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有很多學習曾國藩的書,但歷史上的曾國藩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不足之處嗎?

雲山砍柴


曾國藩是為數不多的善始善終的權臣,與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修身齊家,備受讚揚

曾國藩從小苦讀詩書,提高自己修養,祖上開始家風嚴謹,他的修身齊家的名言,為世人所推崇,奉為人生格言。比如:

曾國藩修身養性十二心法:一曰敬,二曰靜坐,三曰早起,四曰讀書不二,五曰讀史,六曰謹言,七曰養氣,八曰保身,九曰日知所亡,十曰月無亡所能,十一為作字,十二為夜不出門。

曾國藩16字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通俗易懂,為許多名人志士學習,據說蔣公枕邊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有曾國藩的十二心法。


治國平天下,頗受爭議

曾國藩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為很多人所詬病。有人說湘軍也是土匪武裝,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比起太平天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有人說平定內亂,功不可沒。

無論真相是什麼,在那樣一個亂世,在幾代人苦讀,就為一朝金榜題名時,曾國藩志向是要治國平天下,可是掌權者慈禧太后庸庸碌碌,一心想入仕,實現人生抱負的曾國藩可能很多事情,是他無法左右的。《曾國藩傳》裡有說到曾國藩兩次見慈禧太后,希望討論治國治世的方法,而慈禧太后只跟他拉家常,這讓一腔熱血的曾國藩大失所望。

綜合看,曾國藩還是為中國的近現代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曾國藩的不足之處可以用一個字概括-----笨

他考了七次中才中秀才,他父親一直考到四十多歲中秀才。老曾家祖上幾百年沒有人考上,到了曾國藩爺爺這一輩,嚴格要求子女用心讀書,用今天的話說,死磕科舉,一定要通過讀書走仕途。考不上就接著考,因為連續失利,招致眾人嘲笑,依然堅持考。 曾國藩爺爺是一個非常倔強的人,儘管子孫考試成績差,卻不準放棄。曾國藩每每苦讀到深夜,讀不懂上句,不準讀下句;一篇讀不懂,不準下篇;一本讀不完,不準讀下一本。傳說,小偷深夜闖曾國藩家,恰巧碰到曾國藩正在背《岳陽樓記》,小偷就躲在房上等他背完睡覺,可是左等右等,已經睡了兩覺的小偷,發現曾國藩還在背,還沒背下來,小偷實在受不了了,對著曾國藩把《岳陽樓記》一字不差的背出來離去。 可見,位極人臣的曾國藩,不是天賦異稟,可以說資質一般呀!

曾國藩考七次才中秀才的原因,在《曾國藩傳》裡有描述到: 一,學習方法不恰當

二,曾國藩本人確實很笨, 在經歷第六次考試“懸牌批責”,文理不通,通報出來,在反面排行榜裡,曾國藩受了極大刺激,於是蒐羅“歷年真題”,對比找出自己的問題,第七次終於考上秀才,之後一直考入翰林。

在這笨笨的學習中,曾國藩也總結出自己的人生哲學:世間至拙,能勝至巧。

歡迎大家評論~


帶上自己的心行走


“曾國藩是被偽清廷付與大權的第一“人”,因為它以極端血腥的手腕暫時撲滅了漢族人民的大反抗,暫時拯救了滿清的大危機。”[7](P166)“曾國藩從此不但與滿清偽皇帝更親密的結合在一起,而且與外國侵略者也結合在一起,厲行所謂‘安內攘外’,終於將太平天國的革命火焰淹沒在幾千萬人民的血泊之中。曾國藩的這個‘事業’,使它成為百年來一切出賣民族的漢奸與屠殺人民的劊子手的開山祖。”[7](P167-168)從上述範老的論斷明顯可以看出,他稱曾國藩為漢奸,主要原因在於曾逆作為一個漢人投靠了滿洲人,但更重要的在於曾國藩投靠滿洲人並與外國侵略者相互勾結,鎮壓了正義的太平革命。從後一層意思來看,稱曾國藩為漢奸,這一定性應該說是準確的。因為在抗日戰爭中,凡投靠日本人的民族敗類皆為漢奸,西方侵略者為將中國變為殖民地,與滿清偽政府一起殘忍地鎮壓了中國人民的反抗運動,曾國藩充當了鎮壓人民反抗的急先鋒和總司令,甚至在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偽皇帝令曾國藩“勤王”時它也置之不理,最後在滿清偽政府和西方侵略軍的支持下殘酷地鎮壓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範老認為曾國藩的“漢奸”行為還表現在處理“天津教案”時,曾國藩對帝國主義的妥協投降和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行為的殘酷鎮壓方面。因此範老認為“曾國藩及其領導的一群人,絲毫沒有民族思想。它甘心做滿洲偽皇族的忠實奴隸,屠殺漢人。對新來的外國侵略者,有甘心當忠實代理人,認反革命的洋人不滅清庭、直接參加反革命的內戰為‘有德與我’,不必再計較‘關稅之多寡’及洋奴、教民欺壓人民一類‘小處’。它有意識的認清了要維持國內統治,必須依賴外力。它規定這個對外公式,也就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與外國侵略者規定半殖民地的依附關係”。

