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網站上車評是相對靠譜的?都說汽車之家是車託之家?

李萌狗


沒有靠譜不靠譜的,每一個說的都在理,只是他們側重點不同,讓人的關注點不同,突出的問題不同。車評就是一個參考,具體的還得自己去店裡,自己瞭解去


李氏米業


除了38號靠譜.剩下的評車的都是拿評車當的職業就是為了掙錢,肯定不能客觀啊


廣場武天下第一


其實也沒必要糾結汽車之家是否是車託之家,因為不論是哪個網站,都是提供平臺而已,是不是靠譜關鍵要看信息的提供者是誰,下面我們就來聊聊目前的主流車評節目及主流車評人。

38號車評中心

38號本命李天揚,不是最知名的車評人,但是絕對是最具爭議的車評人。曾經留美后回國從事汽車評論工作,富二代車評人,曾經接受過裡瓦納大學的充值,但目測暫時沒有接受過廠商充值,除了油和大米。

他的爭議點主要有3個:自費買車、不接受充值、毒舌。很多人說38號的觀點較為激進,太注重操控性能,不夠客觀。但其實38號說過他所有的車評都是他主觀的觀點,並且建議大家親自去試去感受。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38號的評測是尺度一致的,是目前最具有參考意義的車評節目。

大家車言論

YPP本名顏宇鵬,曾任職新車評,後離開新車評創辦了大家車言論,並且帶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新車評員工

......YYP

被稱為圈內的太極大師,因為他很少不留情面地直接揭露一款車的缺點,反而是通過婉轉的話語間接的說出來,所以看YYP的車評要學會聽他的弦外之音。目前的大家車言論,我最喜歡的車評人不是YYP,而是袁啟聰,他的粵語車評不留情面,有一說一,特別是亞洲龍那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新車評網

以前的新車評網擁有一批優秀的車評人,但是隨著YYP的出走而變得分崩離析,目前的新車評網大多為新人,從能力和資歷上來看還是要差點。另外新車評網的多車對比節目是值得看的,其他的你懂得。

踢車幫

踢車幫的創始人夏東,以前是AMS車評的主持人,《汽車博覽》主編。夏東是一位很有資歷的車評人,同時他的車評溫文爾雅,同時有一定的深度,從專業水平上來說,我覺得夏東要強於目前的一些年輕車評人。他的車評很有體系,但是他的問題是他是一位資歷更老的“太極大師”,基本上很少正面揭露一款車的缺點,所以他的車評有參考價值,但是要仔細揣摩。

蘿蔔報告

陳震,《蘿蔔報告》主創,前汽車之家視頻主持人,曾經的二環十三郎,陳震的車評,怎麼說呢,看看也無妨,不過我覺得他的越野路書比他的車評更好看。相比之下,我更推薦大家看看蘿蔔報告另一位車評人陳寅的測評,他的視頻更專業、更接地氣也更詳細。

李老鼠說車

李老鼠說車,野路子出身,幹過修車、做過汽車銷售,後來幹了車評人。從二手車的角度,李老鼠說車的問答節目確實很適合一些汽車小白,一些帶有劇情的車評節目一開始看確實覺得新鮮有趣,但最近感覺有些審美疲勞了。另外,他對汽車的見解主要停留在保值率、故障率等二手車的領域,評車的體系還是不夠完整。

老司機

老司機是目前比較火的一個評車團隊,由前汽車之家總編輯韓路創辦,閆闖和陳震曾算是他的下屬,在汽車之家時人送外號“大寶劍”。老司機目前網羅了很多年輕的車評人,從內容上來說,主要是對新車做一些功能性講解,沒有太多深入評價。想要了解最新的汽車資訊的可以看看,但是要想深入完整的瞭解一輛車,老司機的內容還是顯得有些淺了。

胖哥說車

胖哥說車的創始人楊力,以前曾是《新浪汽車》視頻主持人,他是一位正經的科班出身的車評人,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

胖哥說車的車評,有點像詩朗誦,聲音很好聽,再加上各種四字成語,感覺比較有意思,從內容上來說,他的車評會比較直接地指出車型的優缺點,可以作為參考。

丈母孃說車/逗斗車

另外一個在二手車車評圈炙手可熱的團隊,丈母孃胡永平,是前汽車之家高管(二手車事業部總經理),創辦了逗斗車、丈母孃說車等節目,看他們的車評如同看大片,劇情精彩,光頭李敏鎬餘洋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劇情中也會穿插一些汽車評測,看看權當解悶。

閆闖說車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學士學位,劍橋大學工業系統生產與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汽車之家資深編輯,《閆闖說車》創始人,曾經因為奇瑞艾瑞澤5上市的時候,在評測時出現了油門踏板被踩斷的情況,閆闖在微博上發了一條:信我,別買被很多人稱為“充值闖”。實事求是的說,他的車評可以看看,但是要結合其他的車評一起比較,理性判斷。

車若初見

初曉敏創立的女性車評人為主的車評節目,實話實說,我是奔著她們的美貌去的,有兩個確實很養眼。

此地無垠

說實話,我很喜歡此地無垠的十萬公里耐久性測試,雖然說此地無垠的車評存在一些不嚴謹的地方,但是總的來說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最新的一期,雅閣的變速箱發生了嚴重的質量問題,也暴露了本田在售後服務上的短板,非常推薦大家看看。

Y車評李揚

相比以上車評人,李揚的知名度不高,但是作為一個武漢的車評人,他的風格很獨特,他做的車評也非常有參考價值。他的視頻經常會直接指明一輛車的優缺點,在購買建議上也比較明確,總的來說他的車評比較務實,可以作為買車的參考。

除了以上的車評人以外,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網絡上也出現了像虎哥、南哥、備胎等新興的車評人,但從我個人而言,覺得他們的評測體系還有所欠缺,基本停留在功能使用和淺層的駕駛感受方面,可以看看作為參考。總的來說,目前車圈的車評人很多,專業度和可信度也參差不齊,最重要的還是親自去試駕去比較。你們平時都愛看哪個車評節目呢?


