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蘇洵廣為大家所知,其實主要不是因為唐宋八大家,而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是他培養了兩個非常傑出的兒子,蘇軾與蘇轍。

第二個是《三字經》裡將他樹立為大器晚成的榜樣。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三蘇”雕塑。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三蘇”並稱始見於(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大器晚成的榜樣

《三字經》在談到古人勤學讀書的時候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這使得我們感覺,蘇洵並不像他的兩個孩子,從小刻苦讀書,少年成名,而是老大方才讀書。看起來,蘇洵似乎更像是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教材。那麼,蘇洵果然像《三字經》上說的,到了二十七歲才開始用功學習嗎?

蘇家,是四川眉州的大家族。蘇洵的兩個哥哥蘇澹、蘇渙都考中了進士。十八歲的時候,蘇洵也參加過進士考試,但沒有考中。從此,蘇洵就放棄了學習。最奇怪的是,他的父親蘇序似乎對此熟視無睹。同鄉們都感到很奇怪,問蘇序,他的態度是要麼笑而不答,總是模稜兩可,更不感到憂慮,問得急了,便回答說:“非憂其不學者也。”我並不憂慮他不學習。蘇洵絕不是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人,書本知識對蘇洵並不成問題,他也許不能適應科舉考試,但如果他認真讀書,一定能夠讀出大名堂來,也就是說,不能以是否考中科舉論英雄!這也是蘇洵放棄讀書的一個原因,可見,他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放棄讀書,而是放棄了讀應付考試的書。蘇洵放棄讀書的第二個原因,是家庭生活。當時蘇序已經年過六旬,母親身體不好,大哥蘇澹早逝,二哥蘇渙在外做官,家庭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蘇洵的身上。

既然已經放棄讀書,那為什麼《三字經》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呢?這裡有個故事。二十七歲這年,蘇洵問自己的妻子:我自己感覺,現在開始重新學還來得及,但是如果一心向學,就沒有時間再料理家務了,怎麼辦?二十七歲,現在正是讀博士的年齡,但是蘇洵連個進士也沒有考中。而且在時隔將近十年之後,重新開始學習,這說明他不僅有讀書的聰明才智,而且志向遠大,也印證了父親蘇序對他的判斷。所以蘇洵後來曾對別人說:“這一生,最瞭解我的人有兩個,一個是我父親,一個是歐陽修。”

怎麼辦?蘇洵的夫人程氏回答得非常好:我想要勸你發奮讀書很久了,但是我覺得如果你是因為我的要求而讀書,那就沒有什麼意思了。讀書畢竟是你個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有這個志向,那麼家裡的事情交給我好了,你不用管了。得到了夫人的支持,蘇洵不再料理家事,一心讀書。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三蘇祠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原是三蘇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為祠,屢次修繕擴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摹擬重建。現為佔地100餘畝的古典園林。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採蓮、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蹟;珍藏和陳列著五千餘件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負有盛名的人文景觀。

新的人生目標

兩年後,蘇洵第二次考進士,不中。又經過八年,他又去考所謂的制科考試,比進士科考試更難,又有沒有考中。於是,蘇洵做出了一個也許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不考了。他也因此成為八大家當中唯一一位不是進士出身的人,當然也是官最小的人。

不考了,原因何在?經過三次考試,蘇洵得出一個結論,這種應試的聲律記問之學並非自己所長。換言之,這塊對韓愈、歐陽修來說是敲門磚而非一輩子吃飯的傢伙,對蘇洵來說不靈,他不擅長做這種敲門磚文章,這是其一。

其二,他再也不屑於做這種文章了。蘇洵已經三十七歲了,從二十七歲開始重新發奮讀書考科舉,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年了。蘇洵不打算為這種考試製度浪費自己的生命,他要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蘇洵的人生目標,從之前的考科舉進士,轉移到了兩個新的目標:

第一、通過自由的閱讀、寫作,成為一個真正的學問家、思想家、文學家;

第二、精心培養兩個兒子。蘇洵燒掉了以前為應試科舉而寫的數百篇文章。當他真正開始閱讀《論語》《孟子》以及韓愈等人的文章時,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文章。讀得久了,越來越接近於聖人著作的精粹之處,胸中不禁豁然開朗!

