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本文共3600多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論述:

一、兩種觀念的碰撞,到底誰是勝者?

二、兩種方式的分歧,到底誰對誰錯?

三、兩種身份的定位,應該誰強誰弱?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導語

前不久,我和妻子有了結婚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爭吵,吵過過後就是連續兩天的冷戰。

爭吵的原因是因為上初一的兒子。當然兒子只是爭吵的導火線!

兒子像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樣在家上網課,學習。老婆上班,我沒開學,在家陪孩子。面對孩子的學習,我總是以孩子的自覺行為為主,檢查為輔。而妻子則要我時時盯著孩子,要逐一檢查孩子的練習。因為孩子的練習受到老師的批評了,妻子覺得很沒有面子。並覺得孩子不該不認真,並指責我沒有盡到監督的責任。而我卻並沒有認為的做法有多大的問題,就這樣,情緒的對抗產生了爭吵與冷戰。

疫情以來,全國各地普遍的推遲開學,讓這個假期變得格外的漫長。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漫長的假期卻也不得清淨與悠閒。忙亂的網上教育折騰著孩子和家長,讓許多種角色瞬間發生變化,讓許多的觀念在這段時間得到延伸與強化。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教育成為了此時焦點。而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是引發雙方爭吵的重要原因。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一、

兩種觀念的碰撞,到底誰是勝者?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既然是假期就該玩個痛快;

學習是孩子的要務,既然是學生就該好好學習!

漫長的假期應該是每一個學生最為興奮的。假期意味著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時間和活動。那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啊。

這讓我想起我們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都不是很好,讀書也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我記得很多的同學小學畢業或者初中畢業就輟學了。說實話,那時的讀書有時真的是一種樂趣。但是卻沒有了現在的這種“威逼利誘”,反而變得更加的輕鬆,更加有效了。

我們一旦放學或放假,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整天陶冶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流連忘返,卻也未曾受到父母的指責。我們的假期生活不是電腦、手機、電視、作業。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我們一回到家,放下書包就到河裡玩水、抓魚;就到山上捉迷藏、打仗;就到田間地頭找些豬草、整些野菜……與鄰居的小夥伴們在戶外的山坡上你追我趕,或者在幽靜的山林裡四處鑽爬,附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我們的腳印,直到累了或者天黑了才知道回家。美滋滋地吃過飯就上床呼呼大睡!把一天的疲憊都帶進了夢鄉。

我們的學習是在學校完成的。其實我們的學習壓力不比現在小。因為我們小學升初中需要考試篩選,初中升中專或高中需要篩選,高中到大學更是萬人過獨木橋。我們就是在那樣的層層篩選下從農村走向城市的。但我們卻並沒有感覺到現在的孩子讀書的這般壓力!

在我的腦海中,有一個詞一直支配著我的成才觀:“成者自成!”不過,放到當前的時代估計有些消極了,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是靠一味的“威逼利誘”才能成才。所以,在我看來,至少,我們不能讓孩子貪玩的天性受到批評與指責,更不能用我們的壓力活生生地剝奪他們的天性。這是對天性的滅殺,其實也是對人的本性的滅殺。對孩子的成長有利?我看不然。

學習固然重要,如果孩子為了學習失去了他們所有的童年時光,少年時光,那麼他們的這段時光將是怎樣的慘淡?及時將來成才了,當他們再回首自己的過去時光時,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你覺得那樣的回憶是美好的嗎?或許更多的應該是遺憾吧。

孩子的本性貪玩,卻讓玩成了一種奢望,這是一種怎樣的折磨?這樣的一點本能的願望都會成為奢望,這將是人生的美好嗎?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二、

兩種方式的分歧,到底誰對誰錯?

目標完成期待自覺的“獨立”,自學自練應是對孩子能力培養的必然手段;

假期學習需要親密的“陪伴”,事必躬親應是對孩子學習監督的正確方式!

今年假期的漫長讓人覺得有的恐怖。這難為了孩子,難為了老師,更是難為了家長。我們有孩子的家長這個假期既是家長,又是“老師”,又是監督員,又是“教育家”,卻誠不知,角色的分散,身份的複雜,卻反而讓他們失去了本來的能力。

顯然,一個雜家,是不容易取得成績的。除非,他有著超出別人更多的能力和精力。

一個孩子的成長不能只是走在別人的路上,不能只是走在寬廣的大道上。他們也需要經歷坑窪和荊棘,才能讓他們品味到前行道路的艱辛與挫折,才能感受到成長途中的痛苦和幸福,才能體會到親身實踐的酸甜苦辣和幸福美滿的感受。

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固然希望讓他們的路走得更加順暢,然而,對他們自己而言,那是“送來的”,不是他們自己“拿來的”。固然可能會有更好的前途,但是卻未必能實現更大的夢想,未必能帶來更大的愉悅與幸福。不是麼?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就像我們要從河的這邊到河的另一邊。我們可以從上面的橋上過去,我們可以蹚水過去!

