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已攻到城下,最後為何大敗而歸?

冷雨夜宵


德國僅僅用5個月,就打到了莫斯科,最後卻為何大敗而歸?

1941年6月22日,德國做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決議。在對英國作戰的制空權,久久拿不下的局勢下,決定不惜撕毀在1939年8月23日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東邊的蘇聯發起最猛烈的進攻。

而此時的蘇聯早已不是當年的半工業化俄羅斯帝國,在俄羅斯帝國屍體上興起的蘇聯,接過俄羅斯帝國政權之後,在1928年至1937年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實現了全國工業化。

從工業水平來看,蘇聯已經做到了直追英法德等國,1939年蘇聯的工業產值約佔世界總份額的10%,德國僅比蘇聯約高3個百分點,為13.2%。

可見按照國力來分,德國、蘇聯若交戰,應該是打個平手,但是蘇聯自身1個“漏洞”害了自己。1937年蘇聯高層對軍隊進行大整理,大約1.5萬名曾經在蘇俄內戰中,積累豐富戰爭經驗的一線軍官被鋃鐺入獄後處決。

如此一來直接致使蘇聯軍隊在跟德國大戰的前期,幾乎難以形成跟德國軍隊相提並論的軍事力量,所有的防禦部隊,都在欠缺經驗,以及未曾料到德國人來的這麼快的“措手不及”狀態下一敗塗地。僅1941年9月的基輔戰役,德國就殲滅了蘇聯66萬人。

但是雖然蘇聯軍隊一敗再敗,它的對手德軍也不好過,基於當年俄羅斯帝國抵禦拿破崙進攻的經驗,蘇聯為了不讓一針一線落入德國手裡,執行了殘酷的焦土政策。

在蘇聯“戰略撤退”的途中,將沿途的食物幾乎完全毀掉,帶不走卻能讓德國有居所的住宅,則被蘇聯士兵的一把大火燒的乾乾淨淨。

面對蘇聯人這死扛到底的態度,起初德國人並沒有過多的在意,依舊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快速拿下莫斯科,滅亡蘇聯不是沒有可能。

然而結果是殘酷的,德國人遇到了天公不作美以及蘇聯這邊會打仗的朱可夫。當9月30日,德國人集中74個半師約193萬人、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的大軍團,對莫斯科發動最後攻勢之時,蘇聯的天空突然提前下起了鵝毛大雪。

列寧格勒發動群眾,打全民防禦戰的朱可夫,也被蘇聯高層安排來莫斯科。在這裡朱可夫喊出了背後就是莫斯科,蘇聯已經退無可退的口號,激起蘇聯軍隊極大的士氣。

前文說的鵝毛大雪對於德國來說更是致命,因為未曾料到對莫斯科的戰役,會被拖入大雪期之中,德國一線部隊的防寒措施極差,不但人凍的發抖,手中的槍也被凍的啞了火。

同時由於大雪封路以及蘇聯的焦土政策,來自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的冬裝補給難以直達最前線,而就地又全是焦土,德國士兵不得不在挨凍的狀態下戰鬥力急速下降。

1941年11月29日,蘇聯軍隊正式反攻,12月6日德國高層決定不再硬碰硬了,下令莫斯科前線軍隊轉入防禦姿態。至此宣佈德國在拿下莫斯科的戰役中“大敗而歸”。


袁載譽


1941年6月22日,德軍偷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在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短短半年就殲滅、俘虜一百多萬蘇軍,兵臨莫斯科城下。但就在離莫斯科只有27公里之遙的地方,德軍的進攻被遏止了。隨後,蘇軍發動反擊,殲滅、俘虜德軍30多萬人,將德軍擊退150至30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為什麼沒能打下莫斯科?


首先是因為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在保衛莫斯科的日日夜夜裡,無數的蘇聯軍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潘菲洛夫師的一個連,負責守衛沃洛科拉姆公路的一段。他們面對德軍28輛坦克,毫不畏懼,與之展開英勇的搏鬥。在戰鬥中,指導員杜布科夫身受重傷,他拉響反坦克手雷與一輛德軍坦克同歸於盡。犧牲前,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蘇維埃祖國已經沒有地方可以退了,後面就是莫斯科!”指導員犧牲了,但他的話卻傳遍了整條戰線。每一個負責保衛莫斯科的軍民都知道,自己的身後就是首都。他們決心以生命捍衛自己的首都,絕不許納粹的鐵路踏進莫斯科一步。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到了12月4日,攻守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盡了。這時候,誰能獲得一支生力軍的加入,誰就是勝利者。這時候,掌握大量預備隊的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突然放開閘門,給了負責保衛莫斯科的西方面軍司令朱可夫大將4個集團軍的兵力。這些軍隊來自遙遠的遠東西伯利亞。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蘇聯為針對極寒條件下作戰而裝備起來的。

