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之戰,多方博弈,智伯非輸在韓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裡!

智伯,名瑤,諡襄,史稱智襄子。春秋末期晉國執政,六卿之一。作為晉國執政時間最長的大臣。智伯在執政期間也是致力於恢復晉國的霸業。曾攻伐齊鄭,都是大勝而還。

在智伯執政期間還聯合韓趙魏滅掉了中行氏和範氏,六卿成了四卿,而智氏是這四卿中最強的。但在晉陽之戰中韓魏倒戈與趙氏打敗智伯,智伯身死族滅,之後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的序章。

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資治通鑑•周紀一》


晉陽之戰,多方博弈,智伯非輸在韓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裡!


晉陽之戰,多方博弈,智伯非輸在韓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裡!


晉陽之戰,多方博弈,智伯非輸在韓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裡!

對於智伯的失敗,首先是歸咎於智伯的性格、品德。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

—《資治通鑑•周紀一》

知伯身死,國亡地分,為天下笑,此貪慾無厭也。

—《戰國策•趙一》

其次是晉陽之戰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的臨陣倒戈,智伯措不及防,這是導致失敗的直接原因。

晉陽之戰,多方博弈,智伯非輸在韓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裡!


關於這段記述,《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等都差不多,區別不大。在這些記述中智伯自以為是,不聽勸阻,甚至是愚蠢。那麼事實果真如此?

一、韓魏和趙的表現

智伯分別向韓趙魏求地,韓康子和魏換子一開始都是拒絕的,但經過謀臣的勸說明白了要忍辱負重,於是同意割地。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資治通鑑》

從中也能看出韓魏陽奉陰違,表面割地,暗地裡在等待別人反抗智伯,然後可以漁翁得利。能屈能伸,韓魏之君也非易與之輩。

趙襄子對於智伯的求地直接拒絕了,然後智伯帥韓魏之甲攻趙。趙襄子在晉陽堅守,對抗三家聯軍。開始趙家頑強抵抗,晉陽城難以攻破,於是智伯水淹晉陽,在快要支持不下去的時候,趙襄子派張孟談暗地裡會見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服他們倒戈對付智伯。

襄子謂張孟談曰:“糧食匱,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君釋此計,勿復言也。臣請見韓、魏之君。”襄子曰:“諾。”

兩家欣然同意了。在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才想到離間敵方,拉攏韓魏,這不會太晚了嗎?據《戰國策》記載晉陽之戰持續三年以上,後世考證也至少持續了一年以上,這麼長的時間都沒想到聯合韓魏,或者試探一下?所以我的推測,三家其實早已勾結在一起,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發動。

晉陽之戰,多方博弈,智伯非輸在韓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裡!


晉陽之戰,多方博弈,智伯非輸在韓魏倒戈,而是自己人手裡!


二、智伯是否真的毫無防備

對於智伯的評價,主要是說他品德不行,不仁和貪得無厭,但對於他的才智和能力都是肯定的。

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

—《資治通鑑•周紀一》

智伯聯合韓魏軍隊攻擊趙氏,韓魏剛剛被要去了大片土地,怎麼就能心甘情願的出兵配合呢,以智伯執政晉國多年的能力和經驗,會一點不防備。就算一時疏忽,但後面也還有人進行了提醒。

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資治通鑑•周紀一》

能看到是有人提醒過智伯的。但是這段記載中智伯沒有采用,不僅沒采用還將謀臣的話直接告知韓魏,打草驚蛇,表現的過於愚蠢。這段記述明顯有抹黑智伯之嫌,所以智伯並不是沒有防備,他對首鼠兩端、怨恨於心的韓魏必是有所提防。

所以韓趙魏三家雖早已勾結,但智伯一直有所防備,故沒有發作的機會,晉陽之戰才如此曠日持久。

三、智氏叛徒

那麼最後韓趙魏是怎麼找到機會的呢?我推測是智氏出現了背叛者。而這個人極有可能是智果,或者也可以叫輔果。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資治通鑑•周紀一》

  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轅門之外。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將有變。”君曰:“何如?”對曰:“臣遇張孟談於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知伯曰:“不然。吾與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寡人所親之,必不欺也。子釋之,勿出於口。”知過出見二主,入說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令殺之。”知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知伯曰:“親之奈何?”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與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變,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萬之縣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聽,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

知氏盡滅,唯輔氏存焉。

—《戰國策•趙一》

智氏遭遇了滅頂之災,俗話說斬草要除根,韓趙魏三家為什麼單單留下智果和他的輔氏。只因為換了姓氏就不計較了?

從關於智果的記載來看,智果捲入了智氏的奪嫡之爭,而且他支持的繼承人不是智果,智果上位之後必然不會對智果委以重任,甚至智果還會受到針對和排擠。所以上述對智伯的勸諫應該是後來加上去的。而且智果改輔氏,這兩段記錄的時間不相同,第一段記載中勸諫沒有得到採納,而且好像算準了立智伯智氏會滅亡,因此改為輔氏避禍。這個記載可信度比較低。第二段記載,是自己的建議沒有被採納,但在戰役的關鍵時刻,這個舉動不會引起智伯的懷疑和追責嗎?這兩段記載都應是事後流傳出的故事。智果應該是智伯被打敗以後才改的輔氏。只有智氏的叛徒,韓趙魏才能放心留下他。

晉陽之戰,智氏、韓氏、魏氏和趙氏都是有著自己的謀劃和心思,形成了一段多方的博弈,最終在智氏叛徒智果的配合下,韓趙魏找到機會打敗智伯,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