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德军第17集团军为何如此快的丢掉了克里木半岛?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第17集团军之所以迅速丢掉克里米亚,主要的原因还是实力不济,面对优势苏军战败是理所当然的。

第17集团军在库班战役中已经耗尽了实力,1943年原来的A集团军群已经大部撤往乌克兰,追随曼施坦因艰难抵挡苏军的进攻,但作用为A集团军群的一部分,第17集团军却被留在库班地区和塔曼半岛,并在之后的恶战中耗尽实力,为后来在克里米亚的战败埋下伏笔。

死守库班是为了再次向高加索进攻,但事实上,当地德军竟然愚蠢到不等援兵到来,异想天开的进攻新罗西斯克,试图沿着海岸线攻占格鲁吉亚的巴统,随后经过外高加索迂回到里海油田,结果毫无悬念的撞得头破血流。新罗西斯克的争夺之战导致的军丧失1.4万生力军,仅有的装甲部队也丧失殆尽,这是整个坚守战役失败的开始。

第17集团军已经在库班战役中耗尽了血,还有大量部队分流到其它战线,用来守卫克里米亚的实力相当有限。

第17集团军在吸收了一部分罗马尼亚军队后,兵力约有21个师44万人,其中5个师部署在克里米亚当做预备队;苏联红军准备了3个集团军18个师又4个旅约有70万,还有2个坦克团支援作战,这导致德军完全不占优势,因为德军40多万人只有一个残缺的第13装甲师,它的大部分人员都被调往后方或者其它战线,因为该师严重缺乏装备,过多的人员留在库班毫无意义。此外德军还有2个突击炮营和1个坦克歼击车营,拥有约30辆突击炮和一些黄鼠狼II歼击车根本不是T-34的对手。

在库班河与塔曼半岛的坚守,已经让第17集团军流尽了血,最后撤往克里米亚半岛的轴心国军队只有约27万人,这些人员又被分流到各个战线和后方,真正防守克里米亚的德军仅有约19万人。更要命的是库班战役期间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军从各个战线调来的空军精锐部队,恶战之后损失超过1100架飞机。

如果说库尔斯克会战流进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血,那么库班空战又让德国空军流干了血,后来第17集团军仅仅35天就丢掉了克里米亚,和德军没有制空权有很大关系。当然,整个战役期间德国南方集团军在曼施坦因带领下也是苦苦支撑,这期间爆发了库尔斯克会战,大量部队来回抽调让曼施坦因和第17集团军指挥官都非常不满,但是希特勒就是不能放下对多个战场的牵挂。

防御克里米亚半岛的第17集团军实际上非常虚弱,严重的兵力不足还要防御三个方向上的苏联红军,失败是必然的。

当1944年5月苏联人带着复仇的怒火气势汹汹的杀向克里米亚时,德军在此驻守的部队仅有5个德国师和7个罗马尼亚师,总兵力约19.5万人,其中很大部分都是罗马尼亚人。由于之前的库班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导致德国装甲部队和空军损失殆尽,仅有的技术兵器都用来抵挡苏军对第聂伯河防线的攻势,第17集团军能用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仅有215辆,而对面苏军却有将近600辆,在二战时期装甲部队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部队的作战能力,而且克里米亚的德军甚至连反坦克炮都不够用,因此第17集团军注定挡不住优势苏军的围攻。

更要命的是,德军失去了制空权,苏联人第4、第8两个空军集团军加上海军航空兵,总计拥有各种飞机1250架之多,而德军在克里米亚仅有148架飞机可用,这就意味着被困在克里米亚的德军完全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与死守硫磺岛的日军相比好不到哪里去。苏军出动飞机3.6万余架次,从头到尾牢固掌握制空权,轴心国部队毫无抵抗能力,根据德军战后的资料显示:经由海路撤退的德军大约有4.2万人被淹死,可见缺乏制空权给第17集团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死守克里米亚的德军主要有4个步兵师,包括第50、第111、第98和第73师,这些部队只有负责断后死守塞瓦斯托菲尔的第111步兵师全军覆没,其余大部分得以撤离克里米亚,而随同防御作战的7个罗马尼亚师几乎全部被歼灭。第111步兵师依靠仅有的三号突击炮阻挡20余万苏军的进攻,根据该师幸存官兵的回忆,他们甚至只能依赖苏军尸体上的食物为生,在长达12天的守城断后作战中第111步兵师损失了8000余人,而罗马尼亚人在克里米亚战役期间损失更大,轴心国损失的10万人中,大多数都是罗马尼亚人。


