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個疑問,劉邦成為皇帝就算了,為什麼他鄉下的朋友都能成為頂級人才?

書麟


劉邦曾經一度被視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皇帝,直到朱元璋開創了明朝,這才打破了這個“唯一”。

不過,劉邦在起兵之前的社會地位可比朱元璋好太多了,他好歹是一個泗水亭長,放到現在也是一個鄉鎮幹部,可是朱元璋卻是一個一度只能沿路乞討為生的乞丐。

劉邦在泗水亭可是出了名的潑皮無賴,好吃懶做,“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好色還賒賬不給錢,只是在他成功之後,他曾經的汙點才被美化成了胸有凌雲壯志而不拘小節,甚至連他賒賬的店鋪竟然也一個個免了他的賬單,為什麼呢?

老闆們說了,高皇帝喝醉了之後,我們總覺得他身上透著神秘的氣息。

看看,幾個鄉下的店鋪老闆在劉邦取得成功之後都被誇成了能夠識人的“伯樂”,成了能掐會算的神人,更何況一路陪著劉邦打江山的鄉下朋友?

可是,劉邦在泗水亭結識,後來又幫他老劉家打下江山的朋友們,真的都成為了所謂的“頂級人才”?

劉邦曾經說過一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從劉邦對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的評價來看,他也認為這三個人是自己能夠取得天下的三大功臣,也可以說是他手底下最頂級的三個人才。

這三個人之中,實際上只有蕭何一人能夠算得上是劉邦的“鄉下朋友”,那麼蕭何算不算得上是一個頂級人才?

蕭何雖然被定為“首功”,可實際上真要說到功勞的話,他不一定比得過張良,他的能力業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不論是政治或者是謀略,他也不如張良。他之所以能夠推為首功,除了他在劉邦打江山的過程中,能夠在後方為前線的劉邦在經濟上提供“穩定輸出”之外,說白了便是因為他是擁戴劉邦起兵的最重要的兩個發起人之一。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時勢造英雄”,站在時代的風口之上,即便是一頭豬也能飛起來,更何況是一個具有一定學習能力、又肯努力學的蕭何?

所以,在我看來蕭何只能算是一流人才,和所謂的“頂級人才”尚有所差距。

除了蕭何之外,還能算得上是劉邦“鄉下朋友”的還有曹參、盧綰和樊噲,再廣義一點的話,也可以算上週勃和灌嬰。

不過,劉邦起事之前,和“吹鼓手”周勃以及絲織品小販灌嬰並不熟,說是朋友未免顯得有點勉強,更何況周勃和灌嬰也算不上頂級人才,周勃倒可以勉強稱為一流人才,但是和蕭何一比,顯然又有一定的差距。

曹參也是擁戴劉邦當起兵的領頭人的兩個發起人之一,所以地位頗為尊崇,但是,他在政治上的能力顯然不如蕭何,否則也不會有“蕭規曹隨”的說法。他雖然號稱“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但是他的軍事水平顯然和韓信仍然有一定的距離。

盧綰是劉邦的發小,可是能力平平,他之所以能夠得到劉邦的信任和重用,可以說幾乎是憑著自己和劉邦之間深厚的友情。所以,盧綰此人別說是頂級人才,能算個二三流人才已經不錯了。

樊噲在追隨劉邦反秦之前,只是一個屠狗賣狗肉的,劉邦就好他的狗肉,所以兩人之間的交情也很好,除了盧綰之外,劉邦和樊噲的感情最好。

當然,樊噲也是劉邦這幾個“鄉下朋友”之中最鐵桿的支持者和追隨者,在“鴻門宴”上扛著一條生豬腿狂吃的模樣確實嚇住了不少人,如果當時沒有樊噲突然闖入鴻門宴,也許劉邦已經一命嗚呼了。

