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為什麼去見南子?子路緣何不說?

論語使者王蔚


這句話其實沒有特別深奧的地方,打個最簡單的比喻,《水滸傳》中宋江為何要見李師師,因為李師師在皇帝面前可以說上話,可以轉達宋江歸順的意圖,孔子見南子,也有一層這樣的意思。

孔子之所以周遊列國,也是想把他的思想成為一種社會發展的主流,被哪一個國家的君王所崇拜和使用,造福於民。


正是出於這種情節,孔子迫於無奈見了一個女人,有人會想孔子那是聖人為什麼不直接去面見君王,《論語》中曰:“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句話正說明了孔子的內心深處的一種無奈。

孔夫子乃學識淵博的人,他當時並未稱自己為聖人,只是講一些大道理,與諸子百家形成了一種不同的觀念和思想,成為儒家思想,而這種思想要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認可,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


孔子或許想借助一個女人的力量,來實現他自己的人生抱負,讓他的理念和思想得以傳播和發揚,這種事讓他的弟子感覺到不惑。

作為堂堂一個聖賢之人,豈能隔著紗窗和一個女人說三道四,有失風度和禮儀,但是孔子深知,這個南子的力量遠遠超過了他和弟子們的窮力,這個女人是個比較權益的人,要想讓衛國發展,就避免不了這個女人的力量,孔子雄才大略,滿腹經綸,思想更是堪稱一絕。

他面見南子也是有原因的,一來是他在衛國所受到的尊重和敬仰,二來就是南子在當時國家的權利和地位,至於孔子和這位女人具體聊了什麼,歷史並沒有記載,但是這種行為在男權時代讓孔子的弟子子路感覺的特別的不解其意。

孔子才說出了這樣的話,似乎有天誅地滅的意思,也是一種誓言和肯定,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在孔子眼中儒家思想已經不存在男女之別,而是世之同理,可子路必定是學生,只能懂得孔子如此深奧的儒家思想精髓,認為隔空而談猶如紙上談兵,一個男人不應該給一個女人心如此的大禮,何況聖人乎。

同時子路覺得找了也白找,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後來事實證明,衛國也沒有把儒家思想作為經典學說,不然衛國也可能會成為一大強國。



孔子一心宣講儒家學說,到了衛國,遇到了一個當家做主的女人,又名聲不好,孔子處於無奈之舉,見了這樣一個迷惑衛君的妲己,子路自然對師傅有點意見,說幾句很正常,孔子也發誓說了這麼多,來表達自己的清白,同時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南子並不是世人所想的那樣。

此乃大仁大義,孔子的弟子子路有點以小人之志度君子之腹也。

當然子路也是為師傅好,擔心萬一南子喜歡上的孔子,他們豈不招來殺身之禍,覺得孔子不應該冒這個危險。


擒史凰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語出《論語·雍也》,也是一直備受爭議的一則,有各種解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

原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釋的問題: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前提:“南子”是誰?孔子為何見她?

南子是衛國國君的婦人,長得非常漂亮,但傳言裡說其“失德”。其實就是因為南子長得太過好看,以至於衛靈公比較迷戀她,很多朝政上的事情都會和她講。

這並不是南子的過錯,但事實上因為這個關係,南子一直被衛國朝堂、宗族所嫉恨。

《左傳》中“定公十三年”,公叔戌就想要剪出南子所謂的黨羽,其目的就是想要對南子動手了。於是南子和衛國國君說,公叔戌想要造反。

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定公十四年,衛國太子找了一個刺客,要他等自己的信號,就在朝見南子的時候趁機殺了她。結果這個太子發了很多次約定好的信號,這個刺客根本就不理他。南子也看明白了事情緣由,於是就找到衛君哭訴,說太子要殺她。

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太子事洩出逃,黨羽被掃滅。

有意思的是,後來有人問這個刺客為什麼不動手,這個刺客說,太子無道,讓他刺殺太子的母親,這怎麼可以呢?

