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你怎麼看呢?

慧通


論語中的觀點,極其精闢,他把人在實踐中遇到的人和事,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關係的轉化,分析和論述的深入肌裡,入木三分。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而言,其大意是說,古人著述的著作,他的成就他的見解,他所闡述的經驗理論,都是為後來讀者準備的,也就是自己。當你站在先輩的肩膀上著書立說,其實你留下的資產,是給後人的,因為你不可能永遠把他據為己有,你的一切都是留給後人的,這正是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之所在。


清流澎湃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是儒家大家孔子所說的一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似乎現在的人很偉大,學習都是為了別人,而古代的人學習卻是為了自己。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孔子所說的這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呢?首先我們還是應該明確改句子出自哪裡,然後再來解釋一下句子的意思。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出自《論語·論憲》,從表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古人學而為己者私,今人學而為人為公,古人不如今人。然而古人學習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及學問,屬於″自由式″既自己的性趣而學,有點像現在的大學教育,西方中小學教育。當然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可為自己謀一條生活出路。

  現代人學習為了文憑,為家人,社會壓力而學,學習的東西都是為了考試,最終獲得文憑,甚至在父母的壓力下而學,沒自己的學習″愛好″,從而導致厭學,叛逆等等,如果真能像宋代大儒張橫渠所講四句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個人,為家庭,為社會做出貢獻,又何謂今古呢!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正如上文所說,不過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學習真的不應景這句話,沒有幾個人是願意學習的,所以談不上願意為了別人學習。





苗疆記憶


己是自己的意思。翻譯出來就是“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出自《大學-中庸》。

肯定古代人的學習,所謂“為己”是說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所謂“為人”是指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取悅於人或追名逐利。

後來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整個的解讀,什麼叫“古之學問為己”,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的人做學問為什麼?就像近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今天,孔子這句話還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這一語道 盡當今許多學習的人身心俱疲的根源。為自家功名讀書,為美女香車讀書,為父母期待讀書,或者為祖國富強而讀書,都有點令人擔憂,都會使讀書變成一件悲壯的事情。應該為讀書而讀書,不迎合不功利,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自我娛樂,自建築心靈自由長堤。


銀匠傳人旋風李逵


儘管空子是一個以主辦葬禮,祭祀為主業的行幫也就儒家幫的圖騰,但是因為儒教講究陰陽對稱,陽間有啥,陰間也有啥,所以,它的包容性極大,人間的百業千態,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天走卒甚至土匪強盜,都在它的容積之內。這是儒幫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由於這個原因,儒家幫也容納了不少傑出人才,荀況便是其中之一。

嚴格說,上面所問的話,是荀子說的,借孔之名,只不過是託祖立威,加強自己話語的分量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前人們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豐富人性,提高自我的容量和質量。而今天的人學習,只不過是裝模作樣,演戲給別人看。充其量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要,以讀書為手段,從他人那裡撈取黃金屋,顏如玉等物質利益而已。

學而為我,道出了人的本質。具有無限的學習能力,是人區別於畜牲的主要標誌。

但是人還處在生存時代的動物狀態,讀書學習一方面是實現自我的手段,一方面也是謀生手段,就後者而言,不考慮他人的和社會的需要,關起門來讀死書,死讀書一一是會餓死人的!

理想生於現實,服從於現實而高於現實,才是辯證學習的要旨。


文刀沐子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文】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釋義】

孔子肯定古代人的學習,所謂“為己”是說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為了自己德行的提升。所謂“為人”是指學習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取悅於人或追名逐利。

做學問是為了人自己心靈的建樹。就像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今天,這句話還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這一語道盡當今許多學習的人身心俱疲的根源。為自家功名讀書,為美女香車讀書,為父母期待讀書,或者為祖國富強而讀書,都有點令人擔憂,都會使讀書變成一件悲壯的事情。應該為讀書而讀書,不迎合不功利,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自我娛樂,自築心靈自由長堤。


西安交大黎荔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出自《論語·論憲》,從表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古人學而為己者私,今人學而為人為公,古人不如今人。然而古人學習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及學問,屬於″自由式″既自己的性趣而學,有點像現在的大學教育,西方中小學教育。當然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可為自己謀一條生活出路。

現代人學習為了文憑,為家人,社會壓力而學,學習的東西都是為了考試,最終獲得文憑,甚至在父母的壓力下而學,沒自己的學習″愛好″,從而導致厭學,叛逆等等,如果真能像宋代大儒張橫渠所講四句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個人,為家庭,為社會做出貢獻,又何謂今古呢!


俠隱世界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真正意思是:

古(指《論語》成書前的原始大同社會)競爭學習的目的是“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人民服務,今(指《論語》成書時的奴隸封建社會)競爭學習的目的是“為人”治服務

一一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相近:“人(治)不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人民服務,“天(黨)"要“誅”他,地(人民)要“滅”他,否則亡黨亡人民國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古代學者的目的為自己,今天的學者的目的為別人那麼簡單的解釋。古文言不是說白話,是一字一言的理論操作語言。

本篇名意思是:在民主立法紀規矩工作時,不愛法紀規矩約束,“言(任何意見)者無罪"(十四),其章意思是:討論時提不同意見不準壓制,是法紀規矩的規定(二十四), 篇章序數相乘的得數是三百三十六,代表的意思是:“一”定要讓人們反映不同意見(二),正反意見展開辯論、競爭,求同存異,達成統一的共識意見(三),分離加倍壓制這一辯論、競爭的權力(百三),為自己的服務對象人民(己六)。這是這句文言中的代詞"之”的意思。