樊噲之於劉邦,在乎一個“純”字和一個“忠”字,他是一個純臣,也是一個忠臣,所以深得劉邦的信任。

正是因為這份信任,在劉邦病重不見群臣之時,在群臣不知所措的時候,樊噲才敢直接闖進劉邦的寢宮去見劉邦。

只不過,若說軍事能力,樊噲是勇多於謀,所以不及曹參,更不及淮陰侯韓信;若說政治能力,他後來雖然被升為左丞相,但卻憑的是軍功,在政治上也沒什麼建樹,所以政治能力確實不高。

所以,樊噲自然也算不上所謂的“頂級人才”。

劉邦身邊的“頂級人才”應該說只有兩個,一個頂級的政治人才和智囊,即張良;一個則是頂級的軍事人才,即韓信。

當然了,蕭何、曹參、樊噲這幾個劉邦的“鄉下朋友”雖然算不上頂級人才,但是站在時代風口上的他們,也在不斷地學習當中,成為了各自領域中頗為拔尖的人才。

這幾個人也確實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對於他們是人才這一點,毋庸置疑。


史不知味


說實在的,劉邦手下這幫人能力真的有多頂級麼?真的不是。重點在於這批時代的弄潮兒剛好碰到了時代的節點,又遇到了劉邦這樣一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頭領。



劉邦的手下

劉邦手下出身最好的是張良,韓國國相之子。

蕭何、曹參是沛縣的地方小吏,還算不得官。

叔孫通厲害點,是秦朝的待詔博士。

張倉也不錯,做過御史,不過犯錯誤了跑了。

樊噲,劉邦的妹夫,賣狗肉的屠夫,弄到現在不定挨多少愛狗人士的罵呢。

周勃,音樂愛好者,吹鼓手。

韓信最慘,不但差點餓死,還要忍受胯下之辱。



還有題主說的,劉邦的其他那些同鄉,最後在功臣榜上排名前列的,更是沒有什麼牛人。

怎麼後來這幫人都成了牛人了?說他們都是最頂級人才,水一白是不太相信的。

可問題是,他們成功了,把那些所謂的貴族都幹掉了。為什麼呢?

上升的階梯

跟著項羽混,沒有點家世背景,你不管怎麼做,除非救了項羽的命,不然是沒可能擠進權力中樞的。不僅僅是項羽不信任你,身為貴族體系培養出來的,根本就不會選擇你。這不能怪項羽的性格,是多年貴族的傳承,教育的培養。

跟著劉邦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什麼上層人士,所以只要你能對他有益,他都會用。婁敬就是一個小兵,說求見就求見了,說遷都馬上就得到了劉邦的重視。這都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



劉邦有兩個最大的優點,一個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一個就是又讓人覺得他念舊,又不會讓新人覺得不受重視。最後排功臣榜的時候,漢初三傑蕭何第一,可韓信和張良的名次可是相當低的,因為前面要留給那些更早跟劉邦打天下的。可是分封的時候可就不一樣了,韓信自己要的王就不說了,張良可是可以在齊國隨便選三萬戶,這比蕭何的分封還要大。只不過張良最後選擇了留縣罷了。

不是頂級人才的明證

說劉邦同鄉這幫人不是頂級人才的明證有兩個。

第一,劉邦這幫人跟項羽沒少打仗,打贏了幾次?充分提現了武將和統帥的問題。

第二,漢承秦制的說法可不是空穴來風,要不是當初進咸陽,蕭何把秦朝管理國家的各種資料都帶走了,真的很難想象這些人怎麼來管理國家。最後,法律,官制等等完全照搬的秦朝的東西。蕭何政治才能真的那麼突出,改良幅度會那麼小?真正有能力對秦國的東西進行改良的,還是叔孫通、張倉這些後來者。



時也命也運也,不一定非要頂級人才才能做到最好,也不一定都是頂級人才就能成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遠比侷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更重要。


水一白聊歷史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一個說法: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本來和劉邦一樣,都是一些不學無術之人。平常都在天上打架鬥毆,混天過日。可是後來,他們都成了頂級人才,成了漢朝建國的開國元勳。這一件事算得上是奇蹟,讓人非常不理解。

不過,我想說的是,這可能是一個誤會。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們,他們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才幹。我們很可能是誇大他們的能力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蕭何劇照)

