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淡晚6


玄武门之变的具体经过如何,也只有李世民自己的说法了,对手李建成、李元吉都死了,李渊也只是听到一个消息而已。但不管怎么说,李渊是不可能处置李世民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派尉迟敬德去向李渊通报政变的消息,顺带就把李渊给控制了

李世民为什么能轻松控制李渊,这是另一个问题,大概情况是李世民得到了禁军一部分人的支持,更关键的是李渊长期以来放松对三个大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防备,让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宫廷,因此宫禁对李世民来说形同虚设。

玄武门之后的李渊,既然被李世民给控制了人身自由,那他就失去了与李世民拼死一搏的最后一线机会。他的命令,甚至出不了他的寝宫,又怎么可能坚持处置李世民呢?

李渊如果连这种再明显不过的情形都看不透,他也不可能成为开国之君了。

而且,应该知道,李渊从起兵到称帝建唐,不过数月时间,几乎是古代君主成就开国大业最快的人,他的能力、见识都是极为突出的,只不过后来被李世民故意给掩盖了。

二、即便李渊真有处置李世民的机会,以李渊的性格,他几乎是人性的最油滑通透者,也不可能做出鱼死网破的事儿

换句话说,即便李世民的计划有疏漏,或者因为其它情况,李世民没能控制住他老爹,以李渊的性格,他也不可能做出和李世民拼个鱼死网破的事儿来。

首先,李渊虽然儿子众多,但他与正室所生的儿子只有四个,除了李玄霸早死,李建成、李元吉都死于玄武门,只剩下李世民一个。李渊对这四个儿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在历来帝王中,李渊的舐犊之情表现得最为明显,他怎么可能在刚经历了李建成、李元吉之死后,又去处置李世民?

其次,李渊出身高贵,长期在隋朝当高官,从小就养成了其见风使舵的性情。这在李渊还在其表弟杨广手下做事时表现得很明显,因此史书上虽然说杨广疑忌李渊,但却在逃去江都时,将那么重要的太原留守让李渊来当。

而后来,李渊起兵后,隋朝的官吏们大量的向李渊投降,大大减小了李渊攻入关中和统一天下的阻力,这都和李渊善于利用形势、利用人心有关。这样一个李渊,绝不会和他儿子打一场毫无胜算的仗。

其三,李渊很明白,他要是和李世民死杠起来。对他们父子二人谁都没有好处,得利的只会是其他野心家们。

三、从李唐天下的巩固和长远发展来考虑,李渊不可能处置李世民

其一、当时的李世民,是李渊还活着的唯一成年的儿子,事实上,李渊对后继者已经没得选择。

其二、那个时候,唐朝初建,尚且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内有各派势力的倾轧、外有强大的突厥等势力),李建成死后,还非李世民不可,倘若李渊强行立个幼子当皇帝,那就是把江山白白让给他人。

其三、上面说了,以李渊油滑的性格,他不是会为了一时的愤怒而去求死的人,更何况,他若真为了和李世民斗气去求死,那他亲手建立的大唐江山就危险了,毕竟,因为他们父子之争,就给了其他野心家以口实和机会。这个时候的李渊,一定把李唐看得比他父子的个人恩怨要重,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四、李渊一定想得很明白,他不但不能处置李世民,甚至还要让李世民很体面的登上大位,这不但是他个人荣辱的问题,更关系到唐朝的国运。可以说,李渊忍辱负重了。但同时,他至少得到了晚年的平静生活。

李渊唯一要担心的,是李世民会不会成为杨广那样的人,事实证明,李世民做得比杨广好得多,李渊甚至亲眼看到了盛世的来临,亲自接见了投降的突厥可汗。

四、做一个假设,倘若李渊非要坚持处置李世民会怎么样?

第一种最大的可能性是,李渊的命令根本出不了宫门,李世民会把李渊幽禁到死。李世民或许会矫诏继位,但唐朝的政局很可能会比较混乱,甚至会发生不少地方兵变,但以李世民的能力和军事实力,应该也能平定。

第二种可能是,李渊坚持要处置李世民的诏书传出去了,那朝堂上一定会非常混乱,众臣会找不到方向,与李世民有仇的太子宫的众臣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一点,那后来发生在李世民继位之初的突厥人逼近渭水的危机,一定会十分凶险。李世民能否安然处理,就比较难说了。但不管怎么说,这对李渊本身和唐朝天下都没有好处。

第三种可能是,李渊甚至号召天下人讨伐李世民,那这就真是祸乱天下了。正好罗艺等人等着呢,河北一带窦建德的影响还在呢,突厥人也张望着呢,李渊可能这样干吗?

