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牆”,自由飛翔…… ——《拆掉思維裡的牆》書評

你是否遇到過或者正在經歷以下的狀況:

為了尋求安全感,花光父母和自己的積蓄買一套很一般的房子,然後一眼望到退休;

不願安於現狀,卻又因為各種擔心不得不很痛苦地“安於現狀”;

信奉“我對你這麼好,你不能不聽我的話”,而對日漸獨立的孩子哀怨不滿;

找一個又一個的理由,放任自己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堅持著幹著手頭的工作,心裡無限期地等著“真正熱愛的事業”再熱情投入;

掙扎在“父母爽——我不爽”的模式裡,想出又出不來;

……

這一道又一道的看不見的牆,把我們圍得密不透風,找不到出口,我們的生命在這種“窒息”中一點一點地溜走……

這“牆”到底來自於哪裡?怎樣把牆拆掉,讓自己呼吸到真正的新鮮空氣,享受飛翔的快感?

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裡的牆》給出了答案。

拆掉“牆”,自由飛翔……     ——《拆掉思維裡的牆》書評




一、心智模式,就是我們“思維裡的牆”,它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一條上坡山路上,一位昏昏欲睡的司機開著卡車前行,快到坡頂時,迎面開來一輛車,車上的司機伸出手向後指著大喊:“豬!” 眯著眼睛的卡車司機馬上瞳孔放大,伸出頭去回罵:“你才是豬!”回過頭來後一看,什麼情況?前面真的有一群豬!他來不及掉頭掉到溝裡去了。

這名司機的“內心程序”決定了在他聽到“豬”這個詞時,特別迅速地就構建出了“他在罵我”這樣的世界,當他同樣迅速做出反應“回罵”的時候,就錯過了躲避危險的時機。

他為什麼“下意識”地做出了這樣的判斷和反應?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被灌輸“豬就是罵人”的思想,也許他又被人罵“豬 ”的經驗……總之,他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記憶,對看到的世界的一部分進行處理,進而將這部分世界構建成他以為的“整個世界”。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看到一個現象,馬上說:“哦,它一定是這樣的……”然後發現,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相應地,機會就在我們的錯誤判斷中失去了。

《周易·繫辭上》裡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就是說,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

我們接收外部世界信息時,是戴著一個“有色眼鏡”用於過濾這些信息的,然後我們又用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處理這些過濾過的信息,進而構建自己的世界。這個”鏡片“加上這套“思維定式”,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

二、心智模式的來源有哪些?

1.感官對自然世界的體驗。比如說,我們小時候如果在書的海洋裡生活,那麼長大後不愛閱讀的幾率就會很小。如果我們小時候被狗狗咬過,那麼長大後害怕狗的可能性就會很大。

2.社會環境及文化教育等間接體驗。

3.有類似經歷的人會有相似的歸納和推理。

三、心智模式是怎麼限制、束縛我們的?

我們聽說過一些這樣的案例,一些人沒有緣由地總是經常生病,醫生檢查也查不出什麼。最後,從心裡層面究其根源,才發現他們在用“生病”去“討要”關注和關愛。而這種現象的來源就是,在他們的記憶和經驗裡,一生病,他們就不用上學,而且全家人都圍著他轉。而不生病時,他們是被忽視、被遺忘的。這樣的心智模式促使他做出“生病”的選擇,以至於長大以後也會在各種關係中繼續“使用”這種方式索愛。

我們也聽說過,有些女生“不認路”(其實我也是其中之一),她們可能是有過“不認路”的一兩次經歷,然後旁邊又有人在強化:“女生不用認識路”或“女生就是不認路”。久而久之,她們就真的“不認路”了。她們是真的不認路嗎?其實不是的。是因為她們接受了“不認路”的信息,不去在這件事情上付出時間,付出的時間和收穫成正比,那不付出時間肯定就有不認路這個結果,最終又用這個結果去印證了自己的判斷:我就是不認路。

……

四、怎樣拆掉思維裡的牆,超越心智模式。

我們過去的經歷、教育、及社會都在形成著我們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未來,那我們豈不是被“安排”好了?我們豈不是永遠被“困在牆裡”出不來了?

不是的,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過去,但我們有能力調整心智模式,進而改變我們未來的人生。

1.從一些不一樣的事情中察覺到真實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我們要看到這個世界與我們心裡構建的那個世界的差異。

比如說,之前我們坐在火車上,看到旁邊那輛火車在動,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會是:哦,我們這輛火車開動了。但是回頭一看,車站裡的路燈沒有動。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不是我們這輛車開動,而是旁邊那輛火車開動了。我們會意識到,剛才以為的和實際情況不同。

2.這樣覺察到差異的經驗多一點時,當下一次碰到同樣的情況時,會在當下做出反應。

就像上面的例子,當我們下一次看到旁邊的火車動了的時候,我們就會意識到,不是我們輛車開動,而是旁邊那輛車開動了。

3.這樣的經驗更多了,那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可以用新的更好地模式替換原有的固有模式,實現自我超越。

在下次、下下次看到旁邊車子動之前,我們就會提前意識到:也許是那輛車在開動,也可能是我們自己這輛車在開動。至此,前面的固有模式(看到旁邊火車動,立馬認為是自己坐的這輛車開動了)就被新的心智模式(提前意識到兩輛火車都有可能開動)所代替,實現了自我超越。


現在,我們還會天經地義地覺得,應該將無限可能的生命擁擠在或自己或別人規劃好的小道上嗎?

問問自己,現在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需要的麼?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到底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也許,我們可以用本來買房的一部分錢去投資自己,參加職業培訓,拿到一個又一個證書,迎來事業的迅速上升期,自己給自己更大的安全感;

也許,我們可以暫時放棄穩定卻一眼望到頭的工作,拋開各種擔心,開啟另一段其實並沒那麼難的生活旅程;

也許,我們可以正視孩子逐漸長大的事實,把“控制”變為“引導”和“建議”,將愛換一種方式進行到底;

也許,我們可以扔掉那些可笑的“害怕”,拿起畫筆或拎起吉他……為自己心中隱藏已久的愛好邁出真正的第一步;

也許,我們可以認認真真對待現有的工作,同時再為“真正熱愛的事業”做著充分的準備;

業務,我們可以嚴肅地去找父母談談心,或者從心裡堅持自己想要的生活,別去管別人說什麼;

……

什麼是成長?我們內心會知道自己要成長為什麼樣子。

去拆掉生命裡的牆吧,我們值得為飛向更高更廣闊的天空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