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代明君,為何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大侃歷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明成祖、準確講應該是明太宗朱棣的神主的確差點兒被他的子孫後代請出太廟正殿,但是請注意,只是請出太廟正殿、不是請出太廟!而且,也不是什麼因為提問者所謂的“遭到子孫後代的嫌棄”……

天子九廟與祧廟制度

中國古代的宗廟制度始於何時已經無考,從甲骨文中出現商王的所謂“廟號”來看,至少在商代,宗廟制度便已經出現了。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是周代,即所謂“天子七廟”。後世歷代王朝對宗廟正殿供奉祖先神主的數量有所差別、不盡相同,但明王朝的宗廟制度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所謂“天子九廟”。

何謂“天子九廟”?通俗講就是太廟正殿只供奉九位祖先的神主,超過九位皇帝的王朝,從第一位廟號非祖的皇帝開始往外請,請入太廟的偏殿供奉、即所謂祧廟。請注意,祧廟同樣屬於太廟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被請進祧廟並不意味著被請出了太廟,僅僅是不再供奉在正殿而已,一應祭祀依然是齊備的。必須強調一下,被請入祧廟的只有廟號為宗的皇帝,廟號為祖的皇帝不在其列,又稱“萬世不祧”。

我爸是我爸,我三大爺還是我三大爺

眾所周知,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後不久便拉開了“大禮議”的大幕。所謂“大禮議”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爸是我爸,我三大爺還是我三大爺!”明世宗並不是原本的大宗之後,是在大宗絕嗣之後根據明武宗朱厚照的遺詔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繼承皇位的。原先,張太后(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與內閣輔臣楊廷和等人是打算讓時為興王的明世宗先過繼給絕嗣的三大爺明孝宗為嗣子,然後以“皇子”身份繼承皇位。但是,初到北京的時任興王朱厚熜在生母蔣氏的攛掇下,不幹了:“我是根據太祖皇帝留下的《皇明祖訓》來合法繼承皇位的,我是來繼統的、不是來繼嗣的!”堅決不同意從皇太子規格的東華門進入紫禁城。

可低估了明世宗的張太后和楊廷和等人早已將明武宗的遺詔昭告天下,在這個時候臨時換皇帝,顯然已經來不及了!最後,張太后不得不作出妥協,同意時任興王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在這次交鋒中嚐到了甜頭的明世宗即位之後不久便開始了“各種作”。總之就是一句話:“既然我爹是我爹、我三大爺還是我三大爺,我爹作為皇帝的親爹,理所當然應該是皇帝!”於是,明世宗利用手中的皇權與文官集團展開了拉鋸,最終將楊廷和驅逐出了朝堂,為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爭來了興獻帝、睿宗獻皇帝的名分!

既然興獻王成為了睿宗獻皇帝,連廟號都有了、進太廟正殿已經是必然的了。可問題又來了,太廟滿員了!自明太祖開始,除掉沒能進太廟的建文帝和景泰帝,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已經有了八位皇帝。更讓明世宗鬱悶的是,明太祖為了彰顯他的孝順、把他的父親朱五四的神主也請進了太廟正殿,而且給上了廟號仁祖、萬世不祧!算上明仁祖朱五四,正好九位皇帝,太廟正殿滿員了……

到底該祧誰——明世宗的困局

面對這樣的情況,更改明太祖定下的祖制明世宗顯然沒有這個膽子和氣魄,也沒有這個必要。但朱祐杬的神主想要進太廟正殿,祧掉一位“宗”是必須的!那麼,到底該祧誰呢?明世宗陷入了兩難的困局……按照“遊戲規則”,彼時的明太宗朱棣是排名第一位的、廟號非祖的皇帝,要祧當然先祧他。

可問題又來了,明太宗是怎麼當上皇帝的,眾所周知,他不是理所當然的大宗,後來的大宗地位搶來的!明太祖不僅是大宗的祖先,而是除了靖江藩之外明王朝所有藩王共同的祖先,更何況這個大宗地位還是搶來的。祧掉了明太宗,帝系大宗這一脈在太廟正殿便沒有了根,因為宗法、血緣層面的大宗應該是懿文太子朱標一脈,而不是後來的帝系大宗!如此一來,太廟正殿裡供奉的那些個皇帝也都成了無根的“孤魂野鬼”……而且,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正統性的問題。因此,明世宗祧誰也不能祧了明太宗朱棣。