日本自從侵佔中國東北後,在東北建立了一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戰略預備隊:關東軍。當時,日本國內一直有南進和北進的兩套戰略。南進是海軍的。他們主張進攻東南亞、南洋諸島,奪取美英法荷的殖民地。北進戰略則是陸軍的,他們主張進攻蘇聯。1938年5月,關東軍第23師團在中蘇蒙三國交界的諾門坎地區挑起武裝衝突。蘇蒙聯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粉碎了日軍的進攻,殲滅了第23師團。隨後,日蘇兩國通過談判,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雙方在條約中規定,當契約一方與第三方發生戰爭時,另一方保持中立。雖然條約簽了,可斯大林還是不放心。他害怕德日兩國東西夾擊蘇聯,所以,他一方面積極援助中國軍隊抗戰,希望中國軍隊把日軍拖住;另一方面又沿著東北境內的中蘇邊境部署了一百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蘇軍。當德軍閃擊蘇聯時,雖然蘇聯歐洲部分岌岌可危,可斯大林還是不敢抽調遠東部隊的一兵一卒。直到蘇聯間諜佐爾格發來“日本決定實施南進戰略,1942年之前不會進攻蘇聯”的情報,蘇軍最高統帥部確認遠東地區局勢安全後,才開始調遠東部隊赴歐洲參戰。


1941年11月7日,在敵軍圍困千萬重的形勢下,蘇聯照例在莫斯科舉行慶祝十月革命閱兵式。受閱部隊有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遠東地區。斯大林在閱兵式上發表演講。他首先承認在德軍偷襲下,蘇軍損失慘重。蘇聯推動了白俄羅斯、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大片國土,德軍兵臨莫斯科、列寧格勒城下,蘇聯形勢嚴峻。“但這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斯大林提醒蘇聯人民,“想想1918年吧!那時候的形勢比現在還要嚴重得多。那時候我們的紅軍剛組建,我們沒有糧食,沒有被服,缺少彈藥,沒有同盟者,全世界有十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攻打我們。”但現在形勢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擁有強大的紅軍,擁有同盟者,全國人民都行動起來,支持紅軍。”“我們能夠並且一定戰勝德國法西斯,這難道還要懷疑嗎?”



情況也確實如斯大林所言。整個蘇聯都已經被動員起來了,人們紛紛報名參軍,建立起了龐大的預備隊;遷移到東部大後方的工廠已經恢復生產,源源不斷的為前線輸送軍用物資;英國向蘇聯伸出了援手;美國把《戰爭物資租借法案》擴大到了蘇聯……。受閱部隊聆聽著最高統帥的聲音,雄糾糾、氣昂昂的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直接開赴前線。這次閱兵,蘇聯通過電臺向全國、全世界現場直播。斯大林的講話和紅場閱兵極大的振奮了蘇聯軍民的士氣,堅定了他們必勝的信心。世界上反法西斯國家的軍民也深受鼓舞。

當希特勒從廣播中聽到莫斯科閱兵的時候,簡直難以置信!他對著手下們咆哮:“俄國人居然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舉行了閱兵,這是對我們德國最大的蔑視!蔑視!!難道你們不知道今天對於俄國人來說是什麼日子嗎?”對於“俄國佬”敢蔑視“偉大的日爾曼民族”,希特勒實在不能容忍。他立即給負責攻打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下令,要他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莫斯科。

說實在的,德軍本來也有機會拿下莫斯科的,但這個機會被希特勒放棄了。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在7月中下旬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就拿下了莫斯科的門戶斯模凌斯克。這裡離莫斯科有300公里左右,擁有直達莫斯科的國道。當時秋高氣爽,非常適合德軍機械化部隊前進。更重要的是,當時從斯模凌斯克到莫斯科只有少量的部隊在守衛著。由於當時蘇聯最高統帥部戰略判斷失誤,他們認為德軍的戰略進攻重點在烏克蘭一線,所以在烏克蘭部署了大量的軍隊。但沒想到德軍是兵分三路,從廓爾喀懺山到波羅的海一千多公里長的戰線同時動手。假如當時的中央集團軍群向著莫斯科一路打過去,估計到九十月間就可以拿下莫斯科了。



