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是勝利者寫的,那漢唐盛世到底存不存在?

光輝十萬


談及中國古代盛世,專家們必然會談到清朝的“康乾盛世”!甚至於,不少人將康乾盛世列為中國古代三大盛世之首,比漢唐的盛世還要威風八面!

然而,也有不少評論認為,康乾盛世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一個“吃糠咽稀”的時代。那麼,說康乾盛世不存在有根據嗎?其實,還真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康乾盛世缺少一個關鍵東西,歷代都有唯清沒有!

無論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還是明朝的仁宣之治,都有一個特點,即:民族精神非常高昂。但看清朝呢?恰如詩中所言:萬馬齊喑究可哀。死氣沉沉的社會,還能被稱為盛世嗎?

漢朝時期,因為對匈奴的恨,所產生的一種恥辱感,整個社會上下一直想要洗刷。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代,終於拉開了一場對匈奴的反擊戰。可以說,從漢武帝之後,漢朝精神就一個字:強!

唐朝時期,唐人胸懷寬廣,整個社會氣勢如虹,如今的“唐人街”,就說明了唐朝的深遠影響力。更為重要的是,從唐朝眾多邊塞詩上,可以看到唐朝那種昂揚的精神!

明朝時期,表現的非常剛硬,最典型的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明朝卻拒不交贖金,而是選擇重新立一個皇帝。可以說,至少從明朝仁宣盛世時期看,明朝精神非常剛硬。然而,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時期,眾所周知,文字獄之下,天下萬民麻木不仁。其實,只要從清朝的文學作品,或留下的書籍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有昂揚的精神嗎?即便有一點沾邊,也只是愚蠢的自高自大而已!

當然,元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漢人精神高昂了,那麼當權者就麻煩了。所以,小族臨大族,就必然要死死的壓制,最好將大族變成一群“行屍走肉”的奴隸,先讓其不敢思考,再讓其不會思考,如此才能安穩統治!

縱觀清朝歷史,一開始屠殺、文字獄等,瘋狂的壓制社會思想進步,讓人不敢思考。鴉片戰爭之後,清朝人已經不會思考了。即便是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也只是時無英雄豎子成名,“矮個子裡的將軍”而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我們如今所熟知的“盛世”,清朝之前一般呈現兩個特點,即:(1)一般稱之為“某某之治”,而不敢說“盛世”,(2)一般是“是否功過,留有後人評說”,而不是自己誇自己,比如李世民不會說自己時代是“貞觀之治”。然而,清朝的“康乾盛世”,一說自己是“盛世”,二康熙在時就自稱盛世,都有點不要臉呀!

舉報/反饋


小皮說歷史


歷史已經證明,漢唐風貌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漢人”、“唐人街”都是其影響力的縮影,漢唐具備康平盛世的條件,

首先是健全的政治體制,英明的治理,少稅重農。其次是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以及不分華夷的大中華觀念,對分裂派的堅決打擊!最後就是對各國文化的兼容幷蓄,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歡迎各國來華交流。

國家統一、文化昌明、武功強盛、國威遠播,是漢唐兩朝的共同特點。



布穀看世界


雖然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與當時真正的史實並無多大差距,他們只不過把勝利者的姿態放高了美化了自己而已。至於歷史上的漢唐盛世還是存在的。

我們先開說漢朝,漢朝有文景之治和另一個光武中興兩個盛世。

文景之治

採用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手段來回復連年戰火造成的損失和傷害,讓人民減輕了生活負擔在相對和平的狀態之下,漢朝不斷積蓄國力養精蓄銳,積極備戰各方面穩步發展。

景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武帝劉徹上位,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得漢朝軍事、政治、經濟、文化變得尤為強大,政治上採用董仲舒的建議重用儒家思想,而這一思想此後兩千多年各個朝代都在沿用,而在軍事上積極應對外敵匈奴的侵擾,其中還湧現了衛青、霍去病等諸多有名的將領,使得漢朝如虎添翼大敗匈奴,隨後又吞併了南越國,收服了朝鮮等國,使得當時的中國變得空前的強大,在對外方面曾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我國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漢朝的盛世咱們先說到這裡,下面來說大唐盛世,大唐盛世到底有多牛聽我跟你們說。

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開始於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這一期間被稱為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廣納賢才,只要有才華都會被得到重用。