但前面說了,修改“遊戲規則”的事情明世宗不敢幹,也沒必要幹。怎麼辦?簡單,把太宗變成萬世不祧的“祖”就是了。宗變祖是推崇,沒有誰會認為這是違法或違規的行為,我沒有誰敢!就這樣,明太宗朱棣在去世百餘年之後搖身一變、成了明成祖。在解決了根的問題之後,明世宗對其他祖先也不再那麼客氣了,果斷地將自己的另一位祖先、明仁宗朱高熾的神主請進了祧廟。沒錯,就是那個三百多斤的胖子。

綜上所述,明太宗朱棣雖然差點兒被請出太廟正殿,但最終不但沒有被請出,反而被升格為了成祖!後來被請到祧廟去的是那位三百多斤的“朱胖子”——明仁宗朱高熾。至於原因嘛,也不是什麼後世子孫“嫌棄”,完全是因為明世宗親生父親朱祐杬的神主沒地方擱了,只能請老祖宗挪挪窩兒、騰塊地方了。明世宗為什麼非要讓朱祐杬“當皇帝”、進太廟?僅僅是因為孝順嗎?恐怕也未必。說白了,還是明世宗不自信,將朱祐杬升格為皇帝是為了強調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統地位!皇帝的虛名對於一個已經作古多年的死人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活人才需要這個名分,而需要這個名分的恰恰就是明世宗本人。


農民工歪說歷史


“嫌棄”和“扔出太廟”之言多少有些聳人聽聞。但是嘉靖對朱棣的“熱愛”卻摧毀了朱棣多年經營的“正統”。朱棣雖文治武功樣樣不落,但是得位不正,他既不是父死子繼,也不是兄終弟及,而是最為後人詬病的“篡位”,篡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因此朱棣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正統性而努力,更是將自己改為馬皇后嫡子,身後廟號“太宗”,以顯示自己的得位之正。

題主所言朱棣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到是朱棣所樂見的。“周制,天子七廟。太祖百世不遷,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親盡而遷。”朱棣遷廟之時,恰遇嘉靖帝小宗入大宗之際,而嘉靖帝“孝子心切”要追尊自己老爹興獻王為興獻皇帝,便引發了“大禮議之爭”。

但是嘉靖帝又想要讓自己的老爹入太廟,“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而明朝因太祖制改為供奉九位皇帝,除開國皇帝外,後世皇帝的牌位都遵循“親盡則祧”。其實就算將興獻王塞進太廟也不用祧朱棣出來,因為朱允炆和景泰帝未入太廟,因此剛好九缺一。但是嘉靖帝野心不止如此,為防自己死後,大臣借嘉靖帝入太廟之際,以其父非正統皇帝為由將其父移除太廟,所以嘉靖帝要先給自己留好位置,因此就要將與自己血緣關係最遠的移出太廟,而此人正是朱棣,但是朱棣作為自己一支的開山鼻祖,再加上萬世功勳,嘉靖帝是萬萬不敢,因此嘉靖帝就改“太宗”廟號為“成祖”,讓朱棣與朱元璋一般永世配享太廟,然後將朱棣之子仁宗朱高熾移出。

所以說朱棣並沒有被子孫嫌棄而差點移出太廟,反而是因為敬畏而加尊成祖,永世配享太廟,只是徹底毀了朱棣繼位的正統性。

個人之見,還請大家踴躍留言,一起探討。


最知之


朱棣的排位確實差一點就被扔出了太廟,但不是因為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而是跟歷史上發生的一件事情有關,那就是曾經在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大禮儀之爭事件。正德十六年享年31歲的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但因其名下沒有兒子,朱厚照的母親便和群臣商量以“兄終弟及”的方式讓他的堂弟繼承皇位,考慮到多種因素最終選擇了嘉靖弟朱厚熜。原本以為朱厚熜會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可誰成想這竟是引狼入室,朱厚熜在擁有了足夠的權利以後便開始實行專政,張太后也無法管教。


而朱棣的排位險些被移除太廟也是朱厚熜所為。朱厚熜繼承帝位後想追封自己親生父母的尊號,但首輔楊廷和一些舊臣卻認為他應該改換父母,雙方僵持不下,這才引發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朱棣的牌位也差點因此被移除太廟。

