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醫院的科室和相關的背景

來自: 哦哦

醫學院研究生在讀,介紹一些相關知識給非專業的小夥伴們,想到哪說到哪吧。

劇中的幾個主角分別是:普外科,小兒科(可能是小兒外科),心胸外科,婦產科和神經外科。

醫院一般分為內科體系和外科體系兩大類,區別主要在於治療方法上,一般吃藥打吊針做一些有創操作是內科,開刀就是外科的主要工作。

現在分的細化了,內科中又有心血管內科(心梗高血壓心衰心律失常)、呼吸內科(慢阻肺肺結核呼衰肺癌肺炎)、消化內科(胃炎潰瘍胃癌各種腸病肝硬化胰腺炎)、腎臟內科(腎炎腎病腎癌尿路疾病)、血液科(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內分泌科(甲亢糖尿病原醛)、風溼科(風溼病狼瘡強直性脊柱炎)、急診內科(中毒中暑);外科分為普外科(甲乳疾病,血管疾病,肝膽胰和胃腸,對應相應部位的畸形癌症炎症等內科處理不了的情況)、骨科(四肢或脊柱的骨折,增生性疾病等)、心胸外科(胸部和心臟的手術)、神經外科(多叫腦外科,頭顱和脊髓的疾病)、整復外科(燒傷和整形);兒科一般醫院都是兒內科,教科書也是類似於內科書的,因為小兒做手術麻醉護理很特殊,所以大部分醫院都是兒內科,一般14週歲以下孩子都要就診兒科,肺炎腹瀉貧血和營養不良疾病是常見病;婦產科分為婦科和產科,婦科和外科是比較像的,都是炎症畸形腫瘤等疾病,特殊的就是調週期和計劃生育,產科就是生孩子以及關於生孩子之類的疾病,比如子癇葡萄胎之類的。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些特殊的科室,比如神經內科(獨立於其他內科但是又有關聯,疾病比較特殊難度比較大,頭痛癲癇吉蘭巴雷和感染是常見病),康復科(一般骨科或者腦外科患者,在肢體恢復之後都要去康復科恢復功能),眼科耳鼻喉科(這兩個一般合起來叫五官科,分屬外科系統,手術為主),感染科(以病毒性肝炎、艾滋和各種細菌病毒真菌感染病為主),皮膚性病科(因為有些病原感染皮膚是皮膚病,感染特殊部位粘膜是性病,所以是在一起看的)。ICU科室主要就是緊密的監護,收治各個科室病情比較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或者手術後情況不好的患者,以維持生命為主。獨立於這些科室之外的是口腔科,就是大家一般說的牙醫,口腔專業和臨床專業是並行的兩個學科,換句話說,當你進了醫學院,只能選擇臨床專業或者口腔專業,畢業了之後兩個學科是不交叉的(但是有些病是可以交叉看的,比如顱面的疾病可以選擇口腔頜面外科,也可以選擇整復外科或者五官科)。

醫院還有一些醫技科室,比如檢驗科(驗血的),ct室(拍x光或者ct以供臨床醫生參考的),磁共振室(磁共振主要看軟組織疾病,沒有輻射),還有核醫學科(可以做特殊的pet/ct和甚至可以做一些治療的科室),b超室(超聲波診斷,無輻射),心電圖室(閱讀心電圖是很多臨床醫生的弱項,所以有心電圖科幫助大家)。

以這次新冠為例,發熱患者有肺部症狀和體徵(症狀是自身感受到的,體徵是經過檢查得到的,比如自己感覺發熱是症狀,體溫計測得38度就是體徵),一般就要收治呼吸內科,特殊的感染性疾病收治感染科,經過特殊的檢測確診之後就要治療。新冠是沒有特效藥的,簡單來說就是維持好你的各個臟器的功能,讓身體自己好,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提高體抗力是很重要的。有些老年人有基礎疾病,比如心臟病慢阻肺,那麼對心肺的壓力就更大了,這時候如果病情變化大就要收治ICU,情況不好的話就要上搶救措施,比如人工肺,就是ECMO。

添加一下麻醉科。麻醉醫師(千萬別叫麻醉師)的臨床工作一般包括:手術前後麻醉工作,急救復甦和疼痛治療。除了大家熟悉的做手術需要全麻硬膜外麻醉蛛網膜下麻醉之外,一般的門診手術或者操作也需要麻醉,比如無痛胃鏡,無痛人流,還有一些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的操作不需要特殊的檢測或評估,一般都由操作者直接完成了,麻醉獨立之前是外科中的一部分,所以大部分外科醫師都有一定的麻醉知識。上了麻醉之後,病人的生命體徵就需要監護了,這期間如果除了什麼事情,麻醉就要開始搶救,所以麻醉醫師也是很全能的,“醫生治病,麻醉保命”。現在很多醫院門診都開設了疼痛專科,一般都是麻醉醫師坐診,可以治療癌性疼痛之類的。

接下來想聊聊醫學生的培養模式。

我國一般是普通理科高考生進入醫學院,像我之前說的,分為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專業,口腔專業,公共衛生專業等。臨床專業要經過五年的學習,先是通識課程,高數物理機化,然後是基礎課程,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病生免疫等,然後是臨床課程,內外婦兒,還有精神病神經病眼科耳鼻喉之類的,學習完這些課程之後就進入實習階段。實習醫生最主要的就是觀察和簡單的上手,所以是要完成一些操作的,但是很多人擔心被實習生侵犯了怎麼辦,這時候上級老師就非常重要了,在上級的指導下一般是不會有大問題的。實習結束就要進入執業醫師規範性培訓階段,簡稱規培,換個方式理解就是,動手的更多了,拿到規培證之後,再加上醫師資格證,就可以作為一個醫生獨立執醫了。現在醫學培養模式越來越長,大城市好的醫院非博士不要,所以又產生了專碩學碩專博學博這些東西,還有7年制碩士,8年制博士,4+4培養等一些頂尖醫學院特殊培養體系。總而言之,醫生的培養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最後簡單說一下一個醫生的職業生涯。

進入醫院之後叫“住院醫師”,看名字就知道,就是一天到晚住醫院,早7點晚不知道幾點,內科會好一些,除了夜班之外不用待醫院,外科尤其室大的手術科室,凌晨下手術檯是常事,住院醫師是學習基礎診療最關鍵的時期,所以年輕醫生是非常累的。一般4-5年之後住院醫師就會變成“住院總醫師”,這不是官方有的一個職稱,只是在晉升為“主治醫師”之前必經的階段,住院總醫師,是一年到頭住醫院,負責急診室和各個科室的會診還有手術和床位的安排,住院總也叫老總,總而言之一年之後就會變老,根據各個醫院的不同,老總一般要大於等於一年。住院總結束之後,通過主治的晉升考試,滿5年的工齡和一些條件,就可以晉升為“主治醫師”,這就算步入中段了。然後滿3年申請“副主任醫師”,再滿3年申請“主任醫師”,年資只是一部分,晉升的資格是很嚴的,有文章的要求,基金的要求,臨床工作的要求,所以一位醫生的一生都在學習。

聊一下醫院的科室和相關的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