首先,曹參和蕭何是不算的。為什麼說他們不算呢?曹參和蕭何那時候是縣裡的官員,他們只不過和劉邦認識,其實並不近。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證明。當年呂太公喬遷之喜,縣令為他慶祝,劉邦去參加縣令的宴會。蕭何讓隨禮一千以上的坐堂上,其餘的坐當下。劉邦隨口說了一句“賀一萬”。呂太公大為驚異,讓劉邦到堂上來。但是蕭何提醒呂太公,劉邦是說著玩的,他根本就沒錢。加入蕭何與劉邦關係好,他絕對不會揭穿劉邦。

還有一件事。當劉邦帶著隊伍回到沛縣,殺掉縣令以後,大家推舉起義的承頭人,曹參和蕭何都推薦劉邦。他們為什麼要推薦劉邦?就是害怕失敗後,被朝廷收拾。由此可見,曹參和蕭何,是把劉邦當冤大頭了。

曹參和蕭何不是劉邦的狐朋狗友,而這兩個人恰恰是有很高才乾的。建國後,劉邦在評定功勞的時候,大家都說曹參所立的功勞最大,而劉邦認為蕭何所立的功勞最大。由此可見,立功勞最大的,就是蕭何與曹參。

真正算劉邦的狐朋狗友的,是周勃、樊噲、盧綰、灌嬰、夏侯嬰這幾個人。而恰恰是這幾個人,他們的實力非常有限。為什麼說他們的能力很有限呢?

(劉邦劇照)

當年劉邦想選個大將,用以穩定軍心。周勃、灌嬰等人,都覺得劉邦可能選自己,其實劉邦壓根就沒有考慮過他們。劉邦為什麼不考慮他們?因為劉邦知道,他們的水平有限。劉邦最後選的大將是韓信。

實踐證明,劉邦的這些狐朋狗友們打仗,確實不行。

當時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軍隊有兩個體系:一是韓信帶的軍隊,二是劉邦和他的狐朋狗友們帶領的軍隊。這兩個體系,韓信的軍隊總是打勝仗,而劉邦的軍隊卻總是打敗仗,多次被項羽攆得東躲西藏。就就是劉邦的狐朋狗友們打仗能力不強的表現。

劉邦建國以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嗎?除了在軍隊裡面擔任一些職務以外,其實都沒什麼事兒做,因為他們實在也做不成什麼事兒。

(樊噲劇照)

下面,我們再把這幾個人分開,一個一個地來說。

其一,周勃。周勃曾經擔任過漢文帝的宰相。但漢文帝瞧不上他,問他的話,他一問三不知,又不懂得應對。最終,漢文帝把他的宰相職務給撤了。這說明他的行政能力相當有限。

其二,樊噲。樊噲除了打仗,他在歷史上,唯一讓人記得住的,就是他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還有,劉邦在咸陽的後宮中捨不得出來,樊噲衝進去,對他進行苦口婆心的勸說。不過,樊噲不但打仗不行,政治上也不清醒,還差點被劉邦給殺掉。

其三,盧綰。盧綰可以說是劉邦最好的哥們兒,而且是劉邦唯一封為王的哥們兒。當燕王臧荼被劉邦殺掉後,劉邦就讓盧綰擔任燕王。但是,盧綰擔任燕王以後,目光極為短淺,政治上極為糊塗。他是劉邦最好的鐵哥們兒,居然對劉邦一點兒都不瞭解。劉邦封他為王,他卻和其他反叛的諸侯們眉來眼去,以至於差點兒被劉邦給殺掉了。這也看出,盧綰這個人,不僅僅是政治嗅覺不敏感,簡直就是一個糊塗蛋。

其四,灌嬰。灌嬰唯一的歷史功績,就是當呂祿、呂產把兵權交給他後,他反戈一擊。在誅殺諸呂中,立下了大功。不過,這也並不表示灌嬰有多厲害。因為這個計謀是陳平早就想好,吩咐他去做的。