兵器世界


克里木半岛是欧洲伸向黑海的一个半岛,也是联接欧洲和中东的重要海上通道,掌握了克里木半岛就可以控制黑海,所以克里木半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2年,德军第11集团军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才夺取了克里木半岛。但随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德军彻底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起克里木半岛的战役,意图重新夺回这一战略要地。从4月8日起到5月12日战役结束,苏军仅用35天就收复了克里木半岛。与当年德军相比,苏军夺回克里木的速度堪称神速,那么为何用时这么短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双方的兵力对比

苏军兵力

苏军参战兵力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共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支援作战的飞机1250架,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分别从海上进行支援。

德军兵力

德军参战兵力为第17集团军,包括5个德国师、7个罗马尼亚师,共19.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5辆,作战飞机148架。

通过兵力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苏军拥有兵力上的优势,是德军的两倍还多。

其次与战场整体形势有关。此时,苏军处于攻势,而德军处于守势。德军经历一系列惨败后损失惨重,整体士气相对低落。

最后,德军的布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克里木半岛的地形非常特殊,仅通过西面的彼烈科普地峡与大陆相连接,但这里道路狭窄、水深较浅,无法实施登陆作战。半岛的东面是刻赤半岛,与大陆之间隔着一个刻赤海峡,当年苏军曾于此实施登陆迫使曼施坦因不得不调兵回援。德军把防守重点放在了彼烈科普地峡和刻赤半岛,而在中部却只部署了四个罗马尼亚师,这就像张开两个拳头却露出了自己柔软的腹部。

克里木半岛的中部是锡瓦什浅水湖,这里水面较浅,一般只有冬季湖面结冰后,大部队才能顺利通过。然而苏军偏偏选择了这个柔软的腹部,他们利用渡船将重型装备运到对岸,然后发动突然进攻,一举击溃了罗马尼亚师驻守的占科伊。于是德军东西联系彻底被截断,德军也不得不撤往塞瓦斯托波尔。

除此之外,苏军还夺取了黑海的制海权,封锁了克里木半岛,同时也切断了德军的海上路线。此战过后,苏军歼灭了德国第17集团军,收复了克里木半岛,并完全控制了黑海,这为苏军日后进军巴尔干创造了有利条件。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从1944年4月8日苏军进攻克里木半岛开始,到5月12日全面解放克里木半岛,总共不到35天的时间。德军第17集团军19万人损失殆尽,仅有不到4万人从海上撤离了克里木,所有的重装备和技术装备都损失掉了,德军又一个重兵集团军覆灭了。


首先我们来对比下双方的作战兵力,苏军投入了乌克兰第4方面军,辖3个集团军、1个坦克军以及大量的支援单位,总计达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98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辆,1250架飞机。德军用于防守克里木半岛的是步兵第17集团军,辖5个德国师和7个罗马尼亚师,共计19.5万人、3600门火炮、200辆坦克和突击炮、140架飞机。虽然苏军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但是和以往战役中动辄数倍的优势相比,兵力上的劣势显然不是导致德军迅速崩溃的真正原因。

德军在防御的部署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德军的防御重点放在了西面的彼烈科普地峡的防御工事和东面的刻赤半岛最窄部分的阿克玛娜尔防线上,对于北面的锡瓦什浅水湖却未给予多加关注。一般认为只有在严寒的冬季到来湖面封冻后,苏军才能从这里发起进攻。但是当年的冬天天气特别温和,锡瓦什湖并没有封冻,所以德军在该方向上只部署了4个罗马尼亚师,而且还是在后方的交通枢纽占科伊,锡瓦什湖沿岸只部署了少数的警戒兵力。

苏军的进攻重点正好放在了锡瓦什湖方向上,尽管湖面迟迟未能结冰,但是苏军决定用驳船、浮舟将大部分部队和重装备运过该湖,苏军的这一进攻完全达成了突然性,他们击溃了罗马尼亚军队并占领了克里木半岛的中部交通枢纽占科伊和辛菲罗波尔,此时在彼烈科普地峡和阿克玛娜尔防线的德军面临着后勤补给和撤退路线被切断的威胁,不得不迅速全线向南方的塞瓦斯托波尔撤退,大部分的部队和装备在这一仓促的撤退的损失掉了。德军克里木的防御崩溃掉了,军事部署上的严重失误是导致德军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战略论


这事有个人做了非常有意思的解释,他就是当时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他把锅全部甩给了前任克莱斯勒。

他指责道:克莱斯勒让17集每天在克里木敷衍了事的过完一天,然后泡在葡萄酒里,整个集团军军纪涣散……

考虑到后来舍尔纳的精彩表现,他的指责或许可以解释17集团军的编制庞大,却找不到可以派往前线的作战兵力,最后时刻,所有人都挤在海港想着跑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