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誰給他的勇氣?

yEs_HeLlo


從理論上看,安祿山應該是沒有造反的實力。因為,當時大唐帝國共有十大軍區,總兵力約60萬。安祿山雖然負責關東三大軍區,但總兵力加起來也只有18萬左右,相當於帝國總兵力的三分一。

並且,當時大唐帝國在西北的三大軍區(朔方、河西、隴右)總兵力就已達21萬,這還不包括禁軍的兵力。如果加上禁軍的兵力,西北地區的兵力可達到25萬。換句話說,僅西北軍區的軍事力量就足以壓制安祿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實際控制著二十多個省,而安祿山實際控制的範圍不會超過四個省。一旦戰爭開始,雙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語。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造反,等同於以卵擊石。但問題是,安祿山卻不這樣認為。因為,雖然從軍事上來說,不官是軍隊人數,還是軍事素養,西北三大軍區的實力都要遠遠高於關東三大軍區。

所以,只要安祿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舉將西北軍調往關東,直接就可以把安祿山打殘。但問題是,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大規模將西北軍調往關東平叛,卻存在著一個天大的隱患,那就是回紇、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邊防薄弱,大舉率軍南下趁火打劫,到時帝國的都城長安,可能都會受到回紇和土蕃的威脅。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夠通過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撫回紇和土蕃,但問題是,如果西北三大軍區在平叛的過程中選擇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機鬧獨立,那大唐帝國的優勢,自然也就蕩然無存。

第三,大唐皇帝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會堅決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邊,如果安祿山叛亂後,西南和江南也跟著遍佈叛亂,大唐帝國恐怕就只能是風雨飄搖。

所以,處於安祿山的角度,如果樂觀的分析,顯然會覺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紇、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國的西北、西南、江南也會趁機跟著一塊作亂,這樣一來,大唐帝國當時就磚崩瓦解。

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只要行動夠迅速、執行力夠強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國的。本來,對於造反這種事,人們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樂觀。而且安祿山的手下也都會極力勸說他,誇大他們的優勢,總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終於忍不住選擇了造反。

但遺憾的是,安祿山造反之後,開局雖然近於完美,但他希望出現的事,一件也沒有出現,所以最後只能在絕望中垂死掙扎。



我是趙帥鍋


安祿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他的實力強大,手握十八萬大軍,約佔唐朝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這是他敢造反的基礎;二是唐廷內部的宦官、文官、武將各種不和,猶如一盤散沙,安祿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合,導致安祿山產生了唐玄宗會幹掉自己的認知。

於是,安祿山就在這種自以為很強,自以為對方很弱,自以為一定會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安祿山自認為很強

安祿山起兵之前,唐軍總兵力約六十萬,其中安祿山的關東軍十八萬;哥舒翰、郭子儀等人的河西軍二十二萬;中央軍九萬;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萬。剩下的就是一些散佈在各地的藩鎮部隊了。

當時,安祿山的部隊雖然只佔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實際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二十二萬人,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單個來看,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確實老糊塗了,他居然給了安祿山那麼大的權力。

如果說,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跟著他造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安祿山只管一個藩鎮,當安祿山想造反時,周圍另外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只有吃癟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三鎮節度使,就相當於河北、遼東、山西的兵馬都掌握在了安祿山一個人的手上。當年光武帝劉秀建立霸業時,他能掌控的地盤也就這麼大。

既然有光武帝佔據山西、河北、遼東成就帝王霸業的先例,那麼我安祿山為什麼就不能試一試呢?

安祿山認為唐軍很弱

安祿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當時唐軍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將領,一個都沒有。

比如說郭子儀,他在安史之亂前,還沒當上節度使。安祿山身為三鎮節度使,壓根就瞧不上郭子儀這種低階人物。

還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儀當上節度使,並且坐穩了之後,經郭子儀的推薦,才當上的節度使。這種比郭子儀更低階人物,安祿山更是一萬個瞧不上眼。

至於其他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通過爆揍安史叛軍,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唐軍將領,安祿山就更瞧不起他們了。

