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過尋味,“奧利給”

吃什麼、在哪吃,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世上最好吃的永遠是人。”《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

很奇怪,當我們聊起很多美好的回憶時候,不知不覺會聊到很多與吃相關的東西。

行者在途,所謂鄉愁,基本是由於吃了異鄉食物,不好消化,於是開始鬧情緒。

街邊小館吃下一碗熱乎乎的食物,灌進耳朵的是聽不懂的當地方言,好像吃進嘴巴里的不是食物,是這個地方的生活滋味。

時光流逝,那些美食的味道因為各自擁有著不同的人物主角和時間地點而變得格外深刻和不同。在遠去的歲月裡,逐漸沉澱而歷久彌新。世間萬物,那些酸甜苦辣鹹,和那些記憶交織在一起,愈發顯得珍貴萬分。

“美食”究竟是什麼?除了具體的菜式以外,還包括消費的能力和鑑賞的能力,可能還是一個時尚標籤。

但我堅信,美食說到底是一件讓自己快樂重要過人前賣弄的生活方式,因我們自身的認知而存在,沒有標準,是一種向生命表達善意的舉動。

美食可以是一種習慣,在任何條件下儘可能讓自己有滋有味,怡然自樂。

美食還是一種德行,飽含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歷練達觀人生。美食作為一種方式讓我們閱讀和體驗自己,是自我的成全。

怎樣的生活,算得上審美呢?所謂生活美學,並非要刻意做各種物質上的修飾與裝潢,如果缺乏情感依戀,裝修再典雅的空間,也不會帶來歸宿感,造型再精美的珍饈美饌,也難以引起一個人的食慾。

認識美,或許並不需要厚重的書籍,高深莫測的理論,只要一壺好茶、一餐可口的飯菜,就能讓疲憊的身心獲得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