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導讀:章武三年,劉備於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後,帶著不甘於遺憾撒手人寰。一個月後,蜀國大臣雍闓、朱褒夥同蠻王孟獲,在南中起兵造反,史稱南中叛亂。蜀漢連年征戰,消耗嚴重,國庫空虛。迫於此,諸葛亮直到三年後,也就是建興三年,才整飭兵馬,親自南征。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諸葛亮劇照

南中叛亂,比吳魏伐蜀更加兇險

如果能選擇,諸葛亮一定選擇吳魏任何一方伐蜀,也不會選擇蠻族叛亂。因為南中的這場叛亂,揭開了擋在蜀漢面前多年的遮羞布。

雍闓,建寧人,是典型的益州本土人士。當年劉焉父子入蜀的時候,為了打壓益州地方豪強,組建了由南陽流民為主的“東州兵”,也就後來的東洲派,當然,像雍闓這樣的本地人士,自然就成了益州派。

他們雖然遭到打壓,但劉焉、劉璋父子手下人才過於稀少,仍需要仰仗他們,因此,益州派的日子還算好過。然而待到劉備取代劉璋後,益州派苦日子才算真正開始。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劉禪與諸葛亮

我們知道,劉備身邊能臣異士不少,且不說張飛、關羽、趙雲這樣的元老人物,就說奪下荊州後,諸葛亮、黃忠、馬良馬謖、魏延等等荊州骨幹力量,就足以比擬劉璋時期的益州人才。

所以在成都易主後,益州本人的將領,就再也沒有獨自領兵的機會了,從漢中之戰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沒有機會上戰場,就沒有機會立軍功,沒有軍功,自然就會降低自己在軍方的話語權,也自然沒有受封賞的機會,同理,身後的益州本地豪強,也會慢慢失去在當地的話語權。這就是合情合理的打壓,益州派系明明知道自己正在被打壓,還無話可說。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心中有氣,自然要找地方發洩。在劉備死前,漢嘉太守黃元就已經叛變了,只不過他並沒有成功。而南中叛亂,則來勢洶洶。

雍闓策動朱褒、高定,夥同蠻王孟獲,起兵2萬餘,在益州南部地區牂牁郡、越巂郡造反。牽扯之廣,勢力之強,是前所罕見的。

諸葛亮怎麼都沒有想到,益州派會以這樣的方式,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發洩壓抑已久的怒火。

劉備託孤時,自知諸葛亮除了趙雲之外,屬於光桿司令,為了能夠穩固諸葛亮的話語權,劉備特意拉攏了東洲派領袖李嚴,讓東洲派來做諸葛亮的後盾。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此時南中叛亂,對諸葛亮的政治打擊,遠超于軍事打擊。

如果發兵平亂,諸葛亮自知蜀漢現在實力羸弱,極大可能會被東吳、北魏趁機偷襲。如果不發兵,則朝堂上就會傳達一種不好的政治信號:“劉禪政權虛弱到已經沒有能力去平叛了”。那尚未造反的益州派會不會認為:“我們是不是也要反?”剛剛接受託孤的東洲派會不會認為:“劉禪政權羸弱至此,我們還有沒有必要輔佐他?”

這種政治上的打擊,才是最讓諸葛亮頭疼的。他深刻體會到,稍有不慎,蜀漢就會從內部分崩離析。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第一時間“救火”,諸葛亮將蜀漢政權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為了挽救蜀漢政權,諸葛亮再次發揮了其完美的政治手腕。

第一、他派李嚴向雍闓寫勸降信。

第二,他派出鄧芝,再次與東吳達成了聯盟,使得魏國受於牽制,不敢發兵。

第三,他並沒有調動軍中重臣回成都,更是將趙雲由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李嚴則駐軍永安。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鄧芝出訪東吳

第一步的目的,是試探東洲派對於這次叛亂的反應。如果李嚴不願意寫這封勸降信,則說明這次叛亂已經動搖了東洲派對劉禪政權的信息。第二步的目的,是解決了外患。第三部,則是在向益州派釋放明確信號:“能不打就不打,我諸葛亮並不想與益州派撕破臉”

還好,天佑諸葛亮。與東吳達成聯盟,使東洲派堅定的站在了諸葛亮的身後,而東洲派的表態,也震懾了那些心中尚有“雜念”的益州宵小。

政權雖然暫時穩定了,但目前依然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去平叛。因此諸葛亮無奈只得休養生息,等待時機成熟。但他心裡清楚,拖得越久,對蜀漢越不利。

南中叛亂,發動時機準、規模大,對蜀漢造成的兇險程度,不亞於當年曹操南征荊州時,劉備所遭受的危機。諸葛亮一無兵,二無糧,三面楚歌,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完美的挽救了蜀漢政權,其付出的辛苦與辛酸,又豈是《諸葛亮傳》中寥寥幾句能表述清楚的。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七擒七縱孟獲

七擒七縱:攻心為上,避免了第二個“山越”

三年後,也就是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前往南中平叛。

首先,這次出征的人員部署,諸葛亮就表現出了極強的政治手段。參軍楊儀,襄陽人。西路主將龔祿,巴西安漢人。中路主將李恢,建寧人。東路主將馬忠,巴西閬中人。除了自己和參軍楊儀外,三路主將都是益州人。這是諸葛亮在向益州派示好,釋放的信號為:“我諸葛亮會重用益州派,但這次平叛就是益州將領的試金石。”

其次,諸葛亮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戰略,目的是徹底收復益州土著豪強的人心。

而此時,雍闓、朱褒等人在戰爭過程中被斬殺,就只剩蠻王孟獲了。諸葛亮深知蠻族作亂對地方政權的影響,東吳之所以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江東內部“山越”常年作亂,久未平定。

諸葛亮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蠻族對蜀漢的困擾,不讓蠻族

變成第二個“山越”,他頂住壓力,在瘴氣瀰漫的南中地區,足足待了半年有餘。於是便有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最終孟獲徹底信服,與諸葛亮在滇池盟誓,永不叛亂。

慢讀三國:南中之亂到七縱孟獲,孔明的心酸與無奈誰人懂

諸葛亮像

結語:綜上所述,諸葛亮對劉備,真是肝膽相照。劉備將劉禪託孤與他,他也沒有辜負劉備一絲一毫。在面對南中叛亂時,政治上面臨的兇險,軍事上面臨的窘境,又是有誰能體會得到的。

世人都說諸葛亮被羅貫中神話了。誠然,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有被神話的地方,但平心而論,其出山後歷經的風雨,也足以值得被羅貫中所吹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