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网站上车评是相对靠谱的?都说汽车之家是车托之家?

李萌狗


没有靠谱不靠谱的,每一个说的都在理,只是他们侧重点不同,让人的关注点不同,突出的问题不同。车评就是一个参考,具体的还得自己去店里,自己了解去


李氏米业


除了38号靠谱.剩下的评车的都是拿评车当的职业就是为了挣钱,肯定不能客观啊


广场武天下第一


其实也没必要纠结汽车之家是否是车托之家,因为不论是哪个网站,都是提供平台而已,是不是靠谱关键要看信息的提供者是谁,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目前的主流车评节目及主流车评人。

38号车评中心

38号本命李天扬,不是最知名的车评人,但是绝对是最具争议的车评人。曾经留美后回国从事汽车评论工作,富二代车评人,曾经接受过里瓦纳大学的充值,但目测暂时没有接受过厂商充值,除了油和大米。

他的争议点主要有3个:自费买车、不接受充值、毒舌。很多人说38号的观点较为激进,太注重操控性能,不够客观。但其实38号说过他所有的车评都是他主观的观点,并且建议大家亲自去试去感受。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38号的评测是尺度一致的,是目前最具有参考意义的车评节目。

大家车言论

YPP本名颜宇鹏,曾任职新车评,后离开新车评创办了大家车言论,并且带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新车评员工

......YYP

被称为圈内的太极大师,因为他很少不留情面地直接揭露一款车的缺点,反而是通过婉转的话语间接的说出来,所以看YYP的车评要学会听他的弦外之音。目前的大家车言论,我最喜欢的车评人不是YYP,而是袁启聪,他的粤语车评不留情面,有一说一,特别是亚洲龙那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新车评网

以前的新车评网拥有一批优秀的车评人,但是随着YYP的出走而变得分崩离析,目前的新车评网大多为新人,从能力和资历上来看还是要差点。另外新车评网的多车对比节目是值得看的,其他的你懂得。

踢车帮

踢车帮的创始人夏东,以前是AMS车评的主持人,《汽车博览》主编。夏东是一位很有资历的车评人,同时他的车评温文尔雅,同时有一定的深度,从专业水平上来说,我觉得夏东要强于目前的一些年轻车评人。他的车评很有体系,但是他的问题是他是一位资历更老的“太极大师”,基本上很少正面揭露一款车的缺点,所以他的车评有参考价值,但是要仔细揣摩。

萝卜报告

陈震,《萝卜报告》主创,前汽车之家视频主持人,曾经的二环十三郎,陈震的车评,怎么说呢,看看也无妨,不过我觉得他的越野路书比他的车评更好看。相比之下,我更推荐大家看看萝卜报告另一位车评人陈寅的测评,他的视频更专业、更接地气也更详细。

李老鼠说车

李老鼠说车,野路子出身,干过修车、做过汽车销售,后来干了车评人。从二手车的角度,李老鼠说车的问答节目确实很适合一些汽车小白,一些带有剧情的车评节目一开始看确实觉得新鲜有趣,但最近感觉有些审美疲劳了。另外,他对汽车的见解主要停留在保值率、故障率等二手车的领域,评车的体系还是不够完整。

老司机

老司机是目前比较火的一个评车团队,由前汽车之家总编辑韩路创办,闫闯和陈震曾算是他的下属,在汽车之家时人送外号“大宝剑”。老司机目前网罗了很多年轻的车评人,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对新车做一些功能性讲解,没有太多深入评价。想要了解最新的汽车资讯的可以看看,但是要想深入完整的了解一辆车,老司机的内容还是显得有些浅了。

胖哥说车

胖哥说车的创始人杨力,以前曾是《新浪汽车》视频主持人,他是一位正经的科班出身的车评人,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胖哥说车的车评,有点像诗朗诵,声音很好听,再加上各种四字成语,感觉比较有意思,从内容上来说,他的车评会比较直接地指出车型的优缺点,可以作为参考。

丈母娘说车/逗斗车

另外一个在二手车车评圈炙手可热的团队,丈母娘胡永平,是前汽车之家高管(二手车事业部总经理),创办了逗斗车、丈母娘说车等节目,看他们的车评如同看大片,剧情精彩,光头李敏镐余洋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剧情中也会穿插一些汽车评测,看看权当解闷。

闫闯说车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士学位,剑桥大学工业系统生产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汽车之家资深编辑,《闫闯说车》创始人,曾经因为奇瑞艾瑞泽5上市的时候,在评测时出现了油门踏板被踩断的情况,闫闯在微博上发了一条:信我,别买被很多人称为“充值闯”。实事求是的说,他的车评可以看看,但是要结合其他的车评一起比较,理性判断。

车若初见

初晓敏创立的女性车评人为主的车评节目,实话实说,我是奔着她们的美貌去的,有两个确实很养眼。

此地无垠

说实话,我很喜欢此地无垠的十万公里耐久性测试,虽然说此地无垠的车评存在一些不严谨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最新的一期,雅阁的变速箱发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也暴露了本田在售后服务上的短板,非常推荐大家看看。

Y车评李扬

相比以上车评人,李扬的知名度不高,但是作为一个武汉的车评人,他的风格很独特,他做的车评也非常有参考价值。他的视频经常会直接指明一辆车的优缺点,在购买建议上也比较明确,总的来说他的车评比较务实,可以作为买车的参考。

除了以上的车评人以外,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上也出现了像虎哥、南哥、备胎等新兴的车评人,但从我个人而言,觉得他们的评测体系还有所欠缺,基本停留在功能使用和浅层的驾驶感受方面,可以看看作为参考。总的来说,目前车圈的车评人很多,专业度和可信度也参差不齐,最重要的还是亲自去试驾去比较。你们平时都爱看哪个车评节目呢?