因此,出于对天下形势和李渊处境、性格的准确判断,李世民集团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是早就想好了的,对杀了李建成后他们有判断,甚至对杀李建成不成后他们该怎么办,他们也有判断。

毕竟,李世民身为陕东道大行台,他在洛阳有他很稳固的军事势力,他应该是有好几个后手的。而李渊,当李建成一死,他已经没有后手了。


星火辰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坚持处理李世民,好像李渊没有那么傻吧。

玄武门之变后…………

李渊问:世民你这是干什么,建成呢。

李世民回:父皇,大哥密谋造反,被儿子杀了。

李渊:当时李渊大惊,什么………………建成死了。

李世民携带文物百官面见李渊,自称李建成密谋造反。


文武百官请命,说:臣请皇上退居太上黄,由世子李世民继位为帝。

李渊坚持要处理李世民。

如果,当时出现这个情况的话,好像都改变不了什么了,因为当时的李世民是带兵进入的,而且李世民身边有着众多的武将,就算是李渊真的要处理李世民,其手下的将军肯定不会答应,而且,李世民当时手上很多的能人啊,这些人可不不是吃素的,个个都是能文能武的,所以,想要处理李世民真的太难了。

所以,当时的李渊自己都可以看清局势,所以,当时李渊就算是想当皇帝,那时的他也是有心无力。


而且,当时,李世民发动玄武之变是以“李建成”造反之名去发动政变的,所以,当时,那么的有密谋,没有什么破绽,所以,当时,李渊以什么理由杀他呢。

而且,当时的整朝的一个政治生态都已经偏向于李世民了,所以,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了人可以处理李世民。

又不是玄武之变失败了,如果是失败的话,那么结局肯定不一样了啊。


史界之说


那李渊就是大傻子了。

首先来说,李渊不得不承认已经成事实的事了。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告诉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因为造反被自己杀了。李渊也只是大惊,并没有说什么。因为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了。当时的文武大臣听说了政变之后也是一致的请李渊退位,让李世民继位。所以可以看到玄武门之变之后仅仅三天时间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当时没有人反对。

其次来说当时李渊的儿子里面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人可以继承皇位了,当时李建成,李元吉都已经死了。而李渊剩下的儿子基本上都还未成年,一群小毛孩连皇位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有和李世民争夺的实力,如果李渊坚持不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话,那么还有谁呢?

当时整个大唐的兵马基本上都在李世民的手里,李渊还有的选择吗?所以说李渊选择李世民已经是必须的了。李渊没有任何的退路。

如果李渊坚持不退位,不立李世民的话,那么结局很可能就是李世民把李渊架空。其实当时来说李建成处理内务,李世民处理军事。李建成一死,李世民仗着自己的军权肯定会把整个朝廷都控制起来。李渊最后也只能是选择退位,那么还不如自己主动退位。

但是李世民应该不会杀李渊,后世为什么没有人骂李世民,因为他开创了强大的大唐王朝。李世民也是一心想当好这个皇帝,所以说他也不会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污点的。杀弟杀兄的罪名可以洗掉,通过史官的笔就可以把李建成写成造反,可以看到史书记载基本上都是站在李世民这边的。而且基本上看不到李建成之前任何的好处,基本上都在说李建成的不好。再加上造反这个罪名,李世民就能够把自己杀兄杀弟的罪名给洗干净。但是杀君弑父的罪名是无论如何都洗不掉的,首先李渊自己肯定不会造反了,李世民不管给李渊按什么罪名都是不成立的。而且儒家的三纲五常摆在这里的。李世民也不会迈出这一步的。所以李世民最多只会把李渊架空,逼迫李渊退位。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一代天骄,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唐太宗,其实也是背负着一些骂名的,帝王之家最不缺乏的就是权势之争,李世民想要做皇帝,太子李建成也想,即使是四子,李元吉也想要分一杯羹,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李建成与李元吉联合到了一起,李世民孤家寡人对抗这两人。

若是要论权势,京城之中,李建成的势力绝对要比李世民强上很多,李世民虽然曾经执掌兵权,但若是论起在京城中的势力,李世民绝对是不够看的,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李渊设立储君的必然人选。

题中问道的问题,若是李渊坚持要对李世民动手,结局会如何?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李渊为何不动手。

李渊第一次动手的机会,玄武门之变前,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曾经受到李渊的召见,这时候李渊已经有心动李世民了,但李世民靠着揭发李建成与李渊宠妃私交甚密的计谋,让李渊放过了李世民,转而召见李建成。

李渊第二次动手的机会,在许多人看来,李渊第二次动手的机会想必便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围杀李建成的那段时间。

