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内科医生7000例手术日志

一位心内科医生7000例手术日志

姚晓伟和他的妻子宗媛,都是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姚晓伟在心内科,宗媛是重症医学科主任。

春节前,我采访了姚晓伟,他是陕西心内科顶尖的医生之一,也是7000多例手术日志的记录者。

当我请宗媛以医生的角度评价一下爱人,并提示了很多形容词,如救死扶伤等大词儿,她都觉得不够准确。最后,她评价他:此人救治过很多受伤的心脏。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出于医生强烈的责任心,姚晓伟很想去武汉,可是医院不要求心内科的医生去,因为心内科相当于半个外科,手术比较多。这让他有些遗憾。宗媛的请战,也没有被批准,院里希望有一部分骨干留陕抗击疫情。

在跟姚晓伟的聊天中,他告诉我:政府对疫情很给力。可能怕我对疫情过于担心,他还安慰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一位心内科医生7000例手术日志

姚晓伟(右一)在清洁医疗用具

姚晓伟,49岁,清瘦,轻微驼背。1997年,他结束了山东大学医学院本硕8年的求学生活回到家乡,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工作,至今23年。

自己承担的岂止是一场手术,是对一个人生与死、健康与否的决定

“大雨瓢泼后彩虹挂在天边,愿它不散落,愿它落下来。”这是28岁的陈锡娟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时,发的第一条朋友圈。一周前,她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天,已经怀孕9个多月的陈锡娟突然感觉胸腹部剧烈疼痛,大汗淋漓。丈夫徐平立刻带她前往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

此时,陈锡娟血压达210mmHg,比正常人高出一倍。经过CT血管造影术,她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但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腹中的孩子,反复强调一定要让宝宝平安出生。

这种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危及生命的急重症,一旦主动脉夹层破裂,血液会像开了闸口的洪水,从病发到死亡只需几分钟。

征得家属同意,姚晓伟为陈锡娟实施介入手术,降低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为稍后进行的剖宫产手术创造条件。

为了减少麻药对胎儿可能导致窒息的危险,姚晓伟手术团队缩短了麻醉时间,以最快速度完成手术。紧接着,陈锡娟又接受了剖宫产手术,母子平安。

陈锡娟说:“当时,在ICU里,我看着自己的心电图上上下下,呼吸氧气罩上凝结的水滴流到脸上十分冰凉,我很清醒地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能继续和家人在一起,感谢所有医生们。”

2010年,姚晓伟遇到了职业生涯中年龄最小的患者。年仅2岁的小女孩程华华,因损伤心脏传导束导致心动过缓,脑供血不足。

“做起搏器手术的一般都是60岁以上、心跳不动的老人,像她这么小的很罕见,才2岁呀,这一辈子要换多少个起搏器?”姚医生很心疼小孩遭罪。

手术做或者不做都有很大风险。不安装起搏器会危及孩子的生命,但安装却因孩子的心脏还很小,对起搏器本身及手术医技都有很高要求。

这例手术很成功,姚晓伟永远不会忘记,这个身高还不到手术床一半的小患者那双明亮又渴求健康的眼睛。

他说,自己承担的岂止是一场手术,是对一个人生与死、健康与否的决定。

最近十年间,姚晓伟亲手书写了满满8本患者病历。病人信息、诊断记录、心得体会、手术方案及冠状动脉手绘图均记录在册。

与其说是病历,不如说是“术后服务”记录。“这不是我的‘初创’,是医德的传承。”姚晓伟说。

他的博导是交大一附院教授崔长琮,如今已经83岁,老师的日记到今天做了60多年。严谨认真是老师对他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医生的要求。

姚晓伟说,医学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一步步积累和发展的。杨光和祁杰都是和他搭班的年轻大夫,他们本身已经是优秀的一线大夫,但仍然最怕姚晓伟看台。

他会坐在手术室外,透过外面玻璃和显示屏,把连同手术准备到缝合,从头看到尾紧紧盯着,甚至对缝合留线长度和进针角度等细节都有要求。

他很清楚自己每天所处的工作环境,会对身体带来射线损伤,导致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胳膊皮肤出现皮疹、靠近射线的一边体毛稀疏