通過這兩件比較重大的政鬥就能看出,南子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反擊的,她真正有什麼大的過失嗎?如果有的話,《左傳》當中不應該遺漏才對。

也就是說,南子在衛國是一個比較有權勢的女人,倒不是說她主動干預朝政,而是她向國君提的“建議”一般很容易被採納,不管這個“建議”合不合理。

所以,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在衛國停留的時間很長,也遇到了很多對他不錯的人,從國君到朝臣都比較尊敬他,予以其庇護,這裡面自然也包括南子。

孔子想要在一國治政,實踐自己的主張,這是當時都知道的事兒,於是有人就和他講:如果想要在衛國發展,最好去見一見南子。南子也表示願意見一見孔子。

但是這個途徑被孔子拒絕了。

這件事情被記載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並且很詳細: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

但是,畢竟生活在衛國,這個國家的最高層想要見一見孔子,孔子也是很難拒絕的事情,這就有了一個轉折:

不得已而見之。

注意,孔子見南子,是一個不得不見的情況。那麼,見過之後發生了什麼?

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

孔子與南子的這次見面實際上只是隔著簾子說了幾句話,行了幾個禮而已,並沒有真的見到。而這個過程是符合當時的禮制的,所以孔子並沒有抵制。

但是,這件事情讓子路不高興了,估計沒給孔子好臉色。所以孔子才賭咒發誓地講: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而爭議也就在這裡。

子路為何不高興?這是解釋疑惑的關鍵

一般比較流行的解釋就是字面的意思,是說子路對於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情非常不高興,所以孔子賭咒發誓地講,自己並沒有做什麼違反道德原則的事情,否則天都厭惡我。

這個解釋很模糊,前半段只是說子路不高興,並沒有闡明子路為什麼不高興。而後半段解釋就顯得有點生硬,它默認為孔子是在賭咒發誓地講自己沒有過錯。

這和孔子在弟子,尤其是子路面前的形象是不符合的,太不穩重,反而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所以,南懷瑾先生對後半段的解釋就要合理一些。

他認為,孔子是對子路講,他所否定的人,是那些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被老天都不容的人。而不是像南子這樣的人。

那麼,這就涉及到子路到底為何生氣的解釋了。

  • 第一種說法,子路對於孔子見南子這種人有不滿情緒。

這種解釋裡,子路認為南子的品行不好,孔子不應該與這樣人交往,所以孔子對子路進行了教育。

孔子對人的看法,像“宰予晝寢”的故事裡曾經說過: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之前也聽說過南子的名聲,但是兩人見面之後卻發現,整個過程南子都是非常遵守禮制的,那麼傳言是否有問題暫且不論,在孔子的印象裡,南子並不是那種連老天都厭惡的人。

所以,孔子藉此來教育子路,如何對一個人進行正確地評價,不能相信傳言。

  • 第二種說法,子路對孔子見南子的目的感到不滿。

上文說過,孔子想要在衛國做官,所以有人建議他去見一見南子。

這明顯就是“走後門”的行徑,孔子自然是不想做的,所以才有了“辭謝”的舉措。但不得已之下,兩人還是見面了。

兩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子路自然是不知道的,但他對孔子的行為有誤會,認為孔子真的為了做官去“走後門”了。

學生質疑老師,還是這麼一個長時間跟隨孔子的人對他的質疑,孔子自然非常生氣,所以才有了賭咒發誓的說法,告訴子路,如果自己做了什麼有違道德原則的事情,就讓上天都厭惡自己。

一連兩句“天厭之”,可以想見孔子是多麼憤怒。

所以,這句話不是孔子的自證清白,而是表達對子路懷疑的憤怒,認為子路沒有根據地懷疑自己的老師,這是不對的。

這則記載到現在其實也沒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解釋,各路學者也只是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已。

這樣的語句還有很多,都是頗具爭議的。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論語》本身並不是一部著作,而是孔門弟子學習的筆記。記筆記的時候自然不會考慮別人能不能看懂,所以這些內容的背景可能當時的孔門弟子都清楚,所以在編纂《論語》的時候並不用特殊說明。

但是,一兩千年過去了,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知道當時事件的具體背景,自然就會出現非常多的爭議。只要解釋合理,能在邏輯和情理上說得通,就可備一說。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出處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出自《論語·雍也》,接著,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事情原委

孔子受到一個邀請,想要辭掉,只不過屢次辭謝不掉,就只好登門拜訪,去見南子。南子是一個美女,當時衛國實際的掌權者,有權有貌,名聲不好。孔子是一個道德家,本來不應該與她有來往。不過,南子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來了衛國,就很恭敬地請孔子去會見。於是就有了"子見南子"這一歷史公案。

南子其人

簡言之,美而淫。詳見《左傳》 。

南子的丈夫衛靈公也不是什麼好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衛靈公》)

子路為什麼不高興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來到衛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見孔子去會南子這個名聲不好的當權女人,就很生氣。孔子否認像子路想的那樣(好色與媚權)去見了南子,僅僅是禮節性的會晤,並不是想貪圖權勢和一睹美女的容貌。

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史記·孔子世家》)

慈善文化研究


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是否可以違背自己的初心?

