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有爭議的大儒叔孫通是識時務知變通,還是沒有節操

叔孫通是西漢初年爭議頗大的幾個人物之一,雖然最後獲得了成功,但他的很多做法被人所不齒和詬病。

叔孫通原是秦朝的待詔博士,陳勝吳廣起義後,二世胡亥召所有博士儒生商議。所有人都說這是造反,應當趕快發兵剿滅,胡亥聽了後非常很不高興。

唯獨叔孫通說,這些人只是幾個小毛賊搗亂,不足掛齒,並順帶著把胡亥美美的讚頌恭維了一番。胡亥聽了非常開心,把叔孫通提拔為博士,不再是實習生,並賞賜衣帛。

叔孫通知道秦二世非常忌諱造反,也忌諱別人說造反,喜歡聽喜不聽憂,之所以這麼說就是為了保命。如果叔孫通再說造反,估計這幾十個博士有可能被髮怒的二世胡亥給咔嚓了。

回到住處的叔孫通趕緊打包收拾行李,逃出了咸陽跑到薛地。

項梁路過薛地的時候,叔孫通投靠了項梁;後來項梁戰死,項羽被楚懷王奪了軍權,叔孫通立馬投靠到了楚懷王的懷裡。項羽滅秦後,尊懷王為義帝,從彭城遷到長沙,叔孫通看到項羽強大,又留在彭城投靠了項羽。劉邦趁著項羽攻打齊地,攻破了西楚國都彭城,叔孫通投降了劉邦。

還好劉邦彭城之戰失敗的時候,叔孫通再沒投靠其他人,算是跟定了劉邦。

頗有爭議的大儒叔孫通是識時務知變通,還是沒有節操

從這些經歷看來,叔孫通確實有些掉節操,誰強大他立馬投向誰。還有一件更掉節操的事,叔孫通聽說劉邦非常討厭儒生,所以他去見劉邦的時候,就把衣服的袖子、褲子都給剪了,很想楚地人的打扮,劉邦見著後很是高興。

怎麼看怎麼感覺叔孫通很掉價很沒有節操,但這是無奈之舉;秦末漢初時不同於後世。

儒生的無奈

第一、儒家在秦時並不受重視,秦朝以法治國,儒家在朝堂沒有影響力,他們的核心主張沒有被統治者所認可和採用。想裝扮成高人,矜持的等待著君王來聘請,那就太異想天開了,墳頭的青草長滿了也沒人會去理睬。

第二、秦末亂世以來,叔孫通看出來了,所以轉正了的博士也不幹,立馬逃走了。亂世用唯才,需要的是武將、謀士等軍事型人才,儒家的作為並不太大,難有用武之地。叔孫通一不能率軍打仗;二不能出謀劃策;三不能做後勤保障,亂世要禮樂幹什麼。

第三、劉邦本來就討厭儒生,討厭繁文縟節。領導本來就討厭,如果還是一副清高的樣子,那啥也別想幹成了。

儒家在先秦時期沒有太大的作為,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儒家思想被沒有被統治者們真正的認可,他們的主張也沒有被實施。這種情況下,不爭取很難有所作為。

頗有爭議的大儒叔孫通是識時務知變通,還是沒有節操

另外,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孔孟的仁愛和仁義,並非後世所形成的忠臣不事二主、倫理綱常這些主張,學而優則仕,主上賢明就輔佐,昏聵就離開,沒必要跟著陪葬。孔子出仕兩次,因為輔佐的人不賢,不也棄他而去了麼。

輸孫通也看的透透的,但他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墨守成規,而是識時務知變通,做法上讓人看著有些沒節操,沒氣節。

叔孫通有100多個弟子一直跟著他,投奔劉邦後,弟子埋怨他不在領導前面推薦他們,叔孫通告訴他們,現在劉邦是在用軍事爭奪天下,他們沒有任何的用武之地,推薦他們的時機還不到,等到時機到了他不會忘掉這些弟子的多年跟隨。

叔孫通的機會

劉邦平定天下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卻面臨這一件極為糟心的事,他的朝堂就和菜市場一樣。

劉邦的手下大多都是草莽出身的粗人,在朝堂上大呼小叫,相互比功,吵到激烈處,就拔出劍來砍大殿裡的柱子,劉邦看的糟心不已。

叔孫通看到機會來了,就主動上書請纓制定禮法;他原本是秦朝的博士,對這些了熟於胸,劉邦准許他制定禮樂,但有個要求,就是要簡單。

叔孫通跑到魯地招了三十個儒生和自己的一百來個弟子開始制定整個的禮法章程,先跑到郊外扎草人演練,劉邦視察後覺得可行,就讓大臣們開始操練。

頗有爭議的大儒叔孫通是識時務知變通,還是沒有節操

漢七年十月,長樂宮修成,藉著大朝會的機會,劉邦開始檢查叔孫通制定禮法的結果。朝會開始後,大臣們分成兩列,由禮官帶著依次進入殿內。

到了殿內,武將面朝東而列,文臣面朝西而列,接著皇帝出廂房,在禮官的高喝下,群臣對皇帝行禮跪拜。一切井然有序,鴉雀無聲,如果有那個腦子不好使的,跟不上節奏,旁邊的衛士立馬架出殿外。

酒宴開始後,沒人大聲喧譁,按著上下尊卑依次向皇帝敬酒,每次舉杯都有禮儀官高喝,群臣動作整體劃一,劉邦感慨: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

朝會結束後,劉邦拜叔孫通為奉常,賜五百金。叔孫通趁機推薦了自己的弟子,劉邦將叔孫通的弟子全部任命做官,叔孫通將劉邦賞賜的五百金全部分給了自己的弟子。

頗有爭議的大儒叔孫通是識時務知變通,還是沒有節操

輔佐太子、制定儀法

漢十二年,叔孫通被任命為太子太傅;劉邦想廢太子的時候,叔孫通死諫劉邦。對於叔孫通的勸諫,劉邦也笑著說:“我聽你的。”

劉盈繼位後,叔孫通又做了奉常的官職,帶著自己的弟子和諸儒生制定宗廟儀法。漢時期的儀法基本都是出自叔孫通之手。

叔孫通也將儒家的思想帶進了西漢的朝堂,為後來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西漢初年,道家的黃老思想盛行,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也是最符合當時的社會形勢。經過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的戰亂,民生疲敝,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更適合於社會的休養生息。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的全面恢復,以守成為主的黃老思想漸漸的開始阻礙社會進取發展和創新,更適合治世的儒家思正是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結語:

叔孫通單從六易其主、討好領導來說,不符合後來儒家所尊崇的忠君思想;但他對西漢王朝的貢獻也不可磨滅。叔孫通漢初制定儀法對社會的穩定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不僅僅只是狹隘的明確上下尊卑關係。他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最終也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叔孫通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識時務、知變通,做大事不顧小節,並不是沒有節操;不能用後世的儒家思想去評價秦時的儒士,他們的思想主張區別很大。

叔孫通多次易主,並不完全是他的原因;秦朝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了,非要跟著一起殉葬才算忠臣?之後的項家、懷王,都無法讓他的才華得以施展,也沒有被重視。既不受重視也無法施展所學,重新找個平臺也在情理之中。

今天人們最喜歡討論情商這個詞,叔孫通的情商就非常高。趨吉避害本就是人的本性,無關乎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