事情是這樣的,過繼而來的朱厚熜不答應變更自己的身份,也就是和已經去世的朱厚照稱為名義上的兄弟關係而非堂兄弟,如此一來,自己當上了皇帝,那麼按照朱厚熜的理解,他的父親應該被奉為太上皇,也就是“皇伯考”。而僅僅有一個稱號是不夠的,大明朝的太廟裡歷來擺放著先皇的牌位,既然一切都順利成章,那麼朱厚熜的父親的牌位自然也應該在裡面。



但奈何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因此除了開國皇帝以外,其他皇帝都只能按照親疏關係的原則進行安排,而嘉靖皇帝又想要把自己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要從中拿出來一個。按照關係的親疏來看的話,朱棣就是屬於比較遠的那一個,也自然就成了首選。也就有了現在的:朱棣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要說這也不算是朱厚熜的嫌棄,也只是按照古時的說法照做罷了。嘉靖皇帝選擇這樣做,自然不會被大臣們所認可,雖然說朱棣的血緣關係到這裡已經淡了許多,但是他所創下的那些壯舉可都是實實在在的。



再後來在大臣們一致的阻攔下,並有一些朝臣表示誓死捍衛朱棣的靈位,這才保全了它的位置。並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也徹底斷絕了朱厚熜的想法。但是太廟總歸要騰出一個地方的,於是嘉靖皇帝便把目光放在了明仁宗身上,鑑於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個人又沒有太大的壯舉,於是嘉靖皇帝就做主將其靈位搬到了別處,這才換上了自己父親的牌位,這件事也告了一段落。


小姐姐講史


明成祖朱棣絕對是整個大明王朝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皇帝,在明朝16個皇帝當中,他應當是僅次於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個皇帝。不過在100多年後,他差一點被自己的子孫後代給扔出太廟,不過並不是子孫後代嫌棄他。

話說明武宗朱厚照當皇帝的時候過於荒唐,結果三十一歲的時候就落水染病而死。而朱厚照當時沒有兒子,因此導致皇位無人繼承。而朱厚照自己本身也是獨苗一根,沒有兄弟,所以最後皇位又落到了他的堂弟朱厚熜手中。本來當時朱厚照的母親張太后,還有朝中重臣楊廷和選擇朱厚熜是有一定用意的,那就是朱厚熜本身也是都苗一根沒有兄弟,並且他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已經去世,在他們看來選擇朱厚熜當皇帝就比較好控制。

而後來的事實表明他們完全看走眼了,朱厚熜雖然非常的年幼,當時只有15歲而已,但是卻是一個非常聰明難以對付的人。朱厚熜登上皇位之後,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在位期間挑起大禮儀之爭,為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爭位,希望自己的父親也能夠追封為皇帝,並且進入太廟中享受供奉著香火。而按照古代的禮制,太廟中只能夠放七位皇帝,當時位置已經放滿,所以如果把嘉靖皇帝的父親放進去的話,就得從中挑出一個來。

一般說來除了開國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都按照親疏關係的原則來安放,所以嘉靖皇帝如果要從太廟中挑出一個皇帝的話,那樣就是和他隔得最遠的朱棣了。當時朱棣的廟號是明太宗,和嘉靖皇帝確實隔得最遠,但是他在大明王朝的地位相當重要的,所以群臣都誓死捍衛,不同意將朱棣挑出太廟。最後嘉靖皇帝也妥協,就把朱棣明太宗的廟號改為明成祖,這樣就把他和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並列,這樣自然就不用挑出太廟了。最後把朱棣之後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熾挑出太廟,這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朱棣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記錄。縱觀明成祖朱棣一生幾乎不幹人事。我細細數來,單單空前絕後的大惡就有七八條:

《永樂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書,古書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卻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孫的社會特權只斷絕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從此朱元璋的子孫禍害百姓更加瘋狂了;

建立內閣,徹底確立皇權絕對的地位,從此官員縱然有“為生靈立命”的心也不能決事了;

在沒有徹底解決與北方民族的矛盾就遷都北平,放棄戰略緩衝(明王朝好比是一張弓,可惜根本沒有拉滿的空間),從此明朝老百姓揹負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兵役(戍邊)和勞役(修長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費空前絕後,卻連蒙古正規勢力鳥毛都沒摸到;

