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壇領袖蘇軾是如何隕落的?

亙古懷念說史


每個朝代的文人很多,優秀文人也能數出一批,但是能夠讓這個朝代獲得百世驕傲的,往往只有一個名字,也往往找不到。

反諷的是,那個被歷史公認能為整個朝代帶來百世驕傲的名字,總是在受苦,總是在流放。

譬如先秦的屈原,漢代的司馬遷,魏晉是陶淵明,唐代破例是兩個——李白、杜甫,那麼宋代就是蘇東坡。


蘇東坡是一位文化全才,詩、詞、文、書法、音樂、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皆可雄視千年。

按理說,這樣一位中國文化的頂級人物,應該是不容易讓人周圍的人感到親近的。

可誰知,蘇東坡卻有別於屈原、司馬遷、陶淵明的可敬有餘,快樂不足, 又有別於李白、杜甫的名氣有餘,親近不足。他以一種最誠實、最可愛、最正常的人格用筆頭和中華讀者溝通。他是一位有體溫、有表情的人,他的筆下永遠有一種美好的誠懇,讓讀到的每個人都能產生共鳴。

蘇東坡經歷的磨難很多,似乎經常在流放。正是在流放中,他這位文化明星變成了文化巨人。

蘇東坡從監獄出來後,被貶謫到了黃州。這裡的人不認識他,他經常穿著草鞋,坐著小舟,與樵夫、漁夫混在一起。對這種生活他沒有抱怨,只是偶爾寫信給一些親友,但是奇怪了,“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

蘇東坡一度非常難過,但他很快想通了。既然他們那麼狠心,那麼以前的情誼就都一筆勾銷吧。他內心的精神價值,一下子擺脫了各方的羈絆而變得海闊天空。

他把所有的精神力量集中投放在自己喜愛又擅長的文學之上,很快他就寫出了真正的大作品來。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他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很能總結概括蘇軾的一生。不怕各種艱辛和磨難,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

綜上,蘇軾的隕落只是肉體的消亡,而他的精神價值卻萬古長存。這是他所在時代的驕傲,也是中國文化的驕傲。


小Si家的阿囡


北宋文壇領袖蘇軾是在接到詔令返回京城的途中,路過常州(今屬江蘇)時因為旅途勞頓、中暑而去世的。

1.

蘇軾之所以要回京,是因為宋徽宗登基後,因大愛蘇軾的才華,陸續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後來又特別恩准他北歸,復任朝奉郎。這次回京任命,也圓了蘇軾的一個心願。然而,當時的蘇軾已經65歲了,年邁體弱,又恰逢夏季高溫季節。一路舟車勞頓,加上中了暑熱後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於途中病故了。

蘇軾留下遺囑,要葬在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裡。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他的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的去世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友人聽到他去世的消息之後都悲痛不已,不少人還為他寫了詩詞表達哀思。

2.

蘇軾年少有為,進京應試後便轟動京師,後來自請出京。因“烏臺詩案”而鋃鐺入獄,在獄中度過了危機重重的103天后,終因太祖關於“不殺士大夫”的遺命才躲過一劫。被貶黃州後,一直到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才奉詔赴汝州就任。

1085年宋哲宗即位後,因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這些年,是蘇軾在仕途上東山再起的階段。

當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蘇軾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再一次遭受誣告與陷害。

蘇軾此時的境況非常尷尬與艱難,因為他既不認同新黨的方針,又不能融於舊黨的理念,只能離開是非之地,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3.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湖水逐漸乾涸,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第二年,蘇軾便率眾疏浚西湖,動用了20餘萬民工。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又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為“蘇堤”。每到春季,便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6旬的蘇軾,千里迢迢趕到嶺南,受到了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這個不折不扣的“父母官”,還把皇帝賞賜給他的黃金全都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當地百姓十分感念他的恩德。

4.

