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德军是如何夺取克里木的?

寒江阁一道人


2017年的时候,美俄两国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俄罗斯将克里米亚归还给乌克兰,并减少乌克兰冲突。”而俄罗斯则表态:“这就类似于俄罗斯要求美国归还阿拉斯加一样。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它不是俄美交易的物品!”

这个小插曲,内涵比较深。咱们今天把注意的焦点指向克里米亚半岛。(错了,你跑题了!今天的题目是:德军是如何夺取克里木的?你怎么又扯到克里米亚了呢!)呵呵,我并没有说错。只不过各个地方对于这块地方的翻译不同。克里米亚也被译为克里木。这里在二战时曾经发生过几场大战役:德军夺取克里木、苏军夺回克里木。

克里木半岛从地理位置来讲,它就象一个既沉又大的铁锚,将前苏联这艘巨轮一部分牢牢地拴在了欧洲的疆域。面对土尔其、西部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它是联接欧洲与中东的咽喉要地。

而德军在1941年,希特勒采取了“不惜代价、死守严守”的战略布局。到1942年春,此时的苏德战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相持的局面。苏军在努力积蓄力量准备反击、德军则是暂时无力全面进行闪电进攻。

这时候,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提议:要努力、坚持、一贯地执行进攻莫斯科的战略计划。而希特勒则认为:中央集团军兵员尚未补充齐备,不具有全面进行闪电击的实力直接进攻莫斯科意图太明显,前苏维埃军方容易察觉德军的意图。

再加上,德国的“盟友”RB也向M洲国宣战。做为盟友的一方,德国也向M洲国宣战。希特勒认为:在美军加入欧洲战场前,将苏联击垮或者是打得无反手之力是最好的结果。这样,德国就好腾出手来对付将来在欧洲登陆参战的M洲国。

鉴于克里木半岛的地理位置,希特勒决定由此为突破口,他要求原第五十六装甲军军长、现升任至第十一集团军司令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占领克里木,彻底扫灭前苏维埃在克里木的抵抗力量。

攻克克里木,从军事角度来讲:以够不让以克里木为基地的前苏联空军威胁到罗马尼亚油田、从政治角度来讲:能够使土尔其更加走近德国,走上轴心国的战车中。

但是希特勒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感。前苏维埃也认识到克里木半岛的重要性,在这里布下重兵设防。要想攻下克里木,哪有那么简单!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此时手中的兵力:共计九个德国师,再加上一个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表面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在克里木战场上的罗马尼亚军队战力,如果要是形容的话,也只有两个字(是很强大吗?):呵呵!

讲一个小插曲,大家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呵呵“:德军前线指挥官视察罗马尼亚军队,发现在前线战壕里,几个罗马尼亚军官衣冠楚楚,裤线笔直!这还不算什么,竟然还洒了香水!难道他们想在战场前线来一次火线约会吗?

战争终于开打了。苏维埃在战争前期不仅重兵把守,而且制海权与制空权牢牢地掌控在手。不仅这样,从地理上讲,要进攻半岛,只能从彼列科普地峡通过。如果要从海上进攻,地峡两侧的水位太浅,大型舰支无法驶过。如果要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话,我劝你息了这个念头吧!如果要从陆上进攻,则要通过一片毫无遮挡的沼泽地,并且要面对苏军的强大火力以外,还要还要通过一个据说深达15米深的”鞑靼壕沟“。这条壕沟是14~18世纪的鞑靼人,为了抵抗波兰与俄罗斯人的欺凌,修建而成的防御工事。

两方就在这片半岛上你争我夺地打了起来。毕竟还是挟着以往胜利的辉煌。德军慢慢占据了优势。苏军开始逐步败退。苏军的顽强抵抗大大出乎了德军的意料。经审问战俘才得知:原来克里木战役是SDL同志亲自指挥与部署的。千败万败,神话的SDL同志永不败!所以前苏维埃必须要死撑硬守住!

1942年元月,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出动第三十军和和四十二军两部,向刻赤半岛的苏军进攻。这个举措相当冒险。因为将军手里现在只剩下三个半已被削弱的德国师和一个”呵呵“旅。而他的对手苏军却足足有8个师1个旅之多。出于种种原因,再加上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也是纳粹三大名将之一。经过一番浴血苦战后,刻赤战役以这场战争德军取得胜利。战果就是一万多苏军做了战俘。

时至同年三月,苏军又集合了8个步兵师、2个装甲旅开始反攻。而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也得到了二十二装甲师和二十八轻装甲师的增援。双方又展开了一番激战。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要求希特勒如果想取得克里木战役的胜利,成功实施德军的战略部署,就要给他大量的空军, 以配合他的军事指挥计划。希特勒同意了。派大量空军划归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指挥。