其五,夏侯嬰。夏侯嬰是劉邦的車伕,也僅僅劉邦的一個車伕而已。

這幾個人,雖然都封了侯,但江山不是他們打下來的,在建設國家中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所以,說劉邦的狐朋狗友們都是“頂級人才”,確實是有些誇大其詞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一個人能創下多大的功業,要看時勢、命數、運氣、能力四者是否相濟。



第一,時勢

秦末的大變局給了劉邦團隊機遇,讓他們能走出沛縣那個小圈子,去更大的廣闊空間施展自己的才華。

這一點不需要多久解釋。劉邦在沛縣起兵的時候已經快五十歲了,蕭何、曹參、周勃這些人的年紀與劉邦相當,在當時也都是油膩中年大叔。如果沒有秦末大變局的時勢,劉邦肯定是繼續在泗水當亭長,蕭何肯定是繼續在沛縣當縣長助理,曹參肯定也是在監獄管犯人,周勃繼續當他的吹鼓手,樊噲繼續殺他的豬,夏侯嬰繼續當他的司機。他們不會有任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所以說,劉邦團隊的人能成為頂級人才,他們首先就得感謝時勢成就了他們。


第二,命數

劉邦身邊的老鄉、好友能夠出生在劉邦這個猛人鄉里,並與劉邦結識,就具備了他們能成功的“命數”。

不要小瞧了這一點。中國有句古話,叫“命中遇貴人”。這個“貴人”並不一定是給你提供直接幫助或這建議指導的人,而是能給你帶來某種契機,能改變了你一生的軌跡的人。

所謂“命數”也一樣。“命數”並非是指命中註定就會如何,而是說,命中會有某種契機幫助某人去向哪個方向發展。

舉幾個例子說。韓信厲害吧?可他在項羽那邊就是個執戟的衛兵。項羽不用他,就算他再有才華也是白搭。如果他不是碰到了夏侯嬰,經夏侯嬰推薦給蕭何,再由蕭何極力推薦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劉邦,直接給封他個大將軍,他哪有機會施展自己的絕世軍事才能?(這也是韓信為什麼對劉邦忠心耿耿的原因之一)

還有陳平,他讀書過,有才,但是碰不到好的平臺,他的一身才華也是白搭。項羽是怎麼用他的?劉邦又是怎麼用他的?陳平投奔到劉邦賬下,劉邦問以前當什麼官?陳平說都尉,劉邦直接就封他當都尉。軍中的很多人對此都不服,但劉邦就力挺他,堅持認為他是可以的。

同理,蕭何、張良也一樣。如果蕭何不是跟著劉邦,張良繼續跟著韓王,他倆大概率都會淪為時代的“炮灰”。

我再舉幾個反例。項羽身邊沒人才嗎?應該是有大把人才的。可惜項羽不會用人,結果一個都不出名。

陳勝身邊沒人才嗎?多了去了!周市、鄧宗、武臣、宋留、葛嬰(諸葛亮祖先)都不是無能之輩,可陳勝就是見不得別人稱王,葛嬰扶持楚國後裔為王就被他所殺了,武臣稱王也讓他不滿。相比之下,看看人家劉邦的氣魄,彭越、韓信想封王,他不滿,但強忍著不滿也給封了王。跟著劉邦,他能給人最大程度的施展空間。而跟著陳勝,就是白搭啊。像陳勝這種人,就算塞給他韓信、張良、陳平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說,其實不是沛縣那群后來很厲害的人是劉邦的老鄉,才成就了劉邦帝業,而是沛縣那一群老鄉和有野心、有能力的劉邦是老鄉,才成為了“後來很厲害” 的人。

如果他們的主公不是劉邦,而是項羽、陳勝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豎子,他們大概率不會成為當世之豪傑。

第三,運氣

一個人想要建立功業,運氣是不能缺的。西漢那群開國功臣百戰不死,能熬到最後,這就是他們的“運氣”。

其實這一點也很重要。劉邦斬白蛇起義,在沛縣鬧革命時,跟著他的將士有幾千人,其中樊噲、周勃、雍齒、蕭何、曹參、周昌這些人都在其中。看著這份起義名單,你可能會覺得劉邦的運氣真好,居然開局聚攏了這麼多的人才為他效力。

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除了這些“後來很厲害”的人之外,幾千人中的絕大多數人後來怎麼樣了?