“己”是天干第六位,代表自己領導、服務對象人民的意思,不是代表自我的甲一。

例如:自己集中工作時的身體(是“己”;民主睡覺時的身體是“巳”;既不能集中工作,又不能民主睡覺,軟弱渙散的身體是生命“已”經停止而"已”);自己領導服務的單位全體職工(己)等同樣。

要準確地理解古文言文,不明白這龍的數字代表的意思這一點,永遠解釋不通文言經典。

《論語》是“言”說“吾”龍(五)的傳人傳的文化“語”言體系,不是人們隨"口"亂說的話的意思。其編排非常嚴謹,不是以往誤解的《論語》是雜亂無章的“談話語錄"。詳見《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要理解孔子這句話的真正意圖,首先要明白他所說的“為己”和“為人”的含義。

孔子此處所說的“為己”不是我們現代漢語中“為己”的自私自利的意思,孔子所說的為己,是說古時人讀書求學是為了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是為了實現內聖,今人讀書求學是為了外在的名利。這是孔子此話的真正意義。

實現內聖和追求外在名利,這二者首先是思想境界的差異。實現內聖,是儒家修身的最高目標,達到了內聖,可成為君子。所謂,內聖,也就是在道德、思想、知識各個方面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尤其是在道德修養方面,幾乎實現了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是真正實現了內聖。

實現內聖,沒有任何功利慾望和目標,只是個人操守的一種追求,是為了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正如讀書,有的人讀書,什麼都不為,只是覺得讀書讓自己很快樂,很愉悅,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同樣,為學的人,把實現內聖當做自己的目標,也是為了享受為學過程中自己精神上的豐富和愉悅,不存在任何附加目的。這是求學的最高境界。

與此迥異的,就是把追求外在名利作為求學的目標。這種境界自然與前一種有天壤之別。客觀的講,人生活在社會中,是一個社會人,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功利心,這是正常的現象。人沒有功利心不現實,但是不可有太多太強的功利心。

孔子講今之學者為人,就是批評當時的求學問的人,都包含了過於強烈的功利心,讀書不是單純的為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功名利祿,這種讀書的態度和目標是孔子反對的。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一派學說,從某種程度上有其至真至純一面,為了理想道義可以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不苟且偷生,不為富貴折腰,這是儒家思想中非常令人敬重的精神。

同樣孔子此句所講的為學的態度也讓人敬重。如果當下的學者能夠做到孔子所說不為功名財富為學,那麼,中國當代一定能夠有更多的大家。

如果您也喜歡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繁星國學,和我們一起走進經典之門!


繁星國學


樓主好!此話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你是知道的,只想看更好更新的見解。簡析幾句,供參考。

【1,解讀的關鍵】

在兩個字:(1)學,一般理解為“學習”,其實不指一般意義的學知識,而指學聖、接受聖賢教育時。(2)為,一般理解成“四聲”,作虛詞;其實是“二聲”,是實詞含義,否則句子不合語法。二聲“為”是多義詞,原始義指懷著崇敬心,與人合作的行動,引申義是共事、對待,此處指“抱著某種目的的行動”。

【2,兩句的正解】

孔子說,面對聖賢教育時,古人視理為師,抱著公心,時時處處把增長自己的教養做學習目標和人際標準,故容易成才如願;今人往往沒這個志向,抱著私心,時時處處把謀取己利做學習目標和人際標準,故難以成才如願。長此以往,對人、家、國的危害極大!

【3,容易誤解的五個原因】

普通人往往缺乏常識,望文生義式理解,主因是不懂此話的“教育特色”:(1)這是孔子的教學經驗語,不是嘮嗑的家常話;是在談教育話題,不側重談學習問題。(2)在講教育原理,即學聖教前發心的重要性。(3)在講“志願和成才難易”的因果關係。(4)在講“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現實,人越來越難教。(5)句中的“人”不泛指世人,專指教室裡的學子。換言之,孔子不是在批判世人,而是從施教角度,以老師身份講教學的難度和困境。

【4,孔子語的用意】

主要是四個:(1)人心不正,難以成才。(2)世風日下,聖教艱難。(3)學難見效,多是自害。(4)成聖作賢,主要靠自育,不靠師育。


本然堂講席


這句話最早出自與《論語 憲問》,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對於這句話的究竟意思,目前爭議頗多,但大部分人認為這是褒揚為己之學,貶低為人之學。



在這種觀點下,己呢就是自己的意思,因此簡單來說就是“古時候的人們學習是為了完善自己,使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而現代人學習則大部分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因此,作者在此肯定了古人的學習目的,這倒也和孔子的崇古思想相契合。學習的最終極的目的就是“為己”,就是去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品格,從而去做一個真正的有價值的人。而那種單純為了追名逐利的為人之學則是不可取的。

後來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則對於這個觀點進行了更深一步的闡述,他在勸學篇中講到了“古之學問為己”,表達了對古代學術遺風的尊崇以及對古代學者的敬仰。人首先要做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在這基礎上才能談什麼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對於這一觀點則認為了解某一個道理之後,不去實踐,反而拿大道理去壓別人,這種為人之學便是典型的假學。

這句話其實在今天看來也十分的受用,現代人的種種行為大都被賦予了價值的含義,這種行為的做出也被認為是趨利性導致的。在這其中,教育更是功利。從小人們被灌輸的思想便是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做大官,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最看重的也往往不是興趣、學科的意義,而是能不能賺錢、好不好找工作。我並不覺得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畢竟現實擺在那裡。但總覺得那種不是為了提高自己、單純學習而進行的學習很累,很累。生而為人,卻不應該說抱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