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拆掉思維的牆,別再輕易說你不是那塊料

正經monster


幾年前,暢銷書《異類》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風靡全球。《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告訴人們: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然而,今天分享的《刻意練習》這本書的作者安德斯Ÿ艾利克森以及羅伯特Ÿ普爾卻對1萬小時理論頗有微詞。《刻意練習》認為,從來不存在什麼1萬小時定律,而且練習成果與時間也並不呈正相關關係。只有遵循刻意練習法則才能成為傑出人物。

《刻意練習》:拆掉思維的牆,別再輕易說你不是那塊料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傳達出明確的主旨,首要任務是拆掉慣有思維的束縛,掃清自身障礙。其次告訴我們如何通過刻意練習在特定領域或行業成為卓越人士。

01 天生才華沒那麼重要

在關於人類天性的固有信念中,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觀念之一便是:如果想要在特定領域或行業有所成就,必須有天生才華。如果沒天分,就別費那個勁兒。

然而《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Ÿ艾利克森以及羅伯特Ÿ普爾對此並不買賬。他們通過幾十年的深入研究試圖向我們揭示天才論的另一面。

在至少200多年的時間裡,“完美高音”(Perfect pitch)(一種能辨別出某種樂器演奏出來的任一調子的能力)被認為是一種只有世界級音樂家,例如貝多芬、莫扎特等少數天生幸運之人才能擁有的天賦。


《刻意練習》:拆掉思維的牆,別再輕易說你不是那塊料

電影《莫扎特傳》


2014年,日本心理學家神原彩子(Ayako Sakakibara)進行了一項實驗,她招募了24個年齡在2-6歲的孩子,經過不等的學習時間,所有孩子最終都掌握了辨別鋼琴上彈奏的單曲的和絃的能力。這表明“完美高音”是一種適當訓練的結果,而不是天賦才能。

不但如此,作者還列舉了關於國際象棋手以及網球運動員的研究發現:那些智商較高或有天賦的選手一開始往往佔據一些優勢,因為他們更容易弄懂比賽規則,更快速地理解戰略。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優勢的作用逐漸消失殆盡,練習時間長的選手將會佔據優勢。智商、天賦與他們成年後的成績和表現不具有相關性。

天生才華的確存在,而且在發展和提升一種能力的初期也的確佔據優勢,但這種優勢並不會一直存在。後天的練習與塑造可以有效彌補天賦不足甚至反超天生才華者。

02 倫敦出租車司機:大腦的無限可能

倫敦的道路是最複雜難搞的道路網絡之一。主幹道彎曲不一,充滿單行線、環形路和斷頭路。想要獲得出租車牌照併成為一名合格司機對腦力是一個巨大考驗。

本書提到了一個2000年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系統科學家埃莉諾Ÿ馬奎爾教授發表的關於倫敦出租車司機的研究成果。她利用核磁共振(MRI)來觀察出租車司機和對照組實驗對象的大腦。她發現:這些出租車司機的海馬體比非出租車司機實驗對象的海馬體更大,而且隨著駕齡增長,司機的海馬體越來越大。

為了得出更嚴謹的結論,她又對正在申請許可的79名出租車司機的海馬體進行觀察,一開始他們的海馬體大小並無差別。四年後,當初的79人中,有41人獲得了許可,而另外38人沒能獲得許可。她再度觀察的結果是:獲得許可併成為出租車司機的海馬體變大了,而未獲得許可的那些人海馬體尺寸卻沒有變化!

《刻意練習》:拆掉思維的牆,別再輕易說你不是那塊料

海馬體


這個研究清晰地展示了人類大腦強大的適應能力。雖然我們看不見,但大腦真實的發生了變化。如同我們身體的胸肌、肱二頭肌、股二頭肌一樣,大腦特定部位的生理結構會伴隨著練習而發生質的變化。

大腦顯示出強大適應能力的神經學基礎在於如果足夠多的地練習做某件事情,大腦會強化或弱化神經元之間的各種連接,增加新的神經元連接或廢棄舊的神經元連接。通俗地說,就是與特定技能相關的腦回路得到強化或被重新創造,從外觀上表現出來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情變得自動或自然而然。

因此,作者指出長期以來人們過於強調天生才華在成為傑出人物過程中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只要願意投入時間和使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一切皆有可能。

03 卓越的兩個秘訣

《刻意練習》告訴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憑藉兩個秘訣——長時間+刻意練習——成為業界賢達。

