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把學習帶進現實

“把學習帶到現實中,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創造改變,可以直接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競爭力。”

這是“全球孩童創意行動”的發起人—— Kiran Sethi在TED演講時說的一句話,這個行動旨在引導中小學生主動尋找現實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它。這種能力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在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20年人才市場最看重的10項技能”中,就把“Complex Problem Solving(解決複雜問題)”放在了第一位。

而世界上所有注重創新教育的國家和地區,也都極其注重訓練孩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具體如何訓練呢?歐美學校都鍾愛一個名為“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創造力訓練方法。“設計思維”發源於設計界,後來被各行各業借鑑,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把它歸納成一套科學方法論後,迅速風靡全球高校和中小學。它一共分為五個步驟,引導孩子們以“人的需求”為中心,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獲得創新。

同理心(Empathy):收集對象的真實需求。定義(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種需求,提煉要解決的問題。

頭腦風暴(Ideate):打開腦洞,創意點子越多越好。

原型製作(Photo-type):把腦子中的想法動手製作出來。

測試(Test):優化解決方案。

有人把這種方法類比為一本菜譜,告訴你燒菜的步驟、燒的時間等,雖然每個人用它炒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但只要跟著這本菜譜仔細做,一般都不會做得太難吃。

學會用“同理心”思考問題,而非“同情心”

設計思維的第一步,是建立“同理心”,這是一種設身處地體會他人感受的思考方式,和“同情心”有本質不同。比如有個人掉到山洞了,有“同情心”的人會說:“你好可憐。”但有“同理心” 的人會說:“洞裡這麼冷,你一定不好受。”

一個經典的同理心練習是:對著別人,用你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食指,擺一個“人”字。你發現了什麼呢?——你得擺一個“入”字。

有兩個常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快速進入“同理心”模式。

方法 1:角色扮演

瞭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那個人。

“角色扮演”讓人們得以親身體驗對方的處境,用感同身受代替主觀臆測。這種思考比先入為主的“我以為”更深刻。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參與公益活動, 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卻極少引導孩子思考“我給別人的幫助,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嗎?”比如災區的人們更需要食物和被褥,我們卻一廂情願給人家寄去舊衣服(有些甚至都沒有消毒乾淨),到頭來也只是感動了自己。

怎麼給特殊群體更好的幫助呢?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就曾面臨這個問題,他們要為盲人做設計, 動手之前,他們做了一個“一小時盲人體驗”—— 蒙上眼睛,戶外探索一小時。其間,學生們互相攙扶著上下樓梯,偶爾會碰上樹木,在幾個空間裡探索前行,聆聽聲音,觸摸不同的材質等。

整個過程中,不時有學生髮出呼救聲,但慢慢地,他們安靜下來,把自己當成盲人去思考一些問題,並決定:與其設計一些東西幫助他們,不如設計一些東西讓他們享受正常生活。其中一位學生Kevin Chan設計了“盲人用的跑步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跑步地帶,模仿戶外情景。

“親身體驗”的經歷,也更能激發孩子們解決問題的動力。

比如印度排名前十的小學河沿小學,那裡的五年級學生有一堂課,叫“兒童權益”,學習這門課時,學生們會被要求製作廟裡所用的香,連續工作八個小時,以體驗童工的境遇。

當孩子連續工作了兩個小時後,他們後背痠痛;連續工作一天後,他們的心態改變了。這群孩子自發走上街頭,用切身感受說服城市裡的每一個人:童工制度必須被禁止!他們還和企業家、工頭誠懇對話,表達自己這一願望,最後真的成功說服了大量作坊停止僱用童工。

方法 2:採訪

採訪是記者的基本功,但從小掌握採訪的技巧,能讓孩子更高效地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採訪最看重的就是提問的技巧。如何提問呢?最基本的原則是“5個W,1個H”,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

在採訪中有兩個常用的技巧:尋找不一致,用得體的方式指出人們說話、做事前後不一致的地方;注意語言之外的信號,比如肢體語言和情緒。美國男孩Logan La Plante就把採訪玩得很溜。他從小在家上學,但學習面和知識深度比同齡人領先很多,奧秘就是在於他經常拜訪一些網絡科技公司,免費在那裡工作,採訪專業人士;晚上則請一個不同行業的陌生人喝咖啡,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

發現真實問題,並且重新定義它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只給我一個小時拯救地球,我會花59分鐘找準核心問題,然後用1分鐘解決它”。設計思維的第二步,就是要定義正確的問題。即,明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並用一句很精簡的話告訴別人,“你想如何解決什麼問題”。

