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二战时日军“下克上”风气严重?

蚂蚁ling


日本军队不是以上克下,而是头重脚轻,简单来讲,日本人做决定是拍脑门儿决定,所以我们会看到前线发生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上面的改变都会影响后面的决策。

就比如说在七七事变发生以前,日本人对于侵华日军的基本要求,基本上就是驻华的那些日本军队,寻找战机,扩大与中国军队的正面冲突,不追求全面开战,是话锋一转,等到七七事变发生以后,日本国策立刻就改全面开战!

对于日本来讲,他本身就处于一种以小博大的地位,也就是说他本身的国力和他交战国的国力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日本人心里自己明白,所以战机这个东西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对于日本大本营来讲,他心里特别清楚,自己做正与后方比起前线直接面临敌人呐,一旦发生什么突发状况,后面处理起来肯定要比前面处理起来花费的时间更长。一旦错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那日本大本营就该拿脑袋撞墙。

所以对于日军来讲,前线如果能便宜行事,自己处理,那日本大本营当然喜闻乐见,毕竟日本大本营对于前线发生什么样的状况,要比前线指挥部稍微慢一拍,所以日本前线一旦爆发战争,是拥有着便宜行事以及全权处理的能力,这点比起蒋介石来讲,简直就是高明太多了,将介石手底下缺人才吗?不缺,他就是缺这种能够在前线能够顶住他的命令,自己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发挥的将领,一旦有这种将领,蒋介石立刻把它给处理掉。

当然,话题扯远了,我们再说日本以下克上的这个传统,日本人为什么会被自己的下层军官牵着鼻子走,甚至于因为自己的下层军官一次又一次卷入战争之中。比如说918事变,七七事变,都是因为自己一个士兵失踪,或者是下层士官擅自发动突袭,造成整个国家卷入战争,因为日本人本身也需要战争,(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日本就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的军国主义建立在。它的殖民地的扩大系统之上,一旦没有了殖民地,一旦没有了廉价的工业材料和人力,物力财力,那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光他日本自己一个国家能翻起几层花浪来?只有不停地赢下胜利,只有不停地开展战争,去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才能够维持它本身脆弱的民族经济。

可以说只要有战争,来者不拒,能打就给我打,不能打也给我打,总之我就是要站着,我就是要土地,我就是要资源打不打得赢,不是我该考虑事情,你们全县就只需要给我搞摩擦,弄战争,然后影响这一行战争就可以了。

看起来日本的大本营是被日本前线牵着鼻子走,但实际上日本前线的缕缕举动都是符合了日本大本营的意思,也就是说日本全线,他通过发动小规模冲突,使得日本大本营加入战争,这一点不是日本大本营向一个被受害者一样,说自己不愿意,他愿意的很!只不过他需要一个由头,需要一个镐头,然后他根据这个理由再加入这场战争,看起来就像日本前向胁迫日本大本营加入战争,所以这是日本前线的锅跟日本天皇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东西也只有那些政客才会自己编谎话自己相信。


漩涡鸣人yy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军的下克上的存在,其实是日军高层指挥的严重问题导致。

以抗战战场为例,日本最高指挥为侵华日军司令部,设置在南京,有自己的一套班子。

但实际指挥战役的,都为各军(也就是中国的战区)司令部。

进行战术作战的,又是各个师团。

而根据日军的传统,上级对于下级并非牢牢控制。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李德、博古指挥战役,不但制定战略,也干涉具体战术,甚至到一个营兵力的使用。

这导致红军基层指挥官失去实际指挥权,形同虚设,想不败都难!

而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二战很多关键战役的胜负,往往就在一二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

以当年的通讯以及指挥系统的处理速度,根本就不可能及时反应。

打个比方来,日军在攻打中国城市期间,突然发现国军开始突围。

那么,究竟要不要追击?

