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推倒太平天國後為什麼不推翻滿清統治?

13號泡椒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兩方面同時來分析。

首先,曾國藩絕不會這麼做。他是大大的忠臣,曾被梁啟超譽為儒家從古到今的兩個半聖人中的那半個聖人,怎麼可能幹這樣的事情?這與他的人生追求是背道相馳的。


另外,從清朝政府的角度來說。他們對曾國藩其實是有提防的。曾國藩的湘軍由自己私募沒有錯,但是後期的所有軍費開支都是由朝廷提供的。也就是說朝廷對這支部隊有一定的掌控力。


太平天國的後期,隨著湘軍的勢大,朝廷又重點扶持了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這樣就對曾國藩的湘軍形成了制衡。


因此,從朝廷和曾國藩個人兩個方面來說,都不具備湘軍推翻清朝的可能。


任十三讀史


雖然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一時間聲勢浩大,底下將領尤其是親弟弟曾國荃力勸曾國藩趁此機會自立為王。

曾國藩之所以是曾國藩,就在於他跟他弟弟曾國荃不一樣。他弟弟考慮的是當下剛剛攻克太平天國湘軍氣盛,容易被勝利衝昏頭腦。曾國藩考慮的就比較長遠。



雖然湘軍當時攻克天京,取得了平定太平天國的勝利,但是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湘軍周圍也是清軍環布。在湘軍未攻下天京之前,清政府開始對湘軍警惕起來,前線由湘軍圍城作戰。西面由滿族大臣官文為欽差大臣,督師二十萬眾據守武昌,掌控長江上游,監視曾國藩湘軍動向;東面以富明阿等滿族大員分據鎮江、揚州等地,堵住長江下游;北面更是有著名悍將僧格林沁於安徽、湖北一帶屯集重兵駐防,虎視天京,名為協同湘軍作戰,防止太平軍竄逃,實則提防湘軍北進。只要曾國藩有異動,各路防軍便一緊形成包圍。

四川的駱秉章擊敗了石達開,當年曾國藩搞團練就和其有矛盾弄的曾國藩在長沙呆不下去,拉起隊伍跑到衡州去練兵。李鴻章自己創立的淮軍是他在政壇上的資本,在形勢沒有明朗之前他是捨不得這點老本搭進去的。左宗棠又是個不甘人後的人,假如跟著曾國藩反清成功,他最多排在曾國荃之後,如果代表清朝擊敗曾國藩自己將是第一人臣。



所以曾國藩要反清,在得不到其他漢臣的支持,又要面對滿清嫡系部隊,能有多大勝算。再者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戰爭,好不容易歸於平靜,勝算不大的情況下再次引發動亂,受苦的還不是老百姓。這與從小接受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不符。如果說平叛太平天國算是平天下,那麼他接著反清又算什麼?失敗了只會落得個反叛國家的罪名。一世功勳一世英名將蕩然無存。

多少功高蓋主的歷史教訓歷歷在目,唯有激流勇退,見好就收,自主裁撤軍隊,讓朝廷放心,才能保住榮華富貴。對於清廷而言,一個愛名節又捨得放權的人是最受歡迎不過了,兩者心照不宣……


居葉佳宜


湘軍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直有重要影響的軍隊,創始人為曾國藩。晚清以來,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太平天國起義是其中實力最強的一隻起義力量,已讀佔據了半個江山,清廷軍力已經無法控制。

清朝末年,官吏腐敗貪腐橫行,民不聊生,農民食不果腹。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國的前身;1851年,太平天國在廣東發動金田起義,農民起義軍迅速喜歡了中國南方。清廷大為震動,迅速派兵鎮壓,可是許多官兵有去無回,曾經一戰導致四鎮總兵戰死。清廷滿族兵力不足無計可施,被迫招募團練,這個時候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誕生了,成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中堅力量,也成為了清朝最倚重的軍事理力量。

湘軍與太平天國打仗,互有勝負。在曾國藩的大力支持下,其門生故吏李鴻章創辦了淮軍,湘軍淮軍一道,鎮壓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可悲可泣的農民起義,曾國藩和李鴻章一躍成為了晚清重臣!