三年後,已經62歲的蘇軾被放逐到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儋州(今海南儋縣)。這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蘇軾並沒有因此怨恨,反而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來建設。

蘇軾在這裡辦起了學堂,改變了當地人對知識的態度。以至於到了後來,許多人還追至儋州跟隨蘇軾。在他去澹州之前,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就在蘇軾離開澹州北歸後不久,有個叫姜唐佐的讀書人就舉鄉貢。

無疑,蘇軾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傳播者。人們為了紀念他,至今在儋州還保留著帶有“東坡”的地名及物品名稱。

5.

在歷史上,帝王將相對蘇軾的評價頗高,如:

宋仁宗趙禎評價他: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北宋後期大臣劉安世這樣評價:東坡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惟己之是信。

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①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餘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②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 ③真神仙中人。

其弟蘇轍這樣評價胞兄: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6.

縱觀大文豪蘇軾的一生,可謂幾起幾落,一生都風起雲湧,波譎雲詭。難得的是,無論什麼境遇之下,他都能苦中作樂地保持一顆平常心。也由此,他收穫到了常人不能體會的那份快樂與從容。所有的劫難,都成了他的精神財富。而他的精神,也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名人史海觀心閣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於1037年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1057年蘇軾進京應試,蘇軾的策論《 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1061年蘇軾被授以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因蘇軾、歐陽修等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開京城!後被調往杭州任通判、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往徐州任知州、湖州任知州。

在湖州任知州時,他即給皇帝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在文中加上點個人色彩,被新黨抓了辮子,於是蘇軾上任湖州知州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後蘇軾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1085年, 宋哲宗即位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 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所以,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自求外調。

1094年蘇軾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1097年,已經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0年遇大赦,復任朝奉郎,在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因為旅途勞頓、中暑而卒於常州(今屬江蘇)。


大江侃歷史


蘇軾之死

作為享譽千古的文人典範,有關蘇軾的傳聞記載眾多而詳實。包括他的去世。

據史料記載,元祐八年(1093),大宋朝庭上掌握實權的高太后去世,各派勢力激烈角逐,舊黨失勢新黨勢力上臺,在新舊兩黨中俱不受待見的蘇軾再一次被貶,這一回是去往寧遠軍(也就是今天廣西容縣一帶),不久又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又隔了幾年,他被再貶至更遠的海南島。

越走越偏僻,尤其是當時的海南,尚未開發,文化落後不說,還處於蠻荒狀態。好在蘇軾是生性樂觀豁達,習慣了苦中做樂,又善於在艱苦的生活發現和建設,讀書寫作的同時,還發明瞭不少美食,結交了很多窮朋友。日子過得還算有滋有味。

直到宋徽宗繼位,徽宗皇帝本就是才子類型的人物,愛蘇軾之才,加之正趕上建中靖國元年(1101)的朝廷大赦,於是恩准蘇軾北歸復任朝奉郎,行至常州(今屬江蘇),一則蘇軾本就己年老本衰,一路風塵勞頓,疲憊不堪,加上正值盛夏,酷熱難當,蘇軾中了暑熱。慌作一團的家人沒有辦法進行有效救治,致使蘇軾於在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蘇軾死後,被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在蘇軾留下遺囑中,要求把自己葬於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裡。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彷彿己經知道此行路上是自己生命的終點,蘇軾在臨去世前寫下了人生的最後一首詩一一《自題金山畫像》,為自己的一生作了一個很特別的總結: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長春柳五


元符三年(公元110O年)三月,哲宗死,由弟徽宗(趙佶)繼位。神宗妻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五月,蘇軾被赦。從儋州北歸。六月,渡海。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悔,茲遊奇絕冠平生。

三更過後,迎來黎明。風雨久作,亦有晴時。雲散月明,天海澄清,七年的沉冤終於昭雪。現已渡海北返,不必嗟嘆"道"之不行。又已粗識老莊忘得失,齊榮辱的道理。無須抱怨海南瀕於死亡的生活,飽覽這裡的奇景異色不是平生難逢的快事嗎?

