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

磚家聊電影


電影《流浪地球》並沒有直接照搬原著最精華的部分,而是找到一個非常不起眼的片段,在整個世界觀的框架下,進行深度的創新。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做法,除了要有實力,還要有勇氣。敢於去創新,最終促進了流浪地球這一個故事的誕生。讓觀眾們看到了在世界末日的背景下,中國人是如何自救,如何犧牲自我,拯救世界的家國情懷

《流浪地球》和所有的科幻電影一樣,都有一個最終的主題,就是拯救世界,但是卻有著不一樣的表達。地球資源枯竭,末日即將降臨,在《星際穿越》中的做法是,庫博一行人尋找人類新的移民地,讓地球人可以擺脫引力奔向新家園。但是在《流浪地球》中,確實帶著腳下的這一個地球去流浪,帶著腳下這一片土地去流浪。這一份專屬於中國人的鄉土情懷,在這一部電影中展現的恰到好處。

劉培強在卻做了相反的決定,最終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全人類。並不能說這樣的選擇誰好誰壞,但是《流浪地球》的選擇,給科幻片的表達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一個屬於中國科幻電影的選擇。



百年看世界


首先說明我對《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評價,肯定是正面的.因為我的老師教過我要從產業意義上來看一部電影,其次,我相信電影是主創在有限的投資下的超常發揮。其創作的精神是充滿誠意,不容褻瀆的。電影的特效,總體水平也值回票價。比較特別的是,電影在觀影情緒上培養了一種國家榮譽感,這種榮譽感使之成就了許多票房和好評,評價之高甚至超過了其真實水準,(也更容易招黑)這種榮譽感,使我早在看預告片的時候就淚流滿面,但是在看完電影后,我覺得離我的期待,缺少了很重要的東西,內心的震撼。


剪輯訪友


《流浪地球》這部中國科幻片,講述的是在不遠的未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地球和人類從此踏上了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而《流浪地球》的精華主要在於完美體現了中國精神。

1.捨身取義,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

當地球接近木星時,木星吸收了地球的大氣層,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地球青年劉啟挺身而出,太空空間站“領航者”中的劉培強上校也決定犧牲自己和空間站,他們一起拯救了地球,使人類成功逃離太陽系,有了安定的生活

2.眾志成城,傾盡所有的集體精神

一萬座行星發動機以及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助推地球逃離太陽系;面對發動機的突發故障以及地殼運動帶來的險惡環境,被強制徵用車輛的平民劉啟和妹妹韓朵朵從抗拒到主動加入救援任務,最後成為救援行動的主要支援力量之一;面對地球最後生死存亡的關頭,離開救援隊的紛紛回頭,以人力推動碩大沉重的“針”,助力點燃木星逃出


喵珠影視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象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蕩氣迴腸、驚豔無比。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 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樣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奶酪姑娘


影視價值:視覺效果和美術設計直逼好萊塢,沒什麼好說的。

文學價值:168最震撼人心的是這種波瀾壯闊的悲劇美,結合其影視價值一同呈現,簡直絕了。


小太陽大西瓜


在影片《流浪地球》中,由於太陽快速膨脹,即將吞沒地球,地球人民一致同意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上建造一萬臺發動機,推著地球離開太陽系,前往幾百光年外的新家園。

然而,當地球接近木星時,木星吸收了地球的大氣層,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地球青年劉啟挺身而出,太空空間站“領航者”中的劉培強上校也決定犧牲自己和空間站,他們一起拯救了地球,使人類成功逃離太陽系,有了安定的生活。

雖然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影片告訴我們,事情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困難。關鍵是在矛盾和困難面前,我們如何選擇?如果選擇希望,你就會堅定信心,希望就會無畏地矗立在哪裡為你指路,為你找到正確的方向。影片進一步告訴我們,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在影片裡,正因為有了希望,劉啟才會和夥伴們挺身而出;正因為有了希望,劉培強才會決定犧牲自己;正因為有了希望,人類才會成功逃離太陽系。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有了希望,才會在任何困難面前都永不放棄、永不言敗,才會在跌倒時重新頑強爬起,才會有夢寐以求的成功!汶川大地震時,一對失明夫婦正是因為看到了生的希望,才會一個疊一個託舉著他們三歲的女兒,將她放到安全處,得以生存下來。可以說,這生的希望無疑是珍貴的,它不是鑽石卻勝似鑽石,它讓父母之愛顯現得淋漓盡致,它讓小女孩身陷險境卻可以健康存活。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喪失希望。假如生活故意刁難了你,你就一定要從它緊閉的大門中找到一絲縫隙,用力地推開它,希望就會在前方等待著你。


