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1996年,雅克·范·多梅尔执导剧情片《第八日》,该片获得第5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和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这部影片的两位男主角各自代表着心理学上的“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所以两人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

“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

“里子”则是实体自恋的代名词,而“面子”则是虚体自恋的代名词。在影片中,哈利恰恰活成了面子;而乔治活出了自我,所以,神在第八日创造了乔治。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唐氏综合症患者乔治,在母亲去世后,被妹妹和妹夫遗弃在一家疗养院。他终日思念母亲,常常在恍惚中与母亲相聚。一次偶然的机会,乔治认识了银行职员哈利,哈利是一位每天重复着同样工作的销售讲师,两人认识之后,竟成为了好朋友,乔治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哈利的人生态度和轨迹。

其实在每600—800名的新生儿中会有一位“唐氏儿”,由于唐氏儿大都长的差不多,所以又被称为国际脸。虽然现在医学科技很发达,但目前没有治疗唐氏儿的有效方法,这一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智力低下,寿命相对常人也较短,致病原因是染色体异常。

影片的主演帕斯卡·杜奎奈也是一名唐氏综合症患者,帕斯卡的本色出演,让这部影片颇具现实意义。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来折射唐氏综合征患者内心的一片净土,希望这世界能和他们和解。

《第八日》,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一、“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内核

在这部电影中乔治不断积极地向身边的人示爱却惨遭拒绝,乔治是一名唐氏综合症患者,他常常在恍惚之中与去世了的母亲相遇,母亲一直鼓励他,一直认为他是最特别的孩子,所以乔治一直认为自己很好,具备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实体自恋”。

而影片中的另一位男主角哈利,表面看来他是一个出色的销售讲师,每天享受着万人的追捧,可在生活中他却被外在的一切所绑架,他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外在的物质和金钱所赋予他的意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虚体自恋”。

《第八日》,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二、乔治赋予了哈利“实体自恋”感,哈利开始学会自我观察

“一个人有了基本的实体自恋,才能做自我观察。”

影片中,哈利面对妻子的离去,他想挽回的方式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选择来到妻子身边对妻子做出一系列过激的行为,而这一幕恰恰被两个女儿看到,所以他最后只能失望而归。

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内聚性自我”,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会被外界很多事物“撕碎”,而一个人要清晰地看见自己,就必须具有内聚性,好似给自己心中安装了一面镜子,能及时自我反省。

影片中,乔治面对妹妹和妹夫的遗弃,他没有责怪妹妹,而是选择抱紧妹妹,然后和妹妹告别,用自己的爱去宽恕。

《第八日》,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滋养“实体自恋”的基础就是——去爱,去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乔治内心有一片净土,他爱母亲,他爱妹妹,他喜欢吃朱古力,他喜欢大海,他能够倾听自己身边一切事物的声音,包括阳光、空气、水、瓢虫……

影片中,当哈利面对高压的工作,不知不觉就认为工作赋予了他人生全部的意义,所以他慢慢地认为只有外在的一切才能给他内心最大的滋养。

而乔治的出现,让他看到了慢下来其实生活也能如此美好,人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只要自己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在社会的飞速进步中,人们其实生活在一种压力比较大的状态,自然的就会认为外在的一切才能赋予自己价值感,所以很容易迷失在虚体自恋中,而忘记了自我本身的价值。

《第八日》,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三、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影片采用魔幻主义镜头,具有质感的真实表演,展现了两位男主角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而我们普通人恰恰处在这两种轨迹的中间地带。

我们好似和影片中的哈利一样,追逐外界物质的同时,忘记了自我价值感。而影片中的乔治具体存在自我价值感,是因为他的心灵没有被物质所腐化。我们生活在这夹缝中,应该如何存在呢?

《第八日》,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①涌动自己内在的能量

影片中的乔治一直感觉去世的母亲从未远走,他能与外界的一切事物产生共鸣,能够在母亲的指引下,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当乔治看到哈利因为妻子的离去和女儿的不谅解而感到懊恼时,乔治选择和疗养院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去帮助哈利,他们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其实恰恰展现了爱的主题。

每个人若想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首先就是要涌动自己内在的能量,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真诚地从他人的角度去帮助他人,让自己的内在能量,在帮助人的行为中得到滋养和生长。

当自己涌动内在的能量去滋养他人,帮助他人时,会明显感到生命的延展,而他人在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时,则会在心里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是可以在他人心中生根发芽的。

②触碰外界各种存在,积极去建立关系

影片的创作真实情况是在1996年唐氏综合症患者并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体谅,社会所持有的态度是“我们不会和你握手”。

影片中,乔治不断示爱,却又惨遭拒绝。其实乔治很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他想触碰外界的各种存在,并想要去和这些存在建立关系来体现自我价值感。

每个人都需要和外界建立联系,如果自己紧闭心门,不与外界建立联系,就无法在这个世界立足。人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当自己积极融入社会,选择去和外界建立联系,触碰外界各种存在时,才能真正活出活出自我价值感,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③用一生的时间去活出这种感觉

影片中哈利因为乔治的到来,学会了自我观察,学会了感悟生命,学会了带着主体感展开他的生命。乔治的到来,使他的人生变得完整,在影片的结局,哈利和女儿们躺在草坪上,沐浴着阳光,感受着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他慢慢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在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的夹缝中,人该如何存在?

其实就是要带着主体感展开自己的生命,涌动内在的能量去触碰外界各种存在,积极去和外界建立关系,用一生的时间去活出这种感觉。

在影片的结局,积极阳光的乔治选择来到哈利公司大厦的顶楼,吃下了一盒自己最喜欢的朱古力,纵身一跃,宛若天使一般,终于学会了飞翔,获得了自由……

最后总结

这是一部呼吁社会关爱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电影,具有现实意义。而在这意义背后,映射的却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在夹缝中活出自我价值感。

乔治死亡结局的背后,恰恰体现了生命的韧劲。而有韧劲的生命具备时间感,这种生命力量告诉我们:

只要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靠自己努力与必要帮助,我们的重要愿望会实现,虽然可能遭受了一些挫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