這是蘇軾對長期貶謫生活的總結,他對挫折,窘迫的回答總是倔強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他病卒於常州。在病重期間,他聽到兒子朗讀米芾的一篇賦,從床上躍起,極口讚賞。給米芾寫信說"公不久當有大名,不勞我輩說也"(與米元章書)。這使人聯想起早年歐陽修對他的推許。他終年六十六歲,也與歐陽修相同。.





木山文


繼歐陽修之後,蘇軾成為北宋文壇領袖,在他的領導下,詩文革新運動取得完全成功,鞏固了勝利,同時,他還將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蘇軾所創作的詞,數量雖然不太多(傳至今天的《東坡樂府》有詞三百餘首),然而成就很大,影響深遠,雄視百代。南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說:“東坡先生非醉心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這對蘇詞的評價是恰切的,是把蘇詞置於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葉的詞的發展過程中來看的,突出了它的革新解放精神,顯示了蘇詞在宋代詞壇上的榜樣作用。

蘇軾

蘇詞的革新解放思想最為重要的體現是在其思想內容的革新上。比之晚唐、五代及北宋初的詞,它擴大了題材範軸,刷新了詞的境界,具有格高境大的特點。這正如清入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講的:“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所以同晚唐以來詞人們多把詞送一新興詩體當作剪紅刻翠的“豔科”或旖旎溫柔的“情語”!比較起來,蘇詞確實是開拓出了十分廣闊的創作新天地。“蘇詢擴大詞的範圈,刷新詞的境界,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引進新的題材,表現新的主題;二是沿用傳統題材,賦予新的思想。先看第一方面。蘇詞引進新的題材;描寫新的主題,突出表現為突破晚唐以來詞為“豔科”或“情語”的禁區,直接抒發愛國激情,表現對英雄事業的嚮往,反映人民生活和同情民間疾苦,等等。這些在《花間集》和《樂章集》中,都難以看到。

蘇軾

①熙寧八年(1075)冬,蘇軾在知密州任上所寫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愛國詞章。上片以射殺猛虎的三國東冥孫權自況,表明自己年方鼎盛,正是有所作為之時,決心棄文就武,抗擊入侵之敵;下片更明確地向朝廷提出,期能向漢文帝時魏尚守邊立功,達到射殺“天狼”的愛國目的。在這首詞之前,雖然范仲淹在《漁家傲》中表達過對邊防安寧關切的思想,然而遠不如這首詞所抒發的靖邊殺敵的愛國感情來得強烈和深厚。顯而易見,這首詞更為南宋這類主題的詞的大量產生;作了先導,提供了示範。由此也可著出,詞這樣一種新興的詩歌小體裁,不僅長於抒寫酒邊花下的蜜意柔情,也適合反映富有時代意義的重大主題。②蘇軾的世界觀,雖然包藏著佛老思想的消極成分,然而占主導地位的、經常起支配作用的確是來自儒家的入世的人生態度;常常表現為一種對英雄事業的嚮往,要為國為民建立功業。

《江城子·密州出獵》

這樣的要求,不僅在他處於順境時有這樣的表示,就是身居逆境亦未嘗減退。元豐五年(1082),當他由於新舊黨爭受到排擠而貶到黃州的第蘭年,於七月遊黃州赤壁,禁不住發思古之幽情,想起了三國時曹、吳交戰於赤壁,曾有多少大有作為的英雄豪傑啊,因而他渴望著自己也能象他們一樣為面臨外族入侵的祖國幹一番事業,以期建立不朽功勳。於是,他就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雄壯奔放的詞章,抒發他身處逆境、雄心未已的激烈壯懷。這首詞,在抒發對叱吒風雲的古代英雄周瑜的追慕時,又是以祖國雄偉壯麗的江山和悠久古老的歷史為背景的,因而特別顯得視野開闊,氣吞古今,確有長江萬里急流的滾滾之勢。固然,這首詞由於作者當時政治處境的惡劣而產生的無可奈何的哀怨,也塗上了一層薄薄的“人間如夢”的莊老消極思想色彩。