從橋上過去,既快又安全!這是許多人的首選。然而,如果蹚水過去會怎樣呢?我想,你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到河對面去,可能只是慢了一點。不過,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過去的方式會讓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你可以感受著水的清涼,你可以感受赤腳踩在砂石上的癢癢的感覺,你可以享受到水流衝擊身體的輕輕的撫摸,你可以感受到小魚在四周自由遊走的輕快……你或許只是從河的一邊到另一邊,但你在行走的途中,卻獲得了許多你可能最為喜愛的感受!

過河如此,學習也如此。

我們的教育更多的以功利性為目的,卻讓很多的過程變得簡單與便捷,但在這所謂的簡單與便捷裡,卻全是別人的路,於是,讓人生變成了無數的複製。卻失卻了人生追求過程中的酸甜苦辣的交織。卻失去了自己自練自學過程中的自我情操的融會貫通與自我錘鍊。

所以,我一直以來深愛魏書生先生的教學理念,也愛他的教學方法,只是我無法複製而已,我也需要通過自己的不斷摸索才能形成自己最快樂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罷了。

所以,面對自由的“獨立”和親密的“陪伴”,我們到底該怎樣去做出自己的選擇呢?我們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做鋪墊,我們該讓孩子走得更加的穩健與順利呢還是讓他們順應自然,逐步成長,慢慢成才呢?

或許我們的選擇不一樣,但是這確實是能夠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了,你做過怎樣的思考呢?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三、

兩種身份的定位,應該誰強誰弱?

父母的“強權”指引孩子走向大眾人生,莫問緣由,只管向前;

孩子的“叛逆”倔強成長只求別樣未來,活出自我,雖苦尤甜!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身份的定位一直是人們難以擺脫的束縛。雖然當今社會人們逐漸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但是,根深蒂固的觀念的潛意識的限定依舊讓人們無法真正釋然。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這種自古以來的難以逾越的溝壑讓兩種身份中間難以真正地協調一致。父母的強勢的地位一直以來在子女的成長道路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不可逆轉。

在中國,父母多孩子有著無私的愛,但這種無私的愛是無條件的。如果按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的說法,應該是“送給的”,而不是子女“拿來的”。

這就有點讓人對這種愛有了更多的思考了!

因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我愛你,因為我愛你,你就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你就要按照我指給你的路去走,你就要按照我要求你的未來去發展。這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幸福的背後真的只有幸福?

至少,從我對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的理解裡,我沒有看到這種送給的愛對孩子們而言是多麼的幸福。反而很多時候是一種禁錮。在很多的子女的心目中,這或許很多時候是一種困惑與“折磨”。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不是自己“拿來的”,而是“送來的”的緣故。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經常接觸到或者聽到子女與父母對著幹的事例,甚至有很多子女用極端形式對抗父母的愛的行為。

有因為上網課無法承受家庭壓力而跳樓的,有因為對學習不感興趣而不堪重負離家出走的,有迷戀手機被發現後的不堪責罵而跳樓輕生的,有父母強行干涉子女人生走向而造成悲劇的……

這些悲劇的發生,我們或許深感惋惜,或許責怪孩子的內心的脆弱,責怪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對,但是我們發現,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各自身份的定位太精準讓各自都不能得到自由。尤其是子女的弱勢讓他們無法承受其強大的壓力,以致只有選擇最為無奈的方式來尋求解脫。

這難道不是“愛”的悲哀?其實可以說是“送給的”愛的悲哀。

我們進一步回想,我們會發現:大凡家庭和睦,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親密自由的家庭,這種愛的方式是自由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身份雖和所有人一樣,但是在身份的權利行使上卻是天壤之別。他們之間不是以身份的強弱來決定日常事務,而是以需不需要的真理來做出決策。

但我們再次面對身份時,我想,要分出個強弱來很簡單,但是要讓強弱弱化,變出一個“平等”來似乎真的很難!而這,也是中國社會作為子女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獨立個性的重要原因!這是幸還是不幸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網課學習引起的爭吵是家庭教育的病症,“疑難雜症”需要標本兼治

結束語

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孩子們也即將要開學了,瀰漫在我們每個學生和家長心頭的迷霧即將要散去。但是家庭教育就不會因為開學而終止。

人類社會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由古到今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然而,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也應該在不斷的發展中進行更多的思考。家庭教育教育是一哥亙古不變的主題,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也應該是我們每一代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所以,面對一個看似簡單的爭吵,卻蘊含著不同的教育的分歧與碰撞,卻蘊含著不同身份的需求的對抗。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不經意間成為了家庭教育的“疑難雜症”,要真正想解決好,還需要標本兼治。或許,我們真該好好的反思我們的教育了!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