當時以湘軍實力還不足以推翻清朝。曾國藩是一個治世能人,其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充分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一下子成為清軍實力最強的的地方軍隊;在滿清統治者眼裡,湘軍尾大不掉,漢人將成為清廷的一大威脅。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為保住晚節,此時的曾國藩主動向清廷請辭,裁撤湘軍。一方面古代文人君臣思想嚴重,另一方面湘軍的實力不足以推翻清朝,故曾國藩左右權衡主動隱退,留得一世功名。


人類歷史故事


說的好像曾國藩動動手指就把太平天國滅了似的。

事實上,消滅太平天國不僅艱難,而且漫長,等到曾國藩剿滅了太平天國,自己不說丟了半條命,也基本是元氣大傷。在這樣的條件下,曾國藩去稱帝,勢必會導致“檣櫓灰飛煙滅”的惡劣後果。

在講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古代,即使不在乎生死,敢於放手一搏,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名節,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美名!

但,這絕對不是曾國藩不去推翻清朝的最重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

即使曾國藩拼盡全力,也是不可能推翻清朝的!

是晚期的清朝太強嗎?當然不是,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漢族軍閥內部並不團結

曾國藩雖然是剿滅太平天國的主力,卻不是全部,除了曾國藩的湘軍,還有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軍。

雖然曾國藩是李鴻章和左宗棠名義上的恩師,但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三人幾乎走向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先說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都是科班出身,雖然曾國藩之比李鴻章大12歲,卻和李鴻章的父親是同科進士,李鴻章進京趕考時也跟著曾國藩學習。這樣的關係,按說兩人應該惺惺相惜,但是事情卻並不簡單。

可能因為年輕的緣故,李鴻章喜歡折騰,在曾國藩組建湘軍時,自己也在安徽老家組建團練,結果被太平天國打得一敗塗地。不得已,李鴻章投到曾國藩麾下做幕僚。


曾國藩雖然在才智上可能比不上李鴻章,但是在胸懷上絕對是合格的,否則也不會有李鴻章以及左宗棠的發跡了。

李鴻章投靠之後,因為祁門移營和彈劾李元度事件,讓兩人關係出現嫌隙。隨後在1861年,曾國藩准許李鴻章組建淮軍,前往上海阻擋太平天國,二人至此分道揚鑣!

相比於李鴻章,左宗棠幾乎沒有功名,一個舉人能做到封疆大吏,幾乎全憑曾國藩的賞識。作為曾國藩同鄉,小一歲的左宗棠卻機會全部是曾國藩扶起來的。但是左宗棠從心底裡看不起曾國藩,畢竟一度被太平天國打得要跳河。

也是在1861年,曾國藩將湘軍一部交給左宗棠指揮,剿滅浙江的太平天國勢力,左宗棠由此虎入深山,崛起為強大的勢力!

到消滅太平天國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軍,還有很多地方團練,已然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但是卻不是一股!

一直以來,可以同患難不可共富貴的魔咒緊套在人類的頭上,讓這些同生共死的戰友在消滅了共同的敵人後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內訌。在這樣的條件下,曾國藩靠著有名無實的師傅身份是不可能號召李鴻章和左宗棠跟著自己鬧革命的!所以推翻清朝的事,想想就好!

2、清朝沒有那麼好消滅

清朝確實在太平天國時期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這就意味著清朝像搖搖欲墜的樓房,踹一腳就塌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此時的清朝雖然對抗外敵不行,消滅自己人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

一直以來,清朝都對漢人官僚非常提防,要不是太平天國席捲東南,局面不可收拾,漢人官僚可能永無出頭之日。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清朝被迫允許漢人官僚就地組建地方團練,取代腐朽透頂的八旗和綠營。

但是有個前提是:清朝用漢人,不代表對漢人完全信任。什麼意思呢?能用你,但不代表你就可以為所欲為,比如推翻清王朝。對於清朝而言,我可以用你,也可以不用你!我可以扶你上來,當然就可以把你踩下去!