《念奴嬌·赤壁懷古》

可是,細細體味全詞,作者嚮往英雄事業而希翼為國為民有所作為的進取精神,仍然貫注始末,它是全詞的主旋律。這樣的題材、這樣的主題的詞,在蘇軾之前,是根本找不到的。③把農村題材引入詞中而真實地反映農村的農業生產、農民疾苦的,晚唐以來蘇軾是第一個詞人。他在寫這樣的詞時,深深地表露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關懷。這同他轉輾南北久作地方官並有善政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元豐元年(1078),他在徐州任上,因久旱得雨,到城東石潭謝雨時作的五首《浣溪沙》,便是蘇詞中著名的農村詞,更為集中而又多方面地反映了農村生活面貌。這組詞把農村寫得生意盎然,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文人詞中的上品。後來他編管在黃州,又寫了五首《浣溪沙》。其中有句雲:“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這更為深切地表現了作為一個正直的封建士大夫知識分子對農民疾苦的關懷。

《浣溪沙》

這樣地表現農村生活的文人詞,確是難能可貴。蘇軾自覺地創作農村詞,其意義很大。它突破了填詞取材於封建貴族上層生活的傳統偏見,從勞動人民生活中直接開掘了詞的無窮無盡的新的創作源泉,從而更為廣闊地打開了詞大們的眼界。後來,辛棄疾不也在他的這樣的創作啟示下,寫了不少優秀的反映農村生活的詞作嗎?在蘇詞中,一些借物寫志、即景抒懷、弔古傷今之作,也往往帶有時代政治色彩,並非詩人純個人的複雜而矛盾的內心世界的表露。這樣的詞,在前人詞集子裡也是少見的,亦應屬於蘇詞中創新的範圍。再談第二個方面。蘇詞中襲用傳統題材,賦予新思想,從而刷新了境界的作品,在《東坡樂府》中也比比皆是。①晚唐以來的詞中,愛情是一個經常描寫的主題。

《東坡樂府》

蘇軾同樣寫了不少愛情詞,可是他的這種詞,卻同“花間”詞輕浮地寫男歡女悅、幽會密約很不一樣,表現了青年男女愛戀的真純和優儷深情至於生死不渝。例如《南鄉子·雙荔枝》就象徵地表現和歌頌了人們青梅竹馬式的純潔的愛情美,“自小便相隨,綺席歌筵不暫離,苦恨人人分折破,東西,怎得成雙似舊對?”熙寧八年(1075),蘇軾在密州所寫的悼亡詞《江城子》,是大家熟知的。在詞中,作者對十年前去世的妻子王弗,表現得一往情深,生死不渝,十分感人,可與潘岳、元稹的悼亡詩熄美。②晚唐以來,特別在北宋初,詞人筆下常常出現秦樓楚館中的歌妓形象,然而都難免帶有侮辱女性的惡習,蘇軾也有歌詠歌妓的詞,他改變了如此傳統寫法,側重在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現出一種難能可貴的知識分子的正直感和正義感,從而對詞的這樣的題材的傳統寫法作了改造。

悼亡詞《江城子》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就是這樣的代裝作品。這首詞,上片寫一位高潔絕塵而孤寂的美人,下片寫她絕不與“浮花浪蕊”為伍而只願作“伴君幽獨”的榴花,最後更指明美人與榴花都處於失時的可憐地位:“共粉淚,兩簌聯。”這首詞是為杭州名妓秀蘭寫的,對她孤高純潔的心靈作了歌頌,而對她所處的常被人翔侮的遭遇又給以深深同情。這是北宋寫歌妓的詞中的妙品、極品,思想境界極高。③傷別懷人,同樣是詞的傳統題材。晚唐以來,在這樣的詞中,所表現的大都是男女間的離愁別苦,往往帶有孤立的純個人的性質,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蘇軾在寫這種詞時,卻擴大到送別摯發、懷念親人的範圍;強化了社會意義,有時還與時代的政治鬥爭有著內在的聯繫。熙寧七年十月他在杭州寫的《南鄉子·送述古》以及同年十月赴密州途中在馬上寫給其弟子由的。

