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路灯杆变身“空气质量监测站”,智慧灯杆越来越近了

近日,许多杭州市民路过环城北路、体育场路、东新路、江陵路等路段发现,路边部分灯杆的腰部套上了一个圆形“螺丝帽”,上方还有一个长20厘米左右的小管子。整个“螺丝帽”呈黑色,与路灯杆颜色融为一体,如果不驻足细看,很难发现路灯杆上的这一变化。

杭州路灯杆变身“空气质量监测站”,智慧灯杆越来越近了


这个“螺丝帽”的专业名称叫扬尘边界在线监测仪,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小型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站,是安装在道路、工地、卸料码头等施工区域和道路周边,专门用来采集和监测扬尘、噪音、风速和风向相关数据的仪器。

杭州路灯杆变身“空气质量监测站”,智慧灯杆越来越近了


近年来,我市通过关停燃煤火电机组、实施燃煤锅炉淘汰、清洁化改造和热电锅炉超低排放治理、淘汰黄标车等举措,推动了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虽然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但是受建筑施工大量增加、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和受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空气质量尚不尽人意,其中一块短板就是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如何发挥路灯杆分布均匀化优势,通过推进智慧灯杆建设来助力扬尘精细化管控,成为我市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为此,根据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的需求,市城管局照明中心加强保障支撑,结合推进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将空气质量监测纳入智慧灯杆重要组成功能,依托路灯杆加载安装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并发挥一体化供电、专业化管养等优势,全力服务保障100处扬尘在线监测站点建设。

杭州路灯杆变身“空气质量监测站”,智慧灯杆越来越近了


在前期工作对接中,市城管局主要负责人对发挥智慧灯杆作用、支持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审定方案。早期,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商根据其他城市的做法经验,提出了采用长方体设备舱挂载灯杆的技术方案,我市城管部门基于市容美观、色彩协调、空间合理利用的考虑,坚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提出技术方案完善意见,最终形成“螺丝帽”形状的设备舱技术方案,通过抱箍形式加载在杆体上,既满足监测功能需要,又兼顾了城市视觉美观,低识别度、去视觉化、高安全性成为该设备的显著特点。据悉,该项设计方案在国内属于首创。

为有效监测空气中扬尘情况,该监测设备悬挂在灯杆离地3米左右的位置,主要由扬尘测试仪、数据处理终端、无线传输终端、后备电池等构成,夜间路灯开启后采用市电,路灯关闭期间利用内置电池供电,其主要功能是测量道路空气环境中的颗粒物浓度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汇总,再通过无线通讯将监测数据发送至监控后台。该设备内径、外径、高度尺寸分别为165mm、370mm、300mm,电源采用为AV220V,功率20W,设备自重10KG左右,可在–10℃至50℃的环境下运行,监测的扬尘范围为0.001mg/m³至250mg/m³。

该监测系统作为我市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的应用场景之一,也是今年我市深化美丽中国样本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工作举措。经过市城管局照明中心统筹协调,在市路灯管理所、属地城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目前主城区和滨江区、钱塘新区范围内已基本完成100处路灯杆站点的建设安装,约有62%的设备上线,其余正在调试接入,后续正式投入运行后,将加强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和治理联动,针对发现的监测数据超标问题,第一时间启动响应,针对问题点位及周边区域采取针对性、精细化污染防治措施,不断提升空气环境质量,合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后,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还可以拓展视频抓拍、噪声监测、风速风向等其他实时监测功能。

杭州路灯杆变身“空气质量监测站”,智慧灯杆越来越近了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市城管局照明中心将在今年路灯杆综合利用二期项目中,加快研究和推进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建设,今后城市路灯杆除了具有基础照明功能外,还将实现5G基站、WIFI覆盖、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功能,成为“城市大脑”运行的重要神经网络,化身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的新型基础设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