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角色扮演”让孩子尝试体会他人的情绪



用“角色扮演”让孩子尝试体会他人的情绪


孩子会生气,我们也会。通常父母发火会吓到孩子,因为一切来得太突然,甚至孩子都不明白大人在气什么。我专门和孩子们讨论了这个话题:“当我们做错事情,我们希望大人怎么对我们?”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都说“我们希望爸爸妈妈好好说,不要发火”!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发火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因为你们的“私人逻辑”里,孩子做了一件你们认为“错误”的事情。然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指出,孩子的每一个错误后面都是有原因的,这是孩子“私人逻辑”的信念。总体来说有四种类型的信念: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


每一种类型的信念所引发的行为都会给对方(通常是大人或者老师)形成一种“感觉”,正是这种感觉导致了我们之后所采取的方式。如果每一次父母发火的原因孩子都无法正确理解,那孩子接下来的感受和行为会是什么呢?


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会觉得:只要我这么做爸爸妈妈就会来关心我,哪怕是骂我。

需要权力的孩子会觉得:既然我这么做你不喜欢,那我就换一种方式来,反正我需要你向我低头。

报复型的孩子会觉得:我现在还小,没有能力得到我想要的,等我长大了,我一定全部要回来。

自暴自弃的孩子会觉得:我做什么都无法让爸爸妈妈开心,我是个无能的人。


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小强,有一段时间在课堂里总会莫名大叫,他叫无所谓,关键会引发其他孩子也乱叫。作为一个正面管教的老师,我明白孩子需要的是关注——他没有恶意,只是他那么叫老师会把注意力放到他的身上。一开始,我和很多父母一样,选择了忽视(正面管教工具里的“无言的行动”)。然而,

当孩子和大人之间没有关于“无言的提醒”的约定时,这招并不管用。最后我采用了角色扮演让孩子停止了课堂里的无厘头乱叫。


我先说:“我发现你们很喜欢这个游戏啊!”

又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游戏!”

之后,趁小朋友不注意无厘头对着他们乱叫。小强在我冲他大叫完愣住了3秒,然后他回应了我一个叫声,但明显没有之前的响亮,也没有之前的长。同时,另一个孩子说了一句“太吵了,别叫了”!

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刚才你们大叫时我就是这种感觉,在我们上课时,你们喜欢这种感觉么”?


从这个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到角色扮演分为四步:

第一步:连接(认可行为/情绪)

第二步:角色扮演建议(吸引注意力)

第三步:演出孩子的不当行为

第四步:讨论(表明自己的感受,询问孩子的感受)


爸爸妈妈们,当我们因为孩子做错事情而发火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孩子背后的“信念”了么?我们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发火的真正原因么?在家里,抽空用角色扮演让孩子尝试体会他人的情绪,只有感受到才能意识到。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角色扮演必须在孩子和自己的情绪都已经恢复才能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