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歷史名城

大名,在河北省東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交通便利,大慶至廣州、青島至蘭州這兩條縱橫中國南北、東西的高速公路交匯於縣城圍,另有106國道、215省道,313省道過境,邯濟鐵路建站。總面積 1052.98 平方公里,轄6鎮14鄉,651個行政村,人口 90萬。是河北省擴權縣。

大名地處古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作為歷史上的北方重鎮,她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500多年建城史、1700多年區域中心城市史、130多年都城(陪都)史。上古時期的黃帝部落在此生息,大禹在此治水。春秋屬衛國,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為魏武侯別都;秦朝為東郡;西漢初年始建元城縣,曹魏建陽平郡。後周置魏州,至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節度使田悅叛唐稱王,改魏州為大名府。因控扼中原,歷為郡、州、道、府、路,還曾三為國都,七為陪都,史有“亂世雄藩,治世重鎮”、“北門鎖鑰”之稱。

縣境內古蹟古物遺存豐富。有古城遺址20多處,古文化遺址數十處,保有和出土的國家級文保單位有大名府故城、五禮記碑、寵愛之母大教堂和何弘敬墓誌銘等4處,省級文保單位有明清大名府城址、郭彬墓、羅讓神道碑等10處,市、縣級文保單位50處。

大名多元文化異彩紛呈。以漢、回族人口居多的十餘民族和睦相處,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五大宗教兼收幷蓄。現已形成古都文化、運河文化、石刻文化、紅色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水滸文化、麗君文化等文化脈系。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草編),省級4個,市級26個,縣級63個。是中國武術之鄉。

大名夙稱“靈秀之區”,哺育了大批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大師。尤其明清年間,大名人文為鼎盛期,“畿輔八府人文,首推大名”,明清兩朝進士70人,舉人290多人。古代的孫臏、王莽、束皙、郭震、劉安世、柳開、宋白、劉筠、潘美、盧世榮、黃立極、成基命、成克鞏,近代的郭隆真、馮品毅等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當代如民族學家楊堃、九十年代曾同期的三任省委書記嶽岐峰、趙富林、田成平等為祖國貢獻聰明才智。更有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水滸傳》人物河北玉麒麟盧俊義、一代歌后鄧麗君。

作為華北平原上的農業大縣,大名縣常年糧食播種面積在150萬畝左右,是國家小麥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優質小麥規範化生產示範縣、國家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麵粉、花生、香油三大傳統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為“中國花生之鄉”,“中國麵粉之都”“中國小磨香油之鄉”“中國食品工業強縣”。河北名吃“二五八”等多種風味飲食享譽內外。

邢臺,簡稱邢,舊稱邢州、順德,是河北省省轄市,地處京津冀區域冀中南地區中心,是華北地區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擁有華北南部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邢字古通“井”,古邢臺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黃帝在邢臺幹言崗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 邢臺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華北平原中心,晉冀魯三省之中,境內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九鐵路三大幹線縱貫南北,與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邢濟高速、邢汾高速、邢衡高速、青銀高速公路六條高速形成交叉,是中原經濟區的北方門戶和連東部沿海地區、華北地區和中原地區、西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邢臺歷史悠久,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著3500年的建城史,是“商殷之源、祖乙之都、邢侯治國”。歷史上曾四次建國、三次定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區之一,素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之譽。在悠遠的歷史中,湧現出中醫聖祖扁鵲、唐朝名相宋璟、元代科學家巨匠郭守敬等一大批歷史名人。

邢臺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城市和古都之一,距今已有3500年的建城史,被專家譽為“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國”。 邢臺歷史源遠流長,禹夏屬冀州,商周為邢國,秦漢為鉅鹿,晉隋改襄國,唐宋金稱邢州,元明清為順德府,今為邢臺市,三千多年行政建制一脈相承,未有斷絕。歷史上曾多次作為帝王都城;歷代皆為政治、經濟、軍事重鎮;邢臺也是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策源地,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許多是全國獨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邢臺這座歷史名城成為中華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宣化,北靠泰頂山,南臨洋河水,是鑲嵌在陰山山脈東段山間盆地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

宣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夏商時先後歸屬冀州、幽州,春秋時為燕國北境。最早使用“宣化”名稱是金代,後來行政建制和名稱屢經變遷,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定名“宣化”,遂沿用至今。宣化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宣化古城(含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及古城垣)、下八里遼墓群、時恩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磚雕五龍壁、立化寺塔、第十六中學堂及天主教堂、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

宣化精心打造“京西第一府”歷史文化旅遊品牌,2008年,宣化文化古城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濃厚的文化底蘊培育出獨特的民俗風情。王河灣挎鼓,經典鼓點“鳳凰三點頭”極具民間藝術特色。宣化剪紙,將民間剪紙與中國寫意畫相結合,突破了“剪”和“紙”的侷限。白蜂糕、糖拉拉、油布袋等數十種傳統民間小吃,留存著古城宣化這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獨特味道。

蔚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市最南端,古稱蔚州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和重要的商埠。

蔚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現已發現有眾多的舊石器和新石器遺址,壺流河谷地為泥河灣地層,為遠古時期古人類的遺址。縣境內三關遺址、莊窠遺址、篩子陵羅遺址反映了仰韶、龍山文化時期人類活動的蹤跡。至今全縣境內保存歷代文化遺存784處,古建築保存達580餘處,在河北省名列第一,被譽為“河北省古建博物館”。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30處,縣級18處。縣博物館藏文物已達5700多件。