如果师团上报给军司令部,军司令部又要请示侵华日军司令部,最快也要1天以上才会有指示,到时候国军早就不知道突围到哪里去了。

二战期间,日军高层指挥相对是放权的。

也就是,侵华日军司令部多是制定大的战略,制定战役的目标。

具体如何实现,全部交给军司令部去负责。

而军司令部召集师团长下达具体的作战任务,比如攻打长沙是中央突破,还是多路围攻。

一旦大体作战任务下达以后,军司令部较少干涉具体的指挥,最多协调师团之间的行动。

而师团也是一样,他们拥有一线的决策权,往往是先下命令以后再向军司令部请示或者汇报。

这种模式,是日军多次获胜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传说中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实,这也是日本战国时期军阀混战的传统。很多大名对于部下的强力家臣,缺乏足够的控制力,大体上是协调他们作战而已。

这种方式有优点,但也有巨大缺点。

日军以下克上往往成为风气,甚至会彻底改变侵华日军司令部甚至日本军部的战略,导致战略上的惨败!

比如淞沪会战结束以后,日本军部不希望扩大战争,要求前线部队停留在苏嘉线,不要继续攻打首都南京。

日本军部认为,国民政府已经从南京撤退,占领南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反而失去了谈判的对象。

但日本一线指挥官认为国军已经全线撤退,只要坚决追击,一定能够迅速拿下南京。

结果就是,日军自发攻打南京,军部被迫认可这个决定。

占领南京后,实则日军就彻底被拖入持久战,无法自拔了。


萨沙


下克上,就是下级架空上级,并取代上级作出决定,取得实际领导权。先把这解释清楚才好回答。

二战中日军的下克上从其出现到其愈演愈烈,从一个人的经历上来谈,可能会更好的解释日军中这一个下克上会如此严重。而这个人就是石原莞尔,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事迹。

石原莞尔本是日本关东军的中佐(中校)参谋,整个九一八事变的实际策划者和实际指挥这者之一。

在九一八事变开始时,石原莞尔等人绕过刚到任不到一个月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虽然也是侵占中国的支持者)下达战争命令。事变发生后才进行告知,而此时也只是并劝说其正式授权关东军的军事行动。

事变发生后日本内阁下达停止命令后日本关东军仍继续行动,以及日本朝鲜军越境进入中国东北参与九一八事变(虽然在事变后得到日本天皇的追认)。又是两起更加严重的下克上。

因此满洲事变也被称为昭和时代三大下克上事件之一。也是由此开启了日军二战中一系列下克上的历史。

后来就卢沟桥事变发生之时,已经升任日本战争指导部部长的石原莞尔认为不应在此时扩大战争而受到下级课长的下克上,并被怒怼“我们现在就是学石原先辈在满洲的做法,有什么不对。”扩大派占据主流后石原莞尔则被排挤出中央,后又被转入预备役被监视居住。

可以说石原莞尔是二战中日军下克上上的开启者和受益人,也是其的受害者。

而从此事件中分析可以一窥一向上下级严明的日本,为什么会在二战中频繁出现下级取代上级的情况。

一 、首先九一八事变中,树立了错误的典型

石原莞尔等人下克上,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成为了国家英雄,并因此官运亨通。给了想建功立业的下级军官一个错误的示范。

因此九一八事变后接连出现日本在华日军挑衅事件,上海一二八事变、天津日本驻军挑衅事件。

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系列事件中出现的小团体或者是派阀在日本军中所其的作用。或者说就是日本的决策体系已经被各种派阀所左右,没有了正常的军队指挥体系。下克上成了弱势一方,操控军队影响决策的常用手段。

仍以九一八事变来说,需知道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组织者都是日军中统制派成员。其计划在谋划之初就已告知统治派核心人员永田铁山,并得到了其在事变前从日本本土调来240毫米重炮的支持。同时也是在中央的统治派成员在事变开始后强压处分命令,并在日本大肆宣传其“英雄事迹”,才将这些不停调令的军官塑造成“大和英雄”。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派系支持,改变国策的行为,仅凭几个参谋来做可能当天就被终止了。

作为对比也是一二八事变和天津驻军挑衅事件,都是不符军内派阀的战争思想,下级想学习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事迹却很快被制止。

同样日本内部的二二六军事政变,也是在逐渐失势的皇道派军阀为挽回颓势与统制派争权搞策动下级军官搞政变,并在事变中拖延镇压,并帮助宣传叛军的“爱国思想”。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日军二战中的下克上本是内部派阀为达目的而采取的非正常手段。