也許有比韓信更具天賦的年輕人運氣差,在第一場戰鬥的第一陣箭雨中就死掉了。而死掉的人是不會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

所以說,運氣不好的人就沒資格談成功,這類人註定是成功人士的陪襯,他們屬於“有命無運”的一類人。

第四,能力

前面說的那麼多,不是否認西漢開國功臣的能力。實際上,我也是認為那群開國功臣都是有能力的人。畢竟沒能力的人,比如像趙括、馬謖那種槓精,即便你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他也把握不住機會。



總的來說,一個人能在時代大潮中活下來並建立功業,他首先要有命數,必須要跟對一個正確的領導者(跟對人,起點高),其次要有運氣,別當炮灰。最後,只有被篩子篩選下來的倖存者才有資格談能力。

就拿劉邦團隊來說。他們生在了亂世,這是他們的時勢;他們跟了劉邦,而不是陳勝那種見不得別人比他好的小人,這是他們的命數;而他們在創業初期沒被亂箭射死,沒被亂刀亂槍砍死,這是他們的運氣;當團隊規模如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們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上人時,他們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最後,用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一句話做個結尾:“個人之間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遠沒有我們所設想的那麼大;這些十分不同的、看來是使從事各種職業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區別的才賦,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

我覺得這句話就可以解釋劉邦團隊(包括後來的劉秀團隊,曹操團隊,李世民團隊,朱元璋團隊)人才為什麼會扎堆的原因了。


Mer86


劉邦能得天下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劉邦團隊有三個當時的絕頂人才,就是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雖然說樊噲、曹參、陳平、衛綰這些人稍微差了一點,但用好了張蕭韓三人劉邦就可以問鼎天下。這三人的專長大家其實都知道,張良是參謀,蕭何是組織後勤,韓信是領兵。當時天下唯有項羽在領兵上強出韓信一線,范增能在參謀上與張良看齊,但項羽缺少一個蕭何這樣幫他穩定後方的組織後勤人才。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家大型公司,張良是公司的上市顧問,韓信是公司的業務總監,蕭何就是行政人事總監,同時還管著財務。一家公司,在這三個部門有當世頂尖人才,還怕會做不好?

第二,劉邦團隊的最終目標順應了歷史潮流。劉邦和項羽的初期目標是一樣的,就是推翻暴秦,這個目標他們只用了三四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而完成初期目標後,項羽要恢復周朝時期的分封制,劉邦團隊的目標則是秦的中央集權。兩種體制會決定整個中國歷史幾千年的走向,但事實證明,中央集權才是正確的方向。西漢建國後在宗室內的小分封都引發了七國之亂,如若繼續項羽的大分封,天下不知道還要亂多久。

第三,劉邦的個人因素。事實證明劉邦是個能與兄弟們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的主,但這種品質也恰好就是開國帝王的必備品質。共患難使得在打天下時能凝聚人心,不能共富貴則保證了坐天下時民心安穩。歷史有很多證明,隋唐靠世家大族立國,但他們卻推出了毀滅世家大族的科舉制;宋靠軍人集團立國,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終宋兩朝都以文制武;朱元璋更不用講,開國功臣基本上全都死在他前頭;即便是大清朝,以滿人為基礎立國,但入關後還是要承明制用漢人,才能有二百多年天下。