那麼,他從三十七歲開始,閉門讀書七八年之後,效果究竟如何呢?歐陽修在給蘇洵所寫的墓誌銘中,描寫了其七八年中的讀書生涯及其效果。

歐陽修說,蘇洵潛心研究了儒家的六經和百家學說,考證古今太平與動亂、成功與失敗的變遷,考察聖賢們遭遇的挫折、順利、出仕、退隱的原因,從他們的人生經歷、著作當中獲得思想的精華,然後一層一層積累在心中,但抑制著並不表達出來。從此文思敏捷,頃刻之間下筆千言,文章縱橫馳騁,思路開闔自如,必定達到深入細微的地方才停下來。

大概是他稟賦深厚,所以才表現出來得晚;他的心志誠實,所以學到的東西精深。從他來到京城,一時之間,年輕人、求學者都尊崇他的賢能,學習他的文章,並將其當作典範來效仿,人稱他“老蘇”

從蘇洵的讀書經歷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真是十年不鳴,一鳴驚人;十年不飛,一飛沖天。之所以能夠如此,其問題的核心在於,之前為考試而讀書寫文章,有些文章不想寫,但是不得不寫;有些書不想讀,但是不得不讀。但是現在不同了,是為了自己變得豐富成為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而讀書。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三蘇祠·前廳

無比成功的父親

蘇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回自己,做一個有價值的學者。蘇洵要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做個好父親。要培養好自己的兩個兒子。這種培養從給兩個兒子起名字開始。

他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軾”指車廂前端供手扶的橫木,“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道路。這篇小短文的大意是說:對一輛車來說,車輪、車輻(車輪中連接軸心與輪圈的直木)、車蓋、車軫(車廂底後部的橫木)都有各自實際的用途,只有車軾好像沒什麼實際的用處。但是如果去掉車軾,也就不再是完整意義的車了。他告誡蘇軾:我之所以給你取名為軾,就是提醒你,才華橫溢必然會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後進入社會,要收斂鋒芒,應該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善於掩飾、保護自己,這就是無用之用。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而對於蘇轍,他是想告誡他:轍是車輪走過的痕跡。大家說起車子的功勞,不會想到車轍,如果有了翻車之禍,罪責也算不到車轍的頭上,車轍很妥當的處於禍福之間。我知道你將來一定能夠避免禍患。俗話說:知子莫如父。蘇軾、蘇轍兄弟日後的經歷,真真切切地印證了其父蘇洵這篇文章中的預言。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符號,從這件事情能夠看出蘇洵對兒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蘇洵給兩個兒子起的名字,並不顯山露水,但含義深刻,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認識與期待,真是古今取名的絕佳例子。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在蘇洵的指導下,蘇軾兄弟從小便練習寫作。蘇軾十來歲時,蘇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論》。蘇軾竟寫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峰蠆”

這樣的警句。意思是說,一個勇敢的人,有勇氣摔碎價值連城的美玉,卻可能被瓦盆的破裂聲嚇一大跳;能敢於和猛虎搏擊,卻可能在野蜂毒蠍面前慘然失色。說明人們能夠過得去大風大浪,卻可能在小陰溝裡翻船。蘇洵很欣賞這篇習作,蘇軾自己對此也很得意。後來,蘇軾所做的《顏樂亭詩並序》《黠鼠賦》中,就曾兩次引用這兩句話。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的確令人吃驚。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蘇洵閉門不出讀書七八年,悉心教導兩個兒子,當然不只是為了讀書寫文章,而是想要有更大的抱負。古人是立功、立德、立言,立功當然還是最重要的。所以蘇洵念念不忘的還是仕途。他是在等待機會,也是在為兒子們等機會。宋仁宗至和元年,歐陽修開始擔任翰林學士兼史館編修。第二年,文彥博、富弼還朝任宰相,韓琦還朝任樞密使。當年,追隨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的大臣,除范仲淹、尹洙去世外,再次聚集於朝廷。正在這時,張方平出守成都,擔任益州知州。這為蘇洵提供了良好機會。

張方平來到成都後,很注意訪賢,而要舉薦蜀中才士,又沒有比蘇洵更適合的了,而蘇洵要靠人舉薦,也沒有比張方平更好的了。幾個月後,有人正式告訴蘇洵,張方平已舉薦了他,蘇洵於是寫了《上張益州書》,到成都拜見張方平。張方平初見蘇洵,覺得他是一位比較沉靜的人;通過同他交談,認為他“博物洽聞”;讀了他的文章,更覺得他的文章變化莫測,氣勢雄渾。他高興地對蘇洵說:“左丘明《國語》、

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並給蘇洵給以特殊禮遇,專門為他設一個座位,供與蘇洵交談之用,而這一座位不再用來接待其他賓客。他們經常在一起縱論古今治亂,品評一時人物,意見都不謀而合。於是,張方平向朝廷推薦蘇洵為成都學官。

蘇洵:大器晚成的榜樣,更是一位無比成功的父親


張方平看到朝廷對他推薦蘇洵遲遲不作答覆,就對蘇洵說:“遠方不足成君名,盍遊京師乎?”恰好仁宗嘉祐元年,朝廷詔禮部貢舉,蘇洵於是接受了張方平的建議,決定送二子入京應試。嘉祐元年三月,蘇洵父子三人至成都與張方平告別。

這一年,蘇洵四十八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才十八歲。張方平也給歐陽修寫了信,併為他們準備了鞍馬行裝,派人送他們父子入京。後來蘇軾與蘇轍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大獲成功,又參加制科考試,獲得成功,名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