但這時候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

從西往東看,蘇聯的地形就像個喇叭口,越往東就越寬闊。這樣一來,戰線就越拉越寬,兵力就顯得不夠用。德軍兵分三路進攻蘇聯,中路固然得了手,但北路和南路卻遭遇了挫折。特別是負責進攻烏克蘭的南方集團軍群,打得異常艱苦。為了控制住戰線,兩頭總得先固定一頭再說。在拿下斯模凌斯克後,擺在德軍統帥部面前的,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一路向東,一口氣拿下莫斯科;二是中央集團軍群停止行動,調古德里安裝甲集團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烏克蘭的蘇軍。德軍參謀部和陸軍司令部主張直搗莫斯科,因為莫斯科既是蘇聯的首都,又是蘇聯的交通樞紐,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來說,都必需拿下莫斯科。而希特勒則主張先拿下烏克蘭。因為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境內的頓巴斯地區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和煤炭基地,毗鄰烏克蘭的巴庫油田是蘇聯重要的石油基地。希特勒認為,只要拿下烏克蘭,就等於切斷了蘇聯的命脈,就能縮短戰爭的進程。所以他力排眾議,調古德里安的裝甲集團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一舉包圍並殲滅、俘虜了烏克蘭境內的70多萬蘇軍,攻佔了烏克蘭全境。儘管烏克蘭戰役被譽為20世紀最成功、最大的殲滅戰之一,其戰術可圈可點,但在戰略上卻是失敗的。因為它使德軍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期,給了斯大林寶貴的兩個月時間,讓蘇軍在莫斯科周圍設置了六道防線。當希特勒發現攻佔烏克蘭後,蘇軍並沒有停止抵抗,蘇聯也沒有投降,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他調集重兵加強中央集團軍群,並補充大量的裝備彈藥油料,向莫斯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進攻戰役,妄圖希望德軍如同強勁的颱風一般橫掃莫斯科。


但這時已經晚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期已經過去。德軍不但遭到蘇軍的猛烈抵抗,連老天爺也跑來搗亂。那一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10月上旬就下起了冬雨。蘇聯的大部分道路本來就差,讓雨水一泡很快就變得泥濘不堪。這一下德軍可苦了。履帶式的坦克裝甲車固然不怕道路泥濘,但輪式車輛和步兵卻常常陷在淤泥裡難以動彈,進軍速度慢了很多。有人說裝甲集團沒必要等步兵,只要像攻打法國巴黎那樣,一路直撲莫斯科就行了。唉,此一時,彼一時,兩者不可相提並論。進攻巴黎是在1940年5月,天氣良好,道路也不差,裝甲集團和補給車隊可以不等步兵,一路馳騁。可進攻莫斯科就不一樣了。冬雨綿綿,道路泥濘。坦克裝甲車固然可以一路推進,但補給車隊卻跟不上。光靠坦克裝甲車自身拾的油料、彈藥和給養,根本到達不了莫斯科。有人說這問題好解決,叫空軍空投就行了。可惜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飛機並沒有達到全天候標準,很多時候都得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行事。偏偏當時老天爺不幫忙,很多時候德國空軍受天氣影響,根本出動不了。加上經過幾個月的較量,蘇軍大體上也摸著了德軍的作戰特點,所以他們在德軍可能經過的地方都埋設了很多地雷,挖了很多反坦克壕溝。這樣一來,德軍的閃電戰就失去了原有的威力,雙方陷入艱苦的陣地拉鋸戰和阻擊戰中。