以上三點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疑議,歡迎評論。


一筐情書


一個無賴帶著狐朋狗友統一了天下

他就是劉邦 秦末沛縣的一個小隸,一個亭長當皇帝也就算了,人家有機遇有膽量 最主要還有臉皮,那問題是他的身邊的人出身都不高,真的有能力還是上天賦予的超能力,

劉邦身邊人才匯聚,但為他打天下的都是誰呢,最強組合,蕭何 張良 韓信 眾所周知人才 ,還有比如,曹參 夏侯嬰 周勃 盧綰 樊噲 ,曹參,友邦好友監獄長手下囚徒過百,也是手遮一片天,不服就打你,所以說這個人是有野性的,那後來就怎麼當丞相了呢,是無人可用還是真有能力,原因是用他最合適,因為他沒有野心,不折騰會好好輔佐漢惠帝,劉邦煞費苦心,殺了很多人 ,不會再選一個能力強的人長管國家命脈了 ,因為他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曹參,也很聰明,心說你們都先走了,剩下一個呂后好好哄哄我也就能安想晚年了 ,我在努力也打不到蕭何的成就和威望,還不如簡簡單單無為而治,我就啥也不干我不還是丞相嗎 ,雖然是這樣但曹參為東漢創造的價值也是非常巨大的,他帶來了和平,為戰後爭取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曹參等人雖然出身都不高,最重要的是他們跟對了人,中國第一個草根皇帝劉邦 ,毛主席評價他,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一個皇帝,三年滅秦,子嬰像他投降,四年滅楚,霸王烏江自刎,共7年華夏一統,劉邦雖出身布衣,但是會用人心胸開闊,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實中也是一樣,突然間一個老闆發財啦,那他身邊的人也人五人六的,也有氣勢了,來源於成功帶來的自信,最後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是,你不行的時候,你做的再好別人都不會看你一眼,甚至會取笑你,但你如果成功了,不是為了別人高看,只是正面自己你們看錯人了,我比你們想象的要好,你和我不是一個等級的,





可樂拉菲


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向適應的圈子,彼此思想接近,有共同最求,且都能聊的來的,所以,要想交什麼樣的朋友,首先自己要有那個素質,要有那個氣場,有了素質和氣場,自然會感召你希望的朋友圈!

其次,這當中還有前世因緣的道理,前世這一幫人心願未了,這一世再次相遇,義氣盎然,相為互手,共夙前願!



澤仁德喜


我對歷史不太瞭解,只是說說自己看法。

劉邦能當皇帝,有這幾方面原因。

1.亂世。英雄不問出處,大環境越差,越不守規矩的人越容易出業績。

2.智商。劉邦雖然很無賴,但不得不承認他智商一直在線。不管他耍流氓、不恥下問還是韜光養晦,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3.運氣。劉邦的運氣是真好,身邊跟了一幫子信任他的人。

當然,題主問的是他身邊的人為什麼都

成為頂級人才?

頂級人才除了韓信、張良、蕭何,他身邊的人才能真一般。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自古中國就是這樣,每一代帝王上位後都會剷除異己,重新重任自己的親信,培養屬於自己的力量。而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接觸的圈子的提升而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浪跡在這種高層次的圈子中,耳濡目染會慢慢變得高深起來。從何提現一個人的能力呢?做事唄。圈子給了一個人強大的人脈關係,辦起事來自然簡單,身邊全是出謀劃策的能人異士。工商、衛生、反貪、稅務等機關都有人,辦起事來自然簡單。這樣就感覺這個人能力好強,人才啊!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朝中有人好辦事,用現在話說就是“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老爸”。哈哈哈

抱歉了,文化功底太差。隨便聊聊自己看法,見諒


偽文學迷


郭子曾經曰過:三分天賦,六分努力,外加一分貴人扶持,剩下百分之九十全看臉(運氣)!


首先肯定要有點兒運氣。

葛嬰從一開始就展露出了出色的能力,可以偏偏就被陳勝給殺了。如此走黴運,那就一切免談了!

其次多少要有點兒能耐和天賦。

要是給你兩個人都帶不了,就算劉邦想照顧一下,恐怕成為不了什麼人才吧!

