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品读-第11篇-败家老爷们与旺夫老娘们

汉纪九-十(公元前140-前125年)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知名度位于前列的皇帝之一,也是《沁园春-雪》里提到的五帝之一,后世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通鉴》用了整整6卷来记述武帝在位54年间的历史。

资治通鉴品读-第11篇-败家老爷们与旺夫老娘们

清陕西巡抚毕沅立的汉武帝茂陵碑

《品读》这一系列计划以3篇的篇幅回顾这一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时期,在这54年里: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有推恩一策弱诸侯的主父偃,有天人感应的董仲舒,有废帝风气开创者的权臣霍光,有《史记》执笔人司马迁,有贝加尔湖畔牧羊十九年的苏武,有开辟丝绸之路出使西域第一人张謇,还有带领五千步兵与匈奴八万骑兵一战到底的李陵(李广之孙),群星闪耀,如恒河沙数。那么,就开始吧。

主要事件与典故

  1. 儒学大家董仲舒出场
  2. 窦婴、田蚡之争
  3. 平定闽越
  4. 卫青以外戚身份出场
  5. 设伏马邑,标志汉朝开始主动打击匈奴
  6. 设朔方郡,建朔方城,用以防备匈奴
  7. 张謇出使西域

领衔主演:汉武帝、董仲舒、窦婴、田蚡、卫青、李广、司马相如、东方朔、公孙弘、主父偃、张謇

武帝执政初期这十五年间,其实并无太多大事儿发生,即使像“推恩令”这样为后世称道的阳谋,由于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示其效果,在这十五年间也并未掀起波澜。

值得一提的是马邑设伏,虽然最终匈奴并未中伏,但汉朝算是开了个主动打击匈奴的头儿,这才能有之后的封狼居胥。还有苏建修筑朔方城,这个小城虽然耗费巨大,但把汉朝的防御与进攻支点向前推进了很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有张謇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夹击匈奴,来去花了十三年时间(其中被匈奴抓住两回,扣押了十二年左右),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接下来说5个小故事。

败家老爷们 vs 旺夫老娘们

正史里很少写八卦、趣事,汉纪九里难得记录了一件,抄下来做开胃菜。

武帝等人(外出游猎)曾在夜间到达柏谷,去旅店投宿,向旅店的主人(败家老爷们)要酒,主人说:“没有酒,只有尿!”而且, 旅店的主人怀疑武帝一行人是强盗,召集了一些青年后生准备收拾他们。店主的妻子(旺夫老娘们)见到武帝的体态容貌,觉得不同寻常,就劝阻丈夫说:“来客不是普通人,而且他们已有准备,不能图谋收拾他们。”丈夫不听劝告,她就让丈夫喝酒,等他喝醉了之后把他捆起来,把召集来的青年后生都遣散了。然后,店主妻子就杀鸡做饭招待客人。第二天,武帝返回宫中,召见那位妇人,赏赐千金,任命她的丈夫做羽林郎。


有没有xx微服私访记的即视感?如果不是老娘们眼力劲好,有大智慧摆得平老公,恐怕第二天这家人得到的不是赏赐与官位,而是夷灭三族了。人生很多大的转折,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引发的,不可不慎。


李广难封

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名句很多,最为世人知晓的便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日或春日的午后,在太湖边经常也可见到如此的景色。

资治通鉴品读-第11篇-败家老爷们与旺夫老娘们

2017年春 摄于太湖东山

《滕王阁序》里还有一句,个人也很喜欢“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里的李广就是指飞将军李广了。

李广身经百战,胆识谋略过人,箭法超群,却一生未能封侯,最后落得个兵败自杀。关于他的死,后两篇再说,先来看看他的胆识与箭法。

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曾率领一百名骑士出行,遇到几千匈奴骑兵。匈奴人看见李广的小队伍,以为是汉军大部队派出的诱兵,都吃了一惊,占据高山摆开阵势。李广所率领的一百名骑兵都很害怕,想驰马逃跑回去,李广制止说:“我们离开大军数十里远,现在,如果就靠这一百骑兵的队伍逃跑,匈奴人追杀射击,我们马上就完了。现在我们留在这里,匈奴人必定把我们看成大军的诱敌队伍,一定不敢进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们说:“前进!”来到距离匈奴阵地约有二里的地方,停止下来,李广命令说:“都下马解下马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敌人估计我们会逃跑;我命令都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不逃跑,用这个办法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部队的想法。”于是匈奴骑兵便 真的不敢进攻。有一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军队,李广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奔向前去,射死了匈奴的白马将军,又返回来,到达他的百骑阵营中,解下马鞍,命令战士们放开战马,卧地休息。这时,正好是黄昏,匈奴骑兵一直对李广部队的行为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时分,匈奴军队仍然认为附近有埋伏的汉朝大军,想夜间袭击他们,便都领兵撤走了。到黎明时,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垒。


具有如此谋略与武力的人,为什么一生不能封侯呢?要知道,很多他带出来的人,跟随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最后都封侯了。《通鉴》里的一则故事与司马光的评价,也许给出了答案。