到了11月中旬,天氣放晴了,道路泥濘的問題沒有了,可氣溫卻降到了零下二三十度。在這麼嚴寒的冬天裡,油料都被凍成了粘乎乎的稠狀物,槍栓被凍得拉不開,車輛發動前得先用火把發動機烤熱了再說。更要命的是,當時德軍的冬裝還沒解決。有人問了,這麼冷的天德軍還不穿冬裝,難道德國人傻嗎?那倒不是德國人傻,而是希特勒太狂妄。其實早在“颱風”戰役發起的時候,就有人提醒希特勒,讓他準備好100萬套冬裝,好讓前線將士做好過冬的準備。可希特勒卻說,那用不著,等到冬天來臨的時候,我的將士早就住進莫斯科溫暖的房子裡了。據戰後從德國文件堆裡找到的材料稱,當時希特勒還給中央集團軍群下令,要求他們佔領克里姆林宮,控制莫斯科廣播電臺、郵局、銀行……,要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慶功晏,要在紅場舉行閱兵式。只可惜事與願違,冬天到了,他的將士卻在莫斯科郊外凍得瑟瑟發抖。雖然離莫斯科只剩下一步之遙,可德軍卻再也沒有能力前進一步了。12月6日,蘇軍發動反攻,殲滅、俘虜30多萬德軍,將德軍擊退了150至30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戰後,有史學家認為,蘇軍能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主要是靠老天爺幫忙,“上帝站到了俄國人那一邊。”其實老天爺是非常公平的,惡劣的天氣對蘇德兩軍的影響是一樣的,上帝並沒有站到俄國人那一邊。只是蘇聯人是在自己的家門口作戰,非常熟悉和適應當地的氣候,很多兵器都是針對在嚴寒氣候條件下作戰而設計的。換句話說,蘇聯人只不過是對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早做好了應對的準備而已。公正的說,德軍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打到莫斯科城下,證明德軍的素質是非常高的。


血染戰旗紅


莫斯科戰役明顯分為兩個階段,即由泥濘季節之前的前期合圍戰和之後的進攻作戰,前期的合圍戰堪稱經典,佔據著數量和素質優勢的德軍再度證明他們在機動作戰方面的優異能力,德軍分別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包圍了9個蘇軍集團軍,俘虜了75萬名蘇軍、1200坦克和5400門火炮,這個勝利堪比不就之前的基輔合圍戰,按照蘇聯的說法,戰役初期莫斯科方向的蘇軍不過125萬人,一戰便殲滅掉一半以上的蘇軍,德軍完全有理由相信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經打開,他們只需要迅速前進以將戰役勝利發展為戰略上的最終勝利。



不過隨著這兩場合圍戰的結束,10月份的泥濘季節也到來了,這給德軍帶來的致命的影響,甚至不亞於12月份冬季的嚴寒,德軍的各裝甲集群完全陷入停頓之中,即便沒有蘇軍的抵抗,德軍的前進也異常緩慢,這除了導致德軍大量汽車等技術裝備的損毀外,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寶貴的時間,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的勝利所帶給德軍的戰役優勢正在迅速的喪失,利用這20多天的戰役停頓,源源不斷的新銳蘇軍被運到了莫斯科,再次重建了莫斯科的防禦。冬季即將到來,缺乏冬季作戰裝備的德軍還有能力再次擊敗蘇軍嗎?



泥濘季過後,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再度開始,不過再也沒有像之前那樣行動迅速,很快他們的武器裝備都出現許多故障,這些損失無法得到補充,因為德軍的後勤已經到了難以運轉的地步,必需的燃料和彈藥成為最優先補給的物資,甚至連急需的冬裝都被放在了後一位,儘管這導致了數千德軍士兵被凍死。德軍的進攻早已經失去了機動性,他們的進攻愈發緩慢,而且由於人員、裝備和補給的不足,可維持的攻勢規模越來越小,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進攻德軍可以達成突破,卻無法向縱深發展,合圍蘇軍主力,蘇軍可以從容的進行撤退,在後方建立的新的防線,蘇軍擁有充足的冬季裝備,可以實施更好的機動。戰役已經轉化為一場陣地戰、消耗戰,誰擁有更多的預備隊和作戰物資,誰就能贏得勝利。



在後勤補給這方面,蘇軍佔據的絕對的優勢,他們緊靠莫斯科這個交通樞紐作戰,從各處運來的軍隊到莫斯科火車站下車時,幾乎是直接開往了前線。此外莫斯科還是一個巨大的工業城市,不斷的生產著坦克、火炮等武器彈藥以供給給部隊所用。反觀德軍,其前進基地仍設在遙遠的斯摩稜斯克,增援和補給到達前線不僅需要長距離的鐵路運輸,還是需要汽車和馬匹進行最後的公路運輸,而德軍的機車頭和汽車由於缺乏防凍液等大量損毀,補給工作實在是糟糕透了。在這種陣地戰和消耗戰中,後勤補給將決定戰役的勝負,而不是戰略和戰術。1941年的德軍並不具備大規模冬季作戰的能力,但他們卻選擇在冬季和蘇軍進行戰略決戰,失敗在所難免,如果不是德軍在素質上的明顯優勢,恐怕整個中央集團軍群都會覆滅,德軍能夠逃脫被圍殲,已經是一場奇蹟了!