鄭和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剷除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勢力,之後除了給他們權貴間的庫房裡多幾個賞玩的小玩意沒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卻絕了中華民族向地球南部發展的路;

錦衣衛和東廠是個什麼東西?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壞蛋的代名詞。

逼殺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氣,儒家最後一口氣就會被散掉。其禍如果促成,其影響會刨掉漢人的根。


淵默81029184


朱棣確實向這個問答所說的一樣是一代明君,但是他的牌位確實也是差一點就被丟出去太廟,確實不是這個人遭到了後世子孫的一個嫌棄,而是造成他牌位被丟出去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跟在明朝的所發生的一個歷史事情有關,那就是曾經在名曲嘉靖年間發生了一件驚動天下的事情。



  這個事情是什麼,且聽我娓娓道來。這件事情大概發生在嘉靖年間,也就是我問答中提到的朱利在他駕崩一百餘年之後的一個事情,而他的後世子孫明世宗嘉靖皇帝,他也不是什麼所謂的皇家純種的一個血脈,他自己本身

也只是外地藩王之子,他的父親也曾經聽命於朱利,而他之所以能夠榮登大寶純屬是踩了狗屎運。這個事情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那首先最肯定的一定是對先帝和太后敬謹如命、感恩涕零。


  然而這位踩了狗屎運的這位皇帝—嘉靖帝不顧朝廷上下幾百大臣們的反對,執意要把自己的生父牌位奉入太廟,我們應當如何評價這個人的一個行為呢?當然一些朝廷官員就覺得這樣不好,我們讓你當上了皇帝,你還給我們臉色看啊?自己當上皇帝,卻還想要讓自己的父親也接受所謂的皇家供火,你也是好意思說出口,然而很多大臣都是這樣的想法。


  並且就因為這個嘉靖皇帝甚至還為此毆打大臣,而造成了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個流血事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禮儀之爭”。到最後,大臣們實在是拿嘉靖皇帝沒有任何辦法,處於無奈不得不做出相對因的妥協,允許嘉靖皇帝奉自己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才結束了持續多日紛爭。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興獻王朱祐杬的牌位該怎麼辦?

  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法,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開國君主之外,其餘的則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嘉靖要把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就要難出來一個,按照關係親疏來看,朱棣自然是最遠的那個,就在嘉靖要動手的時候,卻被大臣們聯手攔了下來,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衛朱棣靈位,勸說嘉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徹底斷絕他的想法。



  既然朱棣的位子動不了,就從其餘的靈位下手,找來找去選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沒有太大的壯舉,於是嘉靖就把仁宗的靈位搬到別處,換上自己父親的牌位,可憐朱棣雄才大略,死後還差點被扔出太廟。

  而我們後世對於這一個事情,確實從某種意義上面來說這是孝敬,但是確實這個於後續的發展,確實是不利的,我相信在那個時代會有很多人就這個理由不斷的提出反駁。


人皆可為舜禹


答:說“朱棣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絕對是胡說八道,說“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更是譁眾取寵、駭人聽聞。

俗話說,沒有根本,何來枝葉?

枝葉哪有嫌棄根本的道理?

朱棣的所有子孫,都是因為朱棣的出現和存在,他們才來到人世的。

難道是朱棣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讓他們感到羞恥、感到抬不起頭,所以對這位先祖心生怨恨,從憤怒,轉化為厭惡,從而把他的“牌位扔出太廟”?

這位提問問題的網友,似乎是想引導讀者往靖難之役上聯想,以為朱棣是造反派,從侄子朱允炆手裡奪取了江山,不厚道,所以子孫後代引以為恥。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朱元璋有二十幾個兒子,但他的心思,是要把帝位往朱標、朱允炆這一脈往下傳的。

就因為朱棣橫奪了江山,朱棣的後世子孫才享了福,才有機會當上皇帝,他們感激朱棣還來不及,嫌棄朱棣?不可能的;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廟”?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說到太廟,是有後世子孫把朱棣的廟號改了,改啥了?朱棣之前的廟號是“太宗”,被改成“成祖”了。

把“太宗”改成“成祖”,這是嫌棄嗎?