老司機侃侃車兒


送你一句話,如果買車,不要光看車評,任何車評都有自己生存的需要,也都有自己側重的喜好車系和品牌,所以說話的時候就會對不太喜歡的的品牌水一頓,對自己喜歡的品牌多吹幾句話,車託之家這個稱呼倒是有,不過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畢竟還是可以學到汽車的一些功能的。

我個人意見你買車,首先自己要有主見,不然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一人說一個車好,你就買不成了,這個主見沒有的話,你就看看你自己的預算是多少,找出對應的預算內的汽車品牌的車型,然後去搜索每月汽車銷量,能賣出排名前十的車型,質量方面肯定不會那麼差,然後針對這些車你去當地店裡看實車,細心看看,自己試駕試駕,感受一下車的車感,完了心裡就有一些選擇了,然後回家去搜車質網,針對你心中具體選擇的幾款備選的車型查看一些被人投訴的地方和毛病都有哪些,自己列出來,然後綜合自己心裡所想,那些毛病哪些是自己能夠接受的,那些不能接受,慢慢排除自己做出選擇就行了,記住,任何車都有毛病,還沒有廠家敢拍胸脯說自己的車完美,因此這個你不必在意一些當年的毛病,被投訴不代表普遍都有,而是一個概率問題,因為同樣的品牌同樣的車型,有的人買回去用了沒毛病,有的人開出去就可能有毛病,概率性的問題都有,所以不要想象的太完美,只是心裡接受不能接受可以忍受的一些問題,加油!相信自己的選擇,參考他人的意見,一定會買到滿意的車。


車行湘北


可以搜下百車全說,李老鼠說車


張標9


國內幾乎所有網站的車評都差不多,它們都遵循了一個原則:汽車優點缺點都可以有,但要突出優點,弱化缺點效應,使得缺點無傷大雅。原因在於國內的網站幾乎都兼顧了賣車的屬性,網站專職的車評人提供的車評必定不能影響車輛的銷量,相反的應該突出車輛的優勢來促進車輛的銷量,這才是國內車評的問題。

推薦網站有很多,但國內各家車評網站的內容都大同小異,推薦追幾個你喜歡的車評人來關注你喜歡的車,或者學一些選車的知識。說到這裡了,我就隨便推薦一位我平時也關注的車評人:YYP顏宇鵬。因為我本身是汽車內燃機專業人士,比較喜歡他的風格,對車輛的分析雖然不深(對我來說),但比喻比較形象,說得也比較合理。

另外一定要推薦網站還是關注懂車帝比較好,行業新的攪局者,雖然內容質量上不一定專業,但偶爾會有專業的人回答一些問題有借鑑意義。

最後說一說為什麼汽車之家被稱為車託之家。一是汽車之家賣車太厲害,車評人幾乎是網紅一般的存在,對實際需要購車的人來說車評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其次是汽車之家瀏覽量大,不少商家利用網站的漏洞給自己的車刷五星好評,刷有點。網上此類任務多得很,一般50-200塊錢一次不等,通過照片、購車記錄等信息寫假評價的太多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更多汽車行業資訊,謝謝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深藍月華”!


深藍月華


我個人喜歡看大家車言論,裡面每個主持人各有特點,支持大家車言論!情懷無價!


八兩書法


我現在只相信中保研!只有觸及了自身利益才會像中保研這樣!給你個贊中保研!


西紅柿屮蛋


有沒有隻說缺點的……[摳鼻]


兵鋒95


就是對話題感興趣參加一下,除之家外不另行推薦商家、商戶或平臺。

汽車之家這個網站不好用了,或者說不如之前好用了,或者說其客觀性和中立性不如之前好用了。恭喜你,答對了!

1、初創時期的汽車之家:長話短說,在國內還處在以臺式電腦為主要上網設備的互聯網時代,在一眾汽車網站中,汽車之家在創始人李想的帶領下,深挖編輯的專業素質和交稿的速度和質量,一天一更發展到一天數更,讓汽車之家在短時間內迅速超越一眾競爭對手,迅速做到同類汽車門戶網站行業第一的位置。

2、巔峰時期的汽車之家:成為各大汽車主機廠展示、發佈、宣傳、競爭的平臺,雖然汽車之家開始向主機廠和銷售渠道開始收費,但是仍然保持更具有專業性的報道團隊,深度介入汽車及相關領域的賽事、活動、發佈會、車展等等,更保留甚至強化真實用戶的體驗、評價等環節,以至於王者無敵,引起眾多風投和機構的注意,由此李想開始引入戰略投資。

3、中國平安入主後的汽車之家:順理成章,李想將汽車之家高價賣給中國平安之後,帶著豐厚的現金和充足的經驗,夢寐以求地殺入造車領域,對,這就是前途不好說一片光明但是很有潛力的蔚來。而中國平安買下汽車之家,也不是買來讓你我當成家回去品的,還細品。所以經營目標和宗旨的變化,促使汽車之家大踏步轉向商業化,這個方面請參考58同城對房產中介進行收費的方式,大同小異而已。這也必然造成了新聞報道的軟文化、用戶體驗的水軍化,必然現象。

所以,再展開就是對資本運作的思考了,所以點到為止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