因此,安祿山起兵之前,郭子儀、李光弼這一票人,都還沒什麼名將光環,根本不在“自認名將的安祿山”眼中。


可能有人會問,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當時的名將,難道安祿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祿山瞧不上他們。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祿山大十三歲,但是晉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亂事發前兩年才做上節度使的位置。在安祿山看來,封常清就是個碌碌無為之輩。並且,安祿山也不認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麼很強的敵人,都是在虐菜罷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兩位,他們兩位都不是漢人,在朝中沒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們,那麼他們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後來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並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節度使,他們兩人的兵馬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別說他們回援不帶自己的部隊,就算他們帶了,區區五萬人而已,安祿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雖然是河西軍的老大,可惜呀,他因為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已經無法指揮大兵團作戰了。後來靈寶之戰,哥舒翰的臨場指揮確實是很爛。

因此,在安祿山的眼中,自己兵強馬壯、猛將如雲。而唐朝方面的將領都是渣渣,能用的將帥要麼是無根基的藩人,要麼是老邁之身的殘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祿山認為自己肯定會殺他

其實安祿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輩子搞政治平衡,讓大臣鬥來鬥去的報應。

唐玄宗是靠政變上臺,他一輩子都怕別人也篡他的權。因此他十分熱終於平衡政治,一輩子都在讓大臣內鬥。李林甫沒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祿山被李林甫壓制得死死的)。

可是當李林甫死後,新上臺的宰相楊國忠完全就是個只會斂財的廢柴玩意。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就只能靠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對付安祿山。

玄宗認為這會破壞平衡(既要壓制武將,又不能讓宰相坐大),就拉攏安祿山,甚至還讓他認了楊貴妃當乾兒子,藉以拉攏。

結果楊國忠還是不依不饒。他為了能讓安祿山作實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動給安祿山的叛變創造種種條件。因為只有安祿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證明他是對的,玄宗才會繼續信任他,重用他。

這是不是很搞笑?



雖然當時玄宗並沒有表示不信任安祿山,但站在安祿山的立場來看,楊國忠這麼不依不饒的整他,他最後肯定是必死無疑的。

首先,當年掌管四鎮兵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關係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邊反覆說王忠嗣會造反。結果玄宗就信了,將王忠嗣貶官,導致其抑鬱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態在安祿山看來,完全沒有任何信用保證。或者說,唐玄宗在安祿山看來,根本就沒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楊國忠,自己的乾媽楊貴妃可能會救自己一次兩次,但是肯定不會為了自己,跟楊國忠撕破臉皮。

第三,當初為了求寵於唐玄宗,安祿山已經和太子李亨鬧翻了。就算玄宗不殺自己,太子一旦繼位,他也肯定會殺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乾媽也靠不住,太子還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敵。那麼安祿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總是一死,還不如搏一把。



總結: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玄宗過分高估了安祿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給了他太大的節度權力。而安祿山對唐朝的局勢判斷也存在誤差,他過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勝算,全然無視唐軍的實力。並且,唐玄宗和安祿山君臣之間又缺乏默契,導致安祿山一直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最終也就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悲劇。


Mer86


盛世?但是政局動盪啊,貞觀和開元之間還有一個武州革命,就是武則天!所以從大背景上看,安祿山是藩將,這個在唐代很多例子,如哥舒瀚等,安祿山手下的士兵也有很多是少數民族族裔。

唐代仕人也就是雖然自身有的也有少數民族血統,但是對於藩將一方面依靠其勇武,另一方面卻對這種力量保持著戒心。這也反映在河北諸鎮,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後實際上與中央保持著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在經濟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獨立性。這種大的背景是發生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

使用安史年號的墓誌,其表述的內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安史政治立場的反映,最近發現的安祿山謀主嚴莊之父嚴復的墓誌為我們研究安史之亂的政治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根據墓誌可以推斷安祿山利用天寶九載四星聚尾的天象異動作為其起兵的政治號召,選擇以燕作為國號或許也與這一讖言有關。


李三萬的三萬裡


首先,這個問題很大,全面論述說起來可以寫一部著作,即便每一個原因如果細說也是一篇論文。

這裡我拋開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政治腐敗這些考試標配答案,從兩方面談一下安史之亂之前經常被忽視的二個因素。

一,必然性:民族矛盾

“安史叛亂之關鍵,實在將領之種族”—陳寅恪

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為了打壓鮮卑貴族為主體的關隴集團,將儒家文人引進朝廷。這就導致了相反北方遊牧民族聚居區的強烈反感。

尤其是河北地區,大多數為遊牧民族後裔。武則天所推行的這套制度天然就將遊牧民族排斥在國家統治階層以外,結果就是河北地區對唐王朝離心力越來越大,一些學術研究稱之為“幽州化”。



唐玄宗時期,安祿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不斷在河北招募勇士,收買人心,最終割據一方,河北對中央離心離德乃至於安史之亂之後一直存在,從而形成河朔三鎮藩鎮割據。