風箏舊時光


你好!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體現在我們決定對流浪的地球有一種浪漫史詩般的感覺,儘管最初的《流浪地球》是考慮了許多客觀因素之後才決定的。給人一種憧憬,當人在逆境時仍然充滿希望、光明和耐心。

《流浪地球》將是中國電影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於科幻電影而言,拯救地球和拯救人類是作家們非常熱烈的話題。因為這種主題很可能引起全人類的共鳴。在過去成為所有人都是不僅僅是利用這些主題來增加美國風格的價值。

今天,主人公是我們中國人,中國人以一種智慧、勇氣、奉獻與合作精神拯救了整個人類,與美國科幻電影不同,影片中沒有超級英雄,每個人都是正常人,一個小屁孩和一個從事著乏味工作的程序員。這就是中國人正在拯救地球,這就是中國的精神,而——永遠不會放棄,與地球共進退。


三石影評


  不出意外,電影《流浪地球》火了。這對於國內的科幻電影發展是很大的激勵。

  說《流浪地球》的大火不出意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流浪地球》的原作者劉慈欣。他最著名的作品《三體》獲得過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因而贏得了遠超出科幻迷圈子的名氣。

  但是很多並非科幻迷的人只聽說過他的《三體》,不知道他很多其他作品也非常精彩,這次《流浪地球》被拍成電影並大獲成功,真是令人欣慰——劉慈欣其他好作品可以藉此契機得到大眾更為廣泛的瞭解。

  他的不少作品完全可以像《流浪地球》這樣被改編成電影,並具有票房大火的潛力。

  在《流浪地球》裡,太陽被發現會發生災變,讓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展開了帶著地球逃出太陽系的計劃,太陽的變化成為情節的第一推動力。看過原著小說或電影的人,想必也都知道這一點了。

  

  而在很多劉慈欣其他科幻作品裡,太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只不過這些也很精彩的小說並不為眾人所知。比如他在《微紀元》的後記裡提到過,“《微紀元》屬於我的‘太陽’系列創作計劃,開始是計劃以太陽災變為題材,描寫人類用各種方式逃生的過程,以其逃生成功的程度排列,後來發展到描寫所有關於太陽的故事,已發表的有:《流浪地球》、《全頻帶阻塞干擾》、《微紀元》”。

  可惜很多故事並不知名,只好在此提醒,以下行文存在不少劇透,請各位讀者謹慎閱讀。

  劉慈欣的不少小說都是沿著“出現危機-解決危機”的線索推進的,總要面臨這個問題:危機來臨時,人類(或某個時空範圍內的人)該怎麼辦。

  在《流浪地球》這類太陽災變引發危機的小說裡,太陽是危機的來源,上述問題可以化為“太陽災變了,人類(或某個時空範圍內的人)該怎麼辦”;而在另一些太陽有著特殊作用的小說裡,“危機來臨時,人類(或某個時空範圍內的人)該怎麼辦”依舊成立,太陽則產生了子分支“唉呀媽呀太陽可好咧,可讓外星人惦記上了”和“太陽也能用來解決危機”。

  劉慈欣小說裡的太陽,有著多種意象,也就有了很多隱喻以及留給我們(過度)解讀的空間。至於電影 ,稍微劇透一下,電影《流浪地球》和原著小說除了世界觀外幾乎毫無相同之處,以至於看到最後的我一臉懵逼,說好來看《流浪地球》,你給我看《全頻道阻塞干擾》?所以下面行文主要討論的是劉慈欣的原著小說。

  前途未卜的改革

  在《流浪地球》中,人類發現太陽會在三百年後災變,到時候太陽的災變就會毀滅地球。人類為了延續,想辦法在這三百年內逃亡。危機來臨了,原來的道路已經被看作是死路,人類要做的是走出一條新路。

  

  可是改變又怎麼會容易呢?