导管室,和手术室一样,是一个不分白昼的地方。心内科的医护人员们经常从早上8点站到晚上10点,身上重达30斤的铅衣,像是兵马俑的铠甲一般。

姚晓伟从未介意过铅衣的重量,他很清楚自己每天所处的工作环境,会对身体带来射线损伤,导致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胳膊皮肤出现皮疹、靠近射线的一边体毛稀疏。

但只要一进手术室,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忘我的。

人体的心脏有三根主要的血管。在对45岁的王博实施冠脉造影时发现,其右冠中段90%狭窄并伴有血栓阴影,这根细如发丝的血管维持着全身的血液输送,如果不及时打通会危及生命。

为王博做心脏支架手术过程中,姚晓伟穿着铅衣,一只脚支撑身体,另一只脚踩“X”光。为了更灵敏地做手术,他的双手、胳膊等一些部位还是裸露在外面,暴露在极强的“X”光线辐射当中。

手术结束后,王博的一个哈欠,把所有人的心揪在了一起。刚刚脱下防护服的姚晓伟,来不及再次穿上,喊着赶紧把他推回导管室。

“如果我们千辛万苦把手术做成功了,却因为护理不到位让病人丢了性命,我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医生。”姚晓伟说。

此时,王博面色发白,浑身抽搐,出现室颤,那是一种致命的心律失常。

心肺复苏是急需且唯一的救治方式,王博能感知每次电击除颤。

“姚医生,我求你了,别用电打我了。”

“你啥都别说了,我咋都要把你救活,你坚持住。”

因为病人血压低血液不易流动,姚晓伟跟护士一起动手给病人扎针。经过反复的电击除颤,王博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

姚晓伟认为,面对病患,有时候关怀可能比疾病的治疗还要重要,医生需要时时刻刻都留神、操心。

午后的阳光在病房的走廊里留下一道窄窄的阴影。“我更希望从来没有抢救,没有病危,也没有生离死别。”护士长王飞宇说。

14岁的张力,一跑步就晕倒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突发性心脏停跳。这种情况一旦发作,就极有可能失去生命,姚晓伟不想让这个小伙子常常在“生死线”徘徊。

为张力安装起搏器前,姚晓伟去了解他的状况。看到病床上放了一个IPAD和几本小说。

“我也喜欢看武侠小说”他拿起孩子的书翻了翻。

“以前在学校不让看小说,现在正好能看了。”张力倚着床,抬头冲他笑,可是没一会他就背过身去。

妈妈搂着他的肩膀:“男子汉,不能哭,把病治好咱们回家。”情绪稳定后,他问姚晓伟:“我以后还能打篮球吗?”

“一定能。”姚晓伟看着他说:“这两天好好休息,也别看小说了。”

张力回答,好。

考虑到他爱打篮球,用右手投篮,又在长身体阶段。为了防止撞击,再加上起搏器的线只有那么长,小孩子每天都在长,线容易断。

姚晓伟给出的手术方案是,把起搏器安装在左侧,并把电极线埋的长且深。

“我不敢不扎这一针,因为不扎他就一定会死,在合规的操作下,医生要承担这个风险和责任。”

在姚晓伟看来,已有的知识不能完全解决现有的疾病,这是医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医生不停止学习的动力。

他有很多不同角色,包括儿子、丈夫、父亲,每个角色都需要做好,但只要穿上白大褂,就像一台无法暂停的机器,医生的角色会不断放大,几乎占据他所有的生活空间。

姚晓伟的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场景:他和妻子宗媛坐在餐桌的两端,交流不同病患的棘手问题,然后分别打开电脑,查看最新资料,检索文献。

术前的准确预判,是建立在对病人病情透彻了解之上的。

53岁的陈建国因手脚不由自主地抽搐、眼底充血来西安就诊的。之前,他所在的市级医院确诊是冠心病,并做了心脏支架。

“冠心病有2/3的人是糖尿病,餐前餐后都要看血糖,如果仅看餐前血糖的话就会漏掉这2/3。”姚晓伟看片子后,让他去做糖尿病血管筛查。

杨建国确实是糖尿病血管,第一次做造影发现他的心血管堵了两处,但只有一处放了支架。他的亲属很着急:“姚医生,他这血管是不是完全堵上了?”