戰略論


我認為希特勒失去了重要的戰略時機-天時,地利。在拿下基輔後打將古德里安就建議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而豪無旁顧,就是為了速戰速決不拖泥帶水。而希特勒則是看中了烏克蘭的小賣與高加索的石油,並暗諷古德里安不懂戰爭經濟,實際上恰恰是希特勒犯了一口吃個胖子的戰略錯誤,耽誤了極其寶貴的時間,等到他拿下烏克蘭後再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時,天氣以秋雨連綿道路泥濘嚴重滯後了德軍裝甲部隊的行進速度,德軍之所以能夠橫掃西歐就是靠以坦克師為主的裝甲軍快速挺近的閃電戰,所以速度對德軍來說至關重要,而1941年的冬季又來得很早,先是泥濘後是上凍,使德軍裝甲部隊寸步難行,同時希特勒對蘇戰爭過於樂觀沒有為部隊準備冬裝,補給又跟不上,使得前線官兵很多是凍餓而死,部隊基本失去戰鬥力。更別說攻打莫斯科了。

而更要命的是斯大林把駐守在遠東地區的30個精銳之師調防到莫斯科,這些部隊裝備精良作戰勇猛,特別適合於嚴寒條件下的戰鬥。實際上這是日本出賣德國的一個計量,日本準備南下進攻東南亞,從而使斯大林放心把駐防日本的遠東部隊調到莫斯科對付希特勒。其結果可想而知德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好在被擊潰了300裡後穩住陣腳。但攻取莫斯科卻成了泡影。這都是希特勒不懂軍事插手軍事亂指揮所造成的惡果。


小號哥


在蘇聯決定勝負的因素,戰略和戰術尚在其次,最主要的卻是空間、後勤和機械。雖然某些作戰上的決定也非常重要,但它們的影響卻還是不能趕上機械方面的缺點和廣大空間的配合,而作戰指揮上的決策和效果也必須與這兩個基本要素相結合。

其實,希特勒那個飽受詬病的“八月分兵”(即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個對進攻莫斯科有決定性影響的裝甲集團軍轉向西南進攻基輔)計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為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克蘭的進攻一開始起飛很快,但很快就遭到了由布瓊尼元帥指揮的蘇聯最為強大的西南方面軍的比其他蘇軍更為頑強抵抗,蘇聯西南方面軍一共有30個坦克和摩托化師、5個騎兵師和四十五個步兵師,而指揮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作戰的絕對主力即克萊斯特大將的第一裝甲軍團僅有600多輛坦克,而蘇軍在這裡卻有超過2400輛坦克。蘇聯廣大的森林、糟糕的路況(尚未開發成熟的現代化道路系統)和氣候條件(多雨,且一下雨輪式車輛就陷入泥潭中寸步難行)幾乎在德軍的北、中、南三個方向集團軍群的作戰方向上造成了極大的後勤壓力。這樣只有600多輛坦克的南方集團軍群也就自然會比擁有近2000輛坦克的中央集團軍群的進發滯後的多,因此就對中央集團軍群的南部側翼構成了較大的威脅。

如果希特勒能在7月上旬中央集團軍群拿下斯摩稜斯克後就能馬上讓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個裝甲集團軍向南協助克萊斯特合圍基輔的話,德軍是完全有可能在蘇軍於莫斯科方向上的戰備完成以前就大膽的突入紅軍不完整的防線,那麼在拿下基輔後是完全有可能在冬季嚴冬以前攻入莫斯科的。拿下基輔也可以拉近德國各集團軍群之間的距離。夏季戰役已證明,:步兵師的缺乏機動能力已經導致和前方的裝甲部隊發生了步兵師和裝甲師之間在距離上的嚴重脫節,甚至是各自為戰,蘇聯人很可能利用德軍戰線上的這一弱點。以上這兩點證明了德軍缺乏在蘇聯原始道路上可以順利越野的履帶式車輛的的機械問題,那麼隨著也就帶來了空間的問題,希特勒想要整合南北和東西的各條戰線也是合乎邏輯的。