但却如同开启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在一次以后日军中不断因为各种战争思想分裂成不同的小团体,并用下克上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其下克上的范围也延伸到大到国家国策小到战役决策各个层面。而最初采用这种方式的石原莞尔和永田铁山也成了下克上这种不择手段的牺牲品。


历史小知


下克上,其实是说白了就是指的下面的军官对上面一层军官的不满。而他们之所以有这个胆子敢对上面一层军官表现出不满,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有着天皇支撑。这样一来说,下克上,也可以看成是天皇的一种手段。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平衡朝廷的权势,这样上层的官员们也不会因为手上握的权利太高,从而会威胁到天皇的权力。



不过发展到了后期,日本内部都开始一致觉得这个现象非常好。因为在918之前,日本究竟该如何对待中国?究竟该如何在中国开展战略活动?这在他们内部,一直都是一个谜团。那时候,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大国家,稍有不慎,日本败了的话,责任算谁的?因此大家都打着这种算盘,高层一个个的就开始稳如泰山。而下面的一群人,因为受到天皇的支持,故而胆子也非常大,直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如此莽莽撞撞的行为,其实也算是对高层权力的一种挑衅。但那时候高层觉得无所谓,如果下面的这群人,方法用对了,取得了胜利,那么作为他们的上级人员,也会因此享受到成果。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利益。反正他们不敢行动,那就让下面的这群人来行动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而一旦这些人失败了,那么也无所谓,高层们可以将他们推出去,让他们去做这个替罪羊。反正方法是下面人出的,行动也是他们私自做的,那么失败了,也就应该是他们受到责罚。



再来看下层的军官们,他们当然也明白高层的心里。不过他们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若是胜利了,这就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可能就因此一步登天,升上了高位。而且当时,石原莞尔就是因为这样成为了日本民族的英雄。有了他这样的先例在前面,后面的人自然就更是争相模仿。

这个现象是不是好呢?如果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放任现象。也就是说大家都在推脱责任,要达到坐享其成的目的。但就是这样一种不好的现象,却得到了当时日本军官们的一致喜爱。不管是上一级的高官,这下一级的军官,都因为这一中奇怪的现象而获得了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下克上这明显就违反了军人精神的现象,却一直屡屡出现的原因。


童年放牛


日军的下克上其实是有历史传统的,早在明治时期就有著名的"西乡大暴走"事件,主角西乡从道无视政府训令,执意要攻打台湾,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已开了军部自行其是的所谓"下克上"的先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西乡本人属于维新元老,在明治政府中地位特殊,所以这位暴走以后不但没事,后来还做到海军大臣和海军元帅,这个事件其实为日军后来下层军官的暴走埋下了伏笔(也可以说做了榜样),因为军方有元老的护持,后期逐渐成为日本一种超越法度之外的独立存在,比较有名的就是"统帅权独立",军方的行为可以不受文官政府的约束,这个体制的负面作用在明治时期还不怎么明显,因为彼时大部分维新元老都在,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当政者的认识差别不大,而军方也才属于初生阶段,还在可控范围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体制的负面作用逐渐显现,随着藩阀政治逐渐走向解体,军方自身的意志也越来越难以被约束,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3年的"热河事变",下层军官屡屡出现自行其是的"下克上",但由于统帅权独立及社会下层日益增长的狂躁情绪等原因,结果当事人大都是"成则加官进爵、败则轻轻放过",昭和时期的军官团,尤其是陆军逐渐被娇纵成一群无法无天、狂妄自大的暴汉,这就是日军下克上的由来。

结尾多说两句,今人常说日本人是"战术一流,战略三流",其实抗战时的鬼子并非生来就缺乏制定优秀战略的天赋,只是这些自上层军部领导蔓延至下层军官参谋的暴走使顶层大脑即使有好的战略也无法执行,更何况由于下层军官的屡屡暴走,使得时局的变化也往往无法为当政者所预料和控制,所以抗战时鬼子就表现出了基本无通盘考虑战略的情形,今天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其实就是为了告诫我们,一个想要健康发展的组织一定要有完善的组织纪律约束,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未必简单,日本人是有名的讲服从的民族,但仍然会在军队这种最讲纪律性的组织中出现下克上,这是值得深思的,而下克上的严重后果已为历史证明,如何既保证不要扼杀组织成员的创造活力,又要保证组织纪律性,防范下克上式的自行其是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林中雪月