也就是說當時的安祿山的轄區就是一捆乾柴,即便沒有安祿山,還有張祿山,王祿山。

二,偶然性:王忠嗣罷官

“在歷史的發展中,偶然性起著自己的作用,它在辨證的思維中就像在胚胎的發展中一樣”—恩格斯

王忠嗣是誰?暑期熱播的高分網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刁蠻郡主王韞秀一再炫耀的爹的就是王忠嗣。



如果說唐朝歷史上帶兵最多,權力最大的節度使還真不是安祿山,而是王忠嗣,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麾下十五萬軍隊。

王忠嗣則兼任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麾下二十四萬軍隊,而且按照唐朝軍制,他屬於北線防禦體系中間一環,北方如果有事,他可以輕鬆彈壓。

《資治通鑑》記載: “安祿山潛蓄異志託以禦寇築雄武城大貯兵器,請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而往不見祿山而還” 這就是一起典型的對安祿山的震懾。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王忠嗣不僅有將才而且有帥才特別是政治上才能,對於晚年玄宗一些“併吞四夷”的好大喜功的政策總是很不積極。

史料記載他的軍事思想:“及居節將以持重安邊為務。嘗謂人云‘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妥妥的老成持重,不為政績埋白骨啊!於是在關於攻取吐蕃要塞石堡城上與玄宗產生了重大沖突。


從而在天寶七年被李林甫,安祿山聯手構陷罷官,貶官之後暴病而亡,使唐朝北方防禦體系缺少了定海神針。

從日後安史之亂平定來看,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不具備王忠嗣威望和能力,從而在兵力,國力明顯佔優情況下一敗再敗,與叛軍打了八年。這恐怕就是偶然因素在歷史中的巨大作用吧。


異點放映


安祿山所處時期的唐帝國,其版圖內軍事力量分佈,出現了“內輕外重”的危險局面。唐玄宗為了追求片面的軍政效率,在邊境一帶設置了諸多權力極大的節度使,統稱“天寶十節度”。

節度使的設置,本意是通過極大程度的全面放權,讓邊境軍事將領能夠儘可能統籌兵力調動、財政分配、行政運轉,一切為戰爭服務。畢竟,勝利才是打仗的終極目標嘛。節度使制度為唐政府創造出空前遼闊版圖的同時,也為帝國埋下了“中央放權”的噩夢。可以說,“節度使”的職銜,只適合打仗期間臨時性授權,而不能像唐玄宗那樣一給就是好多年,等於是明擺著給安祿山一樣的野心家培植私人勢力的地盤和時間。

錯誤的軍事政策,使得據守一方的節度使,逐漸在地方上形成了軍政、民政、財政三位一體的絕對權威,只要唐政府中央稍顯疲弱,便要開啟藩鎮割據的魔盒。從這個方面來看,安祿山的出現,是節度使權限長期以來逐步膨脹擴大的惡果。

本來一鎮勢力就已經實力強勁,然而安祿山受玄宗寵信鼎盛時期,居然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身懷利刃殺心自起,手握雄兵15萬的安祿山,有了搞事的條件,心理自然變得難以“淡定”。安祿山出生自胡人部落血統,他軍旅生涯起步階段的幽州一帶,是唐軍扼守、預防契丹勢力侵襲的重要屏障。

因該地長年累月需要面對契丹兵馬的侵襲,通過頻繁交戰,摔打出了一支戰鬥力頗為強悍的軍隊。相比於將近100年沒打過仗的中原地區,幽州邊境的軍隊是一支妥妥的百戰餘生隊伍。

況且此時,唐帝國中央所能控制的兵力,正因長年累月的對內、對外消耗,而變得極其薄弱。

帝國西南方,由於錯誤的少數民族政策,今雲南、貴州一帶的南詔政權倒向吐蕃,唐中央軍隊在討伐過程中耗損了太多兵力,使得“洛陽——潼關——長安”一線軍事力量空虛,一副盛唐的空架子,根本無法與以安祿山為代表的河北藩鎮對抗。

版圖西北一線,唐帝國最精銳的安西都護府騎兵,早在安祿山舉兵反叛之前,就已經在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中全軍覆沒,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幾乎是單人匹馬逃回。在安祿山發動叛亂時,唐玄宗手中只剩下哥舒翰的隴西兵馬,以及江南地區的兵力。