這是妥妥的尊崇啊。

我們知道,“祖”字和“宗”字是“祖宗”一詞的拆分,在古代,是用來特指帝王的祖先的。

我們也都知道,對於帝王來說,通常,開國皇帝的廟號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的廟號為“太宗”。

明朝開國皇帝為明太祖朱元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異議的。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誰呢?

從理論上說,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

但朱棣從朱允炆手裡奪了江山,為了彰顯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就革除了建文朝,不為建文帝編寫單獨的實錄,不給建文帝上廟號,取消建文紀年,改為洪武紀年,自居明朝第二代皇帝。

一句話,朱棣自承為明太祖朱元璋的正統繼承人、為明朝第二位皇帝。

因此,朱棣駕崩後,他的寶貝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就給他上廟號“太宗”。

後來是誰把“太宗”改成“成祖”的?

是明朝的第十代皇帝嘉靖帝朱厚熜。

朱厚熜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是以過繼給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為子的身份繼承大統的。

朱厚熜是個孝子,他的老爹興獻王朱祐杬已經死了,他就推尊他為“興獻帝”,並追諡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並把牌位請入太廟,廟號為睿宗。

他還組織人馬編修了一部《明睿宗實錄》。

編修《明睿宗實錄》那沒有問題,但把睿宗牌位請入太廟,有些困難。

因為按照《禮記.王制》中的說法,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

昭是指父親,穆是指兒子,三昭三穆,說的是三對父子。

即皇帝家的太廟正殿中要供奉七個祖宗,為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和三對父子。

明朝的制度供奉的是九位皇帝,由於建文帝被朱棣開除,景泰帝不被明英宗朱祁鎮承認,朱厚熜即位時,廟裡已經供奉了第一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代皇帝明太宗朱棣、第三代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第四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第五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第六代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七代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第八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一共九個神主。

朱厚熜要將自己老爹的牌位請入太廟,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就必須把與自己親緣關係最遠的一位神主祧出去了。

不過,“親盡則祧”的原則裡,又有一個規定:被祧的只能是“宗”,祖是“萬世不祧”的。

也就是說,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的神主是不能動的。

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是祧與朱厚熜親緣關係最遠的朱棣出去了。

但是,朱棣的成就僅在明太祖朱元璋之下,而且,如果不是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他朱厚熜也沒有機會當皇帝。

於是,為了讓朱棣的牌位仍留在太廟,朱厚熜改朱棣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改為“成祖”。

那麼,朱棣與朱元璋並稱祖,就成為了“萬世不祧”之君。

朱厚熜把明仁宗朱高熾祧出來放進後殿,將自己的老爹“睿宗”請入了太廟。

諾,就是這麼一件事。

朱棣是“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了嗎?他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嗎?

根本是胡說八道嘛。


覃仕勇說史


毫無疑問,明成祖朱棣絕對算是明朝歷史上,除朱元璋之外最有作為的帝王。至於明成祖朱棣的牌位差點被請出太廟,其實是謠傳,原因在於朱厚熜想要將自己父親的牌位擺進太廟,但遭到了朝臣們的反對,不得已只得讓父親取代朱棣享受明堂祭祀,而將朱棣的廟號從明太宗改為了明成祖,使其與朱元璋一起享受郊祀。此事還從明世宗朱厚熜時期的“大禮儀之爭”說起。

△明世宗朱厚熜

著名的“大禮儀之爭”,皇帝與大臣先後交手三個回合

明世宗朱厚熜乃是明憲宗朱見深子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其死後無子,其母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後決定,朱厚熜繼位為帝。

△楊廷和表示:你得把你爹叫叔叔

由於朱厚熜是入繼為帝,因此在議定興獻王主祀稱號時便發生了爭議。內閣首輔楊廷和認為,既然朱祐樬是入繼為帝,那麼理應認明孝宗朱佑樘為父親,而應該稱親生父親興獻王為叔父。進士張璁和侍郎王瓚卻堅持認為,雖然朱厚熜是入繼為帝,但顯然不是明孝宗的兒子,因此不應該稱明孝宗為父親。結果王瓚被楊廷和調去了南京。