蔚縣古城是攻防兼備的軍事重鎮。高厚峻整的古城牆與敵樓、角樓等構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有著“雄壯甲於諸邊,號曰鐵城”之稱。古城建設佈局獨特,文物古蹟眾多,衙署、寺院、樓閣、佛塔、牌樓、倉廒、書院、戲樓、民居、商號和富有歷史印記的街巷,構成一個宏大的古建築群。現在城內保存完整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玉皇閣、南安寺塔、釋迦寺、靈嚴寺、真武廟、常平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關帝廟、吉星樓、天齊廟、財神廟、城隍廟等。此外,蔚州古城是馳名中外的蔚縣剪紙發源地,地方民俗文化豐富。蔚縣剪紙、蔚縣秧歌以及民俗活動“拜燈山”、“打樹花”相繼被列入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定州,地處京津之翼、保石之間,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勝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歷代設州置府,歷史上就是輻射周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存的定州古城形成於明清時期,其規模之宏大、建築設施之完備當時在京畿之南首屈一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塔、定州貢院、漢中山王墓、靜志寺塔基地宮、淨眾院塔基地宮、大道觀玉皇殿、晏陽初舊居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城門、清真寺、北莊子漢墓石刻、文廟等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1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3處。館藏文物5萬餘件,其中尤以西漢竹簡、東漢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東漢二龍銜環谷紋玉璧、東漢掐絲鑲嵌金辟邪、唐代鎏金鏨花銀塔、北宋白釉龍首蓮紋大淨瓶及定瓷最為著名。

定州文化燦爛,是中山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定州秧歌、鰲山燈、七巧舞、水獸燈舞、跑旱船等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子位吹歌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趙縣,古稱趙州,位於河北省中南部,縣城距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0公里,總面積675平方公里。 趙縣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全方位對外開放縣,也是河北省第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縣,是國家命名的“全國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中國雪花梨之鄉”,是全省唯一的“蘆筍生產基地縣”。

趙縣歷史悠久,見於史書記載,有2500多年的歷史。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改殷州為趙州,趙州名始於此,州治初在廣阿,後移平棘,領四縣:平棘、高邑、癭遙(今寧晉縣)、廣阿(今隆堯)。之後,歷史上曾改趙州為趙郡、欒州、慶源府、沃州等,治所也數有變動,但主要在平棘縣。清初,趙州屬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升趙州為直隸州,即直隸趙州。民國成立(1912年),十月廢府,州改省、道、縣三級制。民國2年(1913年)2月,趙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趙州為趙縣,隸屬冀南道。民國3年(1914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趙縣直隸於河北省。1945年2月,趙縣與翕儒縣合併,恢復原趙縣。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趙縣劃屬石家莊專區。

特產雪花梨馳名中外,已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以“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之美譽載入史冊,先後榮獲國際林博會金獎、中國名優梨金獎、中華名果、中國雪梨王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石塔油酥燒餅、鹹驢肉也小有名氣。

主要景點有,柏林禪寺距石家莊南45公里處,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它最早建於東漢末年,迄今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境內,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又稱安濟橋),趙州橋建於隋開皇年間(公元595-605年)。據唐中書令張嘉貞《安濟橋銘》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距今已有近1400年曆史,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橋,對世界後代的橋樑建築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涿州,全市總面積742 平方公里,位於北京市西南部,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保三角地帶,城區距北京天安門廣場直線距離55公里,毗鄰北京大興區、房山區,東南距天津150公里,南距保定78公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質構造屬太行山山洪衝擊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擁有豐富的水利、地熱和沙石料資源,古有“幽燕沃壤”,“督亢膏腴”之稱。涿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經濟發達、文化燦爛、古蹟眾多。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素有“天下第一州”美譽。清朝乾隆皇帝御筆親題“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涿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自秦置涿縣,漢時設涿郡,三國魏時設范陽郡,唐時為范陽縣、元時為涿州路、涿州,明清時期先後隸屬北平府、順天府,民國時稱涿縣、隸屬北平(今北京),現隸屬於河北保定市。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並被列為甲級開放城市。涿州還是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

有2300多年建制史的涿州在歷史上共產生了257位有影響的名人,是全國縣級區劃中湧現名人最多的一個,其中盧姓歷史名人就佔了一半多:著名的三國期間蜀國國君漢昭烈帝劉備,漢桓侯張飛,宋太祖趙匡胤,東漢名臣盧植,六祖禪師惠能,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賈島,易學大師邵雍,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張世傑,水滸名將段景住、深受魯迅推崇的現代詩人、學者馮至,當代著名劇作家張天民,著名文學家、小說家史鐵生等皆出於此。 

涿州位於京、津、保的中心位置,其名吃、小吃更是兼具各家之長,同時還溶入了自身特色。焦烙炸是涿州特有的地方風味菜。醬燜烙炸是傳統風味菜,成品色澤醬黃,柔軟細膩,味美可口。傳統名吃燜酥魚,骨肉酥爛,風味獨特。自唐代以來,涿州大米均被歷代王朝作為貢米,故又稱“御米”。其米色澤潔白如玉,晶瑩透明。煮熟後顆粒長而不斷,米湯清亮,香味撲鼻。

旅遊文化商貿產業穩步發展。相繼對遼代雙塔、明代藥王廟、清行宮、三義宮、酈道元故居、張飛古井等一批名勝古蹟進行了修繕。以中央電視臺涿州影視基地和京都旅遊度假區為龍頭,謀劃建設了京都新世紀18洞球場、東京都球場、京南花園等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旅遊項目,開通了涿州—北京旅遊大篷車,實現了涿州與北京旅遊專線的對接,以承攬北京各類會議為主的會展經濟成為涿州旅遊業新亮點,全年遊客接待量突破40萬人次,旅遊業收入超過2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