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海嘯?

淺笑安然74645


海嘯是很常見的地球災難,在地震帶附近同時在海邊生活的人們應該有深刻的體會,我們也在各大災難影視劇中看到過這樣的景象。在海嘯發生時,可以在海邊產生幾十甚至數百米的海嘯,摧枯拉朽的橫掃一切阻擋它的事物,海嘯生成的最簡單的物理就是,當含有巨大能量的海水波動傳遞到岸邊時,由於海底深度由深急劇變淺,能量由海水的動能變成勢能,產生幾十甚至數百米高的海浪。

在這裡我也對海嘯形成的原因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幾種原因,我們按照發生的概率列舉如下:

1. 海底地震

這是最常見的海嘯爆發方式 一般震源在海底50KM以內,地震震級在6.5以上的引起的,這種方式是由海底產生,地震發生時,部分海底會猛然上升或下沉,會帶動深層次的海水作震動,產生的波動波長可達數百公里,波浪傳播速度可超過700KM每小時,是高鐵時速的兩倍。在海中傳播時能量基本沒有損耗,在到達海邊時,會形成“水牆”,衝入內陸,造成破壞。

2. 核武器爆炸

核武器包括原子彈和氫彈是人類目前能夠製造的最強大的武器,當然其威力可達幾百甚至數千TNT炸藥當量,1965年,美國在比基尼島上進行的核試驗,在距離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產生高達60餘米的海海浪,在距離中心1500米,海浪仍高達15米,這是海嘯武器的概念產生的初始,如果控制大當量的核彈,在海底特定位置爆炸,一方面可能引起海底地震,同時爆炸的衝擊波也會傳遞到海浪裡,形成海嘯,對敵對國家造成破壞。

3. 小行星撞擊地球

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是最有可能的恐龍滅亡的假說,2019年,美國科學家模擬了小行星“希克蘇伯魯”撞擊地球的情況,這顆直徑為14KM的小行星撞擊到海水中時,會瞬間形成幾千個核彈爆發的效果,引起全球海嘯,產生了高達1500米的海嘯,造成了6500年前恐龍的滅絕。筆者猜想,在恐龍之前的很多遠古文明的滅亡也可能跟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不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很小,大家可以不用擔心。

4. 月球軌道距離地球緩慢變小

地球的潮汐主要是由和地球較近的月亮和太陽的引力引起的,如果月亮的軌道突然靠近地球,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距離越近,引力越大,則引起的潮汐變化越大,當月亮靠近地球時,則由於對於地球的引力大增,極有可能引起地球的地震、巨型海嘯等產生,對人類社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當月球距離地球足夠近,達到洛希極限時,則月球會被地球引力撕碎,在地球外圍形成星環,地球海水就會不再受月球引力控制,淹沒地球很多地區。

5. 大質量天體靠近/外星人入侵(科幻)

當大質量的天體或者超大質量的外星母艦靠近地球的時候,由於引力的作用,也會產生海嘯和地震,如美國科幻大片《獨立日2》中,超大的外星母艦靠近地球的時候,造成了地震和海嘯,將海邊城市變成廢墟,彷彿世界末日。

6. 海底氣體突然釋放

我們都知道,海底由於高壓低溫,儲存著非常多的可燃冰等氣體,如果由於海底火山爆發,或者海水升溫,這些氣體在極短時間內被釋放,也可能會造成海底海浪的振動,導致海嘯,不過這只是筆者的猜想,就算髮生也可能危害較小。

7. 超大型動物 鯤

莊子在《逍遙遊》中就有所寫過:“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神話中的神獸到底存不存在,我們到現在也不清楚。不過按照莊子所說,鯤在海里翻個身或者躍出海面,都會引起海嘯吧,也許這也可能解釋一些用科學技術無法解釋的海嘯吧。畢竟世界之大,我們還有太多未解之謎。


未來直通號


海水要足夠深

海床的上下波動要足夠大

在這種情況下

才會發生海嘯

故,警鐘長鳴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海嘯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波長可達數百公里,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裡波高不足一米,但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時,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可達數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牆”。海嘯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線幾何形狀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嘯的海浪冰牆每隔數分鐘或數十分鐘就重複一次,摧毀堤岸,淹沒陸地,奪走生命財產,破壞力極大。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六、七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並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

分類

海嘯按成因可分為三類:地震海嘯、火山海嘯、滑坡海嘯。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

“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湧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湧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

“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範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湧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級地震引起的海嘯屬於此種類型。

相對受災現場講,海嘯可分為遙海嘯和本地海嘯兩類。

遙海嘯:遙海嘯是指橫越大洋或從很遠處傳播來的海嘯,也稱為越洋海嘯。海嘯波屬於海洋長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後,在無島嶼群或大片淺灘、淺水陸架阻擋情況下,一般可傳播數千公里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公里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如2004年底發生在印尼的大海嘯就波及到幾千公里外的斯里蘭卡,1960年智利海嘯也曾使數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到嚴重災害。

本地海嘯:海嘯的大多數均屬於本地海嘯或稱為局地海嘯。因為本地海嘯從地震及海嘯發生源地到受災的濱海地區相距較近,所以海嘯波抵達海岸的時間也較短,只有幾分鐘,多者幾十分鐘。在這種情況下,海嘯預警時間則更短或根本無預警時間,因而往往造成極為嚴重的災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