1、第一回合:明世宗和張璁敗北。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七日,毛澄按照楊廷和的意思,率領大臣上奏,認為皇帝應該遵照漢定陶王、宋濮王兩例,以明孝宗朱佑樘為父親,而以興獻王朱祐杬為叔父。楊廷和緊接著上書,表示支持毛澄的意見,並將持有不同意見者視為“奸邪”,“當斬”,或黜為外官。而進士張璁也上書表示,漢哀帝、宋英宗雖然是定陶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為漢成帝和宋仁宗無子,因而將兩人立為皇嗣,並養於宮中。而明孝宗卻是有明武宗這個兒子的,乃是兄終弟及,不應該遵循前例。雖然明世宗比較支持張璁的意見,奈何張璁此時剛剛考中進士,雖然在禮部任職,但並沒有實權,而明世宗也是剛剛繼位,皇位還未坐穩。楊廷和則早已是內閣首輔,且有擁立之功,雙方力量並不對等。於是,在楊廷和等大臣的攻擊下,張璁最終被調到地方為官。

△張璁:皇上我支持你

2、第二回合:雙方打了個平手。嘉靖二年(1523年),張璁與桂萼、胡鐸互相辨析大禮議。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於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議,並於四月召張璁、桂萼至京師集議大禮,行至鳳陽,奉敕“不必來京”,遂還南京。當時,明世宗已經下詔稱孝宗為皇考,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結果張璁和桂萼等再度上書,認為應該去掉“本生”兩字,否則會讓後世認為朱厚熜乃是孝宗之子。不過,張璁等人畢竟是少數,而支持楊廷和一派意見的則多達“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汪俊傳》)。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張璁、桂萼奉召至京,結果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彈劾,甚至面臨被捕殺的威脅。不過,在明世宗的支持下,兩人不僅沒有被殺,反而被晉升為翰林學士,專門負責處理禮儀問題。

△左順門慘案:不聽話的全部捱揍

3、第三回合:明世宗與張璁大獲全勝。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明世宗在左順門召見群臣,宣詔稱生母章聖皇太后之尊號去“本生”二字,結果因為群臣反對而留中不發。事後,何孟春、楊慎等感覺事態嚴重,於是召集大臣231人(《明史》稱229人)全部跪於左順門外,嚮明世宗朱厚熜示威。明世宗多次命令引禮監太監勸退群臣,但大臣們已經抱定了“仗節死義”的決心,仍然死諫不退。明世宗大怒之下將134人收監,對五品以下180餘人施以廷杖。九月,張璁與禮部尚書席書及桂萼、方獻夫等奉詔召集大臣於闕右門辨議大禮,這次張璁等人大獲全勝,最終以明孝宗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為皇伯母。生父興獻王為皇考,生母章聖皇太后為聖母,明武宗朱厚照為皇兄,莊肅皇后為皇嫂。

這次“大禮儀之爭”事實上不僅是舊閣臣集團與新進士大夫之間的衝突,而且也是新皇權與舊閣權衝突,同時也是正統程朱道學(理學)與新興王陽明心學的衝突,因而影響極大。而且,這也是明朝中後期君臣關係惡化的開端,內閣首輔楊廷和被罷免(後削為民),而廷杖中更是直接打死17人,朱厚熜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卻也惡化了君臣關係。

從明太宗到明成祖,朱厚熜費勁心思想讓父親進入太廟

歷史上,皇帝廟號中通常只有開國皇帝才會稱“祖”,而此後的皇帝則普遍稱“宗”。朱棣其實也是一樣,其駕崩後最初的廟號是太宗,例如《明實錄》中便沒有《成祖實錄》,而只有《太宗實錄》。那麼,明太宗怎麼會變成明成祖呢?這就要說到“大禮儀之爭”的結果了。

△朱厚熜:我必須讓老爹進太廟

明世宗朱厚熜贏得了“大禮儀之爭”後,便給自己的父親興獻王上了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不過皇帝的尊號好上,但想要再為其上廟號入住太廟,就算你再孝順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明世宗只得安排了一個單獨的世廟祭祀。

不過,明世宗顯然是個極為孝順的孩子,他還是不太死心,總想著給自己老爹再上個廟號。於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經致仕的揚州府同知豐坊上書,投其所好的請求“復古禮,建明堂。加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極為重要的兩個祭祀活動,郊祀是祭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周禮則是祭祀太宗的,不過在漢、宋、唐時都有皇帝祭祀自己父親代替太宗的先例。

