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锁文化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人的锁文化


从前的锁,古朴精致,

是门上的一道绝美风景。


古人的锁文化


《辞源》曰:

“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

从远古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用绳索打个结,

并搭配一种叫做骨锉的工具来挑开,

这是锁和钥匙的雏形。


古人的锁文化


古锁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我国最早的锁具是仰韶文化遗址

出土的木制锁,起源于门闩。

东汉时期,

出现了簧片结构的金属锁。


古人的锁文化

唐 鎏金锁(三把)


入唐时,

锁具已十分普及。


古人的锁文化

明 铜错金梵文锁


古人的锁文化

清 铁错金缠枝莲纹锁


明清时代是古锁的鼎盛时期,

以铜质和铁质为主。


古人的锁文化

民国 蝙蝠形锁


上世纪50年代,

成本较低的低焊钩锁、

叶片锁、弹子锁陆续进入我国市场,

中国古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人的锁文化


对于中国古人来说,

寻常生活中的一器一物,

不只是用来满足生活所需,

也用来寄托一切生活良愿。


古人的锁文化


中国的古锁工艺精湛,

锁身的每一处雕花,

每一笔刻字,

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寓意。


古人的锁文化


一把鱼形锁,

鱼同“余”音,

取其年年有余吉祥之意;

又因鱼睡觉从不闭眼,

也取不暝守夜之意,

日夜守护家宅,保阖家平安。


古人的锁文化


一把长命锁,

引来稚子新生,

“锁”住长命百岁,

是父母对子女的祈福。


古人的锁文化


一把同心锁,

锁住连理枝,

自此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古人的锁文化


一把葫芦锁

谐音是“福禄锁”,

也是深受古人喜爱,

意义深远。


古人的锁文化


正所谓

“纹必有意,意必吉祥”,

古锁之美,

美在其形千层,

其意无穷。


古人的锁文化


明代以来,

人们又将它分为四大类:

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密码锁。

最是日常的器物,

恰恰最是精致细腻,

最能撩拨人意。


古人的锁文化


广锁


大道至简,大乐必易,

广锁造型简单,

开启便利,

运用最是广泛。


古人的锁文化


其形正面呈“凹”字,

断面上端常呈三角,

下端呈长方或正方。

门、箱、橱、柜,

家家户户备上几把,

傍晚从内落锁院门,

白日里的酸辣艰辛,

不与家人说。


古人的锁文化


花旗锁


其形千奇百怪,

专锁柜、箱、屉等。

锁面往往刻有器物、植物、

动物、文字、人物以及故事,

极富民族传统风格。


古人的锁文化


花旗锁可分平面、立体两种,

风格多元,门类广泛,

既能用于锁物,

也能供人赏玩,趣味十足。

万物皆有灵性,与人待的久了,

锁便有了人的通透。


古人的锁文化


首饰锁


此类作为佩饰,

长戴于脖颈,

视为吉祥物。


古人的锁文化


密码锁


古锁的密码,

意蕴悠远,文雅隽永,

仿佛一副副立体水墨字画,

叫人妙趣横生。


古人的锁文化


寄情于物,物皆有灵。

虽然锁的样式在不断地改变,

但寄托于锁上的祝福却从未改变。


古人的锁文化


每一把古锁,

守着被锁护住的幸福,

每一把古锁的背后,

都代表了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


古人的锁文化


永巷重门渐半开,宫官著锁隔门回,

谁知曾笑他人处,今日将身自入来。


古人的锁文化


长安里中荒大宅,朱门已除十二戟,

高堂舞榭锁管弦,美人遥望西南天。


古人的锁文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人的锁文化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古人的锁文化


虚洞闭金锁,蠹简藏鸟文,

萝景深的的,蕙风闲薰薰。


古人的锁文化


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

两翅自无力,愁鸣云外来。


古人的锁文化


莫锁茱萸匣,休开翡翠笼,

弄珠惊汉燕,烧蜜引胡蜂。


古人的锁文化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古人的锁文化


一户家,

一个温馨的情。

愿时光里打开的每一把锁,

都能开启一段尘封的美好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