“没有,你看不是还有条缝缝吗?”从患者角度,他建议先吃两个月的药看是否有效。

两个月后,杨建国依然感觉胸闷气短,四肢冰凉。正常人的心血管浮在表面,而他的血管出现问题嵌入心脏肌肉,如果安装支架,心脏跳动时间长,支架会发生挤压、变形。因此姚晓伟为他选择了药物球囊。

杨建国爱抽烟喝酒,他的家属请求医生一定告诫他。

“以后一定要戒烟、戒酒、降脂,不然谁也救不了你。”

“我心里知道的,以后再不会了。”

刘东因心包积液引发的严重呼吸困难来到医院,原本应在X线透视下心包穿刺并留置导管。

但刘东的性命已危在旦夕,须立即进行心包穿刺抽液减压挽救生命。

盲穿意味着极易损伤心脏、大血管及毗邻重要脏器,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我不敢不扎这一针,因为不扎他就一定会死,在合规的操作下,医生要承担这个风险和责任。”姚晓伟别无选择。

第一次穿刺抽液700ml,病人家属满脸疲惫,还是执意要把姚晓伟送出病房门口。

第二次穿刺后,刘东的妻子一定要把姚晓伟送到楼梯口,她哽咽道:“我们一家人都感谢您,真的是救命恩人。”

不能亏待教师和医生,不然以后没人教书,也没人治病了。”

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也不过70年,距离它的真相还很远,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在疾病面前依然是“小学生”。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接受医学中的变故和风险,在人命关天面前,每个人的情绪都会被放大。信任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不管是对病人还是医生。

每天早上8点,黑压压的人群包围着穿白大褂的人。量血压,看片子,聊天,都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73岁的张凤英整天胸闷气短,从家里客厅这头走到那头都气喘吁吁,最终她被确诊为扩心病心衰。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药物治疗差,心脏会出现收缩不同步,有发生猝死的风险。

在手术前两天,她有些焦虑地找到姚晓伟:“姚医生,我昨天没做好梦,梦到小鬼了。”

他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安慰道:“梦都是反着的,说明你一定长命百岁。”老人瞬间喜笑颜开。

她的女儿李艾在手术前以为手术同意书和风险告知单只是走流程,医生总会有办法的。

三腔起搏器的手术已经做了两个多小时了,李艾本以为医生通知她走进监控室是让她看片子。

“反复尝试后,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血管送进去,我们准备缝合了。”听到姚晓伟的话后,她强力支撑着身体说:“这么大的手术,你们给做半截,我会告你们的。”

“我们尽力了,现在就怕手术中出现缺血。”姚晓伟说。

李艾抬头看见,这位身穿防护服的医生,在大冬天已是满头大汗。

“姚医生,再试一下行不行,我爸年纪大了,我妈有个三长二短,

没法给他交代。”

“你放心,我们一定尽力。”姚晓伟再次开始手术。

在李艾双手合十的祈祷声中,半个小时后传来了好消息,手术成功。老太太在术后一直宽慰所有医生,“不要着急,尽力就好,辛苦你们了。”

现在,每半年老太太都要过来复诊,并带来自己做的榨菜给心内科所有医护人员。

“从无法下地走路到不影响正常生活质量,可以做饭照顾自己。看着病人重获新生,我真心高兴。”姚晓伟说。

40岁的周强是东北人,来西安旅游时突发急性心梗,医院胸痛中心的“绿色通道”要求第一时间为急诊病人开通血管的手术,先救人再补交费用。

出院时,病人家属补交了手术费后在电话中对姚晓伟说:“教师和医生的钱不能欠,不然以后没人教书,也没人治病了。”

后来他还邮寄了锦旗感谢医院,这面锦旗一直挂在心内科的办公室。也是在这间办公室,他和那么多病人一同忧伤、一同喜悦。

“躺下的人病得治,站着的人日子也得过呀。”这是姚晓伟安慰病人和亲属时,最常说的话,毕竟医生还不能包治百病。

本刊记者 柳 洁 特约撰稿 刘小晋

一位心内科医生7000例手术日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