隴西兵馬,較少經歷實戰打磨,戰鬥力自然遜色於安祿山的軍隊;至於江南地區的步兵,若是放在一馬平川的北方平原,就更難抵擋叛軍騎兵的猛烈衝擊了。

果不其然,等到安祿山一發動叛亂,潼關以東、洛陽地帶的唐軍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大片國土快速淪陷。而高仙芝、哥舒翰以隴西兵馬為底子構築起來的潼關防線,也因唐玄宗極力主戰的軍事冒險一觸即潰。

儘管唐帝國憑藉四川天險,以及江南和網密佈的複雜地形,再加上郭子興、李光弼等將領的力挽狂瀾,勉強逃過了安史之亂的政權覆滅危機,但藩鎮割據的毒瘤經安祿山的叛亂,已然由潛在的危機變成了桌面上明擺著的現實,並最終在藩鎮軍閥朱溫手中瞭解了唐王朝的國祚。


劇透歷史


我來說說吧

那是因為在唐玄宗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導致很多小人得志,其中就有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雖然楊國忠和安祿山兩人都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但是楊國忠多次向唐玄宗說安祿山有造反之心,當時已經老糊塗的唐玄宗卻一直不予理會,他認為,不斷提升安祿山的官職,即使有謀反之心,也會因為有恩於他,再次歸順於我。此時的安祿山已經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大權,軍隊達15萬之多,他的政敵楊國忠和吏部侍郎韋見素深受威脅,並多次向唐玄宗建議銷弱安祿山的兵權,把三鎮分給其他人,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唐玄宗的採納。



楊國忠為了把安祿山打倒,不斷地到處蒐集安祿山企圖謀反的罪狀,還派人包圍安祿山在京城長安的住處,並且逮捕和殺死了很多他的門客。安祿山的兒子知道了這件事後,便秘密派人到范陽告訴了他的父親,安祿山知道後,大為肝火,矛盾隨即激化,便下定決心起兵造反。公元755年夏,也就是天寶14年,唐玄宗兩次招安祿山進京,他都不問不顧,就在同年11月,安祿山偽裝以“奉命討伐楊國忠”為名,親率15萬大軍,從范陽起兵,揮師南下,後來又有史思明的加入,從此,長達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便開始了。



由於叛軍內部矛盾重重,起兵不到兩年的安祿山便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同樣響應安祿山起兵的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兒子殺死,這時的唐軍趁叛軍內亂的情況下一舉消滅了所有叛軍 。雖然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就此結束了,但是大唐帝國從此也由盛轉衰,慢慢走向滅亡。


獨立評論員


安祿山也很鬱悶啊,你們不逼我,我能反嗎?

這事兒還要從安祿山的主子,唐玄宗說起。那時候唐朝的國力全是強盛,一片歌舞昇平。唐玄宗心裡美呀,這是我的天下,我要享受啊!於是,他不想管事了,各種想著辦法的玩。

帶著楊貴妃驕奢淫逸,享受生活。這時候的安祿山其實沒啥想法,我也能有好日子過就行,所以他一把年紀還認楊貴妃當“乾媽”,逗得唐玄宗非常高興。

安祿山那時候的日子過得其實很不錯,手裡有兵有地,威望很高,唐玄宗也不找他麻煩。就這麼開開心心的過一輩子,其實挺美的。

但是,唐玄宗身邊又來了個楊國忠。楊國忠也是個寵臣啊,他一看唐玄宗對安祿山這麼好,心裡很嫉妒。於是想著辦法的找事兒,安祿山在外面,楊國忠可是天天跟著唐玄宗,這一陣一陣的“風”吹著,不感冒也會覺得冷啊!安祿山意識到:唐玄宗時間一長,還真有可能猜疑自己。

於是安祿山也表了表忠心,把長子放在長安當人質,自己還親自跑過來說說情況。不過,唐玄宗也不管管這倆人,你倆鬥,接著鬥!

安祿山想想楊國忠天天說自己要“造反”,又想想手底下精兵強將,管轄地區又有著極高的威望。得嘞,我不等你來殺了,我先過去殺了你!