老司机侃侃车儿


送你一句话,如果买车,不要光看车评,任何车评都有自己生存的需要,也都有自己侧重的喜好车系和品牌,所以说话的时候就会对不太喜欢的的品牌水一顿,对自己喜欢的品牌多吹几句话,车托之家这个称呼倒是有,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毕竟还是可以学到汽车的一些功能的。

我个人意见你买车,首先自己要有主见,不然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一人说一个车好,你就买不成了,这个主见没有的话,你就看看你自己的预算是多少,找出对应的预算内的汽车品牌的车型,然后去搜索每月汽车销量,能卖出排名前十的车型,质量方面肯定不会那么差,然后针对这些车你去当地店里看实车,细心看看,自己试驾试驾,感受一下车的车感,完了心里就有一些选择了,然后回家去搜车质网,针对你心中具体选择的几款备选的车型查看一些被人投诉的地方和毛病都有哪些,自己列出来,然后综合自己心里所想,那些毛病哪些是自己能够接受的,那些不能接受,慢慢排除自己做出选择就行了,记住,任何车都有毛病,还没有厂家敢拍胸脯说自己的车完美,因此这个你不必在意一些当年的毛病,被投诉不代表普遍都有,而是一个概率问题,因为同样的品牌同样的车型,有的人买回去用了没毛病,有的人开出去就可能有毛病,概率性的问题都有,所以不要想象的太完美,只是心里接受不能接受可以忍受的一些问题,加油!相信自己的选择,参考他人的意见,一定会买到满意的车。


车行湘北


可以搜下百车全说,李老鼠说车


张标9


国内几乎所有网站的车评都差不多,它们都遵循了一个原则:汽车优点缺点都可以有,但要突出优点,弱化缺点效应,使得缺点无伤大雅。原因在于国内的网站几乎都兼顾了卖车的属性,网站专职的车评人提供的车评必定不能影响车辆的销量,相反的应该突出车辆的优势来促进车辆的销量,这才是国内车评的问题。

推荐网站有很多,但国内各家车评网站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推荐追几个你喜欢的车评人来关注你喜欢的车,或者学一些选车的知识。说到这里了,我就随便推荐一位我平时也关注的车评人:YYP颜宇鹏。因为我本身是汽车内燃机专业人士,比较喜欢他的风格,对车辆的分析虽然不深(对我来说),但比喻比较形象,说得也比较合理。

另外一定要推荐网站还是关注懂车帝比较好,行业新的搅局者,虽然内容质量上不一定专业,但偶尔会有专业的人回答一些问题有借鉴意义。

最后说一说为什么汽车之家被称为车托之家。一是汽车之家卖车太厉害,车评人几乎是网红一般的存在,对实际需要购车的人来说车评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其次是汽车之家浏览量大,不少商家利用网站的漏洞给自己的车刷五星好评,刷有点。网上此类任务多得很,一般50-200块钱一次不等,通过照片、购车记录等信息写假评价的太多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更多汽车行业资讯,谢谢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深蓝月华”!


深蓝月华


我个人喜欢看大家车言论,里面每个主持人各有特点,支持大家车言论!情怀无价!


八两书法


我现在只相信中保研!只有触及了自身利益才会像中保研这样!给你个赞中保研!


西红柿屮蛋


有没有只说缺点的……[抠鼻]


兵锋95


就是对话题感兴趣参加一下,除之家外不另行推荐商家、商户或平台。

汽车之家这个网站不好用了,或者说不如之前好用了,或者说其客观性和中立性不如之前好用了。恭喜你,答对了!

1、初创时期的汽车之家:长话短说,在国内还处在以台式电脑为主要上网设备的互联网时代,在一众汽车网站中,汽车之家在创始人李想的带领下,深挖编辑的专业素质和交稿的速度和质量,一天一更发展到一天数更,让汽车之家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一众竞争对手,迅速做到同类汽车门户网站行业第一的位置。

2、巅峰时期的汽车之家:成为各大汽车主机厂展示、发布、宣传、竞争的平台,虽然汽车之家开始向主机厂和销售渠道开始收费,但是仍然保持更具有专业性的报道团队,深度介入汽车及相关领域的赛事、活动、发布会、车展等等,更保留甚至强化真实用户的体验、评价等环节,以至于王者无敌,引起众多风投和机构的注意,由此李想开始引入战略投资。

3、中国平安入主后的汽车之家:顺理成章,李想将汽车之家高价卖给中国平安之后,带着丰厚的现金和充足的经验,梦寐以求地杀入造车领域,对,这就是前途不好说一片光明但是很有潜力的蔚来。而中国平安买下汽车之家,也不是买来让你我当成家回去品的,还细品。所以经营目标和宗旨的变化,促使汽车之家大踏步转向商业化,这个方面请参考58同城对房产中介进行收费的方式,大同小异而已。这也必然造成了新闻报道的软文化、用户体验的水军化,必然现象。

所以,再展开就是对资本运作的思考了,所以点到为止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