李渊根本没有第二次动手的机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世民在谋划围剿李建成前,就已经考虑过李渊了,其实李建成与李元吉并非是李世民的最大敌人,李世民最大的敌人并非这两人,正是李渊。

无论是东宫,抑或是李世民,李元吉,在京城之中,都不可能大的过李渊,李渊控制着京城中的大部分兵权,若是硬碰硬,即使是李世民联合起来了李建成,也不可能与李渊相抗。

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便是李渊还活着,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在京城中都是有一定威望的,若是李渊遇刺身亡,这两人都可以迅速控制朝政。然而,擒贼先擒王,李世民早就派遣了尉迟恭前去威胁李渊,李渊在什么消息都没有受到的情况下,被佩戴战刃的尉迟恭围堵在了湖心,不得走动,李渊一开始就被控制住了,若是李渊没有被尉迟恭控制住,不管李世民胜了还是李建成胜了,区别都不大。

李渊若是在第一次召见李世民时就动手,那么李世民肯定是死定了的,当时李渊已经察觉到了李世民的动向,召见李世民,就是要问责的,若是李渊执意处决李世民,李世民即使不死,也必定势力大减,再无力与李建成斗。

若是李渊在第二次机会动手,那结果不用说,李世民在背负杀兄罪名的情况下,还要背负另一项罪责,那便是弑父。

当时的李渊已经被尉迟恭控制起来了,以尉迟恭暴躁的性格,若是李渊决心召集士兵围剿李世民,那么尉迟恭肯定会将先对李渊动手。而结果就是李渊的兵力尚未集结,李世民也可以将李渊之死推到李建成身上,继续做自己的唐太宗。

李渊在错过第一次机会的时候结局就已经注定了,李渊是在李世民的胁迫下于数月之后就做了太上皇,虽说历史记载中没有记载李渊曾经受到李世民胁迫,但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李渊下台的根本原因还是李世民。错过了第一次机会,李渊就彻底失去机会了。


魏青衣


玄武门之变,其本质是皇帝李渊与开国第一功臣李世民之间的斗争。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的两枚重要的棋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李世民消灭,此时,李渊手中已经没有了抗衡李世民的筹码。我们从军队,朝堂,地方三个层面来看:

军队,初唐武德时期,府兵制度还不完备,十二卫掌控的府兵主要就是关中地区的府兵,也就是关中十二军,我以前进行过专门的分析,关中十二军中,半数以上的军将在玄武门之变前就支持李世民,剩下的那几位,也多曾跟随李世民征战,与李世民非常熟悉,因此,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关中十二军整体支持李世民的局面已经形成,军队支持李世民,表明李渊大势已去。

朝堂,武德末年李渊的宰相共有7人,其中,李世民是尚书令和中书令,李元吉是侍中(虚衔,且已被杀),裴寂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德彝中书令,陈叔达侍中,宇文士及检校侍中。其中,宇文士及是李世民的心腹,萧瑀和陈叔达公开支持李世民,封德彝首鼠两端,在玄武门之后也必然支持李世民已经,也就是说,三省长官全部支持李世民,李渊这边的只剩下裴寂,已经无力回天。

地方,武德九年六月时,地方上的超级军政机构,行台,只剩下两个,益州道行台和陕东道大行台,其最高长官行台尚书令都是李世民,实际管理者,益州道行台仆射窦轨和陕东道大行台仆射屈突通,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此外,凉州有安兴贵和安修仁兄弟,是李世民心腹。河北有定州都督双士洛、魏州都督田留安、冀州都督丘师利、赵州刺史郭孝恪等人,都是李世民心腹。山南有荆州都督刘瞻,李世民救过他的命。东南有扬州都督李神符,他是李神通的兄弟,而李神通与李世民关系极为密切。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玄武门之变后,无论是军队,朝堂,还是地方,李世民都已经占有绝对优势,李渊已经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了,甚至李渊自己,都已经由李世民心腹尉迟敬德宿卫了。所以,就算李渊不合作,对李世民也没有任何影响,李世民甚至根本不用杀李渊,继续软禁即可,同时以李渊名义对外下达命令就是了。


详侃历史


幼稚可笑啊世间凡夫。南传佛教的佛陀的本生经里记载,有一世,佛陀的前世,叫做德米亚王子。王子年龄很小,由于佛陀的强大功德,那一世有宿命通,记得上一世地狱痛苦生活,之所以投生为地狱,就是因为前前世为王,下过死刑命令结果死后投生地狱。这一生,王子坐在父亲腿上看父王下令处死犯人惊恐不已。为了避免成人后接班为王,因为成王难免杀人。王子选择装疯瘫痪,直到十六岁,王子父亲终于放弃,这时候王子才逃脱,去修行。再看世间凡夫,你争我抢,殊不知争抢的是地狱苦果