“漢人官僚們!你們一定心裡要有點數啊!”

事實上,精明的慈禧太后一直在注視著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對他們採取了不一樣的天恩,確保他們不會穿同一條褲子,將矛頭一致指向清王朝!

對於李鴻章和左宗棠而言,老老實實幹事,接受清朝的恩惠,比把腦袋別在褲腰上,跟曾國藩鬧革命要實惠太多!

而且,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也在北方虎視眈眈,你想要有所作為,非常難!

再者,清朝和曾國藩的相對位置決定了曾國藩不可能成功。

雖然沙俄在北方步步緊逼,但是東北、蒙古等地還是清朝的天下。假使曾國藩一呼百應,風捲殘雲佔據了北京,只要清朝皇室不投降,逃回蒙古或者東北,曾國藩就必須對清朝趕盡殺絕!

但是這很難辦到!且不說山高路遠難以征服,單單說因為長期的民族隔閡,蒙古高層是支持清朝的!曾國藩面對的不僅僅是清朝,還有蒙古各部的力量!

最後,曾國藩雖然是漢人,但是也不能保證自己能一呼百應,長期的愚民政策已經讓民眾麻木不仁。而且迷信的民眾更相信天命的號召力,在曾國藩不是真命天子的情況下,曾國藩就必須找到一個傀儡號令天下。不過由於清朝長期的追殺,且過了200多年,前明皇室哪還有人?

所以消滅清朝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3、列強並不希望清朝死掉

因為列強侵略的加深,曾國藩和清朝的矛盾不再是簡單的一個階級內部兩個派系的鬥爭,而是必須要考慮到西方列強因素的事件!

因為藉助西方勢力鎮壓太平天國,外國的侵略進一步加深,其中就包括將使館設在了清朝眼皮子低下的天津!

如果曾國藩要造反,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西方列強的態度!在太平天國時期,西方列強一度保持中立,但是在得知了太平天國的本質後,西方列強轉而支持清朝,一起剿殺了太平天國。

相比之下,清朝又大又肥,沒有獠牙吃起來還不膩,列強都喜歡它!而任何一個新的勢力的崛起,都難以達到清朝晚期這樣沒有底線的地步。可以說稍有變動就會讓列強不滿意,緊接而來的就是列強的瘋狂干涉!

列強的入侵破壞了民眾的小農經濟基礎,讓更多的民眾流離失所走投無路,所以民眾對列強是心存怨恨的!對於曾國藩而言,想要成功就要爭取民眾支持,想要民眾支持就必須對列強的入侵有所抗拒,這注定要遭受列強的入侵!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對於清朝而言並不適用!但是民心對於曾國藩而言不可或缺!

所以,沒有西方列強的支持,曾國藩造反的結局有且只有一個!

在這樣的情況下,及時馬放南山,解散湘軍,留下一世英名不可謂不明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公元1864年夏天,經過幾個月的鏖戰之後,曾國藩的湘軍攻克了南京城。那位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已經死於飢餓之中,很多人認為曾國藩完全有機會推翻清朝的統治,最少也是割據一方。但是認真的說,這實在難為了曾國藩,高看了湘軍的實力。即使曾國藩有這個想法,他也根本沒有這個機會。

截止圍困南京城時,湘軍的總兵力為12萬餘人。當時湘軍應該是清朝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但是光依靠這支力量就想推翻清朝的統治,恐怕就不行了。湘軍的內部就有問題,清廷對曾國藩並不是完全信任的,並且派出人來牽制他,因此湘軍出了南方的將領之外,還有一些清朝的滿族將領。如果曾國藩想要造反的話,那麼湘軍內部就可能會先亂起來。

還有就是湘軍各部願不願意繼續打。從太平天國初期,湘軍便開始與其打仗。打了10多年平定了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湘軍官兵都獲得了一大筆財富。出於當時官兵的傳統心思,這些官兵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帶著這些財富,回家蓋房子買地。如果在這個時候告訴官兵們要繼續打仗,而且是和本朝軍隊作戰,湘軍就存在譁變的可能。