  一方面,很多人迷戀舊日生活,認為一直走下去,危機也不會發生,他們厭惡改變,詛咒改變,當改變一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時候,又會回憶起改變中的陣痛,因此在煽動下站起來抵制改變;另一方面,就連改革的方向也有分歧,除了主流的帶著地球飛出太陽系的方案之外,還有拋棄地球駕駛飛船逃走的方案。

  既有老路,也有新路,更有邪路。

  在《流浪地球》原著小說裡,劉慈欣把新路和老路的對抗作為主要矛盾放在最後,造成了故事的高潮。這在情節發展上有一定合理性,因為地球飛離太陽系的原因就是太陽即將災變,當災變沒有在預言的時間點發生的時候,守舊派就會起來推翻改革派。

  《流浪地球》中的改革派命運是悲慘的,他們沒有等到太陽災變那一刻,就被叛亂推翻處死。在他們死後不久,太陽發生了災變,即使是最死硬的守舊派也不得不承認,眼前這顆變成紅巨星的太陽已經不可能再讓人類繼續生存在它身旁了,這才萬眾一心飛向兩千多年後才會到達的目的地。

  這個故事裡,推動地球飛出太陽系的改革派是不幸的,他們最終沒能抵擋住保守派的反撲,在眾人唾罵中悲慘地死去;他們又是幸運的,在他們死後,太陽發生了災變,證明了他們是對的,他們的理想還是得到了貫徹;然而他們又不能完全蓋棺定論,因為地球離飛抵最終目的地還有兩千多年的旅途,稍一不慎人類就可能在路上滅絕。

  《流浪地球》的結尾也沒有告訴我們,人類最終有沒有成功到達目的地。

  即便到達了目的地,人類也凶多吉少,因為目的地是半人馬座的那三顆恆星——熟悉劉慈欣作品的人大概猜到了,那就是《三體》裡三體人所在的星系……

  當然,在《流浪地球》的世界觀設定裡,半人馬座那三顆恆星並沒有行星存在。這意味著人類必須帶著地球飛過去,不然那裡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這也意味著人類是碰不上三體人了,但地球飛到那裡,則會重複三體人的命運——這顆唯一的行星要在運動的三顆恆星之間被撕裂,被損毀,又出生,又落難,生生世世又起飛,又墜落。

  如果把電影《流浪地球》中的情節嵌入小說裡面,就更令人難過了——犧牲了地球上那麼多人,地球才堪堪脫離木星引力,多年後還有人懷疑太陽是否真正會災變,以至於要把地球拉回老路上。電影的最後,守舊派的遊行者一閃而過,讓人不由得猜想,會不會還有下一部?下一部就可能按照原著情節拍了?

  命運多舛的改革者

  理論上,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人類應該還不用擔心太陽的災變。但在《流浪地球》裡,劉慈欣設置的挑戰就是,離開太陽的時代,人類會怎麼做。

  

  人類早已習慣舊的那一套,彷彿世界是恆常不變的。很多人懷念舊時光,以為過去就沒有現在他們看不慣的種種現象。

  像太陽災變這種現象還好驗證,在變成紅巨星的太陽面前,最固執的守舊派也會認同要飛出太陽系的改變。但在人類社會的改革事業中,回到過去行不通這一事實卻經常難以用簡潔清晰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讓很多守舊派不能醒悟。歷史上的改革派,也大多像《流浪地球》裡領導人類廢除太陽系的人那樣,被守舊狂潮害死。

  他們真的很幸運了,畢竟儘管他們死了,地球還是得繼續飛出去,大好局面不至於被破壞。

  改革開放之後,很多過去的限制逐步放開,在科幻小說領域也迎來了一次高潮。但是好景不長,八十年代曾經爆發過一場“清除精神汙染”運動,文藝界乃至人們生活中的時尚都受到了打擊,沒成想“科幻文學”領域遭到了重點關照。改革開放以來科幻小說的第一個高潮時期就這樣結束了。