唐太宗繼位之初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方面進一步的完善了三省六部的分紅制度,明確了中央機構的職責和權力,更是增加了科舉考試的科目,減輕了刑罰,經濟上採用前面漢朝盛世常用的政策就是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使得百姓穩步發展,很大程度上的鼓勵了農業的生產。在軍事上,唐太宗先後發兵打敗了,突厥部落,穩固了對西域的統治。文化上更是派鑑真東渡,派玄奘去往天竺取經。舉國上下各方面都在穩步發展。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界碑,唐朝當時叫做路牌,當時長安城路牌上寫著西極道九千九百里意思是從首都到西疆有九千九百里遠路牌表示了大唐的疆域有多遼闊。

其次來說說西遊記裡唐僧去往西天取經時候拿的通關文牒,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只要唐僧到達一個國度就會說一句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說完這句話很多國王都會對唐僧恭恭敬敬的說道原來是大唐來的聖僧有失遠迎,而唐僧就會被奉為座上賓,而這裡的通關文牒和咱們現在的護照差不多,可想而知大唐那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

總的來說勝利者才有權利書寫史書,但是史書上的內容都是真的,漢唐盛世也是真實存在的。比如為何我們現在都叫漢人?在國外的華僑都被成為唐人在國外也有很多唐人街。為什麼不叫“宋人”或是“明人”又或是“清人呢”?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漢唐盛世是真實存在的,其中的箇中緣由咱們也無法穿越時空去探究,縱然史書經過勝利者的美化,真實的歷史與此相差不大。不用去懷疑漢唐盛世存不存在。這是肯定的。


孫優秀是我鴨


關於記載的唐盛世到底存不存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首先,史書是勝利者編寫的這個說法不完全嚴謹,大部分史書尤其是當朝的史書基本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但不是所有史書都是勝利者編寫的,舉個例子,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算不上勝利者,陳壽是蜀國人,蜀國被滅前也是蜀國的官員,所以說這種說法不能一概而論。另外就是,我們需要知道勝利者編寫史書的尺度把握在什麼地方,我個人的觀點是一般來說作為勝利者或者當朝者的史官在編寫史書的時候肯定會用一些春秋筆法,對朝代開創者或者歷代皇帝的一些軼聞或者有害於名聲的事情作一些處理或者刪減,抑或是對帝王的出身或者事蹟做一些誇大的渲染,但是對於總體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情況不會做過於誇大修改甚至憑空臆造,中國的史官還是秉承了客觀記錄的品質只是有時候確實會懾於統治者的壓力而做一些修改。

二、漢唐盛世到底存不存在,首先不是隻看當朝的歷史記載,史書有很多有正史也有野史,後代的歷史都會寫到漢唐盛世的存在說明並不是漢唐的史官憑空臆造初的社會盛況,其次從現代有些地方看來漢唐文化對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比如外族對華夏民族的稱呼就是漢人,這也一部分是由於漢朝的影響深遠,我們今天熟知的唐裝也是說明唐朝文化的繁榮。

總的來說,史書雖然並不是完完全全準確的歷史史實,但是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客觀的記載了過去的歷史,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是離不開漢唐這些強大的朝代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的,我們需要更加客觀的對待歷史對待曾經屬於我們的輝煌和成就。


識海泛舟


史書是勝利者所寫,沒錯,但不代表你可以胡寫亂寫,你寫的不對,下一個推翻你的王朝會替你重新寫。

所以事實勝於雄辯,若沒有真正強大的漢唐盛世存在,單憑漢唐王朝史官的記錄,是不足以讓後世朝代信服的,也不可能繼續在後世史書中記載漢唐盛世。


判斷一個朝代是否真正盛世,最直接的三個要素就是:開國治世、攘外通商、文化繁盛,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開國治世

一個國家或朝代好比一輛疾馳遠奔的大車,而文臣武將就如同這車的兩個輪,少一輪則車毀國覆。功成封將相,漢有麒麟閣十一功臣、雲臺二十八將,唐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眾多的股肱之臣、國之棟樑,是一個朝代得以延續的護航者。張良、韓信、李廣、衛青、霍去病、周亞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 太多耳熟能詳的能臣名將,這些人也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添加了更多營養。

其次,攘外通商

唐朝初期,北有東突厥、西突厥,西有焉耆、龜茲等西域諸國,南有吐蕃,東北有契丹,四周群敵環伺,不斷騷擾邊境。所以不得不連年打仗,唐朝近300年幾乎沒停止過。唐朝對外交戰勝少敗多,但是為何是強盛的大唐呢?

