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儒生的代表,改變了劉邦的儒學態度,使之嘗到皇帝的真滋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為漢武帝提出的治世之道,但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功勞並不能算在董仲舒一人身上。在司馬遷的時代,董仲舒的地位其實很低,只被看作是諸儒的一員而已,在《史記》裡只與他人合作一傳。

在漢武帝時代,促成儒學獨尊的另有其人,史上將他們稱之為新儒生。新儒生代表人物之一,是叔孫通。他原是秦朝的博士,在秦二世時供職與宮中。

他是新儒生的代表,改變了劉邦的儒學態度,使之嚐到皇帝的真滋味

陳勝吳廣起義後,秦二世叫一群儒生前來問策,儒生都建議秦二世出兵鎮壓,只有叔孫通說:今海內承平,天下一統,明主在上,法令在下,誰敢造反呢?聽了叔孫通的話,秦二世龍顏大悅。

退朝後,儒生們都指責叔孫通欺君罔上,叔孫通回答道:不說假話,還能活命嗎?叔孫通在這兒的表現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識時務者為俊傑。

他是新儒生的代表,改變了劉邦的儒學態度,使之嚐到皇帝的真滋味

識時務的叔孫通後來投靠了劉邦,在劉邦哪裡,他毫不猶豫地脫下儒生的外衣,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等到劉邦稱帝后,叔孫通明白,該是儒學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他制定的朝儀在長樂宮試行,讓大老粗皇帝劉邦真正體驗到了做皇帝的滋味。

劉邦本來是討厭儒學的,在叔孫通的運作下,劉邦改變了對儒學的態度,甚至以最高規格祭祀了孔子。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也在這裡打下了基礎。

他是新儒生的代表,改變了劉邦的儒學態度,使之嚐到皇帝的真滋味

叔孫通明白,時代變了,儒學也要與時俱進。以前是邦國,邦國的君主是貴族,面對平民出身的劉邦,儒學需要變通,必須順勢而為。變了的儒學,讓帝王很是受用,同時也確立了儒學在諸學中的地位。

這也正印證了一句話,這個世界永遠不變的是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