《南鄉子·送述古》

《沁園春》,特別是熙寧九年中秋之夜在密州為懷念子由而寫的《水調歌頭》,都是他傷別懷人的名篇,至今還能扣動人們的心絃。④晚唐以來詞中的寫景之作,往往是作者流連光景藉以避世或者是作者用來烘托離愁別苦的情緒的。蘇軾的不少寫景詞,卻大異其趣,別有創穫,表現了他對自然美的嚮往和追求,每每創造了比自然景色更美的境界。例如元豐六年(1083)他寫的《鷓鴣天》的上片就把黃州郊外的盛夏風光菊得清新宜人:“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細細香。”晚年,他謫居海南儋州時,在一個立春日寫的《減字木蘭花》,又寫出了海南獨具特點的盎然春意:“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讀來真令人嚮往。

《鷓鴣天》

朱德同志曾讚頌蘇軾詩賦(自然也包括著詞)堪與“峨黑共比高。”陳毅同志更直言“吾喜長短句(詞),最喜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鉤。”我們只有全面地研究蘇詞在思想內容上的革新,既要充分估計其所引進的新題材、所表現的新主題的功績,又不能忽視他對傳統題材的改造,刷新境界的貢獻,才能正確認識其詞的成就與峨眉共比高的實際意義,也才能看到他作為詞人“胸次廣”的全部風貌。


攀閱


不知道你說的“隕落”是指政治地位還是文壇地位。

蘇軾在他45歲正當壯年時被貶黃州。這之前北宋文壇先後的領袖應該是歐陽修和王安石,這兩位年齡長於蘇軾,政治地位也高於蘇軾,文壇成就和地位也非蘇軾可比,事實上在他們面前蘇軾一直以學生的身份自居 ;蘇軾在黃州困厄的三四年時間,也是他在文學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時期。他1086年回京任任翰林學士,所以後世習慣稱他為蘇學士,同年王安石去世,蘇軾也因為他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主要還是黃州時期的作品奠定了自己在文壇宗主的地位,這段時間他的一批以蘇門四學士為代表學生兼朋友的文壇英俊也大多步入順境,影響一時,蘇軾是當然的文壇領袖。後來儘管這些人包括蘇軾又一貶再貶,政壇上每況愈下,但是直到蘇軾去世,他的文壇地位也無人能及。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許正是政治上的隕落才成就了蘇軾文學上的突破,他變成了有宋一代乃至整個華夏文化的標杆。


用戶千山暮雪時


作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千古第一全才,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此外,蘇軾在哲學、佛學等領域均有很深的造詣。他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好遊山玩水。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千古奇才,卻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曲折、顛沛流離的一生。

蘇軾的一生宦海沉浮,為官四十多年,大多數時間都在被貶或者被貶的路上。但蘇軾並沒有因此消極對待,人生越是坎坷,他越是自在。


西陲先生


蘇軾正要大展宏圖之力,卻遭遇了王安石宰相,王安石的朝廷的主張,蘇軾認為要不的_,推倒重來。這樣日光,一不如一天。


用戶3557666943057中


蘇軾在文壇領袖地位是永遠不會隕落的,自古至今都是中國文壇最偉大的領袖,北宋大文豪蘇軾堪稱中國古代第一全才,在詩、詞、散文、書、畫、美食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連宋神宗都說:“李白雖有蘇軾的才氣,卻無蘇軾的學問。”

宋神宗的話,意思很明顯——李白雖好,但蘇軾比李白更強,若論千古第一才子,唯有蘇軾名副其實。誠然,論才氣,李白和蘇軾不相上下,但論博學多識,蘇軾確實更勝一籌。蘇軾的一生,仕途多舛,政治主張不被認可,唯一幸運的是,他生在了文人最美好的時代——“不殺士大夫”的宋朝,多次遭受貶謫,從黃州、惠州,儋州一路走來這才勉強得以保命,但蘇軾本人是個樂天派,竟然能把貶謫生活過出了大師風采,還留下了無數傳奇佳話和千古名篇。他在中國文壇上是永不會隕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