经过近几十天的激烈战斗,德军全歼苏军第四十四、五十一集团军。俘虏苏军17万。

最后,双方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克里木最后一个据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苏军此时负责要塞防御的有:7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3个海军陆战旅。而德军则在两英里长的战线上,布下了208个炮兵连。(据说此战德军出动了传说中的神器:古斯塔夫巨炮)

最后的决战开始了,德军在苏军人海战术的打击下,死伤惨重。同年六月,曼施坦因改变了打法,由强攻改成了偷袭。派人偷渡过塞瓦斯托波尔湾,从南岸的岩石陡壁攀岩而上,突然袭击苏军的背后。同时,他又命令德军主力在几百个炮兵连的猛烈炮轰之下发动攻击。苏军猝不及防,突围无望,九万人只能向德军投降。

为了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付出了近2.5万名将士的伤亡。

自此,克里木攻伐战德军暂时以先取得一分。

这场惨烈的战争结束了。曼施泰因本人也因此晋升为陆军元帅,并授予克里木盾形勋章。而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则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责任而被降级为少将,转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属下第24军军长,1945年晋升上将。

正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无数苏维埃红军,他们浴血奋战、英勇抵抗的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谢谢支持。

恒实说


克里木其实就是近年来多次见诸媒体的克里米亚半岛,该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史上就爆发过数次战争,而到了苏德战争中,德军也自然不会忽视这个半岛。

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港是当时苏联海军极为重要的基地,而苏联海军已经对当时的德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因此夺取这个地区,就能赶走苏联海军,掩护德军的侧翼安全。同时,苏军当时已经利用克里米亚作为基地,空袭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极大的破坏了德军的燃料供应,因此德军又多了一个夺取克里米亚半岛的原因。

德军首先是在开战后顺势进攻,当时协同德军作战的还有罗马尼亚军队,但是在这个阶段,德军方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先是指挥官意外阵亡(后来调来了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来负责指挥),然后苏军不断从海上增援的部队,而德军及仆从国的作战部队兵力不足以应对战局,而当时天气也开始恶化,不利于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

后来1942年德军集聚兵力之后,又开始了再一次的进攻。而此次德军的实力大增,首先就是炮兵力量大大增强,苏军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炮等武器设施在此前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而德军当时毫无应对之策。希特勒专门调来了古斯塔夫800号米列车炮,以及全部的6门卡尔臼炮,这些都在后来的作战中极大的帮助了德军。此外,德军加强了对苏军海上力量的打击,使得克里米亚的苏军得到的补给和支援越来越少。

而苏军方面则出现了很多失误,首先是集中兵力防守塞瓦斯托波尔,而放弃了东部的刻赤半岛,极大的减轻了德军作战压力,让德军能够集中兵力猛攻塞瓦斯托波尔。而后来战局又开始恶化,苏军所得到的支援越来越少,最终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撤离。最终,塞瓦斯托波尔在坚持了200多天后,还是被德军攻下,而曼施坦因也由于这个战功被提拔为元帅。


用户5770541302


这个过程持续了很久。

首先,一开始克里米亚并不在巴巴罗萨计划之中。1941年七月,苏联空军开始以克里米亚为基地轰炸罗马尼亚油田,希特勒为保障油田的安全才计划攻占克里米亚。

当时驻守在克里米亚的是从敖德萨撤退回去的滨海集团军。而德国部队是曼施坦因率领的第十一集团军。九月,曼施坦因渡过第聂伯河,并攻占了比列科普。这个时候,滨海集团军大概有8-9万人,而德军包括五个德国师和若干罗马尼亚部队。

曼施坦因很快就攻占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只有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高地没有被占领了。这是因为这一代是山区,而且有非常多的炮台和要塞。最著名的莫过于30号和35号炮台。为了占领这个城市,曼施坦因开始展现他的才华。他明白只有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北部港口,也就是北湾,才能彻底击溃滨海集团军。他将部队部署在北部山区,而不是南部公路,苏联人完全没有想到。


红军开始增援塞瓦斯托波尔,与此同时他们派出了克里米亚方面军开始登陆作战,德军退出了刻赤半岛,直到1942年增援没有来到之前,克里米亚一直都处于对峙状态。

当装甲师来到后,曼施坦因开始反击。他先是击溃了驻扎在刻赤半岛的两个苏军集团军,随后反过来开始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曼施坦因动用了德国最强大的火炮,包括五门卡尔臼炮和朵拉列车炮。他们最终把苏军炮台给一个一个消灭掉,并成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北湾,这直接导致塞瓦斯托波尔的补给陷入了绝境。这个时候,战局已经不可能扭转了。