△嚴嵩:我是牆頭草

明世宗一聽,這個主意好啊,於是便也要求為自己的父親上廟號,並且享用明堂祭祀。朝廷頓時一片譁然,心想皇帝你也不能太過分吧,明世宗於是便去問嚴嵩,嚴嵩則成了牆頭草,他表示明堂乃是祭祀太宗的,不過祭祀自己父親似乎也沒問題。結果,朱厚熜沒能等來明確支持自己的大臣,反而等來了堅決反對的,戶部侍郎唐胄明確表示放著周禮不學,跑去學什麼漢唐宋亂七八糟的東西。

唐胄這一招把明世宗氣的不輕,不僅將唐胄下了大牢,還親自寫了一篇《明堂或問》,表示自己決心已定,父親必須明堂祭祀、稱宗袱廟。於是,經過長期鬥爭,朱厚熜於同年九月,為自己的父親追尊廟號為“睿宗”,不過此時的睿宗還不能享受單間待遇,而是和明孝宗朱佑樘同廟異室。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北京太廟因大火燒燬,歷時數年重新建造成功之後,明世宗這才親自動手給父親爭取來了一個單間。

△此時的睿宗還只能和孝宗擠一塊

可如此一來就有個問題,那便是明太宗朱棣豈不是永遠沒有在明堂祭祀露臉的機會了?朱棣畢竟是朱厚熜這一世系的,如果沒了他,那麼明朝的皇帝就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這一世系。於是,朱厚熜便在《明堂或問》中明確表示,朱棣功兼創守、再造社稷,應該也稱祖,不僅在太廟中“萬世不祧”,還應該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並列享受郊祀,於是明太宗就變成了明成祖。

題外話:朱棣牌位被請出太廟系謠傳,朱厚熜早已為父親擠出了位置

很多人認為明太宗之所以會變成明太祖,乃是因為明世宗朱厚熜想要將父親牌位放進太廟時,太廟中的牌位已滿,為了避免朱棣的牌位被擠出去,便將其廟號從“明太宗”改為了“明太祖”,從而使其享受開國皇帝才會享受的“萬世不祧”。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明憲宗時便開始實行九廟制

明朝遵循周禮而設太廟,而根據《禮記·王制》的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也就是說,太廟正殿中只允許擺放自己七位先人的牌位。通常正中間的是開國皇帝,兩側則為其餘六位皇帝。(注:明憲宗時明朝太廟正殿供奉牌位便達到了九個)

同時,一旦自己前面的皇帝超過了九個,便要遵循“三昭三穆,親盡則祧”的規矩。也就是說,當太廟供奉的皇帝位置不夠了,那麼便將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牌位請到偏殿(稱為“祧廟”)供奉,這被稱為“被祧”。

不過,雖然開國皇帝距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但由於開國之君功勞最大,有“萬世不祧”的權力,因此最先“被祧”的只能是第二位皇帝。似乎明成祖朱棣被擠出去也在情理之中,嘉慶帝為了避免自己這一世系的祖宗被遷出,便將其廟號改為了“成祖”,使其同樣享受“萬世不祧”的權力,從而將仁宗的牌位遷出。

△朱厚熜為了讓老爹進太廟費盡了心思

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明朝已經歷經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十位皇帝,其中明惠宗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鈺沒能進入太廟。

也就是說,在嘉靖帝繼位時,明朝太廟中事實上是擺放著九位皇帝牌位的,除了以上八位之外,還有明德祖朱百六的牌位。事實上,朱厚熜早已為父親的牌位擠出了位置,“(嘉靖)十年正月,帝以廟祀更定,告於太廟、世廟並祧廟三主。遷德祖神主於祧廟,奉安太祖神主於寢殿正中,遂以序進遷七宗神位。”(《明史》)

△嘉靖十年後其實已經空出了一個位置

也就是說,在嘉靖十年(1531年)之後,明朝太廟正殿中其實只剩下了八個牌位,朱厚熜想要將自己父親的牌位放進去並不會再將任何人擠出。但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朱厚熜才為父親爭取到廟號,可見期間仍然產生了爭端,而原因便是前文提到的朝臣反對。


香茗史館


朱棣是一代明君,為何遭到後世子孫的嫌棄?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
若要評選明朝最傑出的皇帝,很可能或許都會想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二人都堪稱是千古一帝。其中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並且成功登基大寶;他帶兵親征,痛擊蒙古部族,軍事能力在歷代皇帝之中超群;他開展了世界上首次大規模航海,將天朝威名遠播四方;他下詔編修《永樂大典》,留下無法超越的文化豐碑......可以說,這些功績都是史無前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其牌位卻差點兒被他的子孫後裔丟出太廟。