這裡有一個常用句式——我們該(如何),為(誰),做點(什麼),好解決(什麼問題)。例如,我們該如何為會員消除他們在文化和技術上的差距,好促進大家的交流。

再比如,美國“天賦教育”(相當於我們的尖子班)有一道經典的領導力訓練題:假設在2097 年,你和你的宇宙飛船機組成員正執行一次百年宇宙飛行的使命。著陸時卻遇到了問題——你們降落在錯誤的著陸點上。在測量設備全毀的情況下, 你將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

套用以上常用句式,問題就從“我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聚焦成了“我如何收集儘可能多的資料,儘快確定地理位置,聯繫救援”。

設計思維:把學習帶進現實

學會提出更多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法

上面兩步“同理心——定義”是發現問題, 從“頭腦風暴”開始,孩子進入解決問題階段。

“頭腦風暴”,要求孩子儘可能多地寫下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創意點子,不拒絕任何瘋狂的想法。這可不是讓孩子坐在那裡苦思冥想。那麼, 如何打破慣有思維的侷限呢?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見的練習。

方法 1:黃金 60 秒

給自己60秒,寫下你想到的所有可能。“頭腦風暴”經常會設置一個很短的時間,給人們緊迫感。比如,在30分鐘內想出100個方法,解決他們鎖定的對象正在面臨的問題。頭腦風暴後,還要快速篩選創意,幾十個創意經過小組討論和篩選,只留下了1~2個,成為設計方案的核心。

方法 2:自由聯想

“樹狀圖”特別適合用來收集發散的想法,比如,設置中心詞為“月圓”,你能想到什麼呢?聯想出來的內容就可用發散狀的形式寫在旁邊。

方法 3:強制類比

和“自由聯想”不同,“強制類比”選中的事物往往相互之間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 但越是天差地別,擺到一起還一定要找出相同點時,結果越是有趣。思維導圖中的“雙重氣泡圖”就很適合用來做這類梳理。強制類比能給我們很多靈感,比如鋸子借鑑了茅草邊的鋸齒,雨傘借鑑了香菇的形狀。

把腦子裡的想法“拿”出來試錯最後兩個步驟 ——“原型製作”和“測試”,經常是結伴出現的。

所謂“原型製作”,就是動手把腦子中的想法制作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模型。不用拘泥於某種特定的工具,只要孩子喜歡,樂高、橡皮泥、流行遊戲等都可以。

歐美學校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和能力,這不僅幫助孩子檢驗自己構想的方案是不是具有真實的可操作性,更能幫助孩子打破“完美主義”,在實踐中找到優化解決方案的新思路,而不是紙上談兵。

它的目的是做“測試”,看看對方的問題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解決。這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斷試錯的過程,也在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抗挫折能力。

收穫創造力,更收穫創造力自信

以上五個步驟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緊密循環,下面這六名初中生,就運用這樣的設計思維,在六天五晚的時間中改造了ATM(自動取款機)。

同理心:收集需求

他們首先請教了銀行行長,瞭解“客戶怎麼使用ATM”“他們最經常投訴的問題是什麼”“ATM 盜竊最經常發生在哪個國家”這類專業問題。再到ATM生產基地實地考察,詢問專業設計師:“互聯網金融這麼發達,支付寶早就代替了銀行,對ATM業務會有影響嗎?”然後走上街頭,採訪剛使用完ATM的路人。

定義:找準問題

根據上一階段收集來的需求,他們列表區分“我們認為他們需要的”和“他們實際需要的”, 然後再篩選出這些具體的核心問題。

頭腦風暴:發現解決方案

對孩子來說,用創意寫滿一頁紙其實不難。但有時創意沒了極限,他們就請設計師給自己“潑冷水”,再次反思——“這些是你們喜歡的功能, 還是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

設計思維:把學習帶進現實

原型製作:把想法從腦子裡“拿”出來

他們拿出材料和工具,按照討論出來的方案動手製作,完成腦海中的ATM模型。

公開展示:收集優化建議

最後,六人小組帶著自己做好的模型走上演講臺,向坐在臺下的ATM設計師、銀行高管演示自己的方案:他們的ATM穿了一層自動感應的光電玻璃,人操作的時候,透明玻璃變為磨砂玻璃,保護隱私;玻璃外牆還可以賣廣告位,不僅讓排隊的人不無聊,還能為銀行帶來二次收入……

這六個學生原本連銀行卡都沒怎麼用過,更不用說了解ATM了,但最後他們卻通過設計思維流程,非常有同理心地提出了改造ATM的方案,讓ATM製造業上市公司首席設計師和銀行高管都為其點贊。

正如紐約時報撰稿人Daniel Pink所說,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的理性思考族群,但現在,它將屬於一些有高的感性能力的人——他們富有創造力、具有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講述故事的動情表達能力。

本文章資源均通過網絡等合法渠道獲取,該資料僅作為學習交流,其版權歸出版社或者原作者所有,不對所涉及的版權問題負責。如原作者認為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即刪除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