這就是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滿,孔子發誓的核心所在!

士可殺,不可辱。這幾乎是春秋時期所有士大夫及平民階層的共識,他們把尊嚴放在第一位,榮耀放在第二位,至於性命?輕耳!

孔子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想成為高官,在君主的支持下推廣自己的學說和思想,打造盛世,重現周天下的輝煌。

孔子很有骨氣,性格也倔強如陷入愛情的蠻橫少女。所以小脾氣一上來,便中了齊國了美人計,一怒辭官。偉大的孔子並沒有同邪惡勢力做殊死鬥爭,而是選擇了離開。

若說一時衝動的孔子在衝動之後沒有後悔之意似乎不大可能。因為自己的行為完全可以證明“無德可以輕鬆打到有德”,完全可以證明“小人可以輕鬆撂到君子。”

可惜為時已晚!

那一年,孔子過了天命之年!

50多歲的男人,事業無成,抱負無望。

到了衛國,南子想見他,見還是不見?南子不僅是女人,還是小人,更是權勢之人。

孔子不懼強權,然而孔子需要親近強權!因為只有強權才能實現儒家思想的最大限度傳播。

偉大的事業,個人的榮辱,名聲的損毀,

你選哪一個?

孔子做了痛苦的選擇。他在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去實現理想。

結果被現實打臉!

子路是什麼人?子路是孔子諸多學生最為鮮活,最為勇敢,最為激情的人,叛逆,不羈,狷狂,一個熱血的年青人如何能理解孔子的苦衷呢?

孔子更是委屈,心裡酸楚無限,怎麼解釋?“邦無道則愚”“邦無道則卷而懷之”都是他自己說的,現在諷刺的是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SLOGAN發生了根本衝突。彷彿一個貞潔烈子為了救孩子而和別人通姦被人當場抓獲。

我相信,當時孔子連死的心都有!偏偏無法解釋。因為所有的解釋都是掩飾,所有的理由都是藉口!

天厭之,天厭之!

除了發誓以證清白,還能做什麼?

沒有人能理解孔子,子貢若在,應當能明白,但是他不敢說出來。顏回若在,不會明白,但他一定會安慰自己,師父做的肯定沒有錯就是了!

500年之後,一個叫司馬遷的人為了完成太史公書,戚然受型。

1500年之後,一個叫李清照的女人為了保存亡夫的心血,愀然改嫁。


亦有所思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為什麼去見南子,子路緣何不說?

答:話出自《論語·雍也》。第一個問題,孔子為什麼去見南子?在孔子世家中,這個問題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史記·孔子世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衛靈公)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南子自稱)。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孔子是尊重禮之人,南子用禮的話,告訴孔子,孔子就不得已而去見。

那麼衛靈公妃子南子據記載《烈女傳·仁智傳·衛靈夫人》: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君主之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於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

南子智在衛靈公之上,仁德也在衛靈公之上。她能說出這翻話,並作出相應判斷,不是賢良者安能智也,不是仁德者怎能明也。她仰慕想見大賢者,也很正常。孔老夫子無奈所以就前往。

那麼子路緣何不說?子路一是要保證老師的清白與尊嚴;二是子路不知道南子具體情況;三是更重要的子路是用生命之“勇”追求“仁”者之人,心裡有疙瘩,後果嚴重。不得已,孔子是莊重有加,仰望蒼天,所以語氣也重:“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相當於起誓嘛,這是唯一一次的起誓語氣。

聖人敬畏的是尊嚴與生命呵。敬奉!