  畢竟任何改革都不是簡單而一帆風順的,都會經歷回潮。

  劉慈欣是在八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科幻小說的,最初還寫過兒童向作品(他的兒童向作品很精彩,而且兒童文學也是很棒的一個文學分類呢),筆耕將近二十年才憑藉《三體》名聲大噪,與眾多最近十多年崛起的科幻作家一道,把中國科幻文學推向了第二個高潮。

  改革仍然在路上,悲壯的嘗試還遠沒到終點,開倒車的事情也有可能發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可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戰戰兢兢的現實。

  

離開太陽的日子

  如果在劉慈欣的作品中選擇一篇帶有強烈現實背景的作品,作為《流浪地球》在現實中的映射的話,最好的對應作品是《地火》。

  

  乍一看,《地火》和太陽沒有關係,講的是煤炭國企逐漸衰落的時代,一位煤炭工人子弟試圖通過技術手段改變煤炭國企衰落的命運,卻不幸失敗,徹底點燃了地下煤層,毀掉了煤礦和依賴它的城市的故事。

  但在《地火》裡,雖然“畫框和畫面都顯示出了歲月的滄桑”,但在太陽的照耀下,“我們的父輩是多麼驕傲的一群,偉大的煤礦工人是多麼驕傲的一群!就說我父親吧,他是八級工,一個月能掙一百二十元”。

  可那個時代和紅太陽一起遠去了,“礦上有半年發不出工資”,在效益不好的時候採煤工作危險、辛苦、髒的一面也就顯露出來了,礦上高級工程師的妻子拋棄了丈夫和女兒,跑去加拿大,來信說“再也不願和一個煤黑子一起葬送人生了”。

  在離開太陽的日子裡,有責任心的局長也沒有辦法對抗大趨勢,只能苦苦維持煤礦運轉,讓它衰落得慢些。而激進的主人公作為一個沒下過礦井的煤礦子弟,知道這樣只會讓煤礦慢性死亡,也不利於煤礦工人工作環境和經濟狀況的改善,在這個故事裡做了改革派,想要點燃地下煤層,讓可控的大火把煤轉化成煤氣直接抽上來,方便又經濟。

  他點燃的地底大火最終因意外而失控,烤糊了整座城市。某種程度上,這位主人公和《流浪地球》上帶領地球飛出太陽系的人一樣,知道老路走不通,開創了新路。如果《流浪地球》的結局是太陽變成了紅巨星,地球卻仍然在流浪的路上因為意外葬送了人類,那麼《流浪地球》就是《地火》在宇宙中的對應故事了。

  《地火》很可能傾注了劉慈欣不少感情。劉慈欣透露過,他的父親就是煤礦工人,他深知煤礦工人的苦難。《地火》的主人公名字就叫“劉欣”,未嘗不是劉慈欣的化身在小說裡為他的煤礦同袍們尋找出路,並甘願做改革失敗的殉道者。

  

  新舊權力交接

  而在《超新星紀元》和《微紀元》裡,環境的災變造成了舊時代人離開歷史舞臺,新時代人肩負起了重擔。

  《超新星紀元》裡,一顆遠離地球的恆星發生了“氦閃”,導致世界上十三歲以上的人將很快就全部死去,每個國家的領導人都不得不準備起來,將國家交到孩子手中。

  其中有一個場景,是國家領導人帶著孩子們參觀了一列車的味精、十列車的鹽、一個大池塘的油、幾座小山的米麵,並告訴他們這只是全國人民一天消耗的量。領導人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言辭之懇切,讓人想起那句“你們還年輕……我們已經老了,無所謂了”。這句話在場的另一位,則在很多年後,也像《超新星紀元》裡面這個情節一樣,用形象化的語言說出了國家的大和管理國家的難處:

  “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

  因為《超新星紀元》裡的成年人註定會死去,也就沒有機會再次掌權,他們除了將權力交給孩子們之外別無選擇,所以成年人對將國家交給孩子們毫無怨言,並全力以赴保證完成交接。較其他的成年人面對未來要掌權的孩子們,是帶有一種“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溫情的。

