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想調和,然而受兩頭排擠,明朝晚年下的無奈者申時行

得益於著名學者黃仁宇所寫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讓這個在中國朝代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並不算特別出彩的年代受到很多人的關注,而對於裡面各色的出彩人物進行如何的評價或褒或貶,但是裡面有一個人卻是我們不得不推敲的,他就是申時行!

一心只想調和,然而受兩頭排擠,明朝晚年下的無奈者申時行

如果說張居正是萬曆年間一個不得不提的響噹噹人物,那麼申時行就像是人們永遠都不會知道的千年老二一樣。或許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鋒芒畢露,有著真正才華的人才能夠被世人銘記,而申時行他的光芒似乎都在永遠隱藏著,他並不是一味的主張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滑輪的作用去潤滑皇帝和朝廷大臣之間的意見,正是由於申時行的存在,才使萬曆皇帝和朝廷大臣之間有過相對平緩的十幾年。

由於前任首輔張居正的為人處事再加上權力滔天,被朝中大臣盯上並使用一些手段之後,張居正開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在他之後申時行擔任了首府的位置,開始取代了張居正的位置,相對於張居正的鋒芒畢露,申時行似乎更能夠得到我們傳統智慧的一個人,因為他的處事方法和他所處的獨特的時機段也指定了他不可能成為第二個張居正,再加上張居正之前的種種表現,和他最後所落的下場之間的前後反差,也讓申時行看到了自己所處的尷尬局面。

一心只想調和,然而受兩頭排擠,明朝晚年下的無奈者申時行

申時行雖然在主要政績上並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但是治理黃河方面卻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知道自古以來這裡黃河就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因為它獨特的流向再加上疏鬆的黃土,各種環境條件也讓黃河成為了各朝各代治理的難題之一,我們知道對於這麼大的一個項目裡面一定會牽扯到很多的條件,而各路大臣對於如何治理也是起著不同的觀點,在這個時候,申時行就發揮了他獨特的調劑作用,那他對於如何處理黃河河水氾濫的問題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再加上任用賢才,才讓萬曆年間的黃河治理問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一心只想調和,然而受兩頭排擠,明朝晚年下的無奈者申時行

在很多時候申時行也是有著自己關於治理這個國家的獨特看法,但是相較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他更希望看到這個國家恢復往日的狀態。不過萬曆皇帝的思想,再加上他想要改變人們對於皇帝的傳統觀念這一系列的碰撞也讓申時行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成為大人物張居正之後的首輔,申時行自然也有很多難言之隱,一方面解決文武百官拿著老百姓的事情去要挾皇帝的作為和規範他的行為,那一方面也要調劑好萬曆皇帝想要進行改革化的一個創舉,對於一個滿心抱負卻屢受打壓的皇帝,得不到自己創造能力的發揮的時候,心情鬱悶可想而知,萬曆皇帝已經看透了當時朝廷對皇帝的一個束縛性作用,而他不願又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只能消沉以待,申時行又處在一箇中間的地位,他也看到了來自百官的壓力和來自皇帝的無奈,而這也只不過是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無法改變的現狀,申時行能做的只有盡力而為,而他卸任之後的晚年生活不算好也不算壞,如今來看,對於他這個地位的人來講也算是一個相對圓滿的結果。

其實很多人喜歡讀歷史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一定的道理,而申時行這樣的人在我們現在社會中無意義是最能吃得開的一類人,雖然很多時候他並不能夠起到一個相對帶頭的作用,但是得益於他的縱觀全局性以及敢於犧牲自我性格的這種能力,也是有所獲。現在很多思想都在宣揚說我們要懂得表現自己,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光芒,這在一定程度上無可非議,但切莫忽視了大智若愚的智慧。很多人看不慣申時行的原因,就是覺得他的為人處事太過於圓滑,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但其實這種圓滑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因為他能夠把周圍的事物達到一個調和的作用,如果我們都鋒芒畢露的話,那勢必到最後也會落得張居正的下場,更何況我們是否有張居正的才能。

一心只想調和,然而受兩頭排擠,明朝晚年下的無奈者申時行

我們稍微懂一點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相較於外國人,我們中國人更重要的是達到一種真正的相對和諧的態度。讓我們都知道,如果是進行法官的效績評比的話,那麼庭外和解的人數越多,這個法官他的口碑又越好,這和國外的評比是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因為我們知道當戰爭開始的那一刻沒有贏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申時行式的處事法則,或許是一種更高的生存規律也說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