紹興李珍


孔子的大智慧,集中體現在“中庸”二字上。“中庸”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本身包含了“識時務”和“懂權變”兩層含義 。子路對“子見南子”之類的聖人“用權”未能真正心領神會。恐怕子路也始料不及,因為他一個“不悅 ”,引發了後世儒者諸多困惑與解惑,還差點毀了孔老夫子的赫赫聲名!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是《論語·雍也》中一段話的開頭。全文《論語·壅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本人更傾向於全句如下釋義:夫子見過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對子路發誓說:“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懲罰我!上天懲罰我!”

《史記·孔子世家 》對此敘述得更為詳細:“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 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段話來自孔子周遊列國來到衛國意在得到一官半職,以實現他興樂復禮的政治理想的典故。當時衛國實際的掌權人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於是孔子在參見衛靈公以後,便決定拜會南子。南子妖媚,名聲不好,舉止言行與孔子所推崇的周公之禮多有不合。不過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來了便很恭敬地請孔子去與她會見。於是就有了“子見南子”這一句。史學家歷來對這段話的註解和釋義有爭議。最常見的理解是:孔子去面見南子,子路認為南子名聲不好,老師孔子不應該去見南子,所以子路很不高興,孔子說:我沒做任何不該做的事,否則老天都要討厭我。其中,反對此觀點的南懷瑾認為,這段話應當解釋為:孔子去面見南子,子路不滿孔子和南子這樣的人來往,孔子說:我所討厭並且絕不往來的人,是違背天道的、連老天都厭惡的那種人(孔子暗指南子雖然名聲不好,但是並沒有做違背天道的事情,所以孔子才沒有始終不見她)。

史學家觀點不一的難點和疑點在於對“矢”、“否”、“厭”的不同訓釋,每一個字的不同解釋都會產生一種新的或者是完全不同甚至是相悖的釋義。要理解這段話的真正含義,就要先確定這段話中關鍵字的正確讀音。在《論語·雍也》這篇中“子見南子”一章裡,夫子“矢辭”中的“矢”、“否”、“厭”三字的讀音直接影響著本章訓詁的準確性。在“子見南子”章裡,經過多方考證,我認為:“矢”字讀音“shì”,意為“發誓”,更符合當時孔夫子急於表白的語境;“否”字正音念“pǐ”,意為“不好的”,“厭”字正音念“yàn”,意為“厭惡、討厭”。原因是“厭 ”乃本字, “壓(壓制、堵塞)”通假字 。古文訓詁,有一個“本字可通, 不必通假”通則。如果本字之義在句子中可以解釋得 通,前後銜接, 言之成理,那就不用轉為通假字釋義。因此,“厭”即本義“厭惡 、厭棄”。既然是孔老夫子指天發誓,“天厭之 ”之對象當然是夫子本人,以南子為“天厭之”之對象就沒有依據了。

據《史記·孔子世家 》記載 :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 ?” 對曰:“俸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致粟六萬,這在當時是不小的俸祿待遇。孔子仕魯,曾官拜“大司寇行攝相事 ”。孔子仕衛,究竟當的是什麼官,史無記載,但僅從俸祿上看,靈公維持魯國給孔子的待遇不變,可見對孔子還是很重視的。當時既然是南子把持朝政,靈公對南子言聽計從,那麼,是否任用孔子、如何任用孔子,“南子”這一關是不可不過的。所以,南子要見孔子,也在情理之中。

而子路不悅,原因有二。一是公山弗擾、佛肸都是“亂臣賊子 ”,他們請孔子相助,孔子願意前往,似乎有悖夫子所提倡的 “春秋大義”,故引起子路“不悅”之一。南子乃一把持國政之女子,她請孔子相見,孔子雖“不得已”,但終究還是去了,這在 “春秋大義”之外,還加上一個“男女大防”,子路之不悅之二,更為強烈。

研究中國哲學,一方面要從文字訓詁的角度,說文解字, 回答 “是什麼”的問題;另一方面要結合歷史背景,條分縷析,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結合古人本身的思想 資源 ,融會貫通 ,回答 “怎麼樣”的問題。孔子的智慧集中體現在“中庸”這一概念上。“中庸”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本身就包含了“識時務”和“懂權變”的內容 。子路不懂“子見南子”的聖人“用權”,故而“不悅 ”,引發後世諸多困惑與解惑,還差點毀了孔老夫子的赫赫聲名,實在可悲可嘆!