可是,希特勒在7月19日發佈的次一階段作戰命令中,他堅持其原來的想法,即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個裝甲集團軍分別向北進攻列寧格勒和向南進攻烏克蘭。這完全違背了德軍高層優先突入莫斯科的作戰目標,結果希特勒和德軍高層就就陷入了長達一個多月的爭論當中,當一個多月後希特勒正式決定進攻基輔時,本來滿心以為可以繼續向莫斯科進攻的古德里安、霍特等人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已經突入蘇聯的中央部分太深,德中央集團軍群的前沿部隊已佔領一個名為葉利尼亞的突出部並建立防線,這一防線離莫斯科還不到200公里,嚴重威脅莫斯科,於是此時的蘇聯方面也就堅定的認為保衛莫斯科的必要性,兩個裝甲集團軍到8月23日才向南挺近也就為時已晚。

戰場上時間的浪費簡直就是一種犯罪行為!基輔合圍戰固然是一場輝煌的戰術成功,雖然德軍包圍了60萬人以上的紅軍,但直到9月下旬才結束這一會戰,因為惡劣的道路和多雨的天氣減緩了大部分機械化裝備還是不適合越野的輪式車輛的德軍的包圍行動。勝利的光輝已被秋季的陰影所遮掩。

由於浪費了夏季中的兩個月,蘇聯方面也就有時間可以完成對莫斯科方向的戰備,也就可以在德軍筋疲力竭之際發動冬季反攻,使德軍的閃電戰在莫斯科外圍遭遇了破產。







用戶97277755866


德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的攻擊到莫斯科的城下,實際上靠的就是閃擊戰的優勢,當然蘇聯沒有完成戰爭準備,就算是已經完成的幾個方面的準備,也是為了進攻準備的,沒有預料到德國會先動手。所以,蘇聯前期沒有抵抗的住,但是到莫斯科戰役的時候,就已經不同了。

圖為德軍的計劃,三個重點分別是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德軍最後就止步這三座城市,由北到南三大奪城戰役德軍全部戰敗。

圖為莫斯科戰役進行中,蘇軍舉行的盛大閱兵式,當時,全蘇的老百姓都在上午的廣播中聽見了斯大林在紅場發出的堅決擊敗德國的號召,他們充滿了信心,鼓舞了士氣。


在莫斯科戰役之前,德國使用的是集中使用裝甲兵力,由航空兵配合攻擊地面上的敵人重兵集團,然後打破放線後並不停留,直接推上去,後方的步兵集群再跟上清剿的閃擊戰的手段,該手段不但有利於快速發展進攻成果,把防線的缺口打開後馬上就能擴大佔領區,而且可以有效的繞過大城市,只是將其包圍在自己的控制區內,並不進行集中的攻堅,使其自己崩潰。

德軍不忍寒冷,紛紛向蘇軍投降。


比如烏克蘭的基輔,在蘇聯西南方面軍在初期幾乎被全部殲滅後,德軍已經打到了哈爾科夫以外,基輔與蘇聯的聯繫全面中段,蘇軍面臨著極端困難的圍困境地,在戰爭初期蘇軍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基輔守軍只能投降失去了這座城市。但是到了莫斯科戰役的時候,幾個著名的大城市都沒有像基輔那樣投降,德軍只是將其團團圍困,卻拿其沒有辦法,類似的還有列寧格勒市,在巴巴羅薩計劃的初期就被包圍了,但是一直沒有投降,堅持到戰勝的時候。

另一方面,擅長冬天雪地作戰的蘇軍,卻在冬天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德軍難以抵擋。


也就是說,在莫斯科戰役的時候,德軍的主力已經不能再繞開大城市進攻了,德軍面臨的是北部集群,中央集群,南方集群都要圍殲重大城市的局面,北部集群數十萬兵力在圍困著列寧格勒,蘇軍雖然艱苦,但是並沒有放棄,吸引了德軍北部集群的主力。而在南方,蘇聯的大量主力和德軍在高加索區域激戰正酣,德軍在那裡準備發動斯大林格勒攻勢,政治價值也很大,德軍也繞不開,蘇軍的各大主力也在那裡進行準備。

