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手握30萬精銳,苦戰八年,為何沒能恢復漢人天下?

t815856169


當吳三桂一怒為紅顏降清之後就喪失了正義,當他一路當鷹犬殺人無數,最後用弓弦勒死,自己曾經的主人永曆帝時,可以說是不忠不孝喪盡天良,如果由他來主政天下就要大亂,人心盡失,天都不助,豈有成功之理。吳三桂不是不北上,而是不敢北上,北上都是平原,平原有利於騎兵作戰,八旗騎兵是名滿天下的,虎狼之師。而吳三桂駐守山海關和清軍打了多年仗深知八旗騎兵的戰鬥力,硬碰硬不是上策。仔細看看吳三桂的進攻路線便知,兜兜轉轉都在大山裡面。吳三桂也是個人精,但的確不應追到緬甸殺了永曆,養寇自重才是上策。

首先,沒有任何人會為已經滅亡的國家復國,畢竟是自己九族的生命去賭的。還有就是鄭經是佔臺灣,如果他出兵肯定是打福建,但是福建是耿精忠的,這樣他就沒有出兵的點了。而且鄭經是反清復明,而三藩不想復明,本來就投降清了,還復明不是等著讓人清算嗎?所以三藩只想恢復漢人江山,但是誰當皇帝又是個問題了,還有就是勝負其實主要看吳三桂,可以說全國打仗最差的就是福建人,體格小,民風也不強悍,人口也不多,又不富。

所以耿精忠打輸是理所當然的。自古云貴川就有狼兵之稱,民國時候的桂系,川軍為抗日付出了極大的貢獻。尚可喜也看出勝負在於吳三桂,而不在於多他那幾萬兵馬。關鍵一戰在湖北,吳三桂打下湖北就可以,湖北四通八達,上可進犯糧食大省河南,右可進犯經濟命脈江南,而且打下湖北對耿精忠壓力也會沒那麼大,清軍肯定集結兵力反撲湖北,這樣耿精忠可以乘勢收復失地拿下浙江。同時也形成了包圍圈逼尚可喜起兵打江西。所以不能等,要在清沒集結好兵力時拿下湖北這個中國心臟,也就是三國時期的荊州。

吳三桂的確是個人才,但他只有戰術眼光,沒有戰略眼光,當初吳三桂如果抗清,估計很多投降清朝的將領也會動搖不一定會反叛,當初吳三桂年輕有為,身體健康,其實當時也有功成名就,改寫歷史的能力,但吳三桂實在聰明過頭了,他一直有一個皇帝夢,但不實事求是,總想得漁翁之利,不費太大的代價,換來最大的回報,他總想其他人和八旗兩敗俱傷,伺機而動以圖再起,其實他想錯了,而他的決策正好犯了兵家大忌,結果滿清八旗利用漢人不團結的心理,各個擊破,五個手指頭再也捏不成一個拳頭👊了,到了晚年身體不行了,又覺得虛度青春,不想留遺憾,造成他一統江山大業,急於稱帝,結果白忙活一場。

鄭成功和吳三桂都是短視的,鄭成功當年打到南京的時候,把清軍主力全部擊潰,可能他們也沒想到清八旗是這麼弱,然後就在那狂歡了,而且這個狂歡持續了三個月,讓清朝有足夠時間重新收攏失散的部隊,發起了反擊,更搞笑的是清軍反擊開始的時候,鄭軍很多人是拿著酒杯被殺死的。後來鄭成功後人在三藩之亂的時候偷襲福建三藩後方,你還別說他沒考慮,他就是覺得三藩實力比八旗強才這麼搞的,有三藩在的一天,臺灣鄭家基本就沒可能存活。

鄭經真是滿清的“貴人”啊,第一私通弟弟乳母,間接氣死了老爹,為滿清除一大患。第二,“配合”清軍夾擊耿精忠,逼降一藩,去了吳的一大羽翼。第三,40歲早早掛掉,留下一個爛攤子,為滿清平定臺灣創造良機。難怪康熙善待鄭氏後人。關鍵勝負手就在於吳三桂,吳三桂本身就是個目光短淺的人,所以他壓根不敢賭長江以北,他最開始估計就是想起兵抗削,如果康熙給他一個鐵帽藩王,他估計立馬就服軟稱臣!吳三桂這叫進退無據!在朝廷執意削藩的時候,他的選擇只有兩個,一是退交出雲南換個世襲王爵,二就是放手一搏推翻清庭,其他的折中都沒意義!

吳三桂才不傻,別看佔了那麼多底盤地,根基沒紮下來,再往北去,平原地帶對八旗兵,更沒勝算,只能停下來站穩再說,只是豬隊友太坑,也怪當時的格局就是這樣,不然南明時就可以把滿清收拾了,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都怕再成岳飛徐達,誰都不想給別人賣命了,只能是被外族統治。他騎兵的決心也不是很大被逼的,他這個殺掉永利皇帝,起兵還沒決心,能贏才怪,這然後又犯了南明一樣的錯誤互相內訌這就是殺掉永利的最大失誤又是群龍無首互相不服,個人感覺這清的運氣是真好,從他在關外的薩爾滸再到入關這個勢頭都是對他有利都是漢人自己內訌。

吳三桂先是忠於大明的,南方那麼多諸侯、將帥硬是持觀望態度沒幾個支援京師的。他選擇帶兵走山海關回援,偏偏帶兵走到半路得到崇禎帝自殺的消息。又不願臣服於流寇草莽,關外又是滿人的大軍,選擇了投降滿人,滅李自成。撤藩在即,不數日欽差己到,對於自己一直被養的身份與地位,吳叛將卻渾身不自在了,渾身自在到渾身不自在就好像黃昏到黎明的瞬間,這對於首領還可以接受可對於一群黎民百姓來說速度還是難以接受的,況且既是發配到離吳叛將呆的山海關這麼遠的雲南,也足見清人對吳叛將的為人的不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