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護航全產業鏈 LPG期貨期權應時而生

國內首個氣體能源衍生品上市的腳步越來越近。據中國證監會日前通知,LPG期貨合約將於3月30日正式上市,LPG期權合約正式掛牌交易時間為相應期貨合約有成交的下一個交易日。作為業內公認的氣體能源中市場化、商品化最高的品種,我國LPG市場發展如何?LPG期貨、期權同步上市對產業鏈企業有何意義?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與大商所一起對國內多家LPG企業及分析機構進行了線上調研。

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LPG主要來源於油氣田伴生氣和原油煉製副產品,是清潔環保、應用廣泛的重要燃料和化工原料,在國際上已有100多年的生產和使用歷史。

在萬華化學(煙臺)石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濱看來,目前LPG市場具有兩大特徵:一是市場參與者眾多,包含國際大型油氣生產商、國內主營煉廠、地煉、深加工、傳統民用進口商、三級站等參與主體;二是下游應用領域廣泛,LPG是調油品、乙烯、丙烯的原料,廣泛應用於工商業燃燒、民用燃燒、精細化工等領域。

在參與主體眾多、下游應用廣泛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市場LPG的需求和供給均呈不斷攀升態勢。據東證期貨大宗商品研究主管金曉介紹,“從LPG需求端來看,我國LPG表觀消費量快速增長,在2019年達到5983.5萬噸,其中燃料消費是目前國內LPG最大的消費領域,佔比約為51%,而且短期內無法被天然氣完全取代。”

“從LPG供給端看,國產量和進口量比翼齊飛。煉廠擴能帶動國內LPG產量持續增長,2019年LPG國內產量達4135.7萬噸。”金曉進一步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行業快速發展,LPG也被公認為氣體能源中市場化程度最高、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品種。某LPG銷售公司業務專家對記者表示,LPG作為民生產品,本來是由國家物價局定終端銷售價格,但隨著國家放開價格限定,LPG市場逐步形成了市場化定價機制。

產業鏈存避險需求

對於產業鏈結構豐富的LPG行業來說,LPG價格波動對企業的影響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經調研發現,季節性波動和原油價格震盪是影響LPG產業鏈運轉的兩大因素。在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LPG產業鏈企業運營風險驟增。

梁濱指出,近期全球疫情擴散及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震盪對LPG價格產生明顯影響。從產業鏈上游來看,LPG價格往往跟隨原油價格走勢。從產業鏈下游看,LPG在化工領域主要用於生產丙烯及MTBE(甲基叔丁基醚,一種汽油添加劑),油價的走跌導致MTBE市場價格大幅回落,相關企業開工率大幅下降;在化工領域之外,疫情導致消費者外出及旅行減少,LPG在工業及民用燃燒領域的需求也大幅縮水。

某LPG銷售公司專家總結稱,“一系列影響疊加,造成了LPG價格的大幅波動,對產業鏈企業帶來了直接的經營風險。”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多家企業均具有貿易總量巨大、國際貿易頻繁的特點,這也意味著企業面臨較高的經營風險。儘管國際市場已有LPG衍生品,如CME、ICE期貨和SGX掉期等,但國內企業的大部分業務並不能順暢參與。因此,多家企業相關負責人表達了對LPG行業避險工具的期盼。

期貨期權“雙保險”

目前國際原油市場震盪不休,LPG產業鏈企業繼續面臨經營風險。業內人士認為,此時LPG期貨和期權同步上市,不僅為市場提供更豐富多元的避險工具和策略,還為企業戰“疫”復產、對沖風險上了“雙保險”。

“期貨、期權同步上市,有助於改善或者改變目前處於困境中的LPG相關企業的生態圈。”某LPG銷售公司專家表示。在他看來,企業應該更傾向於把期貨和期權當成工具,結合企業自身的經營目標和方向去合理運用規避風險。

金曉認為,LPG期貨、期權的同步上市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避險工具。企業可以通過期貨和現貨市場的對沖,降低價格波動的風險。期權則可以實現波動率管理和增強收益等功能。期貨、期權兩個工具的同步上市能讓企業各取所需,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管理策略。

LPG期貨、期權上市在即,已有不少企業躍躍欲試。“國內液化石油氣品種上市條件已經成熟。我們也在積極準備,待時機成熟後參與LPG期貨交易。”中國石化煉油銷售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對記者說道。

“期望LPG期貨、期權上市之後,對內能夠發揮價格發現功能,為企業提供風險對沖機制,對外能夠提高中國LPG市場的國際影響力。”梁濱說。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