所以,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的口號起兵了。造反這種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幹起來,就身不由己了。你自己不想幹,手下人也會接著幹,所以,安祿山只有閉著眼睛往前衝了。


七追風


並不是誰給了安祿山的勇氣,而是誰給了他恐懼,按照當時那個形勢,安祿山起兵必然會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在戰前,安祿山也明白,這是一場賭博,而且賭贏的幾率還不大,但是由於當時的局勢,安祿山不得不造反,於是安祿山便以身家性命做賭注,和大唐帝國賭了一把,不過或許安祿山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賭贏了,起碼在他去世之前,他仍然是這場賭局的勝利者。

熟悉些歷史的讀者可能都知道,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玄宗已經年近七十了,說白了可能不久之後就會駕崩。而當時的安祿山才五十歲,相比於唐玄宗,他的餘生還很長,當時的安祿山也明白,自己的靠山唐玄宗可能不久後就會駕崩,而唐玄宗一駕鶴歸西,他安祿山的末日就到了。

當時的安祿山在朝廷中樹敵無數,不但宰相楊國忠等人對他欲殺之而後快,就連太子李亨也不待見他,一但唐玄宗去世,這些仇敵絕對會整死安祿山,正是因為這種恐懼的心理,才使安祿山在755年發動了叛亂。

而安祿山發動叛亂的那一年也是好時機,唐玄宗仍然掌握著帝國的權力,這位老皇帝始終不願相信安祿山會造反,他的一系列作死行為也導致了戰亂的擴大化。如果當時唐玄宗已經去世,那麼唐軍就會在肅宗的帶領下眾志成城的阻擋安祿山,而肅宗是不會對安祿山手軟的。

如果硬要說是誰給了安祿山勇氣?我覺的可能是他手下的胡人士兵把,安祿山是一個信奉拜火教的粟特人,他不但是北方三鎮節度使,還是當地的拜火教領袖,不但有軍權加成,還有教權加成。因此安祿山十分信任他手下的士兵,相信他們能夠為自己以命相搏,而安史叛軍前期的表現,也能看出他手下胡人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對安祿山的忠誠。

甚至在安史之亂結束很多年後,北方的一些胡人聚集地仍然示安祿山為聖人般的存在,並且還為其立祠。而時任盧龍節度使的張弘靖則對這種風氣非常不滿,為了改變這種風氣,他還曾下令扒開安祿山的墓並毀其棺,結果還引起了引了安祿山舊將與士卒的譁變。


昭武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安祿山敢在盛唐時期起兵造反,原因是多方面的。

為了治療唐朝的肢端肥大症,唐朝採取了設置藩鎮的辦法

唐朝自開國以來就有著很強的進取心,不斷地對外擴張。經過了唐太宗、高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前期幾代人的努力,到了唐玄宗開元末期,唐朝當時的疆域實際上已經非常大了。

當然,隨著領土的擴大,唐朝面對的敵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非常強悍的存在。如西邊的阿拉伯帝國,是屬於世界性的大帝國,經過達羅斯之戰,唐朝暫時停止了向西的擴張,轉而專心經營已佔領的地區。

西南的吐蕃帝國當時是處於鼎盛時期,軍事實力非常強勁,在安史之亂後代曾經攻陷過長安。北邊的突厥雖然已經臣服於唐朝,但也不得不設防。東北的契丹和奚也市場騷擾唐朝的邊境,搞的唐朝非常地頭疼。同時南邊的南詔,也多次和唐朝發動衝突,唐玄宗時期曾經發大軍征討過南詔但是歸於失敗。

可以說,唐朝四面都有強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方權力由中央掌控,那麼中央就要能夠應對這些局面,但很多時候唐朝要在同一時間面對好幾個方向的邊境衝突,中央集權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力不從心。

因此,設置藩鎮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藩鎮的節度使在藩鎮地區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控制當地的兵權、行政權和財政權,當然藩鎮節度使都是非常能打的將軍才能當的,這也充分地發揮了他們在軍事上的才能,守住了唐朝邊境的安寧。

如安祿山所在的范陽鎮,就曾經多次把令唐朝頭疼的契丹和奚打的不要不要的,甚至還俘虜了奚和契丹的首領,這讓唐玄宗非常地高興。

開元末期到天寶時期,唐朝政治趨於腐化

到了開元末期,唐玄宗也逐步步入了晚年,他年青的時候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此時他已經滿足國家的現狀,開始追求個人的品質生活,也不想管太多事情,尤其是在他得到楊玉環後,只想享受好餘下的人生,事情太多了他也不想管了。

實際上晚年的唐玄宗自從有了楊玉環之後,就放開了朝政,基本去享受人生去了,很多事情都不再如以前一樣,往往力不從心,導致了朝綱的敗壞,正是唐玄宗的帶頭腐朽,引發了整個朝堂的腐朽,這就為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

