℃),而且在孵化后期应采取凉蛋措施。


鸭胚胎适宜的温度范围37~38℃。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严重时会造成胚胎的死亡。温度偏高时,胚胎发育加快,孵化期缩短,超过42℃2~3小时就会造成胚胎的死亡。相反,温度偏低时,胚胎发育迟缓,孵化期延长。因此,在孵化过程中,可根据孵化场的具体情况和季节、品种以及孵化机的性能,制定出合理的施温方案。立体孵化器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施温方案:


(一)恒温孵化


这是分批入孵的施温方案,以满足不同胚龄种蛋的需要。通常孵化器内有3~4批种蛋。室温过高时,整批孵化在孵化中后期代谢热大大过剩,分批入孵就可以充分利用代谢热作为热源,既可减少“自温”超温,又可节约能源。恒温孵化时,新老蛋的位置一定要交错放置,老蛋多余的热量被新蛋吸收,解决了在同一温度下新蛋温度偏低、老蛋温度偏高的矛盾,从而提高了孵化率。通常机内温度控制在37.8℃。如果室温较高,可适当降低孵化温度,但应注意,在孵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机内的温度是否均匀,孵化机内上下、前后、左右的温差一般不超过0.1~0.2℃,温差可通过调整进出气孔等方式得到解决。如果温差较大时,也应注意定时调盘,减少温差对孵化率的影响。


鸡鸭鹅孵化技术(二)【孵化机】【孵化箱】


(二)变温孵化


又叫整批孵化,适用于种蛋来源充足情况下所采用的孵化方法。由于鸭蛋大,脂肪含量高。孵化13天后,代谢热上升较快,如不改变孵化机的温度,会造成孵化机内局部超温而引起胚蛋的死亡。孵化的第1天温度为39~39.5℃,第2天为38.5~39℃,第3天为38~38.5℃,第4~20天37.8℃,第21~25天37.5~37.6℃,第26~28天为37.2~37.3℃。但第21天以后多数转入摊床孵化。变温孵化时,应尽量减少机内的温差,温度的调整应做到快速准确,特别是孵化的头三天。


2、湿度


孵化过程中,蛋内水分不断蒸发,水分蒸发过快过慢都会影响胚胎发育,影响孵化率和雏鸭质量。立体孵化器具有风扇装置,空气流动速度快,加上蛋内脂肪含量高,含水量低,代谢热高,蛋内水分容易蒸发。湿度过低蛋内水分蒸发较快,胚胎易与壳膜粘连,影响正常出壳。


湿度变化总的原则是“两头高,中间低”。孵化初期,胚胎产生羊水和尿囊液,并从空气中吸收一些水蒸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孵化中期,胚胎要排出羊水和尿囊液,相对湿度控制在60%为宜。孵化后期,为使有适当的水分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产生碳酸,使蛋壳中的碳酸钙转变为碳酸氢钙而变脆,有利于胚胎破壳而出,并防止雏鸭绒毛粘壳,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为宜。在鸭蛋孵化后期如果湿度不够,可直接在蛋壳表面喷洒温水,以增加湿度。


3、通气


胚胎对氧气的需要随胚龄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孵化初期胚胎的物质代谢处于初级阶段,氧气需要量较少,胚胎通过卵黄囊血液循环利用蛋黄中的氧气。孵化中期胚胎的代谢作用加强,氧气需要量增加。尿囊形成后,通过气室气孔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孵化后期胚胎的呼吸转为肺呼吸,每昼夜氧气需要量为孵化初期的110倍以上。


通风、温度和湿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机内空气流通量大,通风良好,散热快,则湿度较小,反之湿度就大,余热增加。通风量过大,机内温度和湿度难以保持。因此,这三者之间应互相协调,在控制好温度、湿度的前提下,调整好通风量。一般孵化机内风扇的转速为150~250转/分,每小时通风量以1.8~2立方米为宜。同时,还应根据孵化季节、种蛋胚龄大小,调节进出气孔,以保持孵化机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


4、翻蛋


实践证明,在孵化过程中进行翻蛋,特别是孵化的前、中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胚胎比重最轻,浮在蛋黄表面,长期不动易与壳膜粘连,影响胚胎发育。翻蛋可促进胚胎运动,保持胎位正常。同时也能扩大卵黄囊血管与蛋黄、蛋白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胚胎营养物质的吸收。翻蛋经常改变蛋的相对位置,使机内不同部位的胚蛋受热与通风更加均匀,有利于胚胎的生长发育。


孵化机具有翻蛋装置,翻蛋不会影响孵化机的正常温度。以勤翻为宜,翻蛋的角度应达到90度。大型肉鸭种蛋的孵化除每2小时翻蛋一次外,每天早晚结合凉蛋增加一次手工翻蛋,角度为180度,有利于提高孵化率。翻蛋在前期、中期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到孵化后期特别是在出壳的前几天,可不再翻蛋,因胚胎全身已覆盖绒毛,不翻蛋不致引起胚胎与壳膜粘连。


5、凉蛋


胚胎发育到中期以后,由于脂肪代谢能力增强而产生大量的生理热。因此,定时凉蛋有助于胚胎的散热,促进气体代谢,提高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增加胚胎体温调节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孵化率和雏鸭质量。胚胎发育到中期以后,凉蛋有利于生理热的散发,可防止胚蛋超温,对提高孵化率有良好的作用。这点对大型肉鸭种蛋的孵化更为重要。因此,种蛋在孵化14天以后就应开始凉蛋,每天凉蛋两次,每次凉蛋20~30分钟,但每次凉蛋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一般用眼皮试温,感觉既不发烫又不发凉即可放到孵化机内。夏天外界的气温较高,只采用通风凉蛋不能解决问题,可将25~30℃的水喷洒在蛋面上,表面见有露珠即可,以达到降温目的,如果喷一次水不能解决问题,可喷2次,以缩短凉蛋的时间。凉蛋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易使胚蛋长期处于低温,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鸡鸭鹅孵化技术(二)【孵化机】【孵化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