求佛天子


历史上没有如果一说。如果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肯定不会杀父,但会让手下大将去办,制造各种意外,对外慌称病死!事已至此,他连亲弟弟2家人无论老小全部杀光,还有什么不敢做的?李元吉5个儿子都不满10岁,斩草除根全杀光了。皇位更替自古就风雨不断,政变连连,禅让只是个无可奈何的官方说法。箭已出手岂能空放?史载,李渊没想到世民会痛下杀手,大为吃惊,震怒,但马上就反应过来,说一世民应继大位。到倒是从前隋血雨腥风斗争中的过来人,明白大势已去,李世民此刻军权政权在手,反对也无效。何况告知情况守在他身边的是世民亲信尉迟敬德等大将,手中剑上身上鲜血满身。刚杀完太子二王才过来。心中虽很不快,但已无可奈何。第三,一世民过后前来请罪,跪下大哭,那是给一世人看的,表演仁与孝,李渊也会演戏,哭着说,我的天下本就打算让你接手!这就是宫庭与政治。还有一有意思情节,一世民当上皇帝后,李渊心有不满但没有办法了,只有天天喝酒招美人,他也真能生,玄武门之变后十几年,他给李世民生了不少弟弟和妹妹。


Ll9Iang秦州拥书候


处理个P,尉迟敬德已经提着血淋淋的人头来到李渊的龙舟前,叉手施礼:“陛下,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经将他们剿灭,现在担心陛下的安全,派末将来保护陛下,请陛下安康,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行大礼!”。

这说明什么?李渊的护卫军已经鸟兽散了,秦王的大将带甲直闯皇宫,李渊除了默认,顺水推舟,借坡下驴,还能怎么样?


Jasonxia916


李渊怎么坚持?用口水淹死李世民?

看到这个问题,有种英雄迟暮的感觉。遥想当年李渊也是纵横天下的人物。到老了以后,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俩儿子相互捅刀子,血花扑扑的往外冒,却无能为力。

动物世界里争王位也是这样,狮王或者虎王什么的,那怕是猴子大王老了,新上位的都要争个你死我活。大唐李氏家族,本来就是上古战争民族演化或者进化来的,就像冰雪荒原的罗斯人、日耳曼人或者凯尔特人一样,骨子里有好斗的基因。如果,文明礼貌讲不通,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当第一。

李渊也知道这是最好的结果,他所要坚持的无非是要不要继续坐皇位。自己儿子那么多,死一个半个也不会心痛死自己的。

老李家真乱

李二干掉了李建成,收编了李建成的部下。有没有用李建成的部下去当炮灰攻打他人,不得而知。但各种办法削弱大哥的后续影响力是必须的。

说起老李家,反正是挺喜欢窝里斗的。李渊主动投降是最好的选择。说起李世民突然想起他儿子李治,老子儿子争抢武则天,后来把武则天送去当尼姑也不行。

再后来,李隆基又和他儿子抢杨玉环。公公抢儿媳,要么儿子争小妈。感觉这一家子人,什么都喜欢争,尤其是和家人过不去。

玄武门之变,李二是个狠人

如果按儒家思想来搞,李建成被软禁到死是最好的结果。可李世民不这么干,永绝后患、杀人果断。

谁当李世民他爸爸,看到这样的儿子都会腿打颤,我怎么这么利害?生了这么生猛的一个儿子。

最后回答问题

如果李渊要坚持,李世民会让他老子不再坚持,有一百种方法,不告诉你。



冷眼旁观酱油客甲


你知道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什么下场?你知道李隆基什么下场?

因为宣传的结果,很多人以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跟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杀了李建成后,再去逼宫的。

其实呢?李世民发动政变,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逼宫李渊,逼他退位,如果不退位,那就软禁起来,杀了他也不是不行。

从地图看,玄武门位于太极宫的北方,而太极宫就是李渊的办公场所和住的地方,进入玄武门,就是太极宫了,李建成住在东宫,东宫到太极宫,不需要走玄武门,


所以,李世民目的很明确,就是拿下玄武门,拿下玄武门,政变就成功了90%了,因为证明皇宫守卫基本解决,宫城就成了空城。

李世民带甲进宫,李渊就明白了,自己该退位了,

实际上,李渊并没有马上退位,而是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性,立他为太子,三个月后,禅让给李世民。

他们都是优秀的政治家,很多事自然明白,不退位是不可能的,斗?拿什么斗?没兵没人的,

如果李渊懂事,自然可以光荣退休,安享晚年,如果不懂事,那就别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