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為什麼那麼多人反對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逼清朝皇帝退位,擁護中華民國,這是他對歷史的貢獻。沒有他,君主專制不會這麼快結束。不過最後,袁頭腦發熱,竟然稱起帝來。

袁這樣做使得他之前的努力都付之東流。當時很多人認為袁反對君主制,和他們是一夥的。只要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可以保住,他做什麼都是可以原諒的,哪怕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可是現在他竟然稱帝了,這讓很多人坐不住了。如果將稱帝與之前的事情聯繫起來了,那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很多人會覺得袁實際上並不擁護中華民國,他支持君主專制。至於逼迫清帝退位並不是反對君主專制,而是反對清朝皇帝。他退位了,自己就有機會當皇帝了。袁本質上就是想當皇帝,為了這個目的,他可以和革命黨人合作,可以和反對他的人合作,一旦清帝退位了,那麼自己就可以順勢做皇帝了。

袁有個皇帝夢想,他的屬下也看得明白,於是不斷地在他身邊鼓吹,這使得袁更分不清東南西北了,於是在1915年正式宣佈復辟帝制。這個做法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袁世凱身邊的人並不是都贊成其稱帝的,比如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他們並不是接受了中華民國那套觀念,不是真的認同民主共和的主張。他們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袁的稱帝肯定會大肆賞賜,作為他的親信,自然免不了這些。袁說不定會封他倆為王。雖然有這些,但是這樣一來,自己就成了人家的臣子了。君和臣有區別,再大的臣也只是臣,皇帝哪天不高興了,立馬人頭落地。君臣存在等級,君高高在上。在沒有稱帝前,袁雖然是他倆的上司,但只是職務上的分別。如果按照中華民國的標準,踢開職務,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存在誰高高在上,誰在下,等級關係不會存在。

其次,如果袁世凱稱帝了,那麼他們都將成為袁的臣子。並且永遠沒有機會往上爬了。如果袁封了他們很高的爵位,那麼人生已經到頂。不僅袁在世沒機會,就算他去世了,他們也沒有機會。皇帝的世襲註定他們一朝為臣,終身為臣。如果袁不稱帝,那麼這樣的局面就不會發生。他們可以通過競選的方式坐到袁現在的位置。哪怕袁要做終身大總統,他們也有機會。因為袁的年齡和身體都不如他倆,如果他死了,那麼機會就來了。從這個方面看,袁的部屬不願意他稱帝。

部屬都這樣,袁的政敵就更不用說了。實際上,他的政敵和自己的部屬的想法是一樣的。稱帝就喪失他們爭奪政權的機會。如果民國的體制不變,那麼他們有機會競選最高職位,進而重新奪取勝利。一旦他稱帝,這些機會都喪失了。這套體制是革命黨人經過流血犧牲換來的,它耗費了他們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如果不能保住,那豈不是愧對地下的先烈。另外,革命黨人認為,這套制度是學習當時先進國家的結晶。世界上很多先進國家基本採取這種制度。如果中國要屹立於世界民族國家之林,就必須學習強國的經驗。如果真的廢了,那麼將來中國又怎麼能成為強國。這套制度寄託了那些人美好的理想。

新制度是新的遊戲,舊制度有舊的玩法。在當時中國,能玩新制度遊戲的人不多,掌握這種玩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實權派更多的都是從舊制度裡出來的人,他們對那套制度熟悉,新制度更多的是知識分子,他們對西方的制度文化要比實權派熟悉。兩者都想要用各自熟悉的制度在中國推廣,或者都希望對方玩自己熟悉的制度。因此,兩者最終沒法達成協議。

很多人反對袁稱帝,因為新制度在某種程度上能實現他們的皇帝夢。那些民主自由的理念並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