在整個冬天,人們都能看到蘇軍在歡呼勝利,德軍的裝甲車丟棄在道路上,以及到處都在撤退的德軍,人們此時已經知道德軍陷入了漫長的大逃亡。


也就是說,德軍已經無法集中有效的優勢兵力去打開莫斯科的大門了,而且,德軍無法繞過莫斯科繼續向東進攻,必須要拔掉這座大城市,這是當時形勢所迫,此時,戰爭陷入了雙方防線犬牙交錯,近距離接戰勇者勝的階段,保家衛國的蘇軍自然不會退讓一步,列寧格勒是蘇聯第一大城市,以建國領袖列寧命名,自然不能丟;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就在那裡坐鎮指揮,更是不能丟;斯大林格勒是西南方面的門戶,是蘇聯著名大城市,也是斯大林名字命名的,也不能丟。

蘇聯經過多年奮戰才取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三大城市保衛戰,功不可沒,此時回想起前期的基輔,丟的那麼早,確實是可惜了。


於是,蘇軍和德軍就在短時間內圍繞三個點進行了爭奪,而在莫斯科,由於大雪等自燃原因,因為德軍補給線過長等客觀原因,也因為蘇軍自身強大的原因,終於蘇軍第一次取得重大戰役勝利,擊退了德軍,此時列寧格勒方面也順勢轉入反攻擊退了德軍,斯大林格勒方向也稍後取得重大勝利,三大戰役的結果讓德國直接從優勢轉為巨大劣勢,從此再也不能戰勝蘇聯了。


海事先鋒


二戰中,蘇德戰場可以說是人們一直關注的焦點,也是最激烈的現場,德國有軍事大腦的希特勒,德軍的利用閃電戰術,已經攻下大半個歐洲,讓人聞風喪膽,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當時的德國也想速戰速決拿下莫斯科,那麼為什麼會失敗了呢?


第一、神坑隊友。意德日組成法西斯,在德軍打到中途的時候,盟友意大利拖後腿,然後德軍不得不掉頭去支援,所以中途浪費了很多的時間,錯過了很多戰場的有利時機,當德軍回到現場,時間已經來到莫斯科的冬季,而莫斯科的冬季給德軍帶來戰場的失敗關鍵。日本在蘇聯已經快崩盤的時候,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為何不支援盟友德軍,和德軍組成左右夾擊戰術,而且日本當時有百萬雄師,兵力雄厚,如果日本出師,他們就會遭到蘇聯的無情報復,日本就是就是想做漁翁之利,讓蘇軍和德軍狗咬狗,這樣可以得到最大好處,而且當時美國也在一直監製日本,日本也不敢貿然出手,就是這樣的心態錯失主動權。

第二、蘇聯領土過大,戰線拉長。蘇聯的領土可以說是最大的,所以在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因為採用閃電戰術,戰線過長,閃電戰術遇到了很多的阻礙,後勤的物資補充跟不上大部隊,後勤運輸已徹底癱瘓了,縱深大大擴展,由於蘇軍的玩命抵擋,把德軍拉進了冬季,就是這場冬季可以說拯救了莫斯科的關鍵,莫斯科的那年的冬季,異常的寒冷,而德軍沒有準備冬季軍用品,成千上萬的德軍被凍死凍傷。

第三、希特勒的驕傲。二戰時期用閃電戰術,攻下大半個歐洲,感覺歐洲現場已經沒有了對手,在一戰戰敗之後,他們贏得太多的勝利,覺得攻下莫斯科太容易了,誰也不知道蘇軍的玩命抵擋,竟然可以守住莫斯科,老牌的蘇軍還是很強大,低估對手的實力,高估自己的實力。


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蘇軍這三樣都擁有了,所以他們成功了,正義總會戰勝,只是來的晚一些。


遠程角度


二戰罪魁希特勒德國發動的是非正義戰爭,德軍是遠離本土作戰,士氣是戰爭能否勝利的根本要素!徳軍儘管氣勢磅礴已然攻至莫斯科,但德國的戰爭潛力(持久的後續力)卻稍遜於前蘇聯,儘管德國所作的戰爭準備較為充分,在當時單懟前蘇聯也絕無勝算,況且選擇突然進攻蘇聯的時間又對進攻方極為不利,在極寒的冬季發動那場戰爭是極大的失誤,而且在未殲滅蘇聯有生力量的情況下,德國就妄想一舉攻佔蘇聯首都而收穫戰爭奇效,這恰恰就犯了致命性的錯誤,一個民族在存亡的關鍵時刻爆發出的反抗力必將是最大的。這好比蜂群拼死護老巢般瘋狂,所以德軍必敗無疑!