如果仔细看日本的历史,就知道日本的下克上不仅仅存在于二战时期,而是在日本历史中延续不断的。

首先日本一直到明治维新前都不能称之为一个中央期权制的完整国家,而是由天皇、幕府将军,、大名与地藩主、武士、以及平民等组成的社会各阶层。各地的藩主们受经常性的互相发生火并与征战,然们都奉幕府将军为共主,而幕府将军又象征性的奉天皇为主人。这样一来经过混战战,执力做大了的地方藩主必然不肯甘心居于幕府将军的骑下往往会挑战幕府将军的权威或是其他的藩主进行兼并战争,当各种势力的平衡打破后大了的地方藩主又成为了新的幕府将军。这从廉仓幕府一直到德川幕府莫不是如此。

就连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楠木正诚"在高喊七生报国时也是以下克上的。而到了幕府末期,以西南强藩中的长洲藩萨摩藩为主的的执力又是以下克上推翻了幕府统治把明治天皇扶上了正位。但等明治天皇坐稳了位置以后进行改革时又威胁到了西南强藩利益,西南各藩又发动了反叛天皇的西南战争,这又是一桩日本军队中以下克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军队中的各种实力派又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以下克上的事件屡屡发生。

到了二三十年代,日本军队中的以下克上达到了新的高峰,在1923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日本被迫限制了自己的海军规模,但当日本的谈判代表返回日本国内以后却被军队中的下级军官当街杀害。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有三位首相被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给杀害。到了1932年的二二事件中日本皇家陆军近卫师团的上千名官兵在中下级军官中的蛊惑下发动了空前的兵变,这使日本军队的以下克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说日本民族是个扭曲的民族,即强化绝的对服从,骨子里却有一种以下克上不服输的反叛精神。


用户夏天的风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所谓下克上就是下级取代上级“绑架”了上级的意愿作出的一些事情。下克上这种现象在日本已经存在已久了。早在日本战国时期下克上的现象就极为盛行。而下克上也不是日本独有的现象。比如东汉末年军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也是一种下克上的体现。下克上的风气在日本一直存在也从未消失。而日本二战时期可以说是下克上之风在现代最鼎盛的时期了。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盛行。而在其军队内部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也开始盛行。日本教育家新渡户稻造在他著作的《武士道》中指出“下克上和武士道精神属于一体双生。武士在强调对上级忠诚服从命令的同时,下级也会要求上级尊重下属的利益。当下级认为上级违背责任或者有明显过错的时候,武士可以毫不犹豫的反对。而二战时期日本整个军队内部盛行武士道精神。通过狂热的精神洗脑导致他们都有一些病态的疯狂。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二战时期日本下克上如此严重。


有很多人认为在二战时期就是日本军队中的下层军官“绑架”了日本军部。很多时候日本军部都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按照下级的命令去做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中下克上的领军代表人物就是石原莞尔和辻政信。这两个被洗脑的疯狂的家伙可以说一手把日本带入了地狱。著名的九一八事变就是石原莞尔这个家伙一手策划引发的。而当时的石原莞尔只是关东军的一个小校官。谁能想到可以堪称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一手策划的。石原莞尔可以说一手把日本拖入了战争的泥潭。本来石原莞尔这种举动肯定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但是在当时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石原莞尔此举被日本军队誉为英雄壮举而且获得了军队层面的大力支持。所以石原莞尔不仅没有收到惩罚反而还一路官运亨通。