蕭何和曹參不用細說,原來就是秦朝的官吏。所以他倆兒從初始就具備一定的能力。

張良是世家子弟,又有高人指點。從刺殺秦始皇開始,一步步地磨練出來。


陳平從小就讀過書,在鄉里分肉的時候已經展現出了才華。從魏王咎到項羽,再到劉邦那裡,能力也是一步步地提升。

樊噲是殺狗出身,周勃是吹喪出身。不要小看這些市井之徒,他們那行也是很磨鍊一個人的能力的。

夏侯嬰在沛縣掌管馬車,後來又擔任了縣吏,沒事就經常去找劉邦。盧綰是劉邦的朋友,經常跟著劉邦一起出入。他們二人長期的耳燻目染,也能從劉邦那裡學到點兒一二。

遭受挎下之辱的韓信,投奔到劉邦那裡時,已經跟隨項梁、項羽打了不知道多少場仗了。


其三他們都是聚集在劉邦這個貴人麾下,從易到難逐步地成長起來。

陳勝起義之後,周文打到了趙高的家門口,直接把秦朝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身上。

劉邦先是從沛縣開始,然後擴展到沛縣周邊。當戰事不太有利的時候,劉邦就投到了項梁那裡。

可以說他們先是從簡單的戰事開始,一步步過渡到複雜激烈的戰事。

這些人都不是天生的人才,而是一步步地成長起來的。


即使是韓信這樣的人,劉邦也沒有一下子就讓韓信擔當大任,而是有意識地進行培養。

劉邦擊敗三秦之後,讓張耳、曹參等人協同韓信,一舉拿下了魏、代地區。等到韓信開始背水一戰的時候,韓信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劉邦的成功是團隊的成功,不僅僅包括劉邦本人,還包括劉邦手下形形色色的人才。劉邦的這個團隊不僅僅是秦末最歷害的團隊,放在中國整個五千年曆史上,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團隊。

一個歷害的團隊,一定包括一個領導、數位骨幹,一大群各種各樣的人組成。領導主導整個團隊的戰略方針和做決定,劉邦團隊的領導當然是劉邦。



骨幹管理團隊的主要幾個方面,能夠獨擋一面,並且工作毫無重複,劉邦團隊的骨幹就是蕭何、張良與韓信,蕭何管後勤,足兵足糧,安撫百姓;張良管戰略,運籌帷幄,出謀劃策;韓信管軍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只要戰略正確,領導用人無誤,這個團隊基本上就是成功的團隊,而剩下的形形色色的人,已經不是太重要了,只要能跟上團隊的發展,就能跟著一起發展,如果不能跟上團隊的發展,就會很自然的被淘汰出團隊。



劉邦作為團隊的最高領導,只要牢牢抓住他手下的三個團隊骨幹,然後其他剩下的人,只要服從命令,作戰勇猛,基本上就會跟著一起成長。

我們來看一下劉邦手下究竟有哪些非常一般的人,最後都成為了人才呢?

先說劉邦的三個骨幹,蕭何、張良、韓信也不是一出生就是人才,就能獨擋一面,同樣是經過各種努力,經過種磨難,最終成為獨擋一面的人才,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劉邦給了一個平臺,讓人才盡情發揮,最終成為人才。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說蕭何、張良、韓信是千里馬,那劉邦就是伯樂,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沒人認識,蕭何、張良、韓信的成功是劉邦充分的信任+放權+給平臺造就的。

蕭何是沛縣的縣吏,主管文書之類的工作,連個官都不是,但是跟著劉邦造反後,劉邦將所有的後勤事務都一股腦的交給蕭何,蕭何在這種不斷的工作鍛鍊中,不斷的提高了自已的水平,什麼東西最能鍛鍊人?就是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犯錯,又不斷的改正,最終逼得蕭何成為後勤領域的專家。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由於曾經學習過《太公兵法》,對於謀略及兵法非常精通,但是兵法非常枯燥無味,張良跟很多人講兵法,沒幾個人能聽懂,但劉邦一聽就懂了,然後就覺同得張良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才,就起用張良為自已出謀劃策。

劉邦不僅讓張良出謀劃策,而且多次採納張良的謀略,這很重要,非常重要,你不採納謀略,時間長了就沒人出了,張良一次次的出謀劃策中,大多都成功了,而正是劉邦給了張良一個展示計謀的平臺,所以張良的計謀越來成熟、越來越歷害,最終成為一代謀聖。



