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想调和,然而受两头排挤,明朝晚年下的无奈者申时行

得益于著名学者黄仁宇所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让这个在中国朝代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并不算特别出彩的年代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而对于里面各色的出彩人物进行如何的评价或褒或贬,但是里面有一个人却是我们不得不推敲的,他就是申时行!

一心只想调和,然而受两头排挤,明朝晚年下的无奈者申时行

如果说张居正是万历年间一个不得不提的响当当人物,那么申时行就像是人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的千年老二一样。或许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锋芒毕露,有着真正才华的人才能够被世人铭记,而申时行他的光芒似乎都在永远隐藏着,他并不是一味的主张自己的看法,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滑轮的作用去润滑皇帝和朝廷大臣之间的意见,正是由于申时行的存在,才使万历皇帝和朝廷大臣之间有过相对平缓的十几年。

由于前任首辅张居正的为人处事再加上权力滔天,被朝中大臣盯上并使用一些手段之后,张居正开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在他之后申时行担任了首府的位置,开始取代了张居正的位置,相对于张居正的锋芒毕露,申时行似乎更能够得到我们传统智慧的一个人,因为他的处事方法和他所处的独特的时机段也指定了他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张居正,再加上张居正之前的种种表现,和他最后所落的下场之间的前后反差,也让申时行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尴尬局面。

一心只想调和,然而受两头排挤,明朝晚年下的无奈者申时行

申时行虽然在主要政绩上并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但是治理黄河方面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知道自古以来这里黄河就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因为它独特的流向再加上疏松的黄土,各种环境条件也让黄河成为了各朝各代治理的难题之一,我们知道对于这么大的一个项目里面一定会牵扯到很多的条件,而各路大臣对于如何治理也是起着不同的观点,在这个时候,申时行就发挥了他独特的调剂作用,那他对于如何处理黄河河水泛滥的问题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再加上任用贤才,才让万历年间的黄河治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一心只想调和,然而受两头排挤,明朝晚年下的无奈者申时行

在很多时候申时行也是有着自己关于治理这个国家的独特看法,但是相较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更希望看到这个国家恢复往日的状态。不过万历皇帝的思想,再加上他想要改变人们对于皇帝的传统观念这一系列的碰撞也让申时行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成为大人物张居正之后的首辅,申时行自然也有很多难言之隐,一方面解决文武百官拿着老百姓的事情去要挟皇帝的作为和规范他的行为,那一方面也要调剂好万历皇帝想要进行改革化的一个创举,对于一个满心抱负却屡受打压的皇帝,得不到自己创造能力的发挥的时候,心情郁闷可想而知,万历皇帝已经看透了当时朝廷对皇帝的一个束缚性作用,而他不愿又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只能消沉以待,申时行又处在一个中间的地位,他也看到了来自百官的压力和来自皇帝的无奈,而这也只不过是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无法改变的现状,申时行能做的只有尽力而为,而他卸任之后的晚年生活不算好也不算坏,如今来看,对于他这个地位的人来讲也算是一个相对圆满的结果。

其实很多人喜欢读历史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一定的道理,而申时行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在社会中无意义是最能吃得开的一类人,虽然很多时候他并不能够起到一个相对带头的作用,但是得益于他的纵观全局性以及敢于牺牲自我性格的这种能力,也是有所获。现在很多思想都在宣扬说我们要懂得表现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光芒,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可非议,但切莫忽视了大智若愚的智慧。很多人看不惯申时行的原因,就是觉得他的为人处事太过于圆滑,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其实这种圆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他能够把周围的事物达到一个调和的作用,如果我们都锋芒毕露的话,那势必到最后也会落得张居正的下场,更何况我们是否有张居正的才能。

一心只想调和,然而受两头排挤,明朝晚年下的无奈者申时行

我们稍微懂一点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相较于外国人,我们中国人更重要的是达到一种真正的相对和谐的态度。让我们都知道,如果是进行法官的效绩评比的话,那么庭外和解的人数越多,这个法官他的口碑又越好,这和国外的评比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知道当战争开始的那一刻没有赢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申时行式的处事法则,或许是一种更高的生存规律也说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