  但在《微紀元》裡,舊人類和新人類之間則沒有這麼和諧。

  《微紀元》裡,太陽會在一萬八千年後發生一次短暫的能量閃爍,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至4000度並持續100小時,隨後地球再次氣溫下降到-110℃左右。

  人類行得通的自救之路是,把自己縮小成細菌大小的“微人”,以便在災害後資源貧瘠的地球上生存下去。

  可是等到微人社會完善並提出接管世界政權時,被稱為“宏人”的正常大小人類裡還存在頑固派,他們不願意主動交出權力。於是新興的“微人”與原有的“宏人”爆發了世界大戰,幸運的是,更適應未來惡劣環境的“微人”大獲全勝,最終“微人”度過了太陽災害造成的危機,在資源貧瘠的地球上建立起了新的人類文明。

  《超新星紀元》和《微紀元》都像是兒童向作品,在這些作品裡,劉慈欣毫無保留地讚美了兒童和新人類身上的希望。而這兩部作品也用童話一般的語言講了這樣的道理——如果舊人物們在危機到來之時,意識到自己必然將遠離歷史舞臺,果斷交接權力,扶上馬送一程,改革才可能一帆風順。這樣的舊人物與其說是改革的阻礙,不如說是新人的導師;而如果他們因為種種原因貪戀權力,新人則必然要起來推翻他們,這才是新生力量的成人禮。

  


綜藝娛樂人


電影看過了,與從宣傳階段時被吊起的胃口,和作為原著粉積累的高期待相對應的,是依然比較滿意的體驗。

儘管電影幾乎是對原著的徹底改編,但很高興電影保留著原著的一些精華,比如行星發動機,比如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個階段,比如在不同情境下仍然成功化用的“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這一話語,再比如對原著中無常與荒誕的更充分發揮。比較遺憾的是原著中叛軍處決五千名流浪派這一場景沒法展示了,可以留待拍續集。 讓我更興奮的還從是這一電影中看出了大劉其它作品乃至世界經典科幻電影的影子。放棄人類的“火種計劃”構想彷彿源於《三體3》,用空間站點火的想法和《全頻帶阻塞干擾》構想類似,劉培強懷疑Moss叛逃的情節與《2001太空漫遊》如出一轍(其實,2500年的漫遊,難道還不能被稱為另一場“太空奧德賽”嗎) ,父與子之間的協作讓人想起《星際穿越》中庫珀與女兒的超時空協作。取其硬核,能有創造性繼承,難得! 作品獨創性很值得誇。囊括了大劉小說中不會出現的賽博朋克元素,這一點是個人覺得最好的創新,其他的小點子,如“五十年的妹子”等等,哈,也很好,讓人看了有新鮮感。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依然能感到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模仿,還有一些《戰狼》味,所幸程度控制在了不至於使人不快的範圍內。好萊塢電影把人胃口養出了依賴性,走出它的影子,還得很長一段路。 《戰狼》 味,是因為吳京表演的緣故吧,這個倒完全合理,不應苛責。 讓人不快的是,帶著地球流浪的想法是很棒,但很多媒體鼓吹說這是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思維,並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上,我認為這是拔高,真的大可不必。劉慈欣原著中便有“流浪派”與“飛船派”的激烈交鋒,並非眾人一致,而且原著中帶著地球的原因是出於生存的現實考量,而非電影中貫穿的“家”的情結,而且《三體》乃至王晉康、韓松等人的科幻作品中也有逃離,但並沒有帶著地球。只能說,這種“中國思維”是出於偶然,媒體用它來鼓吹中國科幻,和郭帆導演以“家”來應春節檔的景一樣,是很好的權宜性的宣傳方式,卻不是事情的真相。 人說劉慈欣以一人之力把中國科幻提到了世界的水平,那麼也可以說這部電影以自己的堅持把中國科幻電影提到了世界水平,不過,敬重歸敬重,稱讚歸稱讚,一人之力畢竟單薄,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中國科幻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看到了一點遠景。路途還長!


一起轉圈圈VVIP


讓現在的我們珍惜現在的生存環境,好好保護她,不要讓她成為電影中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