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之真偽與清軍南下之初的屠殺性質討論


揚州十日之真偽與清軍南下之初的屠殺性質討論


從三百餘年前清國初建,清兵入關南下平定江南,一路走過留下一片屍山血海以來,經歷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救國乃至建立新中國,中國曆代上下乃至中外各路學者名宿對於清初北方滿清政府所犯下累累罪行的討論不絕於耳。部分國內外人士或持清初屠殺子虛烏有的論調,或秉承清初屠殺全系漢人內部傾軋所為的態度,力圖證明滿清政府高層決策人員聖明慈悲,下層將官軍士良善友愛,簡直系古代之紅軍,長夜之明燈,如此罪行,絕不可能由滿清政權犯下。筆者以為,前者所論可謂是錯誤百出大謬不然,由於太過虛妄,只要不是對三百年前的滿清貴族心嚮往之,普通人一望即可辨知真假,不值一哂;然而後者的論調雖然半真半假,卻偽裝較為巧妙,真假難辨,可謂是誤人深遠,遺毒無窮。在此鄙人嘗試以拙劣的文筆試論一二,以正視聽。

1、滿清政權揚州十日的罪行剖析

1.1揚州十日有無其事?有賴於我國改開以來重理輕文,上升空間不可限量的文史教育,呼嘯成群的老魔小丑藉著近年來網絡發展的東風,打著還原歷史公正評價滿清的旗號,群蠅薈萃,沆瀣一氣濁人耳目。其中最為低劣惡俗,穢德彰聞的一支,便是搖旗吶喊揚州十日全系漢人造假之徒。

時至今日,網絡已然興起普及十數年,十年前逍遙網絡馳騁江湖的謠言,至今依然有擁躉深信不疑,奉為圭臬。當年的謠言製造機們,大可以淚流滿面,仰天長嘯感慨一句“吾道不孤”了。

我們不得不感嘆,無論是人還是事物,有短處就必有長處。我國積年以來重理輕文,兼以應試教育,文史基礎雖然普遍不好,理工基礎卻大放異彩。而這些人的理工創造雖然堪稱平庸,文史發明卻有過人之能。

比如有人認為二百年來中華大地上從未現過《揚州十日記》,此書系近代革命黨從日本帶回,用以汙衊譏謗大清的明君聖王。顯然是發明了道光翰林徐鼒為隱藏革命黨這一史實,否則徐鼒怎麼可能將《揚州十日記》堂而皇之記錄在倒幕戰爭二十年前著成的《小腆紀年》之中。

倘若拋開歷史發明,在浩瀚如煙的史籍論述之中,認可揚州十日屬實的可謂是數不勝數。這其中有大清官員戴名世,有學子計六奇,有翰林徐鼒,有遺民黃宗羲、張岱,甚至還有文字獄的告發者查繼佐,有外國史學家司徒琳、費正清,有中國當代南明史宗師顧誠、錢海嶽。這麼多的學者巨匠,或捨生忘死秉筆直書,或遲疑猶豫之後的直言是非,或史筆如椽的浩然正氣,或是不厭其煩的重複考證,或是殫精竭慮的反覆確認,與殘暴的政權和橫行的學閥做鬥爭,不是為了讓宵小顛倒黑白,不是為了讓政治以論代史,是為了讓那無數的冤魂在歷史上留下點點些許的筆墨,為了守護有些人棄之如敝履的良知和是非。

1.2揚州十日發生的原因揚州十日另外一大爭論點,便是清軍是否由於損失慘重而進行報復性屠城。

稍顯聰明的論者無法否認揚州十日,便力圖證明揚州十日系清軍遭到慘重損失之後的“個人報復”行為,與黃海彼岸極力否認南京屠殺的外國親人英雄所見略同。

有些反對者被以往疏於考證的讀物誤導,誤以為揚州真的擊斃了大批的清兵,與人辯論時多糾結於古代報復性屠城是否普遍,往往便落了下風。然而若是將其論據釜底抽薪,應當發現所謂揚州屠城源於史可法的抵抗激烈之說根本不成立。

自高傑北伐反為許定國所害以來國事日益艱難,高傑部群龍無首,湖廣左良玉懾於逃亡李闖南下的潰軍不敢應戰,反而同室操戈順江東下,黃得功臨危受命抵抗叛逆,江北四鎮已去其二,其餘兩鎮又不堪用。多鐸大軍南下勢如破竹,沿途州府紛紛易幟,史可法一日三調,方寸盡亂。比至四月十八日清軍兵臨揚州城下時,心灰意冷的史可法認為明庭大勢已去,已然一派消極抵抗的作風。

史可法本人對於明庭可謂是忠貞不二,然而或許是懼怕大清的屠城長技,害怕自己殉國之後因為抵抗而為揚州百姓招致災厄,史可法對清軍的行動基本是聽之任之的狀態,同時也對揚州城內的投降派不聞不問,反而對主戰派行動予以干預掣肘。揚州城內原本四總兵,出城投降者有其三,唯有總兵(亦有記為都督者)劉肇基誓死不降。史可法不僅聽任守軍出降不做阻止,又有禮賢館士獻策掘開河水阻擋清兵,以及劉肇基建議出城迎擊立足未穩的清軍,諸將諫言砍伐揚州西門外可供敵人遮蔽的樹林,所有的建議全都被史可法否決。

四月二十四日夜間,清軍用紅衣大炮轟開城牆,步兵魚貫而入,一日之間揚州易手。一心尋死的史可法挑選了有樹林遮蔽最為危險的西門親自防守,在城破之後被多鐸殺害殉國。

可是儘管史可法沒有多做抵抗,揚州百姓的災厄還是到來了。或許是一路南下兵不血刃無城可屠少了一些刺激軍心的小玩應兒,或許是揚州太過富饒美麗,更可能是為了殺一儆百,“維揚可鑑”,滿清官兵們向手無寸鐵的人們亮出屠刀,殺了一個屍山血海,殺了一個滾滾人頭。淋漓的鮮血好似滂沱大雨,自上而下,染紅了屠夫們的紅頂子,浸潤進他們的每一寸肌膚血管,灌溉進鐵桿莊稼地裡,印入了倖存者們的腦海中。大清福恩浩蕩,不僅恩養當年揚州的官兵後代三百餘年,時至今日,綿延萬世的餘澤依然可以給心嚮往之者以精神上的慰藉,福臨泉下有知,不知是否後悔沒有給予多鐸皇父攝政王的殊榮以表彰他對大清的功績呢?(文/知乎作者林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