而且除了曾國藩的湘軍之外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也在對付太平天國。

這三個人之間矛盾重重。如果曾國藩真的有那個心思,他首先就會遭到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夾擊。尤其是左宗棠一直與曾國藩有矛盾。

而且當時清朝出於民族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對曾國藩並不完全信任。擔心平定了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會割據一方。因此,清朝把控了湘軍的後勤補給保留了對軍隊的控制。如果湘軍有異動,清朝肯定會切斷對湘軍的後勤補給。

還有就是外國列強支持清朝的態度。

所以┐(´-`)┌


擅自將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晚清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李鴻章不稱帝的原因和曾國藩有類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李鴻章像

不過,李鴻章作為晚清叱吒風雲的人物,為什麼沒有像古代一些權臣那樣奪取皇位自己稱帝,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李鴻章像

和曾國藩一樣,李鴻章的權勢非常大。老師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成為清王朝的漢人中威望最高者,其手下還有一支身經百戰、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軍隊——淮軍。

淮軍

但是,曾國藩無法稱帝,李鴻章也是。這兩人的實力都不足以稱帝。曾國藩名義上是湘軍統帥,但真正能掌控的是弟弟曾國荃的五萬,雖為精銳,但也不得不裁撤。李鴻章鎮壓捻軍後,威望極高,但手下的將領也都成為封疆大吏了,淮系將領並不像過去那樣聽令於李鴻章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江總督沈葆楨,李鴻章是北洋大臣,沈葆楨就是南洋大臣,李鴻章有北洋水師,沈葆楨就有南洋水師,在兩江總督位置上,沈葆楨多次在鹽務問題上為難李鴻章,筆者曾經看到李鴻章在給丁日昌、丁寶楨等人的信上對沈葆楨非常不滿。

慈禧

和曾國藩不一樣的是,曾國藩的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過後大多留在南方,李鴻章的部隊離京師更近,特別是北洋水師,就在家門口。

北洋水師

但是,這只不過是一隻海軍,清廷後來自己在京津等地練有軍隊用來保衛京師。更要命的是,到了後期,裝備精良的淮軍已經老朽(湘軍也一樣),看看甲午戰爭時期的淮軍的作戰狀態就知道了,湘淮軍這種軍隊相對於綠營八旗是新式軍隊,但很快又有新的新式軍隊取代了湘淮軍,那就是新軍,掌握新軍的不是李鴻章,而是榮祿、袁世凱等人。李鴻章有什麼資本造反呢?

李鴻章像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也歡迎私信交流~

歷史寶藏


是曾國藩的奴性和腐朽讓他不敢拿自己的身家和幾十萬湘軍將士去賭一個華夏民族的未來,如果他以光復華夏之名起兵,聯合李鴻章的淮軍,北上掃滅建奴,施行君主立憲制,進行工業化,怎麼會有後來甲午戰爭,日本侵華,也許今天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一,曾也必將成一代偉人流芳百世


電磁重巡055


鍵盤俠們因為缺少社會經驗,總是以為這個世界是按道理運轉的。而真相是世界從來只按利益運轉。打個比方,太平天國是創業公司,湘軍是壟斷企業的新增分公司,兩者的利益來源根本不同。很多人說洪秀全無能,打下永安小縣城就搞封王,後來更是封了成百上千的王,其實是這些人不懂,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跟著洪秀全。很多人說曾國藩愚忠,其實他們不知道曾國藩為了湘軍截了江南大營的餉銀,而湘軍為了軍餉曾經譁變。所以,作為一個自殺過的高官,曾國藩清楚地認識到,如果造反,就無法像以往從清朝這個體制內獲得資源了,而沒有利益給湘軍,湘軍裡會拿他的血染紅自己頂戴的人比比皆是。提醒下現實社會里的管理者或有志於做管理者的各位,千萬不要被雞湯迷了魂,不要光想著手下人為什麼表現沒有諸葛亮這麼亮,工作時間沒有關雲長這麼長,而要先想想您能給諸葛亮和關雲長什麼利益。