看球人


在黑海的刻赤半岛上,坐落着一座古老的要塞城市。它曾见证了无数次地域霸权的角逐及其起起落落,也充满了各种神秘的传说,当然,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海滨风景。
这座城市的名称是什么呢?
他,就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但是,也就是这样一座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城市,在二战的战火硝烟中,却是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前沿阵地。那么二战期间,在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今日之要塞)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军队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瞬间打蒙了,不少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蒙受了重创。
所剩不多的苏军残部在醒过味来后,一边招架,一边向后撤作纵深防御。
在乌克兰,情况同样如此,一部分苏军经辗转多次,退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南端。
德军初战败北,曼帅临危受命
德军尾随而至,很快,在经过了短暂的休整后,德第11集团军同罗马尼亚(法西斯仆从国)的军队联合发动了对刻赤半岛的攻击。
但是,德国人想错了。虽然在之前战斗中,他们所遭遇的苏军部队多一触即溃,可在半岛地区,苏军的兵员不仅获得了补充,还得到了海军舰炮的火力支援,轴心国的进攻一时受阻。
在苏军的拼死抵抗下,德军的第一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终。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德军进攻受挫时,德军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朔贝特大将,在视察前线时因误入苏军雷区而饮恨黄泉。
(困守于半岛的苏军挂起了自己的旗帜)
就在集团军部因统帅的惨死而乱作一团时,纳粹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为这支败军派来了新的统帅,他就是冯·埃里希·曼施坦因。
在日后,他将取代龙德施泰特成为整个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掌舵人。不过,此时此刻,他必须以自己高超的指挥才能来挽回败局。
(曼施坦因在视察)
曼施坦因到任后,对半岛的德军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对于罗马尼亚军方面,曼帅就没有那么多好感了。曼施坦因不仅对罗马尼亚人军纪之松散与上层军官的腐败嗤之以鼻,还对于其战斗力抱之很大的不信任。
因此,在德军的增援部队开到后,曼帅除调集一部分人马充实入一线部队外,又指派相应的部队来监视罗马尼亚人的动向(以便在其崩溃时及时救援)。
(罗马尼亚派遣军的军官们)
曼施坦因明白夺取克里木的重要性,因为被纳粹控制的罗马尼亚油田自开战后,便不时遭到来自半岛的苏军轰炸机的威胁;除此之外,占领克里木还能起到威慑中立国土耳其的作用(甚至迫使土耳其投入轴心国的阵营)。
而这些因素,也都成为了曼施坦因能够为自己之后的作战争取到更多支持的重要推力。很快,曼施坦因便开始了自己的反扑计划。
(德军统帅部为曼施坦因调来的重炮)
突破彼利科普地峡
通过对之前败因的分析,曼施坦因看到,之前德军进攻之所以遭遇失败,除有自身作战部队不熟悉地形与长期作战得不到休整等原因外,在进攻中兵力分散,也是造成进攻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曼施坦因决定首先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发起了第一场大规模进攻作战——突破彼列科普地峡。
彼列科普地峡是由克里米亚南端通向其在黑海的延伸地带——刻赤半岛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宽度不到7公里的狭隘地带,苏军的步兵师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野战工事严阵以待。
曼施坦因知道这是一场恶战,但除了从正面突破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1941年9月末,德军发动了对彼列科普地峡的突破之战。苏军也顽强的予以反击,双方一时成胶着状。
(为半岛苏军提供火力援助的苏联红海军炮舰)
功亏一篑
但这样的平衡很快便因纳粹生力军的开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苏军在予敌重创后,自身也蒙受了数倍于敌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装备的落后与指挥的混乱之上的。看来,苏联的军队建设,要想从“大肃反”的阴影中彻底走出,还需很长的时间。
不过,同对手相比,德军方面也不轻松,在突破了地峡后,其第一梯队已暂时失去了进攻能力,而后续部队虽迅速跟进,但在濒海苏军集团与其海上增援部队的反扑下,战果又一时难于扩大。
就在双方僵持时,从半岛的东向又传来了苏军反扑且取得一定战果的消息,德军统帅部拆了东墙补西墙,连忙又把本应协助半岛作战的预备队转至东线进行防御。胜利的天平似乎再一次发生了偏转。
(苏联水兵在阻击进犯德军)
突破伊顺地峡
曼施坦因得知此事后大为光火,因为在突破彼列科普地峡的计划中,东面的防御任务正是交由罗马尼亚人负责的。
“这些人果然靠不住。”曼施坦因这样想。
他知道,此时如果不再尝试赌一把,不仅德军后路有可能被拦腰截断,自己的仕途还将毁在这场战争中。
在曼施坦因的请求下,希特勒又为他调拨了一定数量的装甲兵与山地作战部队。曼施坦因开始重新寻找突破点,这一次,他选中了另一个通往刻赤的通道——伊顺地峡。
进攻伊顺地峡获得了成功,苏军大败。
(德军装甲部队在穿过地峡)
被夸大的胜利
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他对于伊顺地峡的突破作战极尽溢美之词。曼施坦因极度渲染苏军防守之严密以试图反衬德军之“英勇”,可是,对于争夺整个地峡过程中苏军力量的消长,却缺乏必要的关注。
为了攻克地峡的苏军防线,德国人的确打得勇猛,可是,苏军自身实力的折损,也增加了轴心国军的胜算。
(曼施坦因同纳粹其他高官)
在防守中,苏军有过主动出击,可由于缺乏兵力,他们多仅能倚仗地形优势来迟滞德军的进攻。
虽然在防守半岛的作战中,苏军本部也曾多次由海路调来援兵。但此时此刻,基辅等重要城市的失守已让苏军的防线捉襟见肘,向半岛提供援军与相关补给的频率也因此大大降低,防守的苏军遭到削弱也成为了必然。
由此看来,对德军得手之因的探寻,不仅要把目光投于半岛一隅,还应联系整个苏德战场的形势来考虑。而随着伊顺地峡被德军突破,德军蜂拥而入半岛。于是,曾经固若金汤的塞外斯托波尔要塞在德军的打击下迅速陷落,德军主帅曼斯坦因也因此役的胜利而被授予元帅军衔。
(死守于要塞一角的苏军官兵)
参考文献:
(德)保罗 卡雷尔《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德)冯 埃里希 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英)约翰 吉根《二战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研习社