冰橙飛燕


孔子為什麼要去見南子,子路為什麼不開心?這個問題扯出了和聖人孔子有關的一段公案。兩千多年來,因為關乎聖人的形象,一直有學者在爭論。我從三方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孔子為什麼要去見南子

記載這個事件的文獻不是太多,但大致說明了同樣一件事情。《論語·壅也》第26章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去會見了個叫南子的女人,他的弟子子路先生就很生氣了。逼得夫子賭咒發誓地說,如果自己這件做的有不合禮義的,老天都會厭棄他。這事怎麼了會這樣讓夫子也大動肝火呢?那我們得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論語》記載的很簡潔,只是個對話,讓人有點雲裡霧裡的。在《史記·孔子世家》裡,對這事就記得詳細多了。我們看一下:

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原來是孔子衛靈公周遊列國到衛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想要見見孔子,孔子想要在衛國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去見了南子。而且見面其實並沒人真正的看見南子,兩個隔著一道簾子,孔子見了個禮,南子在裡面還了個禮。孔子只聽到了南子還禮時身上的環佩叮叮噹噹響了一下。事情的經過就是這樣的。

2、子路為什麼不開心?

子路其人,是孔門高足,一生跟隨孔子,他的性格耿直,不知變通,脾氣火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長得漂亮,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美女,衛靈公對她計聽言從。但是她的作風很混亂,在全社會名聲極為不好。所以子路就想不明白孔子為什麼要自降身段去見這樣一個女人。這會讓人對先生有非議的。所以他才對老師也發起了火。孔子也知道自己這事不是太合適,有不能一下子對子路這個火藥桶說清楚,就只能尷尬的起誓表清白。

3、子路發火對不對

子路跟隨孔子,是因為他忠心耿耿地信奉孔子的學問,信奉孔子倡導的仁道。春秋時代,禮壞樂崩,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己任,奔走天下,傳播儒家的理念。雖然還沒有被封為聖人,但是在單純的子路心裡早已經是完美無暇的了。他不能容忍有損老師形象的事情發生,所以,他就當面發火了。

南子要見孔子,想通這位傳說中的大賢提升自己的人物形象,孔子想通過見她而能在衛國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但是他們兩個的目的都沒實現。見了孔子南子的名聲並沒有好起來,而也已也並沒有在衛國呆下去。衛靈公這個糟老頭子實在太壞了,他並沒有用孔子,他想見孔子,也不過是好奇害死貓。孔子對他的評價很失望:“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最後,南子被衛莊公殺死。而愛發火的子路,在63歲那年,為了捍衛心中的正義,一個人衝入敵陣。在自己的冠掉了的時候,為了整理好冠纓,被人亂刀砍死,剁為肉醬。子路終於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他心中的道義!


去影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出自《論語·壅也》。完整的語錄是: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其中“說”為通假字,通“悅”。

全句用現代漢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孔子去見了南子,子路對此事有些不高興。孔子中肯的回答說:我所討厭且絕不來往的人,是違背天道的、連老天都厭惡的那種人。

【南子是誰?】

南子,春秋時期,宋國的公主,後嫁給衛靈公為夫人。南子“美而淫”,曾與宋國公子朝私通。衛靈公卻也不加阻止,反而縱容著南子,還曾召公子朝與其在洮地私會。當時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得知南子私通公子朝,非常憤怒,於是召集家臣戲陽速商量,在朝會見南子時趁機刺殺她。然而戲陽速卻反悔了,並沒有採取刺殺行動,結果被南子有所察覺,於是太子蒯聵逃亡到宋國,衛靈公也將蒯聵黨羽全部趕走。公元前493年,衛靈公去世,南子尊衛靈公遺願,想立公子郢繼位衛國國君,可是公子郢卻推辭了,所以只能改立蒯聵的兒子蒯輒繼位,就是後來的衛出公。公元前480年,蒯聵奪取兒子衛國國君之位,就是後來的衛莊公,按照《列女傳》的記載,說南子在衛莊公即位後不久被其殺死。