打仗,最消耗財力物力兵力,打到最後拼的都是國庫家底看誰厚。唐朝之所以在如此情況下保持強盛,主要是通過建立絲綢之路,將絲綢、瓷器、茶葉等運送到西域各國,進行經貿往來,互通有無,大大充實了國庫,到唐玄宗時期,經濟上已經遠遠超過當時的東羅馬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所以雖連年征戰,供給卻能跟上。

另外,唐朝實行的府兵制度,以戰養戰,均田制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朝廷的負擔。


最後,文化繁盛

唐朝前承魏晉南北朝儒學,下啟經學。朝廷重視興辦學校,開科取士,最終科舉制度逐漸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平民亦能通過科舉及第,走向仕途,為天下讀書人打開了廣闊的進取空間。

唐代文學,尤以詩歌最為興盛,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近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開創了眾多詩派: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浪漫詩派、現實詩派,至今唐詩仍是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耕讀傳世久,詩書濟世長,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信奉的古訓和家訓,這其中唐詩的作用不可謂不大。

同時,唐朝也是文化輸出的朝代,經過絲綢之路也將先進的大唐文化、文明傳到西方諸國,最後聲名遠播,成為當時與阿拉伯帝國齊名的世界大國。


結論

自古以來弱國無外交、無話語權。國家羸弱,不光國家地位低,民眾也跟著受辱。一個國家或朝代的強盛,往往和各領域的開放程度有關,而眾多的邦交、通商國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國家各方面都強盛,才會有別國效仿。唐朝對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政治體制、文化的影響,延綿至今,這也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北麓閒散人


漢唐盛世是存的,國家統一,文化昌明,武功強盛,國威遠播,是漢唐兩朝共同的特點,漢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而唐朝則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漢朝時期,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

文景之治時期,對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護與少數民族的和諧關係,以“和親”減少衝突。對內加強中央集權,頒佈“推恩令”選拔人才。

在推恩令的實行下,朝庭重視官員個人品質,體察民情,人民安居樂業,經濟有一定的發展。

唐朝時期吸取隋朝滅亡原因,非常重視百姓生活,強調: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可謂人才濟濟。

重視法治,以法為準。做到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鐵面無私,

唐朝時期糧食儲蓄也非常多,用不完的糧食便用幹釀酒,因而唐朝酒文化興起,另外還有唐詩,唐三彩,佛教文化傳播。長安城內還有夜市,以至崇仁坊“盡夜喧呼,燈火不絕”。

以上是漢唐盛世的存在,那麼史書是勝利者寫的嗎?

勝利者有修改國史,但並不能隨意編寫。唐太宗時期就曾修改國史,主要是掩飾“玄武門之變”確立他登基的合法性。他下令創立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也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都的意圖撰寫歷史。但這樣的修改主要為掩飾統治者的過錯,鞏固皇權。

歷史上還有朱棣修改正史,否認生母,歷史上對朱棣的生母一直還是個迷,但他不是馬皇后親生是大多數人認同的,修改正史,消滅證據,也是為了提高自已繼承皇位的合法性,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期,皇權一定程度上會左右史書的編寫,但歷史的遺蹟、文化遺產等各方面都能到得到考察,漢唐盛世真實存在,史書也會被勝利者修改。


左須木東


史書是勝利者寫的不假,但是各朝代的“盛世”現象都是“客觀存在”。

對於“漢唐盛世”的探究,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經濟繁榮”的盛世

在漢唐盛世的那段時期,中原王朝的對內對外經濟規模達到了空前的發展,並且處於農耕社會的“鼎盛發展”時期,以戶籍人口數量的增加就可以證明“經濟繁榮”盛世的存在。


二、“軍事力量”的盛世

不僅僅是“漢唐盛世”,歷朝歷代都會經歷一個“盛世”時期,這個“盛世”通常是指“軍事力量”的發展,對於維繫“區域穩定”和對周邊地區的“威懾力”,從而確保了疆域內的平衡和諧發展。這也是衡量“漢唐盛世”的標準之一。


三、“文化昌盛”的盛世

通過前面的分析,只要營造了“經濟的繁榮”“軍事的強大”,自然會帶來“文化的昌盛”,而“漢唐盛世”期間,科技進步,思想活躍,文人墨客湧現,這都確鑿了“盛世”存在的歷史依據。