石原莞尔这么疯狂那么身为石原莞尔粉丝的辻政信也不甘落后。二战时期本来日本河苏联之间“相安无事”。但就是由于辻政信的原因。导致了日本和苏联爆发了诺门坎大战导致关东军损失惨重。当时在关东军服役的辻政信认为苏联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立功心切的辻政信就一手策划了进攻苏联的计划。在日本军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辻政信策动了关东军高级将领私自对苏联开战。而这一战也是日本和苏联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日本在苏联的钢铁洪流面前被碾压了。因此日本关东军在北方对苏联开始处于劣势。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之所以会败的那么惨和日本军队内部下克上的风气影响很大。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陆军主要以日本关东军为主。而日本关东军又因为战功彪炳和日本军部关系不是很融洽。这就导致了关东军实际上和日本军部就形成了下克上的关系。日本军部命令不了关东军只能给建议。而日本关东军又不可一世根本不搭理日本军部的意见。甚至还宣称“三个月占领中国”最后陷在中国战场是进退两难。有了关东军高级将领当榜样。下层军官自然更加有样学样。所以下克上风气越来越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这种现象的严重化是918事件后开始的,起初918事件就是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等关东军将领一开始就背着大本营搞出来的,由于当时关东军和东北军在兵力方面差距悬殊,所以连日本都不认为事情会进行的很顺利,甚至做过很坏的打算,即东北军集结起来攻击关东军,使后者覆灭。然而,不抵抗使得东三省很快沦陷,所以当时日益狂热失去理智的日军中下层军官尝到了甜头,越发看不起中国,认为918事件可以一再重演,无需得到高层的认可。

而77事变时,虽然日本有扩大派和不扩大派,有趣的是,918的始作俑者石原认为如果在华北扩大战争,会彻底突破国民党当局的底线,进而扩大战争,对日本以战养战不利,所以属于不扩大派,但部分扩大派的军官却对石原表示,当时918事件也是石原绕开东京高层和天皇而策划的,今天自己同样也可以这样做。所以,由此开始中国爆发全面抗战,而日本的中下层军官独走也愈发频繁,后来的诺门坎事件也是由此引发的。

纵观这些事件,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的确是日本高层不知情,那些身处第一线的少佐中佐才是直接的推动者甚至策划者,但另一方面,日本高层在事情发生后一般采取默许甚至暗中支持态度,这就进一步纵容了这种下克上。


迷彩派军事


在二战时日军犯了四个严重的错误。

一、逐次增兵,欲战又止,迟疑不决。

二、随意更改“主战场”。

三、军、政不和,下克上之风气严重。

四、该出手时作壁上之观,不该出手时南进袭美。

其中“下克上”之风尤为严重。

抛开民族情感来讲,日本在中国发动的战争进程也算是可圈可点,想象一下,日本一个岛国,在当时连一亿人口都没有的小国家,在对华战争过程中竟然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最终他们还是失败了,虽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国民万众一心致力抗敌,但是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下克上。


那究竟什么是“下克上”呢?

下克上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的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指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感到不满甚至对上级下达的命令不理不顾,按道理说军人是以服从军令为天职的,但是下克上出自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在强调对上级忠诚的同时,也希望上级能尊重下级的利益,如果下级认为上级违背了这个约定,下级是可以反对上级的。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这些下层军官后面都站着一个人——天皇。“下克上”也可以说是天皇一手促成的。他希望以此来平衡下面人手中的权力,并且增强自己手里的权力。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右翼大力宣扬“下克上”,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右翼认为国家出现衰弱的原因是天皇被内阁架空,这该如何是好?


只有除掉这些中间的官员,直接听命于天皇的领导,这样就能迅速对外扩张,通过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来壮大自己的祖国,听上去是不是觉得很感动,持有这种“爱国情怀”的军官大多数是草根出身的中下级法西斯官员,正是他们的这种“下克上”的思想让日本日益膨胀,开始四处侵略扩张。

但这种现象其实是从918事变之后开始的。918事变并不是由日本高层一手策划并实施的,而是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等关东军将领背着日本军方高层秘密实施的一个计划。

对日本而言918事变的冒险尝试是非常成功的,东北军的不抵抗使得东三省以席卷之势沦陷。而那些参加了对东三省进行了作战的官兵尝到了甜头后越发狂热,认为918事件完全可以重演。