士兵和士氣是戰爭勝敗的關鍵要素,遠離家鄉、本土去長時作戰,往往士兵會因思鄉念家而影響戰鬥意志和戰鬥力,絕大部分士兵會惜命而不可能顧及領導者們的侵略意圖,況且非正義戰爭的慘絕和殘暴的殺戮、毀損,時間一久會激發起士兵的人性重現,這必將給戰鬥力大打折扣。德國法西斯發動二戰橫跨歐洲遠至北非東進蘇聯,野心天大致戰線漫長,戰爭的持久力逐漸下降和戰爭補給不濟,這就註定必以慘敗而收場!


正義的評人


多種因素導致德國和蘇聯的戰鬥失敗;1守先是天氣原因,讓很多德國士兵凍死凍傷而且讓德國的坦克難以發動,2德國腹背受敵,同時和美國和蘇聯打仗,彈藥和士兵補給供應不足,3蘇聯軍隊拼死抵抗!如果德國只是單獨和蘇聯打仗還有一些勝算,可是敵人太多了!




阿酷51242958022


1942年12月6日,蘇軍在對圍攻莫斯科的德軍開始大反攻,朱可夫的西方面軍從莫斯科的南北行動,反攻一直持續到1943年1月,在此期間,蘇軍趁機收復許多的失地,德軍則一退再退,共計傷亡50餘萬人。莫斯科保衛戰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蘇軍的士氣。

在蘇德開戰初期,德軍一直勢如破竹,從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到1941年8月上旬攻佔斯摩稜斯克,德軍打開進攻莫斯科的大門,僅僅數月時間。那麼為何德軍第一次的敗北給了莫斯科,筆者分析有如下原因:

天氣原因:百年不遇寒潮來臨,德軍對此毫無準備,戰力大減。

德軍對拿下蘇聯一直的戰略是速戰速決,德軍進攻蘇聯是在夏季,且沒有長期作戰的準備,所以他們只帶了夏季的裝備。但快要到冬季他們才進攻莫斯科,結果百年不遇的寒潮來臨,德軍士兵一直忍凍作戰,而且許多裝備失靈,戰鬥力大削。反觀蘇軍,士兵個個穿暖,且擁有過冬的裝備,戰鬥力得以保持。

德軍內部原因:分歧嚴重,錯失戰機。

當德軍拿下斯摩稜斯克,進攻莫斯科的大門就已經打開,但德軍一直遲遲不行動,直到一個月後才進攻。這就是希特勒個人的原因了——8月4日,在德軍即將攻佔斯摩稜斯克之際,古德里安就來到中央集團軍司令部向希特勒彙報戰況,並要求進攻莫斯科。但希特勒的第一目標是攻取烏克蘭、頓涅次盆地和高加索等資源地區,並認為莫斯科只是一個地名,奪取戰爭資源才是最重要的。隨著對主攻目標的討論,幾個星期的時間被白白浪費。最後希特勒不顧所有將領的反對,命令部隊向南部烏克蘭和北部列寧格勒進攻,把莫斯科留在最後,就這樣德軍高層發生了開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不可思議的是,希特勒突然改變主意,於9月5日重新決定發起對莫斯科的進攻,但此時大多部隊正打得難解難分。

當德軍進攻莫斯科時,有一支部隊已經看到克林姆宮的尖端了,也就是說德軍只要再走幾十千米就可以拿下莫斯科了,為此希特勒還組建了炸燬克林姆宮的工兵部隊。但恰巧寒潮來臨,部隊已無法前進。試想如果德軍能夠早早統一意見,早點發起對莫斯科的進攻,歷史可能會改寫。

蘇軍內部原因:斯大林在全國發起總動員,不斷向莫斯科增兵,準備充分。

在戰爭開始,斯大林被德軍迅猛的攻勢嚇呆了,於是不斷向前線增兵,在斯摩稜斯克被攻佔之後,他開始大規模向莫斯科增兵,並且積極動員全城人民修築軍事工事,他還把朱可夫叫到莫斯科擔任總指揮,朱可夫擁有超強的軍事謀略,擅長結合炮火給敵人有效的打擊。就這樣,蘇軍抗住了德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一直到寒潮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