李广和程不识都以边境郡守的身份指挥军队,当时很有名气。李广指挥行军没有固定编制和行列阵势,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派设巡更士兵敲打着刁斗警卫营盘,军中指挥部的文书简单便捷;但是,也远远地派出监视敌军的侦察哨兵,军营未曾遭到袭击。程不识则整肃军事编制,讲究队列和布阵安营,夜间敲刁斗巡逻,军中官佐处理军队文书一直忙到天明,军队不能随意休息;然而也没有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很简单便捷,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它,就没有办法抵御;而李广的士兵也很自在,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拼力死战。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但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的谋略,汉军士兵也多数愿意跟随李广作战,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臣司马光启奏,《易经》说:“军队一出动就要有严格的军规,否则,不论胜败都是凶。”这是说统领大军而不用法纪来控驭,没有不凶的。李广统领军队,使人人自便。凭李广的奇才,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他的方法引为楷模来效法。为什么呢?谁要继续沿用这一方法却很难,更何况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说到普通人的本来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这样说来,指挥军队简单便捷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之一点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统领军队,也就是严格而已。如果这样的话,仿效程不识用兵,即便是打不了胜仗,还可以保证不失败;如果学习李广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啊!

李广之后几次作战失利,固然有运气成分,但相信也和他随性的带兵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体恤士卒,同甘共苦(修整时士卒不喝水,李广从来不先喝水),可以增加凝聚力,是他好的一面;但军队的行止没有规矩,没有严肃的纪律性,是他不好的一面。前篇提到的战国名将吴起,可以为士卒吸取疮里的脓液,但是对于违反军纪的士卒却也是立地斩杀,这是为什么吴起百战百胜,而李广经常失利的关键。

李广有谋略,有勇武,却没有纪律性,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命运,在我看来这是李广一生无法封侯的原因所在。剧透一下,之后出场的霍去病虽然建立了不世的功业,但他却是一个不体恤士卒的人。


卫青的出身

八卦时间又到了,八一八大将军卫青的出身。

《通鉴》记载:武帝到霸上举行祓除仪式,返宫途中,去看望他的姐姐平阳公主,看中了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女卫子夫。卫子夫的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卫子夫的同母异父弟卫青的父亲郑季,本来是平阳县的县吏,去平阳侯家中供职当差,和卫媪私通而生了卫青,让他昌充姓卫。卫青长大了,在平阳侯家中当骑奴。


简答概括一下:卫青老爸是个县吏,卫青老妈是公主家奴婢,他老爸利用去公主家当差的机会,和他老妈私通,于是有了卫青。长大后卫青给人当骑奴,后来,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宠幸,于是卫青凭借外戚的身份开始发迹。

好了,八完了,英雄莫问出处,很多埋没在社会底层的人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接下来就要凭自己的本事了。卫青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另一个汉武帝时期凭借外戚身份领军的李广利便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最后八一句,没有卫青,他侄子霍去病就不会出现,而没有霍去病,“当效伊尹霍光之事”的权臣霍光也就不会出现在历史中。霍光呢,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同母异父,一个同父异母,这一篇的八卦力足够了。


推恩令与“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

开篇提到的推恩令是什么?它是一个政策,也是一条谋略,放在阳光下光明正大的阳谋。

上一篇提到的七国之乱,其根源在于刘邦分封的刘氏诸侯封国具有实权,地域广阔经济好的封国甚至可以和中央政权叫板。而且封国是世袭的,也就是这颗雷可以一直埋着,不知道哪天会炸。

于是有人想了个办法:以前诸侯王死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兄弟靠边站;为了使国家的恩惠让更多人享受到,以后这规矩改了,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都可以继承土地遗产,诸侯王死后,王国可以分为一个王国和多个侯国。几代人之后,一个大的王国分裂为十数个小的侯国,当然也就没有和中央叫板的资本了。

厉不厉害?兵不血刃的削弱了王国的力量,而且得到了诸侯王一边众多没有继承权的儿孙们的拥戴。一条nb的谋略,在众人明明知道它意图的情况下,还要去拥护它执行它,这就是所谓的阳谋。

纵观历史,可以与推恩令这条阳谋相提并论的还有那么几条,比如马歇尔计划。

那么提出推恩令的是谁呢?这个人叫主父偃,原来是一个贫穷的书生,走投无路之下,给汉武帝上书,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与重用。这人留名于史的除了推恩令之外,还有一句话“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五鼎,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才可以享受的待遇(天子九鼎,诸侯七鼎)。所以这句话呢,背后的意思与另一句大家熟知的话是一样的,那就是“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说这一句的是东晋权臣,差一点篡位成功的桓温。

一语成谶,主父偃很快因为逼死齐王且受贿,被汉武帝灭族。


鲁哀公之言

这两篇里记载了一句局外人的话,读后深有感触,在此略提一二。鲁哀公曾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

这一句话,戳中了多少二代们无法继承家业的原因,没有经历过真实的生活与历练,怎会知道世事的道理并且培养相应的能力。

回顾之前提过的触龙说赵太后时所说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鲁哀公,该有的历练就要历练,不该有的宠爱就要丢弃。

今天,就到这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