史上哪個朝代都無法避免這種爭鬥,明朝也是。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明朝在那個時代的綜合國力也算得上十分強盛的,但是也沒有逃得過王朝“300”年的魔咒。在明朝存在的264年間,共產生了16位皇帝,他們也都個性鮮明。洪武13年,朱棣獲封燕王,鎮守北平,當時的北平可不是什麼太平地界,經常受到邊境強敵侵襲,可以說是明朝與北方遊牧民族對話的前站,朱元璋能把這裡交給朱棣,也能看出他對這個兒子的信任,朱棣沒有辜負期望,多次帶兵出戰,生擒北元大將帖木兒,戰功赫赫,讓朱棣逐漸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為了抵禦外患,給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權力,使得他們擁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十分悲痛,執意要把皇權交代長孫朱允炆手中,只不過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將都死傷殆盡,軍事行動處處依靠藩王,對此朱允炆十分憂慮,上位不久之後就決定削藩,數個藩王都被貶為廢人,其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朱棣勢力。

到朱棣的登位,其實是不光彩的,他是從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手中搶奪的。即使這不光彩的經歷,也沒有掩蓋住他的光芒。朱棣一手開創了永樂盛世,還組織編撰了《永樂大典》,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是在朱棣的支持下進行的。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遠遠不滿足於燕王的地位。當時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在悲痛之下立嫡親孫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棣就開始謀劃自己的大業。朱允炆自然也是知道自己叔叔的野心,在他即位後,就採取削藩,來削弱朱棣的勢力。

然而嘉靖皇帝堅持要尊父親為皇考,還要其牌位進太廟。朝中官員實在看不下去,就一直給這位新皇帝上摺子,說這麼做有違天倫綱常。不過嘉靖皇帝卻是鐵了心,對這些建議根本不理會。隨著時間推移,群臣與嘉靖皇帝愈發對立,其分歧也越來越大,最終嘉靖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派錦衣衛將大臣處以廷杖,數十位大臣瞬時血濺當場,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老臣們到最後也怕了,只能無奈妥協,讓嘉靖皇帝奉自己的父親為皇考,奉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這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對此嘉靖百般不情願,堅持要給父親掙個名聲,執意與大臣們對著幹,不惜大動肝火,當場打死數位反對者,一時間僵持不下,大臣們只好退一步,答應嘉靖的請求,不過這件事還不算完,古時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的說反,也就是太廟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開國君主之外,其餘的則按照“親盡則祧”的原則。

嘉靖要把父親的靈位放進去,自然就要難出來一個,按照關係親疏來看,朱棣自然是最遠的那個,就在嘉靖要動手的時候,卻被大臣們聯手攔了下來,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衛朱棣靈位,勸說嘉靖將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徹底斷絕他的想法。既然朱棣的位子動不了,就從其餘的靈位下手,找來找去選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沒有太大的壯舉,於是嘉靖就把仁宗的靈位搬到別處,換上自己父親的牌位,可憐朱棣雄才大略,死後還差點被扔出太廟。


嘉1240嘉


這件事發生在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嘉靖帝時期,嘉靖皇帝改明太宗朱棣的廟號為明成祖。


嘉靖帝上臺後沒過多久就發動了大禮議之爭,但是遭到了文官集團的一致反對,最後再嘉靖皇帝的高超的政治手腕之下,歷時兩年的大禮議之爭最終以嘉靖皇帝獲勝而宣告終結。

言歸正傳,大禮議之爭是嘉靖皇帝想抬高他父親的地位,而使得他進入帝王的行列,最終目的是成為一支新的皇位繼承世系的始祖。

先來看永樂帝的廟號,開始是明太宗,後來改為明成祖。由“宗”改為“祖”,這意味著朱棣是推翻自己侄子而開創的一支新的皇位繼承的世系。



歷史上所有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是“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而自此以後,所有的繼承皇位的廟號都是以“宗”。嘉靖皇帝通過將明太宗改為明成祖,給予了他開國皇帝的相同禮儀的身份。

嘉靖皇帝這麼做就是認可了朱棣篡位的正統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