  第二,範老給曾國藩下了一個“劊子手”的斷語。表現之一是曾國藩“在省城設‘發審局’。凡團紳送被捕人到局,立即殺死,禁止屍親呼冤,又禁止向團紳講理。它竭力提倡團紳捕人,地方官殺人、捕人要多,殺人要快,官殺人‘不必拘守常例’,團紳捕人‘不必一一報官’。人民更陷入朝不保夕的險境,大家叫它‘曾剃頭’,形容它殺人象剃頭髮那樣多。它感覺到公論不容,給咸豐偽帝上了一個奏章說:‘即臣身得殘忍嚴酷之名,亦不敢辭’。”像這樣隨意殺人、殘酷無情的人難道不是劊子手嗎?

  範老記述了塔齊步等組織的所謂“靖港戰役”後曾國藩的奏摺後說:“它把殘殺當作痛快,後來每次戰勝,總是用痛快的


大貓論史


小格局來說,曾國藩的修身齊家之道確實值得學習。從一個同進士到領兵一方的將領,屢敗屢戰,平定叛亂安定天下,曾國藩的治世之道值得借鑑。甚至於到功成之後還能平穩渡過而君主不疑,他的處世之道同樣出色。

大格局來說,清末民國年間的軍閥混戰格局正是源於此人。為了平定太平天國他受命回到湖南組建團練,但是軍隊的一切開支自負,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私家軍。同時期的淮軍楚軍同樣如此,直至後來的北洋軍,清政府慢慢的就失去了軍隊的領導權,各省的督撫都是掌握軍政財大權,走向軍閥化,而中央政府則極為孱弱。

正是由於軍費自負,而曾國藩也不能憑空變出軍費。所以戰鬥過程中的劫掠成為了軍費的重要來源,也是士兵們戰鬥的動力,平定太平天國的那幾只軍隊軍紀都是極差的。

總體來說,曾文正公個人身上有不少閃光點,但實質上還是個軍閥頭子,沒必要過於推崇。


史籍遺珠


他是典型的政治家特徵,不談忠孝、不講道德,一切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為標準,可以藐視一切規則。

他謗滿天下,譽滿天下,喜歡他的人稱之為道德楷模、聖人,不喜歡他的人稱之為魔鬼、劊子手。

前面十年的官宦生涯非常順利,遊走於滿官門下,遊刃有餘,十年七次升遷,官至二品。

1852年,他在咸豐帝的要求下開始辦團練,對抗洪楊之亂,開始走上人生巔峰。

洪楊之亂,絕不是後世記載的那種邪惡的化身,之所以邪惡,只是因為他失敗了,我並非說他多麼正義,只是沒有記載的那麼邪惡罷了。

同理,他之所以正義,只是因為他成功了,他代表的是朝廷,並非正義。

所以,他並不是什麼正義之師,更不是“王師”,他的軍隊是標準的地主武裝,私人武裝,一群為了錢打仗的人,他們眼裡沒有老百姓,沒有朝廷,只有利益,

攻下城池之後,屠城、縱兵劫掠三天,那都是標配,所以也別說比太平軍乾淨,不殺老百姓,他們殺得更多,因為他們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錢打仗。

他知道,跟士兵、武將談道德、正義,無異於對牛彈琴,不如實際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錢給夠,打仗就厲害。

在打下太平軍老巢後,將金陵屠城,目的也很單純,寶藏。

他之所以沒有造反,並不是他是什麼忠臣,而是他知道,如果造反必然失敗,不得不忠於朝廷。

他之所以名聲好,被封為聖人,只是因為他的徒子徒孫願意給他唱讚歌,一大堆文章下來,慈禧都能寫成聖人,何況“挽大廈之將傾”的文正公?

我並不認為,他道德低下,或者是壞人,也不認為他是聖人,道德高尚,他只是優秀的政治家,這樣的人必然是“謗滿天下、譽滿天下”的,也不能用道德高低來衡量,


南朝居士


有本又慢平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