當時朝中的宰相是一代奸相李林甫,他最怕地方上功勞大的將軍到朝中任職,這樣的話就會威脅他的地位,畢竟在邊境功勞大的將軍回朝,一般都會給個很高的職務,這樣也就剝奪了他手中的權力。他為了防止別人入朝奪權,他同時也揣摩到了唐玄宗的心態,就提出了設置藩鎮的建議,得到了唐玄宗的應允。

安祿山做大,楊國忠相逼

安祿山敢起兵造反,是因為他手上有籌碼,而且很多。

當時唐朝軍隊總數在大約60萬人左右,最為精銳的就是邊軍,因為常年和邊境的外族作戰,軍隊的組成多是胡人,並且都是打出來的軍隊,作戰能力異常兇悍。而相對來說的唐朝中央軍,因為常年沒有經歷過戰爭,基本都在京城或者是繁華地區執行治安,生活上也逐漸脫離了戰爭狀態,戰鬥力來說基本不是邊軍的對手。

安祿山掌握的河東、范陽、平盧三鎮擁有兵力18萬多人,是整個唐朝最能打的軍隊,他知道自己一旦起兵南下,整個中原地區至少一時間是沒有他的對手的。而當一個大臣手上擁有這麼多籌碼的時候,有時候想不造反也不可能了。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楊國忠。一開始他和李林甫是狼狽為奸的,只是到了後來楊國忠的野心越來越大,兩人產生了本質性的矛盾,而楊國忠在政治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楊玉環的作用很大)

其實安祿山不怕楊國忠,他怕的是李林甫。李林甫非常地奸詐,而且能看穿人心,一旦安祿山如果真的有謀反的舉動,李林甫是能夠看出來的。而安祿山每次進京,最怕的也是李林甫,見到他的時候也經常是背後發涼,李林甫整人的能力太強,安祿山生怕被他整了,所以李林甫在的時候安祿山也總是小心翼翼。

楊國忠當上宰相後,認為自己權力上最大的威脅就是安祿山了,於是多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是不把楊國忠放在眼裡的,也沒怕過楊國忠。後來也因為兩個人的矛盾鬧得非常大,唐玄宗也不得不經常出來調停兩人的矛盾。

當然,安祿山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即便沒有楊國忠他應該也會造反,只是楊國忠成了他造反的催化劑,不斷地打他的小報告,時間長了安祿山也覺得這樣下去遲早會被楊國忠彈劾成功,於是就索性真的反了。

綜合以上來說,安祿山造反首先是因為唐朝設置了藩鎮,給了安祿山相當大的籌碼,有了足夠的籌碼就有了足夠的資本造反;其次是唐玄宗晚期逐漸懶政怠政,導致朝政的腐化,給安祿山造反創造了條件;三是楊國忠權力慾太強,對安祿山步步緊逼,也成了安祿山造反的催化劑。


老威觀史


這個沒什麼關係的吧?唐朝弱不弱,跟安祿山造反有什麼關係呢?

你的意思,安祿山估摸著打得贏,才造反,打不贏就老老實實的,有這種想法,是不可能混到他那種位置的。

更何況,安祿山推演的時候,可不這麼想,他認為他有機會打得贏的,加上他的幕僚、下屬每天跟他說,“大哥,咱反了吧,肯定能贏的,只要你一句話,我們都跟著你幹”,每天輪番給你洗腦,你估計也會有造反的想法,然後黃袍加身的。

安祿山樂觀心態,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唐朝50萬大軍,他自己手握20萬,長安只有8萬,

西部有20萬左右,但是鞭長莫及,其他四川、嶺南加起來有五萬左右,

而且,他身兼的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地方的財賦、人口、土地、軍隊都是他一人說了算,內部基本沒有制約他的人存在,二十萬大軍就是他的私人軍隊,手下將領都是他提拔的。

從地圖可以看出,廣大的中原地區、江南地區基本沒有大規模駐軍,一旦東北的安祿山造反,可以迅速佔領洛陽,以中原、江南的糧倉和財富為依託,跟關中分庭抗禮還是沒問題的,

最主要的,安祿山可以軍閥化軍隊,其他節度使即使不能軍閥化,獨立性也是非常強的,這樣安祿山造反,調動其他節度使也是不簡單的事。

所以,基於安祿山的立場,有不臣之心,是很正常的事,唐朝強不強大,跟他造不造反沒關係的,何況唐朝軍隊強大,不代表中央政府強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