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卻很少有人知道被救之人的結局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戶曉了,當時年僅七歲的司馬光原本和小夥伴們在玩耍,卻不料其中一個小孩子不小心掉進了水缸裡。

畢竟都是小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所有人都慌亂了,還有一點理智的孩子便跑去找大人。可是,那口水缸太高太大了,以那個落水孩子的身高,在盛滿了水的水缸里根本支持不了多久。

司馬光見狀,立刻拿起了身邊一塊石頭,用力地朝著水缸砸去。待水缸裡的水流盡,那個落水的孩子也就獲救了。這件事發生之後,不僅是獲救的孩子的父母非常感謝司馬光,其他人也對司馬光也讚賞不已,小小年紀的司馬光在危急時刻還可以保持著冷靜,實屬不易。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卻很少有人知道被救之人的結局

事實證明,司馬光確實有能力,長大成人後他為北宋朝廷效力,成為了一代名相。不過,司馬光雖然政績卓著,而且還主持、參與編制了《資治通鑑》,但是說起司馬光,人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他幼時“砸缸救人”的故事。可見這件事情不僅救了一條人命,還成就了一位歷史人物。

古代的人們是非常重視聲望的,他們對於“禮”“義”“孝廉”之事都會加以關注,不僅是因為道德倫理,還因為政治需求。雖然宋朝已經有了科舉制度,而且相對完備,在人才選拔方面沒有必要像漢朝那樣“舉孝廉”,但是道德品行對“當官”還是有很大影響的。

比如,如果一個人他的科舉考試成績很好,但是在家不孝順父母,在外不幫助朋友,行事作風頗受爭議。那麼,在道德輿論的壓力以及政府的制度下,他都沒有入朝為官的權利。司馬光在科舉考試時高中,加上他“砸缸救人”的佳名,能夠受到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由此看來,司馬光救人的同時無形之中也給自己謀得了一個好名聲。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卻很少有人知道被救之人的結局

在大家關注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光輝事蹟的同時,事情的另外一個主人公似乎被遺忘了。當年落入水缸之中的那個小男孩名字叫上官尚光,他和司馬光是幼時的好夥伴,被司馬光救出之後,不僅是上官尚光還有他的父母也特別感激他。

上官尚光家也不過是平常家庭,他的父母拿不出重金酬謝司馬光,只能做了一頓豐盛的餐飯以表謝意。不得不說,上官尚光家風良好,他們一家子都懂得報恩,常言道“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更何況是救了他們的兒子。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從字面上我們就能夠看出上官一家對司馬光的尊重與感激之情。

雖然說古代的通訊設備並不好,但是當時還是有一些傳遞信息的載體的。上官尚光一家子承了司馬光的情義,憑藉著口口相傳的方式,很快這個消息就在十里八鄉傳遍了,甚至還有人將司馬光砸缸救人的事蹟畫成了畫一直流傳。

不僅如此,上官尚光一家人還將司馬光救上官尚光的事情記錄在了自己家的家譜裡,用來告訴後人們司馬光對他們家族的恩情。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家譜可是非常重要的。

世人皆知“司馬光砸缸”,卻很少有人知道被救之人的結局

司馬光和上官尚光雖為幼時夥伴,但是兩個人的人生道路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司馬光選擇了入朝為官,經歷官場上的眾多浮浮沉沉,而上官尚光雖然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他在後來放棄了“做官”,選擇了經商。上官尚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迷失的,因為他的仕途生涯並不如意,生命之於他的意義還未清晰。

上官尚光從商以後,他秉著感恩之心,幫助了很多窮苦之人,甚至還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專門資助那些因為貧窮無法上學的人。雖然這條路一點也不符合他少時的理想,但是終歸給了他一些溫暖,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許多年之後,上官尚光不再從事商業活動,他回到了自己幼時的家鄉。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司馬光當年對他的救命之恩,所以上官尚光在家鄉修建了一座亭子來紀念司馬光,並將其命名為“感恩亭。上官尚光一生都沒有忘記“感恩”,不僅感恩司馬光,他也感恩生命,感恩世界。回到家鄉之後,上官尚光當起了教書先生,成為了當地一位頗受尊重的“靈魂工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