草竹道人


這個應該是不會是假的。在衡量一個古代王朝是否興盛,史學界最喜歡用人口增長這一指標,因為只有國家足夠穩定,糧食足夠豐收才能支撐大幅度的人口增長。

漢朝立國之時由於長期戰爭,人口只有1300多萬,至宣帝時已有6300萬人口,到了五六倍。漢朝文化繁榮,尤其是漢賦辭藻華麗,反應了漢朝的真實情況。武帝大規模用兵,也是其國力的體現雖說導致國力衰退但是後期經過昭帝和宣帝的修養生息又再度恢復。所以漢代盛世肯定存在,我們才叫漢人。

唐朝立國之時人口僅有220萬戶,到玄宗時人口已達8000萬。唐朝的詩詞不用多說中國的頂峰,其它文化也很昌盛,這些昌盛的文化很多都流傳下來了。另外唐朝疆域很大都是一點一點打下來的,能支撐這樣大的戰爭肯定國力很強。所以從那時候起外國人叫我們唐人。

綜上所述,漢唐盛世肯定存在。


歷史摸黑人


這個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是有誤區的,歷史是由當代的史官進行記錄,舉個例子比如《漢書》,但更多的是歷史如《三國志》是三國滅亡後東晉時期編寫這樣的情況,那後代編寫有怎樣知道前朝的歷史情況呢,原因是歷史是由前朝史官進行記錄,而之後的朝代根據前朝的歷史記錄進行編寫,換句話說,後朝編寫的歷史是由前朝的史官記錄,而前朝滅亡後後朝便將前朝的歷史記載進行整理再編,當然也是有誇張或者抹黑的情況,但是絕大多數歷史編寫是公平的,所以正史記載的盛世是真實,而且現在有很多的盛世留下的痕跡,比如文物宮殿以及其他國家的歷史記載,比如日本朝鮮越南歷史記載中對中國盛世記載,所以,綜上所述,那段歷史的具體情況可能有偏差,但是歷史的盛世是確是存在的。




何唐


    中華二十五史,有些朝代成為頌揚的盛世,有些則被黑成了狗!其實,每個新朝代的建立不全是打爛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更多是在前朝鋪好的路上吸取經驗,調整方向。

    中國歷史上的怪現象就是:大膽創新的王朝短命,緊接著卻是一個長久大帝國

    所以,漢唐盛世是存在的,但是黑鍋誰背了?肯定是秦朝跟隋朝啊:

    1、秦朝

    秦朝雖然短命,但乾的全是硬活。秦始皇滅六國後修長城、開靈渠、車同軌、書同文、千里馳道等等。雖然沒忘給自己修陵墓,但是他發明的郡縣制,首次打造出大中華意識形態。

    春秋以前是奴隸時代,天下實行分封制。到春秋時,已經生出了幾百個國家。捱得太近,容易躁動,打仗就跟吃飯睡覺一樣頻繁。秦朝推行郡縣制後,天下從此只有一箇中央,沒有小王國,也就不再隨意幹架。

    秦朝的黑鍋自己背,秦朝鋪好的路大漢走,長城守衛、高速馳道、靈渠水利、連制度框架都弄好了。漢朝剛建立,劉邦就要開倒車。他大肆分封劉姓諸王,遭到反對後,還是搞了個不倫不類的半分封半郡縣制。結果就是七國之亂坑了孫子,晁錯的削藩令就是給劉邦補鍋的。

    2、隋朝

    37年隋朝也只幹了兩屆就被趕下臺,不過短命的王朝總是相似的:又是個幹苦力的。楊堅再次統一全國,鞏固了大中華意識。他發明了新的政治制度,設置的三省六部成為後世模板。搞基建而修的大運河可不光是為楊廣下江南。

    最重要的是科舉制的誕生,想當官就得憑本事考,讓底層民眾有機會向上走。要知道以前選官靠察舉制,就是領導說你行,不行也行的模式。要不然以袁紹的腦子哪能當得上討伐董卓的盟主,他靠的就是四世三公的家底。

    同樣,隋朝也給唐朝鋪好了路。李世民剛登基,突厥就打到長安城下送禮來了。李世民也不說自己殺兄弟、逼父退位的事,反而整天黑楊廣有多麼無恥。李世民把楊廣這個親表叔硬給弄成了黑表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