克里木半岛可以说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其塞瓦斯托波尔港口拥有着天然不冻港口,也是俄国从黑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的重要窗口,战略价值尤为重要。俄国曾为了这个出海口付出了不少代价,沙俄时期英法联军也为了这个出海口十几万人曾葬身于此,以致于普京不惜在国际谩骂声中也要将克里木纳入俄罗斯版图,并不惜重金打造克里米亚大桥,最近揭幕通车了。

二战时期,苏军全面加固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防御,成为了德军眼中钉、肉中刺,而且克里木半岛的苏联空军也对德军罗马尼亚油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军为了防止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从黑海登陆对德军南翼战线形成夹击,希特勒命令曼斯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地面部队,务必拿下克里木半岛,拔掉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高加索地区,以稳住整个南翼战线。

1941年9月,曼斯坦因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30、49、54、三个军9个师的兵力、还有罗马尼亚地面部队三个师,主要任务是攻占克里木半岛,另外配合南方集团军右翼,追击东面撤的苏军任务。由于第11集团军只有少量装甲部队,也暂未得到空军的支援,而且苏军在克里木至少有6个师以上的兵力,再加上苏军随时可以不断从海上增援大量兵力,而第11集团军兵力不足以同时应对两项任务,但第11集团军拥有不少攻城重炮武器。曼斯坦因经过分析后决定,把夺取克里木作为首要任务,分出少量部队以应对东面后撤的苏军,以防其突然反扑克里木。

克里木半岛地形极为复杂,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制海、制空权都在苏军手里,如果从开阔的沼泽地带进攻,德军部队全面暴露在苏军火力之下。经过缜密筹划后,1941年9月底,曼斯坦因命令第54军从彼里科普地峡进入克里木半岛做为主攻部队,并集中重炮火力给与54军正面支援掩护,经过三天的激战歼敌无数,德军成功撕开了进入克里木半岛的入口,取得了初步胜利。


但苏军重兵固守的塞瓦斯托波尔拥有制海权的优势,增援部队很及时,而从东面撤退的苏军也调出了12个师快速往克里木半岛增援反击,德军第11集团军处境岌岌可危。曼斯坦因决定将第49军调往东面,配合罗马尼亚军团稳住防线,正面牵制苏军的反扑,命令一支装甲部队从北侧对苏军发起突袭,苏军阵脚开始大乱,曼斯坦因再命令第30军和罗马尼亚军团全面发起反击,对苏军阵地形成夹击之势,以缓解正面牵制东面苏军的压力,结果苏军节节败退,德军此战共歼灭近7万名苏军。曼斯坦因再命令第49军配合第30、54军全面夺取克里木半岛。

此战后,苏军大量往坚不可摧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撤退,德军基本已稳住阵地,但苏军并没有放弃克里木半岛,而还从海上源源不断增兵,此时的克里木半岛苏军集结了12个师的兵力再次组织反攻,而希特勒向曼斯坦因增援了一个军和两个步兵师,双方开始了残酷的拉锯战。苏军在拥有制空权和地形的优势下,双方打得异常惨烈。曼斯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和支援部队不断地向苏军阵地反扑,双方均损失惨重,最终德军攻破了苏军阵地,12个师的苏军几乎全军覆没,俘虏无敌,剩下的苏军都撤回到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整个克里木半岛几乎都落入了德军手中。

在随后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曼斯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最终发掉了坚不可摧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形势一片大好,曼斯坦因因此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