韓信出身低微,在項羽軍中不受重用,才跑到劉邦這裡來,劉邦起初也沒有重用,後在蕭何的大力舉薦下,劉邦就敢封韓信為大將軍,並重用他為軍事統帥。並且從彭城之戰後,就敢起用韓信單獨帶兵,另外開拓戰場。

劉邦的放權和給予平臺非常重要,有多少天才被扼殺在沒有遇到伯樂的環境中,看看吳起,鬱郁不得志,到處投靠,如果有劉邦收留吳起,吳起比韓信歷害數倍,沒有劉邦的放權和平臺, 韓信就是基層的一個小軍官,史書上都不會留名,更別說建立功勳,成為兵仙!



曹參,是沛縣管理監獄的小吏,可能是監獄長,曹參同時是西漢開國軍功最多的將軍,為什麼?很簡單,曹參肯努力,又跟對了人,曹參從楚漢戰爭開始就一直跟著韓信打野,韓信又戰無不勝,有正確的謀略,曹參不就是跟著撿功勞。曹參不用很歷害,只要服從+努力就行,不成功便淘汰。



周勃出身窮苦,是劉邦的同鄉,早年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同時還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標準的底層人物,自從跟著劉邦打天下後,一步一步成為將軍,最後被封為絳武侯,即使是被封侯,周勃照樣是一個大老粗,為什麼周勃會成功?因為他選對人,走了正確的路,周勃無需很歷害,只要能服從劉邦團隊的命令,再加上自已努力殺敵,就成功了,大多數時候選擇真比努力重要。



樊噲既是劉邦的同鄉又是劉邦的妹夫,早年就是一個殺狗的屠戶,樊噲自從跟隨劉邦造反後,一路進步,並不是樊噲的能力有多強,是因為劉邦這個團隊的決策很正確,再加上樊噲作戰勇猛,又不怕死,只要不掉隊,一般都能跟著團隊一起成長,到最後,樊噲成長為舞陽武侯。



夏侯嬰是劉邦的同鄉,又是沛縣官府負責養馬駕車的車伕,車技非常不錯,自從跟隨劉邦後,夏侯嬰就成為劉邦的御用車伕,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也是劉邦的一大才能,夏侯嬰就是如此,他只需要做他擅長的事,然後就能跟著劉邦一路進步,最後被封為汝陰侯,夏侯嬰無需很歷害,他只要精於駕車就行,但韓信能被劉邦重用,也有夏侯嬰的一份功勞。



灌嬰是河南商丘人,早年以販賣絲織品為營生,投靠劉邦後,因為作戰勇猛,又懂一些騎射,被劉邦任命為騎兵部隊主將,由秦國的兩個騎兵降將輔佐,由於劉邦團隊的戰略正確,一直打勝仗,因此灌嬰也一直進步,只要能活下來,就是進步,而能活著的前提就是勝利,灌嬰能一步一步成長,就是因為選擇了正確的路,他無需很歷害。



如此多的人彙集到劉邦手下,最大的原因就是劉邦的個人魅力,會用人,能發現人才,能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能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劉邦簡直就是天生的領導者,中國歷史上的領導者,領導能力能超過的劉邦的,不會超過3個人。

正是因為劉邦建立了正確的團隊,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團隊成員各司其職,保證了團隊的成功,團隊一成功,團隊內中的所有人只要不死,都會跟著團隊一起成功的,而無需一般的團隊成員很歷害。



戰略正確了,才有成功的可能,選擇正確了,才有成功的希望,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重要,劉邦團隊內的社會底層人士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團隊的成功。

這其實就很像馬雲的阿里巴巴一樣,只有阿里巴巴這個團隊成功了,阿里巴巴內部的小人物就能成功,阿里巴巴成功後,就連曾經的前臺文員都是億萬富翁,所以只要能跟上團隊的發展,就一定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會被淘汰,有人會離開,但是留下來的都是成功者,而無論地位高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