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古人“追的哲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是文化的代表。

《诗经》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就是男女相爱的故事。孔子在《礼记》中提到人生的研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饮食不是“性"也,不是人先天形而上的本性,是人后天的基本欲望。一个人需要吃饭,生下来要吃奶,长大了就需要两性的关系,人类文化就从这里出发。

影响这个时代观念的两种思想,一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另一个也是近代西方文化的重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认为人类一切心埋活动都由男女性欲的冲动而来,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化影响也很大。有人依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点来看历史文化,认为历史上的英雄创业,就是一种性冲动,乃至说希特勒是性变态心理。我们现代思想界受这种说法影响的也很多,把历史写成的小说,好多也都加上了这种想法。甚至许多戏剧、电影故事,总要插上一些性片段。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孔子根据“饮食男女"的基本要求,指出人生的伦理是由男女相爱而成为夫妇开始的,所谓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所有社会一切的发展都由性的问题开始。

孔子告诉我们说,关雎,乐而不淫。大家要注意这个淫字,古文中的“淫”字,有时候是广义的解释:淫者,过也,就是过度了;又如雨下多了,就是“淫雨”。所以乐而不淫,就是不过分。中国人素来对于性、情、爱的处理有一个原则的,就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但《关雎》这篇诗中,也有哀怨,虽然只有几个字。它最后说:“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这个求,就是追求,追不到的时候睡不着,睡不着还在床上翻来复去。可见这中间还有哀怨,尽管哀怨,并不到伤感的程度。道理就是说一个人情感的处理要适中,合乎中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我们古人的文化思想,那么现代的我们呢?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古人“追的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