由此那种下克上之风越发严重,后来的七七事变有对战果的扩大和不扩大两派,而被奉为英雄的石原在当时却属于不扩大派,有部分扩大派军官就效仿石原,直接绕开了上层领导制定各种战略规划,于是中国爆发了全面抗战。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说诺门坎战争,英帕尔战争都是各军司令部独自策划并领导各种战役决定,也因此影响了全局。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海外军团独立性过大,是日本下克上风气所致,同时也让这种失败成了必然。

这种模式虽说在理上说不通,可是有许多军官却是默认接受这种“潜规则”了。毕竟手底下人瞒着自己做事,做成了有自己的一份御下有方的功劳,没做成的话就把下属推出去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而那手底下人呢?一旦做成了事情那可就是平步青云了,可谓是进入了官职晋升的快车道了。

可是这种方式有利有弊,毕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日军下克上风气直接导致了日本军部的战略部署的错乱,导致其惨败。就比如说日本在攻打南京的问题上出现的分歧导致其被彻底陷入持久战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了,日本一线指挥官越过日本军部直接攻打南京,导致军部被迫认可了这个决定,再后来又继续获得了政府和天皇的追认。


其实究其根底,日本的失败一是在于中国国民对侵略者一致对外的决心。二是其战略方针的错误,而战略方针的错误又在于军中的相互制衡,互相猜忌,更有本文中提到的——下克上风气。


历来现实


这个问题牵扯到日本比较深的东西,这里只能简单的说一下。大家都知道,日本自古就是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又地方狭小,很多矛盾避无可避,必需直面,所有社会底层,也以日本底层被压榨最为凶狠,基本已无再进一步压榨的可能。这个环境,造成日本社会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权力集中,最早阶级固化的国家,有限的资源必需集中分配,掌握分配权力的阶层一旦稍有偏颇,被压榨到底线的底层就只有造反,古代没有明确的科学指导,但在日本社会自然形成保护分配权的武士阶层,以及可以凭头脑更合理分配资源,自己还可以从中渔利的财阀阶层,但最高层既要这两个阶层协助自己分配资源,又没能力供养这两个阶层,回收所有分配权力,那怎么办呢?—— 给政策!


在保证最高层收益的情况下,给他们压榨权!他们只要压的住最底一层,那么收到和上交之间,怎么渔利,就是他们的权力。实际日本历史上最底层被逼到造反的情况很多,但日本地域狭小,转圜余地小,强势方从没有什么兵力空虚,不集中的问题,镇压起来很方便,从来都是露头就打,弱势方从来没有发展空间,像中央帝国那样,底下已成燎原之势,高层还没收到情报的状况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不过日本强势方也有个好处,就是懂得不能杀鸡取卵,薅羊毛得留着羊,这些底层每一个人头上,都有着明确的收益,杀了可就没了,所以武力镇压压住阵脚后,就是请中人出来谈判,给多少米粮,然后大家别闹了,还是回家好好过日子去吧。所以日本历史不提什么农民起义,此类事件都是所谓“骚动”,二战的紧要期间,日本各大城市还发生过有名的“米骚动”。而题目所问的“下克上”,就是日本中层把下层压榨过甚,下层开始“骚动”了。或者高层试图染指中层这种压榨过手的权力,中层开始反击,下克上,就是日本社会保持阶层平衡,维持阶层固化的自然手段。

到了近代,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输入,很快这种下克上就加进了科学指导,变得有些似是而非,比方226事变,石原莞尔缔造关东军神话,就被很多人认为是日本军队下克上的典型案例,那就这么认为吧。但是要是对此感兴趣,愿意深究,你会发现这并非下克上,而是日本高层权力斗争当中,某一方利用了中下层,过程里,明智维新后,社会变动,一些得以由下层蹿至中层的人,在日军中就是所谓的少壮派,从中看到自己可以由此更进一步,蹿进高层的机会,这种“下克上”就变得变本加厉,失控起来,老实说,我的感觉,当时日本不亡于盟军,欧洲没有发生大战,任由日本在东亚独大,一帆风顺的日本,恐怕也会亡于这种失控,这一点,从石原莞尔本人,被手下激进少壮派所推出权力中心,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