【孔子為什麼去見南子?】
孔子周遊列國時期,來到的衛國,可是雖然孔子受到了時任衛靈公的熱情款待,但是,衛靈公並沒有重用孔子的意思。而此時,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其實當時的實際掌權者就是南子。南子的是傑出的女政治家,比國君衛靈公有遠見的多,她知道孔子在當時的影響力比較大,如果能夠把孔子留在衛國,為衛國效力,那對衛國來說有絕佳的好處,所以南子就誠意相邀,約見孔子。南子作為衛國夫人,為實際掌權者,且作為“求職者”的孔子,不被衛靈公重視,能被“領導夫人”看得上,所以,孔子就赴約了,去見了南子。
關於孔子見南子這件事,私以為,我們應該先拋棄千百年來高高在上的“人造孔子”的“聖人形象”,才能對此事看得真實。南子名聲不好,我們只需理解為孔子“職場上”正常的人事來往即可。
【子路為什麼不高興?】

仲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中,年紀最大的一個。子路生性剛直,好勇鬥狠,為人豪爽,嫉惡如仇,可以把他想象成張飛那樣的人。受孔子啟發,投到孔子門下為弟子,生氣時,還曾罵過孔子。隨孔子周遊列國時,作為孔子的侍衛。後來做了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在任期間,廣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相當突出,所管轄的地方得到大治。 然而魯哀公十五年,由於衛國發生內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衝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在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死得極其慘烈,被砍成了肉泥。

子路不高興孔子見南子的原因不外乎:
第一,子路,由於先天脾性,嫉惡如仇,對於南子這樣在當時名聲不好的人,當然嗤之以鼻。
第二,為老師孔子的名聲擔憂。
第三,也是因為子路的性情的原因,太剛直豪爽的人,通常遇到所厭惡的人或事時,不大容易冷靜思考。
所以,孔子看到了子路不開心時,才教導他說:我所討厭且絕不來往的人,是違背天道的、連老天都厭惡的那種人。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南子最多是作風不正,並不是違背天地良心,大奸大惡之人,教導之即可,無需譴責,這也體現了孔子所倡導的“有教無類”。

文螢之


孔子為什麼去見南子?

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目的是實現遊說各諸侯國採納他的儒家思想以治國。當孔子到了衛國,同樣要向當政者宣傳,見面。當時由於是衛靈公的夫人的南子把持著衛國的朝政,所以孔子就與南子見面。

子路緣何不說?

“說”同“悅”。弟子子路不高興。因為南子傳緋聞,聲名狼藉,故而子路對於孔子見南子一事頗為不高興。隨後孔子對子路發誓: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精衛填


這句話裡,子路並不是不說,而是不悅,不開心。

子路不說。說是通假字,對應“悅".整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孔子去見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出自《論語·壅也》,整段話應當是”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南子,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公主,嫁給了衛靈公。據說南子跟宋國公子朝私通,衛靈公不加阻止反而縱容她,德行不好。所以對於孔子見這樣的一個女人,作為弟子的子路是非常不高興的。

史記中,關於這段事情的記載更加具有藝術性,“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

孔子是不得已而見,而且南子當時把持朝政,孔子見她也不違背禮數。雙方見面隔著絺帷,南子在帷中拜見孔子,“環珮玉聲璆然”,以聲代容,雖不見南子真面目,但從身上的佩玉首飾發叮噹碰擊的清脆響聲中,我們可以猜測的到她那絕世的容顏有多麼美好。(劇照中並不是事實)

太史公用這種筆法,給後人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更何況作為弟子的子路?孔子見到一個對其如此尊重的而且很懂禮節的國君夫人,自然頗為驚訝,可以大膽的猜測一下,孔子回來之後必然對南子的禮數,政見誇讚,否則在子路質疑之時,不會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句話有兩種解釋,我比較認同的是,我沒有做任何不該做的事,否則老天都要討厭我。 這種更加像是一個面對弟子質疑,賭天發誓的有趣老頭的形象。

那後來他們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呢?是不是又有什麼小秘密發生在兩者之間?

並沒有,據《史記》所記載,衛靈公和夫人南子同乘一輛車招搖過市,讓孔子的車跟隨在後面。這件事情應該發生在南子見孔子之後。孔子見衛靈公沉迷於女色而不理朝政,所以發出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名句離開了衛國,並未跟南子有什麼相關。

以上就是“子見南子,子路不說”的全部故事,孔聖人也是男人,有這樣的花邊新聞也算是在其勤苦的一生的調劑。但是孔子正如其一生堅持的理想“克己復禮”一樣,南子是什麼樣的人並不重要,堅持自己的道凡是征途。

我是愛閱讀的大白(●—●),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