最傑出的人,練習時間也最長。作者採訪了30位小提琴學生後發現最傑出的小提琴手比那些優異的小提琴手花在訓練上的時間明顯多得多。在18歲之前,從事音樂教育的學生花在小提琴上的訓練時間為3420小時,優異的小提琴學生平均練習時間為5301小時,最傑出的小提琴學生平均練習達到了7401小時。

研究並沒有發現什麼捷徑,也看不出哪個學生是幾乎不需要刻苦練習就能達到專家水平的“神童”。


《刻意練習》:拆掉思維的牆,別再輕易說你不是那塊料

電影《和你在一起》


要想在特定領域或行業大放光彩,首先得用大把時間來砸,需要專注投入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也許不需要1萬個小時,但肯定要花很長的時間。

但是,作者進一步指出:長時間練習不等於簡單地用同一種方法重複某種行為。書中提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些人練了30多年鋼琴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起色;本傑明Ÿ富蘭克林沒日沒夜地練習國際象棋,但棋藝似乎沒有什麼長進。

長時間練習的同時保持持續精進的核心就在於“刻意”二字。作者指出刻意練習包含了最容易被忽視的但又極其重要的一些原則,主要包括:

  • 找到優秀的導師

老師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即時反饋。視頻、書籍,無論看了多少遍,依然會注意不到或者理解錯誤某些細微的差別,而這些細節往往是普通與傑出的區別。老師還能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並找到有效的方式糾正。

  • 建立良好的心理表徵。

心理表徵就是指這個事情應該是什麼樣的。建立心理表徵後,你就知道做這件事情,完成完美的動作、流程、狀態應該是怎麼的。例如一個倒立動作,如果知道完美倒立的一個最重要的心理表徵是“核心向內收緊”,那麼就能監控自己的表現,感受到每一次動作與完美狀態之間的差別,並及時調整和糾正自己的表現。

  • 練習必須獲得反饋。

本書用一項關於醫術提升的研究案例來說明反饋的重要性。2009年,挪威研究人員路易斯Ÿ福斯特朗德發表了研究成果。他發現醫學繼續教育,包括參加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培訓和學術會議可以提升醫術,但總體效果不大。而其他研究表明外科醫生可以在大大小小的手術中快速且持續地精進自己的醫術。

作者分析的原因是:參加講座、培訓及類似活動,並沒有獲得反饋,或者說反饋很少。醫生幾乎沒有機會去犯錯並糾正錯誤。

而外科醫生總是能夠獲得“即時反饋”。在外科手術中許多問題會馬上暴露出來,比如血管破裂或組織受損等,醫生馬上知道犯了什麼錯並及時糾正,或者對新的臟器進行測試,以評估手術是否成功。

  • 逼自己走出舒適區、平臺期嘗試不同方法

如果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就很難突破平臺期。人的身體有一種傾向於舒適和穩定的偏好,一旦達到舒適區,大腦不會為已經適應的刺激而強化或創造更多新的神經元連接。大腦回路得不到強化和創新,人們將停滯不前。一些人用同樣的方法學習英語十幾年,卻並沒有比十幾年前說的更好,有的反而更差。


《刻意練習》:拆掉思維的牆,別再輕易說你不是那塊料

電影《垂直極限》


適度地超出自己的界限去嘗試更高強度的訓練和挑戰,通過網絡、老師、朋友等渠道瞭解不同的訣竅以及遇到瓶頸時不斷變換訓練方法,切忌用完全相同的方式長期簡單地、重複不斷地做一件事

04 天生興趣VS天生才華

網絡上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談不上拼天生才華。才華應當是用在刀刃上的東西,如果我們的理想並不是站在金字塔最尖端,譬如成為愛因斯坦、霍金等科學奇才,或者成為首富一類的商界巨人,那麼刻意練習已足以使我們立於金字塔上部。中國古話“小富由勤,大富由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對常人而言,如果真要糾結什麼天生才華的基因,這種基因一開始也可能只是“興趣的基因”——大腦中與特定領域相關的神經元連接天生更發達,因此對該事物更感興趣,給予特別關注,並很容易從中獲得樂趣,更願意花時間刻苦練習進而掌握了這種技能。

《刻意練習》這本書不否認天生才華的存在,也並不鼓勵人們要不顧一切去挑戰那些我們本身就沒有興趣的事情以此證明刻意練習理論的正確性。作者想讓我們明白,每一個人總會對一些事情產生興趣,當我們的興趣與自認為的天生才華發生衝突,那麼不必去糾結自己是不是那塊料或者有沒有天生才華,不再淪為天才論的人質,而是放手去追尋那些我們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Created by 正經mons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