弦月聆風


為什麼曾國藩不推翻滿清的統治我想原因有這麼幾點

1、湘軍推到太平天國以後,腐敗了,湘軍進城以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強奪了許多的金銀財寶,眾所周知,湘軍組成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得到了財寶之後,肯定是想回家社活,不會聽曾國藩去賣命。

2、清朝的時候,還是君君臣臣的那一套,程朱理學已經深入人心了,所以造反是大逆不道的,曾國藩也不敢去。

3、在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清朝有利的在扶持李鴻章的淮軍,看當時的地圖可以發現湘軍是被淮軍包圍的,還有綠營,雖然戰鬥力差,但也有幾十萬眾,這也使得曾國藩不敢亂動。


梁哥醉悠揚


清朝後期出現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是太平天國。我們都知道,太平天國最後被曾國藩建立的湘軍給滅了。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曾國藩當時滅了起義軍以後,如果帶著湘軍造反,會有多少人跟著他呢?當時起義軍滅亡後,湘軍的人數已經有三十萬了,甚至比清廷的軍隊都多。但是真正跟曾國藩一條心的人卻只有十二萬人。其它湘軍的頭領與曾國藩並不和,如果造反,剩餘的十八萬人不一定會支持他。

當初有好幾個人和曾國藩談過造反的事情,李鴻章就是其中一個。李鴻章這個人非常狡猾,曾國藩很清楚他的為人,如果曾國藩真造反了,李鴻章沒準會以消滅叛軍的名義,與曾國藩為敵。當時李鴻章只是試探一下曾國藩,看他有沒有造反的意思,曾國藩三言兩語就把他打發了。不過曾國藩的親弟弟與他談論造反的事情後,曾國藩也有過猶豫,不過他最終還是勸弟弟放下這種想法了。還有一個人拉攏曾國藩,想與他一起造反,此人就是李秀成。他這麼做完全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他後來被曾國藩殺死了。

現在還是討論這個問題,如果曾國藩真的造清朝的反,到底有沒有人跟著他呢?當然會有。曾國藩的弟弟當時統領八萬湘軍,如果曾國藩造反了,曾國荃就是第一個跟隨他的人。另外湘軍的將領鮑超還有楊載福也都會跟著他。不過也有人持觀望態度,李鴻章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曾國藩快輸了,他就會主動出兵滅了曾國藩。還有左宗棠等人對朝廷十分忠心,他們一定會與曾國藩為敵。湘軍裡還有很多的將領,他們雖然都屬於湘軍,但是也都不完全聽從曾國藩的命令。因此,曾國藩造反以後並不會順利。

不過劉坤一和李續宜這兩個人,倒是一直與曾國藩交好,如果曾國藩真的造反了,他們很有可能會跟隨曾國藩。小編認為,到了清朝末期時,有很多人都想過造反,但是造反非常危險,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歷史上造反的人雖然多,但是真正成功的又有幾人?造反這種事情,並不是腦子一熱,召集點人就能做成的。很多人都會全面考慮這種事情,沒有把握的事,誰也不會去做。一旦失敗了,不但害了自己,還害了家人。

曾國藩的湘軍自從滅了起義軍以後,聲勢越來越大了,朝廷是不可能不管的。因此,朝廷為了能夠控制湘軍,也做了不少動作。比如朝廷讓駱成章去湖南當巡撫,讓滿族的大臣官文去湖廣坐鎮。後來又讓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朝廷做這麼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制約湘軍。因此湘軍如果想要造反,會面臨很大的困難。而且湘軍的內部也並不太平,左宗棠等將領曾經多次寫信給曾國藩,讓他把曾國荃殺了。曾國藩看到這種矛盾重重的局面,肯定不會冒險去造反的。這種沒有把握的戰爭,曾國藩不會做。

個人認為,曾國藩雖然老謀深算,但是考慮到湘軍上下人心不齊,他並不會冒險去做這種事情。曾國藩雖然有很多朋友,表面上看與他關係很好,但是遇到造反這種事情,誰還會考慮是不是朋友了,這是很現實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